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我科治疗的176例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分观察组(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85例和对照组(单纯苄星青霉素)91例,比较两组患者1年后血清RPR及脑脊液检测结果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1年后21.18%患者血清RPR转阴,48.24%血清RPR下降≥2个滴度,30.59%血清RPR不变;对照组1年后12.09%患者血清RPR转阴,36.26%血清RPR下降≥2个滴度,51.54%血清RPR不变。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RPR转阴率与单用苄星青霉素无差异,但总有效率优于后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抗梅毒治疗对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12例神经梅毒患者,对比治疗前后血RPR滴度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量、RPR滴度,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病情是否改善。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血RPR滴度从5.50±1.98下降至4.25±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4);脑脊液白细胞计数(Z=3.06,P=0.002)、蛋白量(Z=3.14,P=0.009)明显下降,脑脊液RPR滴度无明显变化(Z=1.60,P=0.110)。9例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规则、足量的抗神经梅毒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获临床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进展期梅毒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为进展期梅毒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跟踪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进展期梅毒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及暗视野检查结果进行梅毒感染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进展期梅毒患者组(62例)和非进展期梅毒患者组(56例)。所有患者均取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荧光密螺旋抗体试验(FTA-ABS)、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化学发光免疫法(TP-CLIA),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进展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以暗视野检查阳性及临床表现(皮疹、扁平湿疣、黏膜损伤等)为诊断进展期梅毒的金标准,上述四指标单独与联合诊断进展期梅毒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进展期梅毒患者TRUST滴度、FTA-ABS滴度、RPR滴度、S/CO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期梅毒患者完成治疗疗程后TRUST滴度、RPR滴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TA-ABS-IgM水平、S/CO值有所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UST、TP-CLIA、FTA-ABS、RPR试验及相应的组合诊断进展期梅毒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RUST、TP-CLIA诊断进展期梅毒的特异度均明显高于FTA-ABS、RPR试验,TRUST+TP-CLIA+FTAABS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和其它组合指标。结论:非特异性螺旋体血清抗原试验和特异性梅毒血清抗原试验相结合对进展期梅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观察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对梅毒患者血RPR滴度及阴转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36例吸食苯丙胺类毒品的梅毒患者资料,取外周血检测RPR滴度、阴转率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产生IFN-γ、lL-4水平,并以44例梅毒患者和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试验组RPR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RPR阴转率在治疗后第6、9、12个月后分别为5.56%、16.67%、52.78%,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 o试验组免疫球蛋白1IG、IgM、IgA水平『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而IL-4水平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结论 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使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而导致梅毒患者血RPR低滴度及低阴转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梅毒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方法:采用双夹心ELISA法对50例一、二期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一、二期梅毒组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期梅毒组与早期潜伏梅毒组sICAM-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sVCAM-1水平高于后者(P〈0.05)。结论:细胞黏附分子可能在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26例患者中,154例(68.1%)血清痊愈,72例(31.9%)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1: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均P〈0.05)。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8.
早期显性梅毒治疗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影响早期显性梅毒预后的因素。方法: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202例早期显性梅毒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病程、梅毒的分期、伴有的系统疾患、神经系统症状与梅毒的预后呈负相关。采用四环素、红霉素、多西环素等药物治疗的患者,其预后明显差于用头孢曲松或青霉素治疗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下降2个滴定值或以上,6个月RPR滴度下降4个滴定值或以上与梅毒的预后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治疗药物、梅毒的分期及病程是影响梅毒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一期梅毒经正规治疗后随访期1年即可。治疗结束后3个月RPR滴度下降2个滴定值或以上,6个月RPR滴度下降4个滴定值或以上,可作为短期内决定是否进行重复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过去10年的梅毒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连续3次)肌内注射治疗,统计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和形成时间,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梅毒血清固定与患者年龄、性别、梅毒分期、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初始滴度等因素的关系,并作前、后5年的比较。结果:423例梅毒患者2年内RPR试验阴转率为82.5%,有74例(17.5%)出现血清固定,其中一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为3.8%,二期梅毒为17.5%,潜伏梅毒为4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梅毒分期是与血清固定发生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因素,在过去10年中,后5年各期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都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潜伏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增多是后5年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潜伏梅毒的筛查和及时治疗是减少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IV阴性的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3年10月363例进行腰穿的HIV阴性梅毒患者的数据。应用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反应素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男性(OR 3.91,95%CI2.49~6.13,P0.001)及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血清RPR滴度每增高2倍,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增高1.39倍(校正OR 1.39,95%CI 1.24~1.55,P0.001)。血清RPR滴度1∶16诊断神经梅毒时约登指数(0.288)最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3.70%和85.10%。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的ROC曲线面积为0.680。结论在HIV阴性人群中,尽管血清RPR滴度与神经梅毒显著相关,但以血清RPR滴度诊断神经梅毒容易造成大量患者的漏诊,其不适合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腰穿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各15例驱梅治疗前和驱梅治疗结束后3个月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驱梅治疗前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LR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驱梅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驱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RPR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识别和信号转导,并在梅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诊治的87例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潜伏梅毒80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分别为4例和3例。潜伏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59例,≥1:8者21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1例,≥1:8者6例;87例患者中,72例(82.76%)在孕期进行了抗梅毒治疗。妊娠梅毒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3.53%,其中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3.80%。RPR滴度、梅毒诊断孕周及治疗情况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相关(均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巢式-实时PCR(NR-PCR)检测初诊梅毒患者不同样本中梅毒螺旋体(Tp)靶DNA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 以Tp polA为靶基因,用NR-PCR检测梅毒患者初诊时皮损拭子、血清、全血、脑脊液、末梢耳垂血等样本中的靶DNA,用统计软件SPSS.13分析结果.结果 NR-PCR检测Tp polA靶DNA的极限为2个Tp/ml,总体阳性率为71.7%,检测不同类样本的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耳垂血92.0%>脑脊液90.2%>拭子74.3%>血清66.9%>全血64.2%.NR-PCR结果与血清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为76.0%(152/200).进一步分析显示:一期、二期梅毒拭子DNA阳性率(63.2%比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P>0.05);血清样本中,二期梅毒DNA阳性率高于一期梅毒(χ2=3.6,P=0.06);全血样本中,二期梅毒DNA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类型梅毒;神经梅毒耳垂末梢血阳性率与脑脊液比较,P=0.06.隐性梅毒血清(RPR)滴度≥1:8组的Tp DNA阳性率高于RPR≤1:4组.结论 NR-PCR方法检测梅毒患者不同样本中Tp DNA是可行的,不同类型梅毒、不同类型样本以及其血清RPR滴度水平都影响Tp DNA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潜伏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 3 0例潜伏梅毒患者 (A组 )、3 0例二期梅毒患者 (B组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ELISA法分别检测A、B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1 2 (IL -1 2 )水平。结果 :A、B两组外周血CD+ 4 T细胞数、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 ,A、B两组血清IL-1 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A组外周血CD+ 4 T细胞数、CD4/CD8比值、血清IL -1 2水平低于B组 (P <0 0 1 )。A组外周血CD8+T细胞数高于B组 (P <0 0 1 )。结论 :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且潜伏感染者较二期梅毒患者抑制现象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IgM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及传染性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就诊的梅毒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16~76岁,平均(42±14)岁,所有病例均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诊;使用梅毒螺旋体IgM抗体蛋白印迹试验检测上述36例患者血清,比较不同分期,不同RPR滴度患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别。结果 IgM的出现与RPR滴度及分期具有相关性,在RPR滴度≥1:8的梅毒患者中检出率明显升高,为82.35%(14/17),而潜伏梅毒IgM检出率20.00%(2/10)较二期梅毒69.23%(18/26)低。在血清抵抗的梅毒患者中,未发现IgM抗体阳性的病例。年龄、性别、是否治疗对IgM检出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的检出提示梅毒螺旋体的近期感染或复发;梅毒血清抵抗的患者基本没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6.
梅毒血清和脑脊液2145例阳性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梅毒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检测结果,了解当前梅毒感染的现状,探讨进行临床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初筛试验(RPR,VDRL)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确证试验(TPPA,FTA-ABS)检测7049例性病门诊就诊者标本(血液6609例和脑脊液440例)中的螺旋体抗体,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梅毒阳性者2145例,阳性率为30.43%,其中血标本阳性1989例,脑脊液标本阳性156例;一期梅毒为208例(9.70%),二期梅毒225例(10.49%),三期梅毒36例(1.68%),神经梅毒7.27%,胎传梅毒2.89%,隐性梅毒1458例(67.97%)。在2145例梅毒阳性患者的标本中,男性1021例,女性1124例,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梅毒以30~49岁发病率较高。结论正确的认识和解读梅毒血清学检测的临床意义,对于指导其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梅毒患者病程中宿主的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TP)感染的不同病程与宿主免疫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抗TP抗体的滴度(用活动指数AI表示)。MTT比色法测定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对脐带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用刺激指数SI表示)。ABC-ELLSA法分别检测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含量。结果 二期梅毒患者抗TP抗体的活动指数(AI)显著高于一期梅毒(t=3.92,P<0.01)。一期和二期梅毒血清对脐带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刺激指数SI显著低于无血清含PHA组(q1=12.99,P1<0.01。q2=12.04,P2<0.01),且二期梅毒血清SI亦显著低于一期梅毒(q=7.18,P<0.01)。一期梅毒血清中IL-2含量明显高于二期梅毒(t=3.50,P<0.05),IL-4含量与二期梅毒差异无显著性(t=1.31,P>0.05)。结论 抗TP抗体随着梅毒病程由一期向二期进展其滴度越来越高,但与体液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IL-4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且随着病程由一期向二期进展,其抑制现象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神经梅毒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360例梅毒患者(合并HIV感染120例)行腰椎穿刺及神经梅毒相关检查。结果:240例非HIV感染患者中,神经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68例,阳性率28.33%。120例HIV感染患者中,神经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61例,阳性率50.83%。HIV感染组中血RPR滴度对数为1∶1,1∶2,1∶4,1∶8,1∶16,1∶32的患者中神经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33.33%,40%,75%,75%,66.67%,非HIV感染组分别为10%,15.38%,32.14%,35.71%,50%,50%,两组中神经梅毒阳性率与血清滴度均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神经梅毒与血清RPR滴度相关,滴度越高,神经梅毒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传染性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RPR持续阳性经治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传染性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中38例IgM阳性和32例IgM阴性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IgM阳性组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NK细胞低于对照组(P<0.001);IgM阴性组外周血CD3、CD4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细胞及NK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相比,IgM阳性组CD3、CD4细胞高于IgM阴性组(P<0.001),NK细胞低于IgM阴性组(P<0.001),而CD8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NK细胞显著降低可能是RPR持续阳性且具传染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