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前列腺外周带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标准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所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量化诊断效能及诊断标准.方法 对40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非癌20例,外周带癌20例, 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内的最小ADC值.判断诊断效能采用ROC分析.结果 癌区ADC值平均(0.98±0.30)×10-3 mm2/s,非癌区ADC值平均(1.59±0.29)×10-3 mm2/s.根据ROC分析,ADC值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24×10-3 mm2/s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58%、92.42%、86.73%;只考虑获得较大特异性可选择临界值≤1.04×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6.56%、96.95%和86.26%,只考虑获得较大敏感性可选择临界值<1.69×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63%、37.07%和58.82%.结论 可选择分区内最小ADC值≤1.24×10-3 mm2/s作为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标准.当分区内最小ADC值介于(1.04~1.24)×10-3 mm2/s之间时,有可能发生漏诊.  相似文献   

2.
3.0T MR 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系统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例,其外周带病理正常者18例(第一组),炎症13例(第二组),癌23例(第三组),每一例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分为六区,并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各个外周带区域归类为正常组、炎症组及癌组。测量各分区的ADC值(b值=800s/mm2),对三个不同病理组进行方差分析。癌与非癌组之间进行ROC分析。结果正常组、炎症组、癌组ADC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55±0.25)×10-3mm2/s、(1.40±0.23)×10-3mm2/s和(1.07±0.30)×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17×10-3mm2/s时,癌和非癌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84.5%,准确性为80.0%。结论3.0T扩散加权成像可见前列腺外周带癌区、炎症区及正常区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炎症和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0例前列腺炎和15例前列腺外周带癌患者的MR检查资料.将前列腺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划分,依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正常区、炎症区及癌区.所有病人行单次激发EPI序列的MR扩散成像检查,b值分别取300、500、800 s/mm2.观察DWI图,并测量外周带各分区内及每位患者的闭孔内肌和膀胱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所得数值进行双样本方差分析.结果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8例前列腺炎及14例前列腺癌获得可靠ADC值.b=800 s/mm2时,前列腺癌在DWI图像上表现为较高信号.b值越高,ADC值越低.b值相同时,各组间闭孔内肌及膀胱ADC值无统计学差异.b=800 s/mm2时,正常外周带平均ADC值(2.15±0.31)×10-3 mm2/s,炎症区平均ADC值(2.12±0.33)×10-3 mm2/s,癌区平均ADC值(1.17±0.21)×10-3 mm2/s,癌组与正常组组间差异及炎症组与癌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8.61,P=0.00),炎症区与正常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3).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有可能用于前列腺炎与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21例前列腺癌患者、28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的信号表现,测量癌灶、前列腺增生、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所有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病例均以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DWI上前列腺癌灶表现为高信号影,前列腺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且信号较混杂,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呈稍低信号。前列腺癌灶平均ADC值0.98×10^-3mm^2/s,前列腺增生结节平均ADC值1.32×10^-3mm^2/s;志愿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2.14×10^-3mm^2/s。结论前列腺癌灶、前列腺增生结节、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前列腺癌灶信号较高。前列腺癌灶的ADC值低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及前列腺增生结节。DWI是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不同b值时ADC值之间的差异。方法 使用EPI扫描序列,对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4例前列腺癌和18例内分泌治疗6个月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检查,b值分别为300,500,800s/mm^2。依病理结果,将前列腺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同时测量每位患者膀胱、闭孔内肌的ADC值。结果 在三个不同的b值时,均获得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非癌区、膀胱、闭孔内肌的ADC值。内分泌治疗后,不同b值癌区的ADC值均有升高,非癌区的ADC值(b值为500,300s/mm^2)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b值为800s/mm^2时,ADC值变化不大;对照组和治疗组不同b值之间外周带癌区、非癌区、膀胱和闭孔内肌的ADC值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改变不同,不同b值所测得的前列腺外周带癌区、非癌区、膀胱和闭孔内肌的ADC值有差异,ADC值用于判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癌扩散加权成像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肿瘤ADC值的变化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经穿刺活检证实的65例前列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800 s/mm2.根据病理结果 将前列腺外周带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癌区与非癌区之间行ROC分析,并与病理Gleason评分进行对照.结果 65例前列腺癌的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别为(1.19±0.30)×10-3 mm2/s和(1.79±0.3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1);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44×10-3 m2/s,诊断的敏感性达84.30%,特异性为64.00%.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347,P<0.01).结论 前列腺癌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ADC值有可能用于评价前列腺癌的分级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大小和层面变化对前列腺外周带正常和前列腺癌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一级统计学特征测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前列腺外周带癌患者的ADC图和常规MRI图像,对照病理结果,应用不同ROI测量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的一级统计学特征。ROI 1:根据T2WI图像特征在最大层面确定前列腺癌及正常组织;ROI 2:根据ADC图确定组织;ROI 3、ROI 4:大小分别为ROI 1的3/4和1/2;ROI 5:为多层面组成的整体病灶或组织。筛选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有显著差异的参数,进一步评价不同ROI之间测量结果差异。结果:共测量19个病灶和21个正常外周带组织的数据。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峰度值和偏度值无显著差异,而各ROI测量的正常组织ADC值均值及百分位数均显著高于前列腺癌。随着ROI缩小,肿瘤组织ADC值降低,正常组织变化不明显,两者平均ADC值对应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在所有ROI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正常组织不同百分位数ADC值对应的大部分SD值明显高于前列腺癌。测量整体体积与最大层面获得的ADC值及其百分位数、SD值不同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面积ROI测量对ADC均值及百分位数均有显著影响,一级统计学特征测量可获得比平均ADC值更多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正常前列腺行并行采集弥散加权成像,比较不同b值时,正常前列腺各区带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情况以及随着年龄的增加前列腺各区带ADC值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正常前列腺DWI检查者29例,分为2组:正常中青年组(21~50岁)14例,无症状老年组(51~79岁)15例,b值选用300、600、800、1 000 s/mm2.结果:相同b值,正常前列腺外周带DWI信号与ADC值高于中央腺,外周带与中央腺ADC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同b值,老年组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腺DWI信号与ADC值高于中青年组,相同区带ADC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b值,同一年龄组相同区带ADC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值越高,ADC值越小;年龄与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腺的ADC值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相同b值下,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高于中央腺,b值越大,ADC值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腺的ADC值增加,因此运用ADC值诊断前列腺疾病时,要考虑年龄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常前列腺和精囊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正常中青年男性前列腺和精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并比较b值不同时,前列腺和精囊ADC值的差异.方法使用EPI扫描序列,对15例23~42岁的正常男性盆腔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分别为 300、600、800、1 000 s/mm2,测量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精囊、膀胱、闭孔内肌、盆腔脂肪、直肠内气体的ADC值.结果在四个不同的b值时,均获得了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精囊、膀胱、闭孔内肌、盆腔脂肪、直肠内气体的ADC值,在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精囊、膀胱、闭孔内肌、盆腔脂肪、直肠内气体的ADC值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b值越小,ADC值越大(P<0.05).结论 EPI-DWI扫描序列可用于前列腺和精囊的检查,不同b值测出的前列腺中央带、外周带及精囊的ADC值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中央带前列腺癌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ADC图表现,探讨其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价值.方法 包括15例中央带前列腺癌及20例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行MR DWI扫描,b值为800 s/mm2.分析各病例的DWI和ADC图表现,并分别测量癌区、前列腺增生组织的ADC值,统计分析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5例中央带前列腺癌在DWI图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相应ADC图呈低信号,能直观显示肿瘤的范围.其中6例肿瘤局限在中央带,常规MRI诊断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组织的平均ADC值为(0.93 ± 0.13)×10-3 mm2/s,前列腺增生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53 ± 0.12)×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信号特点以及ADC值对中央带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传统单指数DW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对中央腺体区(CG)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超声引导穿刺病理证实的52例CG区前列腺病变的患者,其中PCa患者18例,共32个病灶(PCa组);BPH患者34例,共67个病灶(BPH组)。对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单指数DWI(b=0、1 000 s/mm2)及IVIM-DWI(b=10、20、30、50、80、100、200、400、1 000、1 500 s/mm2)扫描,并计算ADC值、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比较2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评价各参数值的诊断效能。结果 CG区PCa组的ADC值、D值明显低于BP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间D*值及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0%、96.90%;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876(P<0.001),敏感度、特异度为91.00%、71.90%。D值曲线下面积大于ADC值(Z=1.299,P<0.05)。结论 单指数DWI和IVIM-DWI可诊断和鉴别诊断CG区PCa和BPH,D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DWI在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疾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囊肿的DWI表现及其ADC值的变化特点,探讨DW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16名健康志愿者,9例前列腺囊肿,29例BPH和21例PCa患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正常前列腺中央带、外周带、囊肿、前列腺增生结节以及前列腺癌灶的DWI表现、ADC值的变化特点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DWI表现:16名志愿者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囊肿呈高信号;BPH增生结节信号不均匀,信号强度低于外周带;PCa表现为低信号影。各组平均ADC值:正常前列腺中央带(1.352±0.052)×10-3mm2/s,外周带(1.829±0.071)×10-3mm2/s,囊肿(2.557±0.084)×10-3mm2/s,BPH增生结节(1.576±0.101)×10-3mm2/s,PCa癌灶(0.934±0.166)×10-3mm2/s,其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前列腺囊肿、正常外周带、BPH、正常中央带和PCa癌灶(P=0.000)。结论DWI及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囊肿、BPH和PCa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超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鉴别诊断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及预测PCa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 收集55例接受前列腺IVIM-DWI(b=0、50、100、150、200、400、600、800、1 000、1 500、2 000 s/mm2)并经病理确诊为PCa(PCa组)或BPH(BPH组)患者,根据病理分级结果将PCa组分为低分亚组与高分亚组,比较组间及亚组间ADC值、D值、D*值及f值差异,对差异有意义的参数绘制鉴别诊断PCa与BPH及预测PCa病理分级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分析PCa组各参数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44例,PCa组24例,BPH组20例,组间ADC值、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4、-10.87,P均<0.01),而ADC值(0.99)及D值(0.98)鉴别诊断PCa与BPH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P=0.24)。PCa组内低、高分亚组的ADC值及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86,P均<0.05),ADC值(0.76)及D值(0.88)预测PCa病理分级的AUC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Z=2.23,P=0.02);PCa组ADC值(r=-0.44)及D值(r=-0.56)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超高b值DWI与IVIM成像对PCa有一定应用价值。ADC值与D值鉴别诊断PCa与BPH的效能相当,而D值预测PCa病理级别的效能高于ADC值。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外周带癌的ADC值与其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1.5T MR扫描仪对40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DWI扫描,b值采用0和800 s/mm2.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的分区内最小ADC值.将每个病例的ADC值与穿刺活检所得的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癌区平均ADC值为(1.01±0.27)×10-3 mm2 /s,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之间均具有负相关性,中分化癌灶的ADC值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灶,限局性癌灶的ADC值明显高于进展期癌灶.以分区内最小ADC值1.03×10-3 mm2 /s为临界点,区分中分化与低分化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1.43%,特异性63.79%,准确性65.57%.以分区内最小ADC值1.09×10-3 mm2 /s为临界点,区分限局性与进展性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5.02%,特异性78.63%,准确性77.21%.结论 前列腺外周带癌的ADC值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有预测癌灶恶性程度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扩散峰度成像(DKI)在胶质瘤分级的价值,及其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32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高级别胶质瘤组(HGG组,n=18)和低级别胶质瘤组(LGG组,n=14),术前行常规MR、DWI及DKI扫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扩散峰度(Ka)、径向扩散峰度(Kr)、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性(FA)和ADC值,比较高低级别胶质瘤各参数值的差异和诊断效能、肿瘤区各参数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高低级别胶质瘤各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GG组的MK、Ka、Kr、FA值高于LGG组,而MD、ADC值低于LGG组。MK在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2,P<0.01),特异度最高(90.40%);ADC值敏感度最高(80.20%)。MK、Ka、Kr、MD和ADC值与Ki-67标记指数均有相关性,MK值与Ki-67标记指数相关性最大(rs=0.61,P<0.01)。结论 DKI参数对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有一定的价值,其诊断效能总体高于传统扩散参数。DKI参数值对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在侵袭性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9年6月我院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并行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的患者共80例,包括49例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和3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依据Gleason评分(GS)将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低级别组(GS≤3+3)和中、高级别组(GS≥3+4);获得DKI表观峰度系数(Kapp)和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侵袭性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之间Kapp和ADC的差异,以及扩散峰度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参数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二者诊断效能。结果49例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共绘制肿瘤感兴趣区65个,包括低级别26个,中、高级别39个。相比低级别侵袭性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高级别侵袭性前列腺癌的ADC值较低,Kapp值较高(P<0.01)。诊断侵袭性前列腺癌和对其进行分级时,Kapp的曲线下面积均小于ADC(0.947 vs 0.978,P<0.001;0.689 vs 0.894,P=0.008);二者联合诊断侵袭性前列腺癌和对其进行分级时,曲线下面积大于Kapp(0.979 vs 0.947,P=0.013;0.934 vs 0.689,P<0.001),二者联合诊断和分级的曲线下面积大于AD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对侵袭性前列腺癌分级的特异性较单独采用Kapp要高(0.838 vs 0.730,P=0.035)。结论ADC和Kapp参数均可用于诊断和评估侵袭性前列腺癌的侵袭性,扩散峰度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和评估侵袭性前列腺癌的侵袭性并没有表现出比单独应用扩散加权成像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不同b值下DWI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不同b值下DWI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1例肺部肿块或结节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为300、500、800s/mm2时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同一b值下良、恶性病变及不同b值下良、恶性病变的ADC值的差异。根据ROC曲线确定各个b值下的ROC曲线下面积及诊断阈值,并计算各个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71例中,恶性病变47例,良性病变24例。不同b值下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在不同b值时各不相同,随着b值的增大而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值取300、500、800s/mm2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4、0.83;其中b=500s/mm2时诊断效能最高,ADC阈值为1.50×10-3 mm2/s,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9%、75.00%、85.92%、87.76%、81.82%。结论 b值取300、500、800s/mm2,ADC值均有助于肺部良、恶病变的鉴别诊断,其中b值取500s/mm2时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