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心衰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数值调整苯那普利剂量与以患者临床症状调整苯那普利靶剂量对慢性心衰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心衰基础上,分为两组:NT-proBNP指导组(A组)和症状指导组(B组),A组以组中NT-proBNP水平中位数为目标,以NT-proBNP〈300 pg/L为最终目标调整剂量,B组以传统症状调整药物至靶剂量,15个月后复查NT-proBNP以及对其再住院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A组所测得NT-proBNP数值较B组明显下降,A组再住院率亦比B组低,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NT-proBNP水平指导下调整苯那普利剂量比传统的根据患者症状调整苯那普利至靶剂量更具有客观性,对改善慢性心衰以及减少再住院率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尿剂降阶梯治疗中节点选择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数字法随机分组模式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与利尿剂降阶梯治疗,A组以血清D-D水平高于正常值(>75μg/L)为节点;B组以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较治疗前降低30%为节点。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B组的PaO2、PaCO2水平及PaO2/FiO2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肺水肿缓解率高于A组(P<0.05)。B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利尿剂降阶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时以NT-proBNP降低30%为节点有助于改善其通气状态,提高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HFNC。观察治疗后2、6、12、24 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及呼吸频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率、28 d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各时间点PaO2、PaCO2、SaO2、心率、呼吸频率、LVEF、SV及NT-pro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8.302、18.402、32.514、24.510、16.165、23.452、19.167、30.424,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PaO2、SaO2、LVEF及S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PaCO2、心率、呼吸频率及NT-proB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两组患者6、12、24 h PaO2、PaCO2、SaO2、心率、呼吸频率、LVEF、SV及NT-proBNP与同组2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12、24 h PaO2、PaCO2、SaO2、心率、呼吸频率、LVEF、SV及NT-proBNP与同组6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率[7.89%(3/38)vs. 23.68%(9/38),χ2= 3.982,P= 0.026]、28 d病死率[2.63%(1/38)vs. 10.53%(4/38),χ2= 4.307,P= 0.011]及ICU住院时间[(6 ± 3)d vs.(10 ± 5)d,t= 2.654,P= 0.0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HFNC早期可显著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氧合功能和心功能指标,降低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缩短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胡芳芳 《临床医学》2011,31(4):15-1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安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住院慢性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患者,入院后给予慢性肾功能衰竭标准治疗及对症治疗,第2天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将入选者分为hs-CRP≤3 mg/L与hs-CRP〉3 mg/L两组,分析两组3年再住院率及病死率。调整临床危险因素后,使用卡方检验评价CRP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12例入选者中67%hs-CRP〉3 mg/L,其3年病死率高于hs-CRP≤3 mg/L组患者(P=0.03),3年再住院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 CRP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NT-proBNP )测定对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510例患者,根据年龄、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心动图分为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组(老年心力衰竭组)、老年非心力衰竭组及对照组,测定并比较3组患者NT-proBNP水平,评价NT-proBNP对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的价值;同时对老年心力衰竭组患者随访,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再住院及死亡等事件,评价NT-proBNP对预后判定的价值。结果老年心力衰竭组患者为172例,老年非心力衰竭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为170例,三组患者 NT-proBNP 水平有显著差异[(6986.6±104.6) pg/ml vs.(824.2±6.2)pg/ml vs.(266.4±9.4)pg/ml,P<0.01]。其中老年心力衰竭组中158例患者平均随访(166.0±38.6)d,心源性再住院组及心源性死亡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再发事件组,分别为(5281.6±70.2) pg/ml、(7886.2±146.3)pg/ml及(2646.8±58.4)pg/ml(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ogNT-proBNP(回归系数:0.992;P =0.005)、治疗后 NT-proBNP 下降速率(回归系数:0.966;P =0.002)和心房颤动(回归系数:0.884;P=0.005)、室性心动过速(回归系数:0.924;P=0.005)是心源性死亡、再住院患者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NT-proBNP检测对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显著的临床价值,NT-proBNP对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预后预测价值好。 log NT-proBNP、治疗后NT-proBNP下降速率、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再住院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和"急性呼吸困难"的诊断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急性呼吸困难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3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心动图分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组(心衰组)及非心衰组,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评价NT-proBNP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同时对心衰组患者随访,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再住院及死亡等事件,评价NT-proBNP对预后判定的价值.结果 心衰组患者为272例,非心衰组患者为261例,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18.6±114.7)pg/mL vs.(238.6±8.7)pg/mL,P<0.01].其中心衰组中220例患者平均随访(158±32.8)d,心源性再住院组及心源性死亡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再发事件组,分别为(2683.4±86.9),(3283.4±105.7)及(1123.5±72.1)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og NT-proBNP(r=0.987;P=0.002)和心房颤动(r=0.876;P=0.005)、室性心动过速(r=0.891;P=0.005)是心源性死亡、再住院患者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 急诊检测NT-proBNP有利于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做出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NT-proBNP对急性呼吸困难中心衰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好.LogNT-proBNP、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是心源性死亡、再住院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淀粉酶监测对中毒病人病情评估及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11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根据血清淀粉酶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淀粉酶组(A,n=78)、中度增高淀粉酶组(B,n=25)和高淀粉酶组(C,n=13),对比分析三组病人的白细胞升高率,低血压、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治愈率及病死率。结果:11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38例血清淀粉酶升高,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32.8%。A、B、C三组并发症(白细胞升高、低血压、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率呈递增态势;A组死亡率为1.3%,B组死亡率为12.0%,C组死亡率为53.8%。结论:血清淀粉酶水平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呈平行关系。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时应重视对血清淀粉酶的监测,以及时发现和治疗危重病例,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床旁检测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162例,正常对照30例。床旁检测患者入院时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入院后72 h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力衰竭组治疗7 d后复查NT-proB-NP。对所有患者随访30 d,观察两组随访期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加重或再入院)发生情况。结果 NT-proBNP水平可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评估,NT-proBNP水平升高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NT-proBNP联合cTnI检测能提高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治疗后NT-proBNP下降<30%者,其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结论 NT-proBNP水平同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性相关,对判定疗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X线辅助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中作用.方法: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行X线辅助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B组(n=30)行全肠外营养治疗,观察比较其血清白蛋白、淀粉酶水平、并发症、感染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淀粉酶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并发症、感染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低于B组.结论:X线辅助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邓春  林晓明 《临床荟萃》2009,24(15):1299-130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10月应用机械通气治疗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患者26例,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呼吸、心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心功能分级变化及有效率;根据开始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分为早期应用组(A组,n=14例)及非早期应用组(B组,n=12),比较两组病情好转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效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后24例存活者的心功能均有改善,由原来的心功能Ⅳ级改善至心功能I~Ⅱ级,呼吸、心率显著减慢,pH值、PaO2、PaC02、PaO2/FiO2均明显改善。A组治疗后2、24小时呼吸、Pa02、PaC02、Pa02/Fi02分别为(26.7±5.9)次/min、(16.2±3.0)次/min,(85±6)mmHg(1mmHg=0.133kPa)、(96±6)mmHg,(42.8±6.1)mmHg、(38.0±2.8)mmHg,(252±24)mmHg、(302±22)mmHg;病情好转时间、通气时间分别为(16±5)小时,(26±7)小时。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对改善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的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及肺动脉收缩压对慢性左心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慢性左心心力衰竭病人142例,测定病人NT-proBNP、肺动脉收缩压等指标,随访出院1年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肺动脉收缩压≥6.67kPa组较肺动脉收缩压〈6.67kPa组1年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7.045,P〈0.05);NT-proBNP浓度≥2 218ng/L组较NT-proBNP浓度〈2 218ng/L 1年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χ2=54.685,P〈0.05);终点事件组和非终点事件组肺动脉收缩压、血浆NT-proBNP浓度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9.804、5.940,P〈0.05);NT-proBNP和肺动脉收缩压预测慢性左心心力衰竭1年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95%CI=0.912-1.000,P〈0.05)和0.784(95%CI=0.691-0.878,P〈0.05)。结论 NT-proBNP和肺动脉收缩压是慢性左心心力衰竭病人1年期预后的危险因素,NT-proBNP及肺动脉收缩压均可用于慢性左心心力衰竭病人1年期预后的评估,但NT-proBNP较肺动脉收缩压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感染性休克中应用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接受治疗的手段分为治疗组(n=98)和对照组(n=105),同时根据治疗开始时患者器官功能的情况,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标准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器官功能轻度受损(A层)、中度受损(B层)和重度受损(C层),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器官衰竭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B和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7.78%(15/54例)、75.86%(22/29例)和93.33%(14/15例),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1.48%(17/54例)、55.17%(16/29例)和40.00%(6/15例);对照组A、B和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7.50%(18/48例)、76.92%(20/26例)和96.77%(30/31例)。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3.75%(21/48例)、57.69%(15/26例)和41.93%(13/31例)。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器官衰竭发生率在A层水平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而在B层和C层水平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EGDT能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的病死率与器官衰竭发生率,但不能相应改善感染性休克中、晚期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94例经皮介入治疗(PCI)的非糖尿病的AMI患者分为2组,A组48例(血糖〈7.8 mmol/L),B组46例(血糖≥7.8 mmol/L)。对比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射血分数、溶栓再通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B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溶栓再通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入院时血糖高者往往伴有多支血管病变,其心功能差,病死率高,入院时血糖水平可作为非糖尿病AMI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的血糖、C肽水平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3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高低从正常到高值分为A、B、C三组,比较不同血糖水平组患者的转归及与C肽水平关系。结果A、B、c三组患者心力衰竭好转率分别为89.30%、84.20%、57.10%,A组高于B组,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10.70%、15.80%、42.90%,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C肽值A组(5.58±2.31)ng/ml,B组(3.79±3.46)ng/ml,C组(1.21±1.31)ng/ml,A组最高,C组最低。结论测定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及C肽值,可以了解患者当时糖代谢的情况及评估预后,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值(E/e’)的相关性,以及这2个指标预测此类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治疗好转出院时的成年急、慢性左心衰竭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出院时检测血NT-proBNP和超声E/e’,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对出院时NT-proBNP与E/e’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T-proBNP与E/e’预测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随访1年,成年急、慢性左心衰竭210例60 d再住院率为30.95%,1年病死率为20.48%。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NT-proBNP与E/e’呈高度正相关(P<0.001,R^2=0.994)。NT-proBNP预测心力衰竭患者60 d再住院率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694,最佳截断值为339 n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4%和53.10%;E/e’预测心力衰竭患者60 d再住院率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02,最佳截断值为9.7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08%和53.79%。NT-proBNP预测心力衰竭患者1年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11,最佳截断值为374 n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2%和67.07%;E/e’预测心力衰竭患者1年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27,最佳截断值为10.0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05%和58.08%。E/e’较NT-proBNP预测心力衰竭患者60 d再住院率和1年病死率更有优势(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NT-proBNP和E/e’呈正相关;出院时NT-proBNP和E/e’对心力衰竭患者60 d再住院率和1年病死率均具有预测价值,且E/e’较NT-proBNP预测价值略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AMI患者按发病后至急诊PCI时间分组:A组(≤12h)29例,B组(12~24h)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及病死率、血浆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和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VEF。结果A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B组明显降低,但经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即刻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急诊PCI治疗后,入院后24h和7d两个时间点,A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M/发生后30d时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显示,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是AM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接受PCI的治疗时间越早,AMI患者术后心肌受损程度越轻,心肌收缩功能改善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15(GDF-15)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接诊的165例AHF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120例)和死亡组(45例),对患者血清GDF-15和NT-proBNP进行检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以及血清GDF-15和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心率(HR)、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GDF-15和NT-proBN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t=-2.985、-3.912,P=0.004、0.000);ROC曲线显示,应用血清GDF-15和NT-proBNP表达水平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和0.847,差异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DF-15和NT-proBNP联合检测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AUC为0.932,明显高于血清GDF-15单独预测(Z=2.958,P=0.003)和血清NT-proBNP单独预测(Z=3.324,P=0.000);约登指数提示血清GDF-15和NT-proBNP预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分别为209.54pg/mL和1 962.63pg/mL;血清GDF-15和NT-proBNP联合检测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8%、82.22%、90.83%、77.08%和93.16%,灵敏度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GDF-15和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浆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其30天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科收住的AECOPD 患者455例,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n =411)和死亡组(n =4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患者的 NT-proBNP 水平分为正常值组与异常值组,再根据 NT-proBNP 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值组、中值组和高值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30天病死率;对 NT-proBNP 水平与预后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死亡组的 NT-proBNP 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 <0.01),同时,死亡组的心力衰竭合并率及降钙素原(PCT)显著增高(P <0.01),而血清白蛋白(ALB)显著低于存活组(P <0.01)。NT-ProBNP 异常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1),且30天病死率随着 NT-ProBNP 水平的增高而增高(P <0.05);NT-proBNP 水平与30天病死率呈正相关(r =0.246,P <0.01),与 PCT 呈正相关(r =0.406,P <0.01),与 ALB 呈负相关(r =-0.345,P <0.01);NT-proBNP 水平预判死亡时,其曲线下面积为0.742,约登指数最大为0.418,最佳截断值0.826,敏感度为0.744,特异度为0.674。结论在AECOPD 患者中,NT-proBNP 水平与患者的30天预后密切相关,对 AECOPD 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时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急性重度CO中毒昏迷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纳洛酮治疗组(B组),每组24例.A,B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治疗后测定血浆β-EP水平,观察患者苏醒时间、治愈率、迟发性脑病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急性重度CO中毒患者血浆β-EP水平明显增高,治疗12 h、24 h、48 h时,B组β-内啡肽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苏醒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治愈率也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应用纳洛酮能快速降低重度CO中毒时血浆β-EP水平,缩短患者昏迷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hs-CRP和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观察组,动态监测溶栓治疗后血清hs-CRP及NT-proBNP水平。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受试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随访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脏事件及死亡情况。结果: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经过溶栓治疗后,29例患者患者冠状动脉出现再通,冠脉再通率为58.0%,随访期间死亡12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其血清中NT-proBNP和hs-CRP浓度明显下降。且死亡组患者与非死亡患者相比,死亡患者体内NT-proBNP和hs-CRP浓度显著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观察患者早期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