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与人胚胎骨发生及发育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系统研究了第9-24周人胚胎股骨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分布规律及胎龄性变化。结果:第9周胚胎股骨为软骨锥形,雏形的软骨膜,软骨基质及其两端的软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呈阳性反应,第10-24周胚胎股骨中,骨形态发生蛋白阳性反应主要见于成骨细胞,骨膜内层细胞,新生骨细胞及骨基质中,破骨细胞及骨髓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也呈阳性反应,骺软骨为阴性,但其内的软骨管为阳性反应,图象分析测定表明:人胚胎股骨内成骨细胞及骨小梁的平均灰度值随胎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同一股骨内不同部位的骨小梁和成骨细胞的平均灰度值有所不同,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胚胎骨的发生及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证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具有体内成骨能力。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制作SD大鼠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实验组植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术后第2,4,8周行股骨标本影像学与组织学观察;术后第8周行新生骨痂环境扫描电镜检查。 结果与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后无排斥反应及炎症反应,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成骨更快,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具有更好的骨再生能力,其成骨方式主要为软骨内成骨。推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了局部微血管的形成和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加快了软骨内成骨的速率,缩短了骨修复时间,提高了骨再生的质量和速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实验性氟中毒鸡胚股骨进行了光镜、电镜观察及骨组织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股骨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密集分布,多为立方状。矿化骨减少,类骨质增加。骨形成指数大于对照组,骨吸收指数无显著性变化。实验组类骨质中Ⅰ型胶原纤维明暗相间的横纹不清,胶原肿胀,板层结构紊乱。以上结果提示,氟对胚胎成骨细胞有刺激作用,成骨作用加强,但成骨细胞产生异常的胶原纤维,类骨质矿化障碍,出现骨软化。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期实验自行研发了一种可进行成骨及成软骨双向诱导分化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目的:探索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的力学刺激能否提高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山羊膝关节缺损的效果。方法:取青山羊12只,制作双侧后肢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处均植入在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成软骨、成骨诱导2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体,不同的是实验组将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置于磁力搅拌仪上给予力学刺激,对照组未给予力学刺激;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置。植入后12,24周进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新生软骨与骨组织生成,实验组修复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无新生软骨生成。表明通过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体外培养阶段的力学刺激,可以改善以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β-磷酸三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物对膝关节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显示骨质疏松多伴有成骨细胞的减少,成骨细胞替代疗法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靶点。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含地塞米松、维生素C及β-甘油磷酸钠培养基中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方法:采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从成人骨髓血中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的活性,透射电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含有地塞米松、维生素C与β-甘油磷酸钠的成骨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分化, RT-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培养2周后可见细胞呈成纤维状生长,强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CD45,具有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茜素红及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NA表达阳性,说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含地塞米松、维生素C及β-甘油磷酸钠培养基中可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干细胞能够增殖再生,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结合能明显增强骨不连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微损伤环境中对骨不连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清洁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按照手术操作流程获取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增殖到第3代够107数量级时,进行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子培养标记。在兔前肢桡骨中段约15 mm处造成骨缺损,骨缺损6周发生骨不连。实验组大白兔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髂骨碎粒一起植入骨缺损处。对照组不进行干细胞移植,于骨缺损处植入髂骨碎粒。术后12周内,观察大白兔骨不连部位大体形态、X射线片、病理学染色结果。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明显发现骨痂,骨缺损处逐渐修复,直至完全愈合;对照组大白兔骨不连部位没有骨痂,骨髓腔封闭,充填肉芽组织。实验组有增生活跃的软骨组织,碎粒融合,骨缺损处出现类骨质,成骨细胞进行性增加;对照组软骨增生差,有大量死骨,骨粒未融合,没有成骨细胞。实验组桡骨缺损部位X射线显示云雾状影,骨髓腔恢复再通,骨骼塑形好;对照组骨碎粒吸收较少,骨髓腔部分闭塞,骨骼未连接,缺损处硬化。结果显示在局部微损伤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修复骨缺损导致的骨不连具有显著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块植入体内后的存活是骨组织工程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临床上尤其缺少可行性强、可以不经体外长时间构建及预血管化而可一期应用的组织工程骨。 目的:探讨以带血管蒂的筋膜瓣作为膜包裹材料、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以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作为支架材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及加入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作为细胞活性因子、Ⅰ型胶原作为细胞活性因子缓释材料后成骨能力的变化。 方法:Wistar大鼠左侧L1~6背部带血管蒂的筋膜瓣包绕由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Ⅰ型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作为实验侧,右侧带血管蒂的筋膜瓣包绕接种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作为对照侧。 结果与结论:大鼠实验侧4周时幼稚骨组织连接形成原始层板骨样结构,形成的原始骨组织钙化程度低。8周时,大鼠两侧骨组织均基本成熟。成骨细胞位于骨陷窝中,周围有大量骨基质呈淡紫色,局部可见Ⅰ型胶原存在,有骨髓腔结构出现,但实验侧骨组织成熟度明显高于对照侧。实验侧骨组织哈夫氏小管清晰可见,形成多个骨化中心,骨小梁、骨岛遍布其中,可见成熟板层骨、立方状排列整齐的活性成骨细胞。8周时实验侧骨小梁成熟度高、典型、清晰可见,对照侧骨小梁成熟度稍差。但2组植入物的新骨形成面积接近。提示以带血管蒂的筋膜瓣作为膜包裹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及缓释剂Ⅰ型胶原可促进其骨成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放射性微球技术检测激素性兔骨组织血流量。方法:20只成年兔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8周,采用放射性微球技术测量两组兔骨组织血流量。结果:对照组骨组织血流量,在长骨干、皮质骨和骨髓中,以肱骨血流量最高;在不规则骨中,以颈椎血流量最高。激素组骨组织血流量较对照组低,降低幅度最明显的为长骨骨髓、椎骨和股骨颈。结论:长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兔骨组织血流量。  相似文献   

9.
成骨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成骨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形态和功能特征,为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生长状态良好的传l代的兔MSCs,在体外进行成骨活性诱导,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碱性磷酸酶、骨钙紊等功能性指标的检测。结果 体外成骨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诱导的第2周即开始表达成骨细胞的活性,到第4周趋于成熟,此过程中性态和功能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结论 经过体外成骨诱导的兔MSCs表现出典型的成骨细胞阶段性形态特征和功能特征,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人内耳骨迷路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人胚胎内耳骨迷路的组织发生。方法 :取因故人工流产的胚胎 42例 ,将内耳作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光镜观察。扫描电镜标本用冷冻割断法 ,观察其割断面的表面结构。结果 :胚胎第 6周蜗管周围的间充质聚集 ,7- 8周变为初软骨 ,9- 12周分化为真性软骨 (透明软骨 ) ,14周骨化开始 ,2 5周骨化完成。结论 :骨迷路的形成是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组织工程技术的材料/细胞复合物已能在肌肉、皮下等异位组织内成骨,或是在小型哺乳动物的骨缺损处修复成骨,但这与临床的实际仍有较大差距,骨组织工程技术能否修复大型哺乳动物大范围的骨缺损,以及如何促进组织工程骨的体内再血管化进程还不明确。目的:观察应用比格犬带血管蒂深筋膜瓣及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情况。方法:分离培养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自然沉淀法进行组织构建,接种于聚己内酯材料上,与支架材料复合。在比格犬左足胫骨中段制作骨-骨膜缺损模型,植入以筋膜包裹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己内酯复合体作为实验组;右足制作胫骨中段骨-骨膜缺损模型后,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己内酯复合体;另取2只犬制作骨-骨膜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进行大体、X射线片、组织学、磁共振灌注成像观察骨模具上成骨细胞生长与血管化情况。结果与结论:空白对照组无新骨生成,无血管长入,最后缺损由纤维瘢痕组织填充;对照组8~16周骨缺损逐渐被骨样组织填充,可见较多的骨痂,骨痂向移植物长入,断端连接不完全,髓腔硬化。实验组成骨过程及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6周骨痂量较多,术后8周支架材料已完全降解,术后12周骨缺损完全修复,可见大量松质骨形成,新骨髓腔较通畅,骨皮质连续较牢靠,所形成的血管在数量、孔径和发布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组织工程骨有较强、较快修复大动物大段负重骨缺损的能力,而带蒂的筋膜瓣则通过促进其再血管化而使其这种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异体骨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体骨对于松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体骨修复兔松质骨缺损效果。 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造成0.6 cm×1.2 cm 的松质骨缺损,一侧设为模型组,骨缺损处植入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异体骨,另一侧设为对照组,单纯植入异体骨。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4,8,12周,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在新骨成长方面,缺损区修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植入后12周,模型组骨缺损区可见大量骨小梁形成及成熟的板层骨组织,骨缺损基本修复。对照组骨缺损区仅可见大量编织骨形成,骨缺损尚未得到有效修复。模型组Lane-Sandhu法X射线结合组织学观察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植入后12周,模型组股骨髁最大压力载荷、载荷/应变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最大应变位移较对照组低(P < 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体骨可有效修复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且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13.
NiTi合金种植体仿生生长磷灰石涂层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赋予NiTi形状记忆合金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并探讨类骨磷灰石涂层NiTi作为人工骨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酸碱处理活化NiTi合金,采用仿生方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在中国白兔股骨中植入,以无涂层NiTi合金为对照,在植入后15周和26周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组织学测试.结果表明仿生生长磷灰石的成分和结构近似于自然骨中的矿物质,晶粒为纳米尺度,是含碳酸根及钙离子缺陷的类骨磷灰石.NiTi/HA植入兔股骨可刺激成骨细胞活跃、增殖,15周后形成完全骨接触界面,且结合状态良好无裂隙.同期NiTi植入体与骨组织间有未吸收的纤维组织,界面结合较差有裂隙.植入26周后,两种种植体与皮质骨均为骨接触.但在髓腔界面,NiTi/HA周围干细胞成骨过程基本完成,新骨紧密包裹种植体;而NiTi表面新骨层残破不全,出现裂隙.说明类骨磷灰石涂层NiTi合金是生物活性材料,有较强的成骨能力,与骨组织间为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   

14.
一、骨再生的生物学 1.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骨骼的生长和发育涉及很多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和增殖,虽然其过程复杂,却精确有序.在胚胎发育阶段,长骨先形成一个间充质细胞团块,然后软骨化形成软骨基质.随着发育的渐进,软骨细胞肥大,细胞外基质开始矿化,形成初级骨化中心.软骨细胞通过调亡的方式死去,矿化的软骨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协同下形成骨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环氧乙烷处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组织学表现。方法 分别移植经过零下70℃深低温冷冻4周、零下70℃深低温冷冻4周+48℃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山羊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对移植骨板以及周围软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3~6周深低温冷冻组移植骨板周围软组织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环氧乙烷+深低温冷冻组移植骨板周围软组织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但炎细胞浸润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周两组移植骨板周围软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减轻。深低温冷冻组和环氧乙烷+深低温冷冻组术后3周部分移植骨板原哈佛式管扩大,其内有少量间充质组织和新生血管;6周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使移植骨板哈佛式管进一步扩大以及出现骨吸收隙窝,在哈佛式管和骨吸收隙窝边缘出现成骨细胞贴附和新骨形成;12周移植骨板骨吸收隙窝缩小,成骨细胞和新骨形成增多,部分新骨改建形成板层骨:24周移植骨板基本完成吸收替代和改建塑形。两组移植骨板内无炎细胞浸润,组织学表现相似。结论 环氧乙烷灭菌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周围软组织出现炎细胞浸润,不影响移植骨板爬行替代和内部改建塑形。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内外的研究证实普通碳酸钙陶瓷作为骨替代材料时具有细胞支架作用。 目的:观察多孔碳酸钙陶瓷与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能性。 方法: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经矿化诱导培养、扩增并检测证实其已具成骨细胞表型后,分别与多孔碳酸钙陶瓷支架、普通羟基磷灰石陶瓷支架体外复合培养。 结果与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形成成骨细胞,钙结节、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免疫染色结果阳性。多孔碳酸钙陶瓷支架材料与羟基磷灰石陶瓷材料皆有细胞附着生长,但多孔碳酸钙陶瓷支架材料细胞的黏附能力、增殖活力及成骨活性均强于羟基磷灰石陶瓷材料。提示多孔碳酸钙陶瓷支架材料与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源性成骨细胞有良好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多项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诱导膜中血管新生、改善诱导膜生物性能、加速诱导膜技术骨重建,但相关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调控H型血管对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3组均建立4 mm右后肢股骨骨缺损模型,模型组与中药组骨缺损处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造模后6周,空白组骨缺损处填充大鼠自体尾骨,模型组与中药组取出诱导膜内的骨水泥后植入大鼠自体尾骨。植骨第3天开始,中药组灌胃给予骨碎补总黄酮157.5 mg/(kg·d),其余两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至植骨后8周。植骨后8周取材进行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显示,空白组缺损区骨折线清晰,仅有少量骨痂形成;模型组缺损区可见不连续皮质骨,骨缺损区仍存在;中药组缺损区充满新生骨组织,骨髓腔与部分皮质骨形成,骨折线消失。②Micro-CT扫描显示,空白组缺损区新生骨量较少,模型组缺损区骨小梁数量明显增多,中药组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于骨缺损区。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区仅见少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较差;模型组缺损区有较多的新骨形成,但骨组织内夹杂有部分纤维结缔组织;中药组缺损区可见大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最佳。④CD31/Emc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空白组骨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内H型血管数量稀少、分布稀疏;相比空白组,模型组骨缺损区骨组织内含更多H型血管,血管呈相对规则的条状分布;中药组骨缺损区H型血管数量最多,并且血管分布密集。⑤结果表明,骨碎补总黄酮可通过上调H型血管表达增强成血管-成骨作用,提高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成骨效能、促进骨重建。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生物活性和骨传导能力的高强度高韧性复合材料。 目的:分析转染LIM矿化蛋白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接骨板治疗犬股骨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收集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LIM矿化蛋白1转染后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接骨板复合制备新型生物活性接骨板。48只杂交犬建立右侧股骨中段横形骨折模型,分别用转染/未转染LIM矿化蛋白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接骨板、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接骨板和钢板螺钉进行修复。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8周及修复后12周转染组内固定失败率均低于未转染组和单纯接骨板组(P < 0.05),与钢板螺钉修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转染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修复后12周转染组接骨板与犬股骨外侧皮质完全融合,骨干间有明显新骨生成。未转染组和单纯接骨板组未见或少量骨组织生成。说明新型生物活性接骨板能促进骨折愈合并与自体骨融合,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但该新型接骨板的强度有一定的局限性,用于犬股骨骨折的治疗时必须辅加外固定。   相似文献   

19.
HA/TCP双相陶瓷肌内长期植入诱导成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肌内长期植入研究了Ca-P生物材料骨诱导性及诱生新骨的生长状况。HA/TCP多孔陶瓷植入狗背部肌内15月后,植入体为一层很薄的纤维结缔组织膜包裹。3种形态的组织,即间充质组织,骨和骨髓在植入体内部孔中有规律地分布:植入体内部所有的孔中都有骨组织存在;但中部内孔中的骨为较成熟的板状骨,有明显的骨陷窝,已形成髓腔和骨髓,边缘外孔中的骨组织为未成熟的编织骨,与间充质组织相连,无髓腔和骨髓形成,这表明HA/TCP具有骨诱导性,在非骨环境中确实能够诱导成骨,而且,各种组织有规律地分布在植入材料孔中,表明植入体内部骨组织形态的发生和发展遵循特定的时空顺序。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引导骨再生技术:是指通过生物膜屏障创造出骨组织优势生长的环境,使具有骨组织修复能力的骨细胞优先进入骨缺损腔,为骨缺损的修复、骨折愈合提供新方法。 补肾法:是指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补肾中药以固秘肾气、滋养肾精及充养骨髓,从而坚固骨骼,“补肾法”思想在中医骨伤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背景:引导骨再生技术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骨缺损修复方法之一已广泛运用于口腔医学领域,但关于引导骨再生技术在长骨骨干骨缺损中应用的研究报道很少。 目的:探究引导骨再生技术结合中药补肾治疗对大鼠股骨骨缺损修复的影响,评估其成骨效能,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空白组、引导骨再生组、补肾高剂量组、补肾中剂量组、补肾低剂量组、骨肽片(西药)组,建立大鼠股骨骨缺损模型,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引导骨再生治疗,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植入自体骨及Bio-Gide胶原膜;补肾各剂量组分别给予0.216,0.108,0.054 g/(kg•d)的强骨胶囊灌胃治疗8周;骨肽片组予以0.58 mg/(kg•d)骨肽片灌胃治疗8周。术后第12周,以X射线检查、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估成骨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骨组织中碱性磷酸酶、核心结合因子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检查、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各治疗组Lane-Sandhu X射线评分与Huddleston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 < 0.001),其中补肾高剂量组和补肾中剂量组明显高于引导骨再生组(P < 0.01);②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补肾高剂量组和补肾中剂量组对骨组织中碱性磷酸酶、核心结合因子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NA的表达有显著上调作用(P < 0.01),且明显优于引导骨再生组(P < 0.05);③提示引导骨再生技术结合中药补肾法治疗能明显促进大鼠股骨骨缺损修复、减少骨组织吸收并改善成骨效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在膜屏障创造出骨组织优势生长的环境中,通过上调相关成骨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促进骨组织新生及血管形成。 ORCID: 0000-0003-2986-6986(谢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