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背景: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的神经保护作用已有许多研究.目的:观察重复性经颅磁刺激仪刺激后,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活力的变化,以验证对其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神经生物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研究所完成.取新生SD大鼠的海马做神经元原代培养,将培养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过氧化氢组和重复性经颅磁刺激-过氧化氢组,每组10孔.方法:取新生SD大鼠的海马做神经元原代培养,接种48 h后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和重复性经颅磁刺激-过氧化氢组细胞予1Hz 100 mT的磁刺激1 000次,对照组和过氧化氢组不予磁刺激,重复性经颅磁刺激-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组均在接种56 h后于培养液中添加过氧化氢.接种72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和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方法检测各组海马神经元的活力.主要观察指标: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和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及各组海马神经元活力.结果:细胞接种72 h后,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和对照组细胞均呈团簇样聚和,折光性良好;胞体饱满,呈圆形、梭形、锥形,周围有光晕;细胞突起明显,多为20~30μm,形成较密集的神经网络,两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四甲基偶氮唑盐代谢率: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高于对照组[(104.43±2.76)%,(100.00±3.20)%,(F=1.344,P<0.05)].重复性经颅磁刺激-过氧化氢组高于过氧化氢组[(52.61±2.64)%,(46.28±2.04)%,(F=1 675,P<0.05)].结论:重复性磁刺激后,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活力及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对大鼠海马神经元不会造成明显损伤,产生了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颅磁刺激后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与海马c-F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海马区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经颅磁刺激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经颅磁刺激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模型。经颅磁刺激组在制模后第2天给予每天2次、每次30个脉冲的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4周。每组中的8只大鼠分别于4周后检测Y-迷宫中的学习记忆成绩和梗死侧海马c-Fos的表达。结果:经颅磁刺激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学习尝试次数:18.36&;#177;4.87:记忆再现次数:6.05&;#177;1.34),与模型组比较(学习尝试次数:26.40&;#177;5.45;记忆再现次数:3.72&;#177;1.18),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65.3.28;P均&;lt;0.01);经颅磁刺激组大鼠海马各区c-Fos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增加(CAl:28.55&;#177;3.62,CA2:25.27&;#177;3.09,CA3:27.65&;#177;3.53.齿状回:34.92&;#177;6.56),与模型组比较(CAl:9.42&;#177;1.28.CA2:7.58&;#177;1.18,CA3:8.63&;#177;1.24,齿状回:11.36&;#177;2.04),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7.22,19.32,17.57,11.87;P均&;lt;0.01)。结论:应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c-fos基因突变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提示c-fos等即早基因的激活可能是学习记忆形成的必要条件。经颅磁刺激能增加脑海马各区c-Fos阳性细胞的表达,有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川芎嗪对急性癫痫大鼠弓状核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急性癫痫大鼠弓状核神经元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治疗组,采用光、电镜技术和形态计量方法对弓状核神经元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结果:①3组间神经元胞体的面积分数、面数密度、神经元胞体和胞核的等效直径无显著性变化。②对照组、癫痫组和治疗组大鼠弓状核暗神经元细胞器体积分数比较:线粒体[(5.82&;#177;0.91),(3.22&;#177;0.66),(5.88&;#177;0.43)%](F=6.89,P&;lt;0.05)、粗面内质网[3.66&;#177;0.35),(5.72&;#177;0.79),(3.84&;#177;0.36)%](F=25.28,P&;lt;0.05)和溶酶体[(1.82&;#177;0.53),(3.68&;#177;0.72),(2.28&;#177;0.49)%](F=24.64,P&;lt;0.05)的体积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经SNK检验显示,癫痫组线粒体体积分数下降(q=9.96,P&;lt;0.05),粗面内质网(q=10.72,P&;lt;0.05)和溶酶体(q=7.15,P&;lt;0.05)的体积分数增加,其余未见明显差异(q≤3.08,P&;lt;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暗细胞各细胞器的体积分数和面数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3.54,P&;gt;0.05)。结论:川芎嗪对癫痫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定志小丸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和血清雌二醇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辽宁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成年Wistar雌性大鼠,采用0penfield法进行行为学评分,选评分相近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定志小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3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造成大鼠抑郁模型,定志小丸组于每次刺激前半小时灌服0.02mL/g的定志小丸提取物的浓缩液(1μg/L),生理盐水组灌服等容积生理盐水。应用0penfield法在刺激前和刺激后第22天测定行为学(以3min内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作为水平活动得分、前肢抬起次数为垂直活动得分),放免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结果:所有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海马形态学: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海马结构不清晰,细胞形态异常;定志小丸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②行为学评分:刺激前各组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得分比较均无差异(P&;gt;0.05),至第22天,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的水平活动得分较正常组低[(34.9&;#177;16.3),(30.5&;#177;17.7),(48.4&;#177;21.5)次,P&;lt;0.01],垂直活动得分也较正常组低[(7.2&;#177;3.9),(6.5&;#177;2.6),(10.0&;#177;3.2)次,P&;lt;0.01);定志小丸组此两项评分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49.3&;#177;23.6),(9.9&;#177;3.0)次,P&;gt;0.05]。③血清雌二醇: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雌二醇浓度低于正常组[(37.15&;#177;6.90),(33.34&;#177;14.31),(64.27&;#177;28.18)pmol/L,t=3.477,6.757,P&;lt;0.01],而定志小丸组与正常组比无差异[(55.80&;#177;26.32)pmol/L,P&;gt;0.05]。结论:定志小丸对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海马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对雌激素分泌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如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的恢复仍是医学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已证实磁刺激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目的:观察经颅运动皮质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地点和材料:1998/1999实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和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电镜中心和复旦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20只雄性SD大鼠(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医动字第02-33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磁刺激组,并用苦味酸标记编号,每组10只(1~10号)。干预: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磁刺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开始作经颅皮质磁刺激(刺激频率为6次/min,磁场强度为1T),1次/d,20min/次,共20次。对照组不作磁刺激,但同样置于和磁刺激组相同的笼内,1次/d,20min/次,共20次。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结果: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2.65&;#177;0.07),(0.47&;#177;0.21)ms]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直接神经电刺激检查时均较对照组[(3.46&;#177;0.53),(2.27&;#177;0.88)ms]缩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磁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12826&;#177;1678),其数目较对照组(6506&;#177;779)多,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经颅运动皮质区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纳洛酮对缺氧大鼠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扬  沈洪  丁爱石  范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42-7044
背景:纳洛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选择体外培养皮质神经元研究纳洛酮疗效可排除多重因素干扰。目的:观察缺氧对体外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的影响及纳洛酮的保护机制。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军事医学科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研究对象:体外培养12d的Wistar大鼠皮质神经元。干预:取体外培养12d的Wistar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纳洛酮组(缺氧前24h加纳洛酮预处理);缺氧6h后在常氧下继续培养24h。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种条件下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形态学的改变,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结果:缺氧后可见神经元胞体肿胀、细胞死亡,LDH渗出量增多[6h:正常对照组为(78.68&;#177;7.34)%,缺氧组为(194.38&;#177;22.32)%;12h:正常对照组为(77.98&;#177;8.85)%,缺氧组为(331.66&;#177;36.12)%],细胞存活率减少[6h:正常对照组为(91.82&;#177;2.89)%,缺氧组为(66.96&;#177;4.98)%;12h:正常对照组为(90.84&;#177;2.61)%,缺氧组为(32.02&;#177;6.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经纳洛酮预处理的神经元,缺氧后神经元胞体肿胀、细胞死亡程度轻于缺氧组,LDH渗出[6h:(159.86&;#177;34.03)%;12h:(256.28&;#177;28.29)%]显著低于缺氧组(P&;lt;0.01),而存活率[6h:(78.08&;#177;4.15)%:12h:(53.68&;#177;4.32)%]明显高于缺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对缺氧诱导的皮质神经元的损伤,纳洛酮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AT3,5基因在缺氧性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分离新生Wistar大鼠双侧海马进行体外培养,采用Tripure试剂提取海马神经元细胞的总:RNA,自行设计大鼠STAT3,STAT5和阳性对照HPRT的PCR引物序列,通过半定量的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常氧组、低氧2,6,12h组海马神经元细胞的STAT3和STAT5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PCR产物纯化试剂盒纯化PCR产物,而后用四色荧光法直接测序。结果: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低氧培养2h组海马神经元细胞中STAT3,5mRNA表达水平升高,目的片段与HPRT的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57&;#177;0.1l和0.64&;#177;0.09,在低氧6h组(0.85&;#177;0.14和0.86&;#177;0.11)达最高,与正常组(0.34&;#177;0.12和0.40&;#177;0.08)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T=24.59~-7.37,P&;lt;0.01)。低氧12h组的表达量低于6h组,但高于正常组(P&;lt;0.01)。测序显示,PCR扩增的产物STAT3,STAT5与大鼠Genbank中的序列完全一致。结论:低氧增强海马神经元细胞中STAT3,5基因的表达,在低氧所致的脑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反复经颅磁刺激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动物实验中的作用效果,探讨rTMS的安全性。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g,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低频磁刺激组(TMS1)和高频磁刺激组(TMS2)。行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和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后,对接受不同的刺激频率和刺激量组经颅磁刺激大鼠的行为、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进行观察。结果 TMS1组和TMS2组血清MBP含量分别为(8.22&;#177;2.92),(7.31&;#177;2.02)μg/L,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TMS1组和TMS2组血清NSE含量分别为(0.68&;#177;0.09),(0.69&;#177;0.13)μg/L,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TMS1组和TMS2组在刺激过程中均未出现异常活动,无肢体强直、阵挛等,脑组织形态学包括大体观察、普通光镜及电镜改变不明显。结论 在一定强度和频率内重复经颅磁刺激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电磁脉冲照射可影响实验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并造成大鼠海马组织损伤和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对离体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及其对[Ca^2+]i的影响,以深入分析电磁脉冲致脑损伤的可能机制。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承德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材料:Wistar乳鼠若干只,雌雄各半。电磁脉冲辐射源:高场强电磁脉冲模拟源。 方法:实验于2004—03/12分别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承德医学院完成。Wistar乳鼠若干只,麻醉下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调整细胞悬液浓度至5&;#215;10^8L^-1接种。分组:①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于照射后即刻(0h)收集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测定;②另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和照射后0h组和12h组,进行细胞凋亡和坏死率的测定。(培养细胞用量:每项检查每组1个培养瓶,重复3次。)电磁脉冲辐射条件为6&;#215;10^4V/m,脉冲上升时间为20ns,脉宽为30μs,频率为2.5脉冲/min,作用2min。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电磁脉冲辐射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照射前后神经元形态学变化;FACS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Fluo-3-AM荧光探针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测定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 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结果:①电磁脉冲辐射后即刻,神经细胞逐渐发生液化,神经元突起回缩、变性。②电磁脉冲辐射后12h凋亡率较辐射后即刻有所恢复,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59.27&;#177;1.27)%,(72.17&;#177;6.21)%,(17.45&;#177;5.63)%,P〈0.051。③在辐射后即刻和12h坏死率比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1&;#177;2.31)%,(11.96&;#177;1.04)%,(8.45&;#177;0.67)%,P〉0.05]。④电磁脉冲辐射后即刻[Ca^2+]i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7.34&;#177;26.14,54.93&;#177;16.08,P〈0.05)。 结论:电磁脉冲致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损伤、坏死与凋亡率增加,神经元内的Ca^2+荧光强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针刺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预先针刺是否能诱导脑缺血耐受而具有脑保护作用及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神经解剖教研室进行。取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针刺预处理组各10只。针刺预处理组脑缺血前给予针刺,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神经元内氏体亚甲兰特殊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内氏体变化;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染色)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大脑皮质、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脑缺血组皮质、海马CAl区可见大量棕色TUNEL染色阳性细胞核,皮质为(65.36&;#177;10.18)个/视野,海马CA1区(58.34&;#177;9.64)个/视野,针刺预处理组阳性细胞核皮质(10.63&;#177;5.39)个/视野,海马CAt区为(12.16&;#177;5.69)个/视野,较脑缺血组明显减少(q=6.55,8.73,P&;lt;0.05),内氏体染色阳性细胞数脑缺血组皮质为(16.16&;#177;8.31)个/视野,海马CA1区(21.66&;#177;9.39)个/视野,针刺预处理组阳性细胞核皮质(55.36&;#177;12.19)个/视野,海马CAl区为(79.36&;#177;10.69)个/视野,较脑缺血组明显增多(q=7.65,9.23,P&;lt;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减轻缺血后神经元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可能是预先针刺发挥脑保护作用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海马伞切断造成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探讨bFGF治疗AD的前景。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12)、AD对照组(n=12)和AD处理组(n=12)。AD处理组及AD对照组大鼠左侧海马伞切断制造AD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D处理组造模后每天侧脑室注射bFGF共7d;AD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同时间注射生理盐水。BrdU标记增殖细胞。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原位检测凋亡细胞。计数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与凋亡细胞数。结果 AD处理组大鼠与AD对照组大鼠相比,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增加[两组在颗粒细胞层阳性细胞分别为(163&;#177;37),(53&;#177;5)个/切片平面;海马门(28.5&;#177;5.5),(12.3&;#177;2.8)个/切片平面;分子层(10.7&;#177;2.2),(6.0&;#177;1.4)个/切片平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03.4,83.4,33.4,P&;lt;0.01),而凋亡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AD对照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bFGF可刺激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发生。  相似文献   

12.
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试图发现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状态下大鼠海马神经元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erived neurotro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应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刺激造成慢性应激失调模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体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的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慢性应激可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明显受损,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亦显著减少,形态以空泡为主。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穴对此有明显改善作用。艾灸组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CA2,CA3,CA3区面积百分比:(16.98&;#177;1.34)%,(32.77&;#177;2.38)%,(2.48&;#177;0.25)%;模型组相应指标分别为(12.21&;#177;1.58)%,(19.89&;#177;3.82)%,(1.04&;#177;0.38)%(F=6.25。P&;lt;0.05;F=12.27,11.45,P&;lt;0.01)。结论: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BDNF有良性调节作用,并对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刺五加皂甙对大鼠血管性痴呆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刺五加皂甙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鼠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改善和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5在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完成。选择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用药组各12只,采用4-血管阻断改良法制备VD大鼠模型,用药组术前1周开始腹腔注射刺五加皂甙100mg/kg,术后再用1周,模型组腹腔注射同量生理盐水。各组作避暗回避试验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行为学测试表明造模后1周模型组动物[(3.7&;#177;0.8)次]较对照组[(1.5&;#177;0.4)次]的探索次数明显增多(P&;lt;0,01),而滞留时间[模型组(195&;#177;5)s,对照组(995&;#177;8)s]显著缩短(P&;lt;0.01);用药组[(2.9&;#177;0.5)次]与对照组相比探索次数增多(P&;lt;0.01),但仍低于模型组(P&;lt;0.05),而滞留时间[(263&;#177;7)s]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lt;0.01),但仍高于模型组(P&;lt;0.05)。形态学结果表明刺五加皂甙减轻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结论:刺五加皂甙能减轻海马脑缺血缺氧后神经元损害,从而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神经营养因子三磷酸腺苷对大鼠脊髓神经元损伤后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取新生Wistar大鼠20只,切取脊髓,剪碎组织成糜状进行神经细胞培养。将培养的神经细胞分为3组,①无损伤对照组。继续完全培养液培养。②损伤组,培养第7天神经元用微量移液器塑料滴头行机械性划痕损伤后完全培养液培养。③三磷酸腺苷组,培养第7天神经元划痕损伤后加人终浓度为1.0mmol/L的三磷酸腺苷培养液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及不同时期细胞形态变化,各组于处理后10min,1,12,24和48h,细胞损伤程度,以乳酸脱氢酶法检测(乳酸脱氢酶渗漏量比值越大,说明细胞损伤越重)。检测各组细胞活性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代谢率吸光度越高,说明细胞活性越高)。结果:①各组细胞损伤程度评估:以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含量表示。伤后1,12,24和48h,损伤组和三磷酸腺苷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lt;0.05);损伤24和48h,三磷酸腺苷组低于损伤组(17.94&;#177;0.82.23.05&;#177;1.04;18.52&;#177;1.12,24.88&;#177;1.16;P&;lt;0.05)。②体外培养的各组大鼠损伤神经元的变化:以四甲基偶氮唑盐代谢率表示。伤后1,12,24和48h,损伤组和三磷酸腺苷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损伤24和48h,三磷酸腺苷组高于损伤组(0.24&;#177;0.03,0.18&;#177;0.04:0.27&;#177;0.03,0.15&;#177;0.05:P&;lt;0.05)。结论:细胞外三磷酸腺苷可以减轻机械性损伤后的脊髓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增强细胞活力,对受损伤的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室灌注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海马、隔区细胞凋亡和学习与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12在南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损伤给药组和损伤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Feenev法制备大鼠脑损伤模型,损伤给药组和损伤对照组于创伤后即时及第2和第4天从侧脑室分别灌注5μL神经生长因子和人工脑脊液,各组的一半动物于伤后第5天取脑切片,行Nissl染色、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并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组化染色及乙酰胆碱转移酶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隔区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细胞的变化。另一半动物于伤后30d时行避暗回避试验和跳台试验,分别记录两组大鼠探索次数、滞留时间以及跳台试验的主动和总回避阳性率。结果:各组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与损伤对照组(11.33&;#177;1.97)比较,损伤给药组损伤侧时海马凋亡细胞(0.83&;#177;0.75)减少(t=16.9590,P&;lt;0.05),脑隔区未观察到凋亡细胞,脑海马及隔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分别为80.83&;#177;3.19和50.50&;#177;3.62)数量较损伤对照组(分别为126.00&;#177;3.37和58.25&;#177;5.38)明显减少(t=23.860,2.927;P均&;lt;0.05),脑隔区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神经元(63.50&;#177;1.06)较损伤对照组(53.83&;#177;1.87)丢失不明显(t=3.73l,P&;lt;0.05);损伤给药组避暗回避试验探索次数(2.67&;#177;1.22)较损伤对照组(11.50&;#177;2.07)减少(t=12.562,P&;lt;0.05)、滞留时间[(95.67&;#177;14.92)s]较损伤对照组[(14.83&;#177;7.86)s]延长(t=13.790,P&;lt;0.05),跳台试验主动回避阳性率(76.42%)较损伤对照组(13.9l%)增高(r=40.601,P&;lt;0.05)。结论: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室灌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损伤大鼠脑隔区细胞凋亡明显减少,隔区乙酰胆碱转移酶免疫组化染色推测凋亡的细胞可能是胆碱能神经元。给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室灌注神经生长因子后减少了脑海马区细胞凋亡,从而对与学习记忆相关的脑隔区及海马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绞股蓝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具有脑保护功能,血管性痴呆大鼠同样具有海马神经元的缺血缺氧性损伤,绞股蓝对此是否也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皂苷(gypenosides,GP)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阳性神经元及核酸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在武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二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240—260g,由天津市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30只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给药组。模型组用改进的Pulsinelli 4-血管阻断方法建立大鼠VD模型。给药组:灌胃给药GP200mg/kg,按照大鼠VD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手术。对照组:同样进行手术但不灼烧颈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海马nNOS表达。②大鼠海马DNA和RNA荧光染色强度。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l区和CA3区n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20.47&;#177;4.22)个和(25.47&;#177;3.52)个,明显少于对照组【(24.73&;#177;5.72)和(37.13&;#177;5.10)个】(P&;lt;0.05),DNA和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反映DNA和RNA含量)也明显减弱。给药组海马CA1区和CA3区nNOS阻性神经元数分别为(30.00&;#177;3.63)个和(38.00&;#177;5.00)个,比模型组明显增多(P&;lt;0.001);给药组海马DNA和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强于模型组,且与对照组相似。结论:GP可明显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对海马神经元DNA和RNA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定量评估经皮神经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以神经传导速度为量化恢复指标,以髓鞘增生数目定量分析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方法:实验于1998-09/1999-06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和显微外科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电镜中心和病理实验室完成。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用显微外科手术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电刺激组行神经吻合术并进行经皮电刺激,对照组只固定于和电刺激组相同的固定装置上,不进行干预。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经皮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的神经电位参数和髓鞘结构及数目的影响。结果:实验过程中对照组1只大鼠和电刺激组2只大鼠在麻醉过程中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9只大鼠,电刺激组8只大鼠。①电刺激组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0.58&;#177;0.33)ms,(2.27&;#177;0.88)ms,(f=5.12,P&;lt;0.001)]。电刺激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增快[(21.44&;#177;8.31)m/s,(16.74&;#177;22.82)m/s,P&;gt;0.05l,波幅低于对照组[(1.95&;#177;1.56)mV,(6.64&;#177;8.42)mV,P&;gt;0.05]。②电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其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多[9900.86&;#177;1433.65,6505.83&;#177;77950,(t=5.16,P&;lt;0.001)]。结论:电刺激定量检测的大鼠坐骨神经潜伏期缩短,神经髓鞘计数增高。说明电刺激可能通过促进许旺细胞增殖和髓鞘形成来改善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4区神经激肽B及神经肽Y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皮下注射吗啡法建立雄性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CA4区神经激肽B和神经肽Y细胞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CA4区单位面积神经激肽B,神经肽Y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为98.3&;#177;6.3,197.5&;#177;6.14,实验组为215.2&;#177;9.1,238.4&;#177;8.3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神经激肽B,神经肽Y阳性反应物大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神经激肽B及神经肽Y细胞减少与吗啡依赖性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睡眠剥夺是否引起细胞变性,其信号传导是否与某些基因调控有关。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引起的神经元凋亡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成年健康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200&;#177;20)g,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TUNEL染色观察了快眼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应用原位杂交检测了快眼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bcl-2.bax 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海马bcl-2和bax mRNA表达。结果:快眼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阳性凋亡细胞数增多,异相睡眠剥夺组海马CA1~CA4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60&;#177;2.24)%,(1.69&;#177;0.45)%,(6.87&;#177;1.32)%,(1.74&;#177;0.98)%。CA1,CA3区细胞凋亡率和CA2,CA4区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6~6.95,P&;lt;0.05)。bc1-2mRNA阳性信号表达积分值较强,四个区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ax mRNA表达增强[CA1为(211.12&;#177;59.85);CA3为(205.56&;#177;56.99)]与CA2和CA4区[(123.42&;#177;22.80)。(124.21&;#177;20.4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0~4.36.P&;lt;0.05)。结论: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凋亡相关的bc1-2。bax 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涉及神经元的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20.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氮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h-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d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氮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77;12.10);缺血缺氧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明显减少(灰度值188.31&;#177;10.43);激光组-电针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以及尼氏体丢失减轻,灰度值分别降低(130.56&;#177;6.16.135.19&;#177;7.00)。②对照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74&;#177;4.85和13.42&;#177;5.56;缺血缺氧组海马ChAT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13.96&;#177;7.62),BDNF免疫阳性细胞稍增多(21.93&;#177;5.12);激光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多(26.42&;#177;6.02和33.02&;#177;7.58);电针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亦有增加(25.54&;#177;5.05和27.63&;#177;7.15)。③对照组与治疗组神经元灰度值、ChAT和BDNF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且激光组较电针组变化明显。结论:氮氖激光和电针穴位刺激对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及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氮氖激光效应较电针者为强,这一作用差异的机制推测氮氖激光除与电针共有的生物效应外,是否还兼有改善损伤神经元某些修复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宴验证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