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在先导研究中验证了LOGISTIC模型能够充分地解释颈椎病物理治疗中疼痛症状缓解过程的变化信息,是理想的数学表达模型.目的:分析颈椎病物理治理过程LOGISTIC曲线模型中各数学特征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LOGISTIC模型对颈椎病物理治疗过程的表达能力.方法:对一组连续接受10次物理治疗的90例颈椎病根性疼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连续进行目测类比法疼痛评定,采用前期建立的LOGISTIC曲线模型,分别求得各病例回归曲线的数学特征值,包括拐点和曲率极值点.探讨各数学特征值与治疗有效性和缓解幅度之间的关联.结果与结论:治疗过程中疼痛的缓解程度与拐点位置和第二曲率极值点位置呈负相关(r=-0.460,P<0.001;r=-0.598,P<0.001);与第一曲率极值点位置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75,P=0.481).说明拐点、第二曲率极值点出现的越早,治疗全过程所能达到的缓解幅度越大;第一曲率极值点出现的位置与治疗中的疼痛缓解幅度无明显关联性.有效病例与无效病例组问拐点与第二曲率极值点位置不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第一曲率极值点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OC分析可见以第二曲率极值点和拐点作为有效与否的判断指标都能获得较高的曲线下面积,约登指数可以达到0.54-0.64,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说明LOGISTIC曲线模型的数学特征值与物理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关联,LOGISTIC曲线模型对颈椎病物理治疗的过程特征表达充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Logistic模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物理治疗过程进行数学表达及疗效预测的可行性.方法 共选取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连续接受10次物理治疗,于每次治疗前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定.采用前期建立的Logistic曲线模型,对人选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过程完成伞局化回归分析,并分别以治疗2~9次时的测最值预测全疗程的最终结果,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该Logistic回归模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物理治疗过程的数学表达能力充分,全局化决定系数为0.719;该模型的预测能力随治疗次数增多而增强,其中根据4次以下测量值完成的预测分析,其预测成功率较低;而根据5次以上测量结果进行预测时,其预测结果满意,明显优于4次以下测量值的预测结果.结论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能充分表达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物理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根据4次连续试验性治疗所获得的反馈数据能够有效预测全疗程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describing and predi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therapy on lumbar disc hernation(LDH).Methods Daily comprehensive physical therapy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lumbar traction,mobilization and physical agents were administered to 31 LDH patients for 10 sessions.A visual analogue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ain intensity before each session.The logistic curve model was used i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The first 2 to 9 pain measurements were involved in different predictive models,and the predictiv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mong different models.Results In regression analysis,the global R2 was 0.719.In predicting analysis,the more measurements involved in the predictive model,the more effective the prediction.The predictive power was low when the model included less than 4 measurements.the prediction power was high when more than 5 measurements were used in the model.Conclusion The logistic model can describe and predict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ple physical therapy on LDH patients.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根性疼痛物理治疗效果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综合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根性疼痛的试验性治疗次数,预测疗效。方法:对47例颈椎病根性疼痛患者连续进行10次物理治疗每日一次,每次治疗前进行VAS法疼痛评定,共得10个评定值(A1,A2……A10),经变量标准化:x1=A1—A[i+1],得x1,x2……x9对于x9>1.2cm者认为治疗有效,反之无效;利用x1至x2,x1至x3,x1至x4,x1至x5,x1至x6,x1至x7,x1至x8为自变量分别对有效与无效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在进行的各次判别分析中,随自变量增多,判别分析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在所获得的相应判别函数中,x4,x5的单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778和0.787。结论:应用综合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根性疼痛,试验性治疗以5次为宜;依据VAS法疼痛评定结果,利用判别函数可对治疗处方的效能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神经痛口服液治疗颈椎病根性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神经痛口服液治疗组(50例)和颈复康颗粒对照组(50例),疗程均为3周,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疼痛指标、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比较明显的减少(P<0.01),2组间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流变学指标在治疗后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2组的临床疗效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痛口服液能有效缓解颈椎病的根性痛,是治疗颈椎病的良药。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颈椎病的定义及流行现状,介绍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体征及根性疼痛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纳了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疼痛的治疗及护理,以达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夜间小重量持续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夜间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具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50例进行颈椎优值牵引、中药熏蒸和夜间小重量持续牵引,对照组50例只进行颈椎优值牵引、中药熏蒸,睡前加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2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价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和患者睡眠质量。同时分别统计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颈部及上肢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住院日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指数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夜间小重量持续牵引能够明显减低患者的疼痛评分,改善睡眠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手法治疗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术后早期根性疼痛症状复现的临床疗效.方法:募集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行神经根管减压术后第3天开始复现根性疼痛症状患者36例,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给予神经松动术手法治疗,对照组不进行神经松动术手法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疼痛的严重程度.结果:术后第4天,观察组VAS评分下降(1.65±0.81),明显大于其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值1.2(P<0.05).术后第5、6天,观察组VAS值均较术后第4天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VAS值均较术后第4天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2个时间点VAS值明显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均P<0.01).结论:神经松动术手法是康复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早期根性疼痛症状复现的良好治疗选择,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颈夹脊穴及风池穴为主,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50例,每日1次,10d为1疗程。结果:治愈24例,好转22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案。方法 从症状、体征、影像学、肌电图、治疗方法等方面对10例具有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表现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其中Keegan型4例,3例行保守治疗,l例行手术治疗;非Keegan型6例,5例行保守治疗,l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Keegan型颈椎病以上肢肌无力、肌萎缩为临床表现,无上肢根性疼痛为主要特征;非Keegan型是一类特殊的根型与脊髓型的混合型颈椎病。对于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效果佳。结论 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应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提高对该型颈椎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与误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疏密波和连续波对缓解颈椎病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将颈椎病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电针疏密波组64例,电针连续波组58例,接受治疗,连续波组电针频率2Hz,疏密波组电针频率4/20Hz,10d1个疗程,1~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连续波组与疏密波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6018,P=0.0319<0.05)。结论疏密波组疗效优于电针连续波组。疏密波组较连续波组疗程短。疏密波是电针治疗颈椎病疼痛的首选波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实验组27例,对照组给予针灸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均有好转,但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测四肢瘫患者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方法由1位评定者应用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20例四肢瘫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后1周内再次对该患者进行评定;另1位评定者在第1位评定者初次评定后2 d内对该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第1位评定者两次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4(P<0.01);第1位评定者与第2位评定者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1(P<0.01)。结论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肇庆市居民颈椎病发病情况及相关问题。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择该市区18~70岁居民5000人为研究对象 ,入户或至单位询问调查。结果 :该市居民颈椎病发病率为8.11% ,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逐渐增加。经多因素分析 :体位姿势不正确、情绪紧张、潮湿、疲劳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结论 :该病严重影响肇庆市居民的健康 ,做好防治应从早做起 ,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在评价放疗对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影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学证实为头颈部肿瘤、放疗前后的颈动脉超声资料以及其他基线资料完整的患者93例,比较放疗前后放疗侧颈动脉和非放疗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的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结果 放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6.1±1.9)年;放疗前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与非放疗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后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均较非放疗侧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放疗可导致头颈部肿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且斑块具有易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二级预防干预模式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二级预防干预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将1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建立健康档案,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观察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强化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基本知识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6个月收集两组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正确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方面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级预防干预模式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胰腺癌治疗的Cochrane系统评价证据,以及纳入系统评价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学质量。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2009年第4期)中有关胰腺癌治疗的系统评价,并运用RewMan5.0.21对所纳入研究的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共检索到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治疗梗阻型胰腺癌的系统评价、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进展期胰腺癌的系统评价共2篇系统评价,共纳入79个RCT。依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质量评价方法,对所纳入RCT的偏倚进行评估,表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倚,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结论 Cochrane系统评价是公认的最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但目前缺少足够强度的证据来支持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治疗梗阻型胰腺癌的疗效。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如胰腺癌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完成系统评价来评估。建议推行临床试验透明化,实施临床试验注册制度以及按照CONSORT声明严格规范RCT的报告,以便于总结胰腺癌治疗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瑞安市人民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2005年8月1日至2008年8月1日对瑞安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符合筛查标准的540例新生儿进行了ROP筛查。结果在接受筛查的540例新生儿中,44例发生了ROP,发生率为8.1%。Ⅰ~Ⅲ期病变分别为35、7、和2例;其中2例需激光治疗,无失明病例。结论ROP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呼吸窘迫综合征是ROP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壶腹癌的超声诊断分型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壶腹癌超声诊断分型在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得癌根据超声表现分为3型∶Ⅰ型、胆总管下段无肿块型;Ⅱ型,胆总管下段小肿块型;Ⅲ型,胆总管下段明显肿块型。各型均与手术方式对照。结果 31例中Ⅰ型5例(16.1%),Ⅱ型11例(35.5%),Ⅲ型15例(48.4%)。Ⅰ型与Ⅱ型合并手术切除率(100%)与Ⅲ型的手术切除率(6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壶腹癌超声诊断分型对术前制定手术方案、进一步提高手术切除率以及估计得癌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