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us,PE)的统称。VTE被认为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尽管我国的发病率至今尚无数据统计,然在美国大约每年至少有25万新发病例[1]。抗凝治疗在VTE治疗中的地位已无可质疑。伴随着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关于VTE预防和治疗指南(第8版[2]和第9版[3])在国内的推广,对于有罹患VTE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骨关节置换术后[4]、多发性外伤[5]等,积极地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已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任丹青  潘佩婵  陈凤玉 《妇幼护理》2022,2(17):4051-4053
目的 探讨分析在下肢骨折患者干预中采取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多模式宣教对 VTE 预防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 2020 年 6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30 例下肢骨折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本院 2021 年 3 月至 2021 年 9 月期间接收治疗的 30 例下 肢骨折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多模式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在采取不 同的管理方式后 VTE 评估率、VTE 发生率、预防措施落实率、患者 PTE 及 DVT 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 T1(入院)、T2(术后)、 T3(出院)节点的 VTE 评估率和 VTE 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防措施落实率高于对照 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 PTE 及 DVT 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的 VTE 预防中 采取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多模式宣教,能够预防 VTE 发生,提高 VTE 风险评估率及预防措施落实率。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住院患者的潜在并发症之一,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早期预防是降低VTE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目前VTE预防的指南已较成熟,基于指南的基础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的有效性均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主要针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患者及照顾者对VTE风险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其预防依从性低下。风险感知是人们对风险事物和风险特征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可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促进相关预防行为的产生。在预防VTE的过程中,患者因素是重要的一环,患者对VTE的风险感知、依从性与预防效果密切相关。了解患者的VTE风险感知是提高其对VTE预防的主观能动性及依从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患者VTE风险感知的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干预策略方面进行综述。目前患者对VTE风险的认知不足,尚缺乏完整且具有针对性的VTE风险感知测评工具,国内学者主要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理论和知信行理论对患者的VTE感知进行研究,VTE风险感知受患者个人因素(如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患病经历、VTE病史、社会支持、主要照顾者等影响,本文主要从医方、患方、网络媒体等方面探讨应对措施,以期提升患者VTE风险感知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2010-2020年收治的38例发生VTE的孕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段我院199例未发生VTE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高危因素、Caprini评分及《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防治上海共识》中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因素评分(简称孕产妇VTE评分)、实验室指标等因素纳入统计学分析。结果:产褥期发生VTE的比例最高(65.79%,25/38)。发生类型最高的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次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其中2例死亡原因为广泛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伴脑梗死出血转化,1例为晚期乳腺癌并发肺栓塞形成。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孕产妇VTE风险评分、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VTE风险评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为孕产妇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上海共识孕产妇VTE风险评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为孕产妇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VTE的发生重在预防,专科VTE评分对孕产妇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临床意义。一旦发生VTE,结合实验室指标及必要的影像学指标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在物理治疗中常用的有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以及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本文重点介绍NMES、FES和TENS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型智能助力功能性电刺激(PAFES)治疗脑卒中患者踝关节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脑卒中后踝关节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PAFES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PAFES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其患侧下肢行PAFES治疗,NMES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肢胫前肌行被动NMES治疗。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和10s踝足屈伸运动(AFEM)进行评估,并比较其疗效。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踝背屈的AROM、FMA、BI、AFEM等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FES组治疗前、后踝背屈AROM的差值为(8.19±3.39)°,显著优于NMES组的(8.96±3.68)°和对照组的(3.88±4.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FES组治疗前、后FMA及BI评分的差值亦显著优于NMES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型智能PAF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患肢的主动踝背屈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反馈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NMES组加用NMES治疗,反馈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NMES组、反馈组更优于对照组(均P〈0.05),反馈组更优于NMES组(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反馈组总有效率更高于NMES组及对照组(均P〈0.05),NMES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8.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创伤骨科病人更为多发,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及远期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由于其临床表现隐匿,在临床工作中常被忽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故对静脉血栓栓塞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就更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江苏省骨科护士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机械预防的认知现况及应用情况,为相应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网络形式对江苏省13个市155所医疗机构共1 693名骨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1 693名骨科护士静脉血栓栓塞症机械预防认知得分为(97.6±28.2)分,总体水平较好。不同等级医院、职称、能力层级、专科工作年限、职务、有无机械预防操作经验和是否曾获得相关知识的骨科护士静脉血栓栓塞症机械预防认知水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预防措施临床应用方面,93.5%的医疗机构配备了机械预防相关设备且制定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以及机械预防装置操作流程,但其流程均为各医疗机构或科室制定。目前机械预防实施人群主要为下肢骨折、髋膝关节置换、脊柱疾患、多发伤、肿瘤患者等,以前两者居多(占80.7%和78.0%)。81.9%的医疗机构采用Caprini评估量表作为VTE风险评估工具。骨科护士实施机械预防措施的主要临床依据为进行VTE风险评估后提醒医生,占67.4%。各医疗机构在机械装置使用时长和频率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尚缺乏统一操作标准。临床仍存在VTE风险...  相似文献   

10.
董启玉 《全科护理》2013,11(2):151-152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流行病学资料及高危因素,为临床规范性治疗、预防及护理VTE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降低VTE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18例ICU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生VTE病人年龄、性别分布及高危因素,并针对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VTE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生VTE的年龄高峰主要在60岁~69岁,其次是70岁~79岁;发生VTE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行动受限、机械通气障碍、年龄偏高、药物使用不当、骨折、血液高凝等。[结论]做好ICU病人发生VTE病人的管理,提高医护人员对PTE的认识,并给予积极治疗、预防及护理可减少ICU病人发生VTE。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月红  张志成 《天津护理》2007,15(4):244-246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n,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和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多与血流缓滞、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有关。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影响内外科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临床上将DVT和PE称为静脉血栓塞症(VTE)。传统治疗方法有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导管溶栓和机械消融术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在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作用。现将DVT预防和护理综合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综合应用NMES和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璇  潘翠环  叶彤 《中国康复》2007,22(2):88-8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对脑卒中所致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NMES组及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的药物治疗,NMES组同时进行NMES疗法。2组治疗前后以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及4周时,2组中真假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均明显提高(P〈0.001),NMES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NMES等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一个常见原因,目前的诊疗策略为运用药物和机械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致死性的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PE)。作为机械预防的手段之一。开展间断充气加压(IPC)联合或替代药物可降低ICU患者VTE发生率,有减少不良反应、增加患者顺应性及改善成本-效益关系等诸多优势,推广前景显著。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介绍在ICU运用IPC设备预防VTE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各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NMES组[(8.100±1.287)分]和强化NMES组[(9.000±0.943)分]VF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7.200±1.814)分](P<0.05),且强化NMES组VFSS评分高于NMES组(P<0.05)。 结论NMES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反射水平及咽部肌肉的收缩功能,增强吞咽再学习的训练疗效,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强化NMES的疗效优于NM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瘫患儿流涎的影响。方法43例脑瘫流涎患儿分为NMES组(n=22)及对照组(n=21),两组常规治疗相同,NMES组同时给予NME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评定患儿流涎情况。结果NMES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MES可以改善脑瘫患儿流涎,促进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6.
肺栓塞(PE)是来自全身静脉系统或右心的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E的栓子种类包括血栓、脂肪、羊水、空气、瘤栓和感染性栓子等,其中99%是血栓性质的,也称为肺血栓栓塞症(PTE),PTE是PE最常见类型[1]。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过去,医学界普遍认为PTE是少见病,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PTE呈现出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VTE认识,规范VT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NMES,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进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舌骨、甲状软骨向前、向上的运动幅度、时间,计算相应的速度,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洼田饮水试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才藤分级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PAS分级较NMES组、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前移速度中,强化NMES组在治疗2周后[(20.52±8.39)mm/s]、4周后[(33.00±19.83)mm/s]较NMES组及对照组增快;PAS分级与舌骨前移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中度相关(P<0.05)。 结论 强化NMES在改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方面优于NMES,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增快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间歇充气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本研究利用间歇充气装置(IPC)预防腹部大手术术后下肢DVT的发生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全院联动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防治体系,提升医护人员对VTE的防治能力,改善VTE患者疾病管理现状。方法 成立VTE防治管理团队,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VTE防治流程,实行强制性节点管理控制,如术前强制性风险评估、快速反应智能预警系统、护理智能决策系统及结构化随访等,实现全院联动的VTE防治体系,2018年9月—12月在全院范围内实施该体系,与2017年9月—12月对比,分析该防治体系实施前后医院VTE风险的评估率、出血评估率、VTE相关措施落实率、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及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发生率、VTE相关病死率等的变化。结果 防治体系实施前后,VTE的评估率从0.5%上升到75.5%,出血评估率从1.4%上升至75.8%;防治体系实施后VTE相关措施落实率中基础预防落实率达100%,中高危患者中使用物理预防落实率达15.7%,药物预防落实率达25.9%;全院患者的PTE的发生率从2.87‰上升至4.35‰,DVT的发生率从2.89‰上升至6.28‰,医院VTE相关的病死率从14.03‰下降至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信息化全院联动VTE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VTE的防治意识,提高临床VTE防治措施的落实率,降低患者VTE相关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适用急诊室病人的VTE早期识别模型及评估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室203例VTE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Apriori算法挖掘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间的关联规则。结果:203例VTE病人中单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占比(63.0%)最高,单纯肺血栓栓塞症(PTE)次之,DVT合并PTE占比(16.3%)最低;关联结果显示,急诊室病人中的前8项VTE危险因素条目依次为创伤和/或手术(<1个月)、糖尿病史、卧床>72 h、下肢肿胀、恶性肿瘤、年龄≥60岁、高血压史及体质指数为18.5~25.0 kg/m2。结论: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急诊危重病人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为进一步建立符合急诊室危重病人的VTE早期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