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估单腔内镜联合外置尼龙绳结扎装置和双腔内镜分别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创面荷包缝合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42例单腔镜下ESD术后创面荷包缝合和29例双腔镜下ESD术后创面荷包缝合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创面大小、穿孔例数与荷包缝合时间等情况。结果单腔镜组创面直径大小为2.2±0.4cm,双腔镜组创面直径大小为2.3±0.5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镜组术前准备时间为2.5±0.8min,显著短于双腔镜组3.7±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镜组操作时间为11.6±4.5min,显著短于双腔镜组的14.9±6.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闭合率均为100%。结论单腔胃镜联合外置尼龙绳结扎装置即可完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创面荷包缝合操作简便、缩短操作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创面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夹闭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创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东莞东华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诊断为结直肠病变行ESD术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4处病变。根据ESD术后创面是否行荷包缝合术分为研究组(ESD术后行荷包缝合术夹闭创面,n = 121)和对照组(ESD术后创面不夹闭,n = 103),总结两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病灶位于直肠114处(50.89%),左半结肠56处(25.00%),右半结肠36处(16.07%),回盲部18处(8.04%)。研究组手术时间(73.12±12.23)min较对照组的(69.24±11.54)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5±0.98)d,较对照组的(5.04±1.24)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为(23 728.85±3 916.89)元,较对照组的(22 820.84±5 051.80)元多,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穿孔、发热和腹痛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能有效夹闭结直肠ESD术后创面,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不增加总体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线超高清腔镜系统应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便利性。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1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74例,分为有线腔镜组(n = 38,使用传统有线腔镜系统行PCNL)和无线腔镜组(n = 36,使用无线超高清腔镜系统行PCNL)。患者年龄18~70岁,肾结石最大长径20~40 mm,肾功能正常。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有效性、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一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44.45±12.04)和(43.78±10.11)min(P = 0.797)、(10.05±3.45)和(9.78±4.24)g/L(P = 0.760)、47.4%和52.8%(P = 0.642)、(5.32±1.25)和(5.19±1.04)d(P = 0.652)、89.5%和91.7%(P = 0.74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无线超高清腔镜系统用于PCNL安全有效。相较传统有线腔镜系统,其没有光源线和摄像头电缆线的限制,操作上更加便利,值得在PCNL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神经内镜下经筛蝶行视神经减压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以及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1例24眼TO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经筛蝶行视神经减压术。比较分析术后视力改善状况,以评估手术疗效,并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有效率为54.17%。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视力是否存在光感和实施手术的及时性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 = 0.002,P = 0.013)。而年龄、视神经管骨折、意识状况、创伤类型、手术路径和是否存在脑脊液漏均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筛蝶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是治疗TON的有效手段,实施手术的及时性和术前是否存在光感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鼠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14只,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高位结扎7只(高位结扎组),低位结扎7只(低位结扎组);对另7只小鼠进行假手术操作(假手术组)。对3组均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成像,测量左冠状动脉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ean)和速度时间积分(VTI);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测量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 高位结扎组及低位结扎组Vd、Vmean及VTI均较假手术组减低(P均<0.05),高位结扎组Vmean、VTI均低于低位结扎组(P均<0.05),高位结扎组与低位结扎组间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结扎组及低位结扎组IS均大于假手术组(P均<0.05),高位结扎组IS大于低位结扎组(P<0.05)。小鼠Vd、Vmean及VTI均与IS呈负相关(r=-0.557、-0.693、-0.672,P均<0.05)。结论 小鼠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减低,且与组织病理学测量的IS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筛选可预测顽固性高血压(RH)患者预后的超声心动图心肌做功指标。方法 前瞻性纳入67例RH患者,采集超声心动图基线数据;随访至其后4年或发生不良事件时;比较不良事件组与无不良事件组基线超声指标,筛选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心肌做功指标。结果 随访期间3例失访,21例发生(A组)、43例未发生(B组)不良事件。A组左心室壁增厚占比及整体无用功(GWW)均高于,而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整体做功效率均低于B组(P均<0.05)。左心室壁增厚是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6.96,P<0.05;HR=5.026,P<0.05)。以-14.50%、109.00 mmHg%及12 mm 为LVGLS、GWW及左心室壁增厚的临界值,其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0.732及0.664,三者联合AUC为0.857,优于单一GWW及左心室壁增厚(P均<0.05)。结论 根据LVGLS、GWW及左心室壁厚度可较好地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标准结肠镜的直肠插入训练对胃镜初学者食管进镜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8名无内镜经验的新手胃镜学员随机分配到两组。A组仅采用GI-BRONCH Mentor模拟器胃镜模块训练,B组完成模拟器胃镜模块训练后进行肠镜直肠插入训练。两组训练完成后立即进行食管进镜的测试。比较组间食管进镜完成率以及每一分解步骤的完成率。结果 B组的不能完成率低于A组(B组17.50%和A组36.25%,P < 0.05),独立完成率高于A组(B组63.75%和A组38.75%,P < 0.05)。分解步骤中,将内镜前段抵在左侧食管入口的完成情况,B组明显优于A组(B组97.47%和A组89.19%,P < 0.05)。结论 进行结肠镜直肠插入训练可以提高胃镜初学者的食管进镜能力,弥补了虚拟现实内镜模拟器口咽部真实性差的不足,是可推荐的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 Viatorr覆膜支架植入或内镜联合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对伴有内镜治疗失败高危因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4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有内镜治疗失败高危因素(肝静脉压力梯度≥20 mmHg、门静脉血栓、胃肾分流或腔道外侧支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患者行TIPS (Viattor覆膜支架植入)治疗(TIPS组),142例患者接受内镜联合药物治疗(内镜组)。根据高危因素类型,2组进一步分为TIPS组1~4亚组和内镜组1~4亚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2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用Cox回归分析模型进行预后预测因素分析。结果: TIPS组患者2年无再出血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内镜组(94%vs 70%,P<0.001)。TIPS组1~4亚组患者2年无再出血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9%、92%、96%、92%,内镜组1~4亚组为68%、76%、67%、67%,2组各对应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及各对应亚组间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合并肝静脉压力梯度≥20 mmHg、门静脉血栓、胃肾分流或腔道外侧支静脉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植入Viatorr覆膜支架的TIPS预防再出血的效果优于内镜联合药物治疗,同时不增加肝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对动态增强扫描(DCE)表现为环形强化的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乳腺病变患者的DCE-MRI、DWI资料,病灶DCE-MRI均表现为环形强化。根据病理结果将67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2组DCE-MRI病灶整体形态学指标、"强化环"形态学指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指标、DCE-MRI半定量参数指标及"强化环"多点ADC值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应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itc回归模型构建新的联合参数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良、恶性组间"环形强化"环壁形态(χ2=14.19,P=0.001)、是否具有壁结节(χ2=12.48,P=0.001)、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指标(χ2=19.60,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间早期强化率(t=2.35,P=0.02),峰值达峰时间(Tmax;t=-4.66,P=0.007),ADC环内t=1.35,P=0.001)、ADC环壁值(t=-2.88,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构建"强化环"形态学指标+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Tmax+ADC环内参数联合诊断乳腺病变性质的约登指数最高为0.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7,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96%和91.31%。结论 乳腺MR多模态成像对乳腺环形强化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邢玲 《中国内镜杂志》2020,26(12):29-34
目的 探讨和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及黏膜切除术在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10例(息肉442枚)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150例(息肉203枚)、内镜下APC组40例(息肉66枚)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120例(息肉173枚),并分别对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内镜下APC组总有效率95.00%和EMR组总有效率96.67%均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提高,而无效率5.00%和3.33%均明显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镜下APC组和EMR组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情绪、社会活动和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总分均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提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MR组患者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0.83%)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MR组患者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内镜下APC组略有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下APC和EMR在结肠息肉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  相似文献   

11.
Dieulafoy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原因,但其严重出血可危及生命。本文报道1例男性患者因“呕血、黑便4天”入院,呕血2次,总量约1 000 ml,伴黑便,入院后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底小弯近贲门侧见直径约8 mm凹陷溃烂,覆白苔,中央部分可见红色血管裸露,诊断为:胃Dieulafoy溃疡。在给予钛夹夹闭胃底溃疡过程中,可见溃疡中央裸露动脉喷射性出血,遂立即给予止血钳凝闭出血血管,观察10分钟无活动性出血,后钛夹联合尼龙绳荷包缝合溃疡面,患者恢复顺利,随访3个月未再呕血、黑便。针对Dieulafoy溃疡,目前广泛采用内镜下治疗,包括硬化、套圈治疗、热凝止血、OTSC(Over the scope clip)等,本例患者采用荷包缝合获得良好效果。综合文献分析荷包缝合用于内镜下黏膜创面的闭合,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十二指肠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1年3月16例于该院发现并行ESD及EMR治疗的十二指肠癌前病变或十二指肠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及EM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病变位于降段乳头对侧或偏对侧,2例病变位于球降交界部,病变大小0.8~2.6 cm,平均(1.2±0.7)cm,切除标本大小1.5~3.5 cm,平均(2.2±0.8)cm,手术时间54~127 min,平均(68.6±25.9)min。9例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7例沿病变外周3 mm环形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用圈套器圈套切除,残留组织用碗状热凝钳切除;用止血夹对吻缝合或止血夹联合尼龙绳行荷包缝合创面。术后1例患者行ESD整块剥离后发生术后穿孔,追加腹腔镜下局部修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黏膜的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内镜微创切除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定,术后迟发性穿孔是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硬化剂注射术联合套扎术治疗内痔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内痔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内镜套扎术治疗)和观察组(内镜硬化剂注射术联合套扎术治疗),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患者预后情况为依据,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饮食习惯、术中出血量和排便时间是内痔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论 治疗内痔时,内镜硬化剂注射术联合套扎术较单独内镜套扎术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高龄、病程长、病情严重、饮食辛辣、术中出血量大和术后过早排便是内痔患者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配合自行改进的注射器针头荷包缝扎内环口周边腹膜治疗小儿斜疝内环口关闭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o丝线穿人一次性7号注射器针头在腹腔镜下,用器械辅助钳配合,荷包缝合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结果50例手术每侧时间约5~10min,治愈50例,发现隐匿性疝7例,均一次手术,随访无复发、恢复快。结论应用该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副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美观无瘢痕、无复发等优越性。能及时发现隐匿疝,一次完成双侧手术,避免二次手术。使用自行改进的手术器械,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创伤更小,成本更低,可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胰空肠吻合的一种新方法在预防术后胰空肠吻合口瘘的应用价值。 方 法自2009年6月~2013年8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8例,胰肠吻合均采用空肠粘膜剥离双荷包缝合套扎+吻合口胰上下缘缝扎法,分析此吻合术式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本组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及胰肠吻合无手术死亡。胰漏2例,发生率为5.26%(2/38),其中胰头癌1例,胆管癌1例,分别发生于术后第7天和第10天,每天约20~100 ml,经用生长抑素药物治疗3周后治愈。12~18 d 拆线,其他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腹腔感染、胆瘘、肠瘘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空肠粘膜剥离双荷包缝合套扎+吻合口胰上下缘缝扎法,在胰肠吻合中可行性强,方法简单,疗效可靠,胰瘘发生率低,有明显的临床优势,有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比较痔上黏膜环行切除术(PPH)手术采用单、双层荷包缝合法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重度痔患者(Ⅲ、Ⅳ度),随机采用双荷包缝合及单荷包缝合各50例,观察两种缝合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痔核回缩、肛缘水肿、术后应用止痛药例数、术后出血等临床资料。结果双荷包组手术时间较单荷包组长(P〈0.05),痔核回缩、肛缘水肿等方面明显优于单荷包组(P〈0.05);术中出血、术后应用止痛药例数、术后出血等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PPH治疗Ⅲ、Ⅳ期痔采用双荷包法近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用套扎器与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用经内镜法切除的食管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套扎组35例[经内镜套扎器套扎法(直径10 mm)],STER组31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穿孔、出血、气胸和进食障碍)、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等指标。结果套扎组手术时间较STER组短[(8.9±1.1)和(62.3±2.8)min],手术费用较STER组少[(5 126.8±26.5)和(15 721.3±39.6)元],术中出血量较STER组少[(5.6±1.7)和(42.3±3.5)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治疗直径10 mm的食管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肿瘤,经内镜套扎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方面均优于STER组,两种手术方法的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射频组和套扎组,每组各50例患者。射频组患者行内镜下射频技术治疗,套扎组患者采用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前和术后6个月食管测压和反流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套扎组患者治疗效果(98.00%)明显优于射频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套扎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24 h反流时间、反流次数和胃食管反流病自测量表(GERD-Q)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套扎组低于射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套扎组术后6和12个月食管括约肌压力和食管残余压明显高于术前,且套扎组高于射频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套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也明显低于射频组(3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较好,可以缩短胃反流时间、减少反流次数、缓解症状、增加食管括约肌压力和食管残余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ESE)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GJ)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以及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EGJ SMTs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SE组和STER组,按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为无并发症组和并发症组。观察各组患者切除病变时间、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比较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分析有无残留病变和复发情况。收集各组患者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肿瘤大小和肿瘤病理性质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ESE组切除病变时间短于STER组,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长于STE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肿瘤大小患者中,ESE组切除病变时间短于STER组,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长于STE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复查胃镜,患者手术创面愈合情况良好,未发现残留病变和复发情况。并发症组年龄明显大于无并发症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无并发症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无并发症组,2型糖尿病和慢性肺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和肿瘤大小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ESE和STER治疗EGJ SMTs安全、有效。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和肿瘤大小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A set of new instruments was designed to establish an access to the abdominal cavity for NOTES via the rectosigmoid. It comprehends a metal overtube which is positioned using a modified TEM device. The entry point is targeted by transrectal ultrasound and secured by a purse‐string suture. Closure is achieved by means of a linear stapler applicati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ystem could already be confirmed in animal survival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