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斌  胡志东 《临床荟萃》2006,21(16):1216-1216,F0003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DNA病毒,HBV感染可引起严重肝脏疾病,HBV感染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导致受感染的肝细胞破坏,由于宿主免疫应答不同,因而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的疾病谱。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近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慢性乙型肝炎与病毒本身核酸序列密切相关。随着HBV全基因序列克隆成功,不同HBV基因结构必然影响病毒蛋白的表达,不同HBV基因亚型有不同的流行特征及致病性。因此,对HBV进行基因分型有利于对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临床诊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所致。HBV为嗜肝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肝分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乙肝在成人中90%可自愈,慢性乙肝可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我国属于高流行区。据统计,全球现有20多亿人感染过HBV,其中(3.5~4)亿人为慢性HBV携带者,我国有1.2亿人,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之一,是重要的肝脏疾病致病因子。HBV感染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包括无症状携带状态,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严重的可能发展为原发性肝癌(HCC)。在中国、东南亚和非洲的50%肝硬化和70%-90%肝癌由慢性HBV感染引起,7%-30%的HBV携带者感染了HBV变异体。  相似文献   

4.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全世界HBsAg携带者约3.5亿,其中约1.2亿为中国公民。HBV感染者中,约25%最终死于重症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母婴传播是中国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因此,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势在必行。为进一步了解HBV在母婴传播中的机制,更好地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为HBV感染母亲所产新生儿能否安全进行母乳喂养提供有利依据。对在本院出生新生儿(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脐血乙肝两对半模式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是人群中大量HBV慢性携带者形成的主要原因,慢性携带者有40%~50%是母婴传播造成的。对HBV母婴传播进行阻断,对于防止HBV慢性携带具有深远的意义。乙肝母婴传播的途径有宫内感染(垂直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形式,是新生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垂直传播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如果对孕妇不加干预,其HBV宫内传播率可达92.86%。人群中30%~50%的慢性HBsAg携带者是垂直传播造成的。在宫内,HBV可经胎盘渗漏或HBV通过胎盘细胞与细胞间的传递而感染胎儿;产时感染多由于胎盘破损,微量母血进入新生儿血循环,或新生儿吞咽羊水、母血或阴道分泌物;产后感染多因婴儿接触母亲体液、母乳喂养或与携带HBV的同胞之间的亲密接触。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几乎均可被感染,而其中宫内感染率可达10%~40%。因此探讨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措施以有效地减少儿童乙型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谈国蕾  曹利  刘新钰  张汉荣 《临床荟萃》2006,21(16):1147-1149
目的 应用测序列的方法,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在南京地区的流行病学状况和HBV基因型与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及前C区变异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用南京地区94例HBV感染患者血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4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50例,应用测序列的方法测定HBV的S基因序列以确定其基因型,测定C基因序列以确定其变异状况。结果 南京地区94例HBV感染患者的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分别为40例(42.6%)和54例(57.4%),未发现其他型和混合型,CHB组与HCC、CSH和LC组病毒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不同病情的HBV感染患者,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区(T1762/A1764双变异)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C区变异(A1896变异)在不同病情和不同基因型的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南京地区流行的HBV主要基因型是B和C,C型感染可以引起较重的肝病,尤其是BCP发生双变异者;HBV基因型是影响临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东莞地区各区域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及病毒基因型进行抽样调查,为东莞地区的乙型肝炎(下称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集中采集和入户采集相组合的方法,分别在东莞东、南、西、北4个区域共收集1041例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组进行志愿者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结果1041例志愿者共诊断出乙肝病毒(HBV )感染318例(30.5%),31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HBV基因分型为B型229例(72.0%),C型79例(24.8%),D型5例(1.6%),B、C混合型5例(1.6%)。乙肝血清亚型分析结果显示,B型基因中Ba亚型占91.0%,adw 2血清型占93.6%;C型基因中C2亚型占92.0%,adrq+血清型占85.0%;东莞地区慢性乙肝患者以 B型基因为主,其次是C型基因。B型基因样本中,以Ba亚型、adw2血清型为主;C型基因样本中,以C2亚型、adrq+血清型为主。结论东莞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分布有年龄和地域差异性,自疫苗接种开展以来,HBV感染率得到了明显控制,对其基因分型和流行现状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为东莞地区乙肝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慢性乙肝的防治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平均年发病率为120~140/10万。其中尤以乙型肝炎(HBV)为突出。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达57.63%,即全国至少有6亿人感染过HBV。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临床慢性 HBV 感染患者的 HBV 基因型和预存耐药变异情况。方法应用 PCR 结合反向点杂交法检测244例临床慢性 HBV 感染血清样本的基因型和预存耐药变异情况。结果244例慢性 HBV 感染症状的患者中,共发现有3种 HBV 基因型,其中 B 型143例,占58.6%;C 型100例,占41%;D 型1例,占0.4%;244例慢性 HBV 感染症状的患者中,有38例检出 HBV 预存耐药变异,预存耐药变异的总检出率为15.57%,其中与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的为22例(9.01%),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为16例(6.56%)。结论深圳地区 HBV 基因型以 B、C 型为主,慢性 HBV 感染者其预存耐药率较高。对慢性 HBV 感染者进行 HBV 基因分型及预存耐药检测,对预测疾病进展及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联合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DNA(HBV-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O-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A组(大三阳)、B组(小三阳)、C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阳性]、D组(HBsAg、抗-HBc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7.3%、57.8%、100%、54.3%,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HBV-DNA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DNA与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HBV-M)联合检测,能更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情况,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的人生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流行区。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了HBV,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3.5亿人,其中1/3在中国;全世界每年有75万人死于HBV感染引起的疾病,其中28万人来自中国,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在全球前十位疾病死因中,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占第7位,每年因慢性乙肝死亡者约为75万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肝癌的五年累计危险度在亚洲为17%,在欧洲和北美为10%,五年肝病相关性死亡率在亚洲为14%,欧洲为15%。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讨湖北汉族人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231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75例,无症状携带156例),165例HBV感染自愈者和135例正常对照者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A/C位点基因型。结果: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A/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慢性HBV感染组、HBV感染自愈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血清HBV-DNA<1×103copies/mL的慢性HBV感染者组和HBV-DNA≥1×103 copies/mL组之间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但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HBV无症状携带组,两组之间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汉族人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人群对HBV易感性及感染后的病毒血症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但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后的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丁肝病毒(HDV)感染与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的关系,探讨HBV与HDV在重叠感染时的相互作用。方法对抗HDV—IgM阳性的患者血清用ELISA法进行乙肝二对半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DV阳性患者中,HBV复制活跃的感染模式为63.7%,HBV复制缓慢的感染模式为26.5%,HBV五项均阴性的感染模式为8.9%。结论HDV的致病机制复杂,HBV复制活跃者比HBV复制缓慢者更易感染HDV病毒,且HDV感染不影响HBV复制。  相似文献   

14.
感染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后,部分患者有临床症状,而大部分没有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作者对66例无症状HBsAg阳性者采用自然养生法追踪观察28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18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基因型与临床诊断、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HBV DNA、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及HBeAg、抗-HBe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应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整理分析数据。[结果]183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急性乙型肝炎22(12.1%)例,慢性乙型肝炎81(43.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57(31.8%)例,肝癌23(13.1%)例,其中B型41(19.2%)例,C型104(48.6%)例,B、C混合型38(17.8%)例。B、C、B+C 3种基因型的患者ALT、TBIL以及CD4、CD8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BV DNA含量(对数值)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C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结论]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急性乙型肝炎以B、C混合型为主,B型次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均以C型为主。基因型与ALT、TBIL、CD4、CD8的水平无关,但与HBV DNA水平有相关性,C基因型HBV DNA复制水平和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预示C基因型可能与较严重的肝病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梅燕  黄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9):1620-1621
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是发展成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慢性HBV感染约1.3亿,广西地区占了相当比例。胎儿期的HBV感染,不仅易形成以后慢性携带状态,且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机体内HBV清除与TH1、TH2型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的不平衡应答能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对控制HBV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转归的关系,探讨HBV感染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231例慢性HBV感染者、165例自限性HBV感染者和135名正常对照者IFN-γ基因第一内含子+874位点T/A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慢性HBV感染组IFN-γ基因+874位点AA基因型频率(78.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4.4%)(x^2=9.60.P=0.008),而自限性HBV感染组(62.4%)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x^2=0.16,P=0.92)。进一步比较慢性HBV感染者IFN-γ基因+874住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DNA复制的关系,发现IFN-γ基因+874住点基因型和等住基因频率在低水平HBV-DNA组和高水平HBV-DNA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FN-γ基因第一内含子+874位点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有关,提示该位点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亿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BV感染,尤其是慢性化感染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何有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仍是当务之急。HBV持续复制是慢性乙肝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HBV相关指标的检测对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与HBV前S1抗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250-125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携带者与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检测563例HBV携带者乙肝5项血清标志物和PreS1抗原水平。结果在563例HBV携带者中,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281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63例,阳性率为22.4%;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192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33例,阳性率为17.2%;HBsAg、抗-HBc阳性90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8例,阳性率为8.9%,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P〈0.05)。结论PreS1抗原是HBV感染和复制的标志,为HBV存在和复制较为直接的一种标志物,对临床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HBV-M与HBV-DNA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唾液中HBV—M与HBV—DNA的相关性,唾液是否是乙型肝炎传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采用酶法对2005-2006年HBV感染患者,分别进行血清学和唾液的收集与检测,对HBV感染的患者血清型分成常见的10种类型,同时对所选乙肝感染的患者的唾液进行荧光定量PCR定量测定HBV—DNA。结果:急性感染组和慢性感染与携带者组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肝患者唾液中含有HBV—DNA,高病毒血症的患者唾液中含有大量HBV—DNA,唾液具有潜在传染性。可以解释,通过水平传染可能就是20%HBV感染者的感染源。唾液是乙肝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