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30例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为创伤性慢性骨髓炎致下肢长骨骨缺损患者,10例为创伤后非感染性下肢长骨骨缺损患者。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大于8个月,平均16. 9个月。治疗周期为8~15个月,平均12. 3个月。术后骨搬运完成,外固定架使用时间为术后220 d,皮肤均在骨搬运过程中自然愈合,术后均给予功能锻炼,6个月后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不愈合18例,软组织嵌顿12例,接触面积不足6例,对线不良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软组织调节差是骨搬运治疗过程中断端软组织嵌顿的影响因素,感染是断端骨不愈合的影响因素,股骨骨缺损是骨搬运过程中断端对线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应用骨搬运技术后软组织嵌顿、断端骨不愈合、对线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虽然最终均可通过后期的治疗达到愈合,但是影响康复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软组织修复差、感染、股骨骨缺损等均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前臂单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18例前臂单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给予Masquelet技术进行二阶段治疗,第一阶段彻底清创、抗生素PMMA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及内固定,第二阶段治疗在一期治疗结束6~8周后,在骨缺损处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随访观察18例患者感染控制、骨折愈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无感染复发、植骨吸收、接骨板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按Anderson功能评价体系评价功能恢复:良好9例,满意6例,不满意3例,无失败病例,满意率83.33%。结论应用Masquelet技术植入PMMA骨水泥局部释放持续抗生素来控制感染,通过体内诱导在骨缺损部位产生自体膜结构,然后移植自体松质骨对骨缺损实施重建修复治疗,是治疗前臂单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诱导膜技术是目前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尤其是骨髓炎清创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该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率高达10%-15%,如何预防及降低感染复发是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关键。目的:探讨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后如何降低感染复发的要点。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squelet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bone infection;osteomyelitis;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antibiotics;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debridement”;中文检索词为“Masquelet技术;诱导膜技术;骨感染;骨髓炎;软组织重建;抗生素;负压创面治疗;清创”。将如何降低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率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清创技术的改良、优化抗生素的应用方法、局部软组织重建方法及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的改进是降低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术后感染复发的四大要点。抗生素载体负载靶向抗生素作用于感染灶,可以有效提高局部抗生素的抑菌性。如何精准调控局部抗生素释放曲线以应对局部细菌不同时机的负荷变化是未来学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降低高抗生素释放量对诱导膜生物性的影响,将抗生素载体技术与诱导膜技术联合应用是未来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GustiloⅢB型、C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30例(ⅢB型25例,ⅢC型5例),均为胫骨开放性骨折。对所有患者采取Ilizarov外固定骨搬运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28个月,平均15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长度与健侧之差小于2 cm,骨折愈合,创面均闭合。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恢复。22例未通过额外手术进行修复。5例通过游离皮片植皮成活,3例通过局部旋转皮瓣修复覆盖创面。结论 Ilizarov骨搬运技术是临床治疗GustiloⅢB型、C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交界性的、具有局部浸润性的肿瘤,好发年龄为30~40岁,女性多于男性,且好发于四肢长骨干垢端^[1]。脊柱骨巨细胞瘤较少见,占所有GCT的1.3%~6.5%^[2-3]。脊柱骨巨细胞瘤早期临床表现较少且隐匿,诊断困难,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4]。目前临床上肿瘤切除后造成的骨缺损主要是通过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植骨完成。但植骨材料来源受限,且往往不能精准匹配骨缺损部位需求,造成植入物与缺损区不匹配、重建困难。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术后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应用Masquelet技术行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治疗的53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一期清创术后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塞骨缺损并稳定断端,二期手术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更换固定器械为髓内钉,诱导膜内充分植骨。随访观察术后感染复发率、骨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5~66个月,平均(46.3±11.5)个月,均无感染复发、轴线偏移、再骨折现象。51例(96.2%)骨愈合;2例(3.8%)出现肥大性骨不连,翻修辅助重建锁定钢板后均愈合;1例(1.9%)出现髂后供骨区切口感染。结论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应用Masquelet技术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增加稳定性、减少植骨量、避免轴线偏移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含抗生素骨水泥修补骨缺损可在缺损处持续释放较高浓度的敏感药物,利于杀灭致病菌,为二期植骨提供必要的植骨床和植骨空间,减少二期植骨时清除骨缺损处肉芽而引起的大量出血。 目的:分析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后胫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31例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7-40岁,积极清创骨断端坏死感染组织,以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牢固固定骨折端,取自体髂骨移植骨缺损处修复,同时在缺损处放置含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支持,随访观察骨折骨性愈合时间、膝关节和踝关节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31例获6个月-3.5年随访,胫骨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复发,骨性愈合时间为3-6个月,外固定时间3-6个月,术后患肢延长长度(7.50±1.01) cm,未发生与骨水泥材料及移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植骨后3个月时的膝关节和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表明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骨髓炎后胫骨骨缺损可控制感染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缩-延长及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应用短缩-延长或骨搬运治疗的34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5例;年龄23~69岁,平均(45.7±11.2)岁。清创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应用短缩-延长技术治疗10例,骨缺损长度为1.5~8.0 cm,平均(2.9±1.7) cm;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24例,骨缺损长度为3.0~12.0 cm,平均(7.8±3.4) cm。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24~60个月,平均36.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总平均愈合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2.0±3.4)个月;短缩-延长患者的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7.2±2.4)个月;骨搬运患者的愈合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4.6±4.4)个月;总平均外固定指数EFI为1.7月/cm,短缩-延长及骨搬运分别为1.4月/cm及1.8月/cm。改良Paley评估系统评价,骨愈合结果优26例,良7例,差1例,骨愈合优良率97%;功能结果优23例,良10例,差1例,功能优良率97%。随访期间无病例再次发生骨髓炎。并发症主要为钉道处炎症反应11例,钉道感染13例,对接端皮肤软组织嵌顿9例,对接端愈合不良10例,膝关节挛缩2例,足下垂4例。结论短缩-延长及骨搬运技术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骨及软组织缺损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研究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抗感染并形成诱导膜,采用膜诱导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及其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9月~2015年9月手术治疗15例胫骨骨髓炎患者,一期病变切除,抗生素骨水泥植入,外固定支架固定,6~8周诱导膜形成后二期手术取出骨水泥,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采用膜诱导技术修复骨缺损促进骨质愈合。结果随访12~52月,15例患者感染无复发,骨折均获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膜诱导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及其术后骨缺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隔膜技术下引导性骨再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观察隔膜技术下引导性骨再生组织学过程以及BMP、TGF β、bFGF的表达规律 ,进而结合骨诱导理论探讨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 :在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10mm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 ,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侧 ,用硅胶膜成管状包裹骨缺损 ,另一侧为对照侧。术后分别进行组织学以及BMP、TGF β、bFGF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和cDNA探针原位杂交观察。结果 :(1)组织学发现隔膜能够在骨缺损处形成密闭腔室 ,隔膜管内骨折端各种细胞增殖共同形成肉芽组织 ,占据骨缺损并提供成骨细胞来源。 (2 )术后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细胞表达bFGF、TGF β、BMP ,两组中无明显不同。 (3) 3种骨诱导因子在实验组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 (P <0 .0 0 1)。结论 :引导性骨再生成功的关键是由于隔膜在骨折局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骨再生环境 ,排除了周围组织的干扰 ,能够防止骨诱导因子扩散 ,使骨缺损局部的骨诱导因子含量相对增加 ,最终成功地诱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风琴”技术对Ilizarov骨搬运治疗骨缺损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7年2月本院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大段胫骨骨缺损的29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骨搬运术前邻近关节评分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分级、术后并发症和下肢功能恢复等。 结果 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时间20~40个月,平均24.3个月。对照组(15例)骨愈合时间为(14.35±3.39)个月,“手风琴”组(14例)为(12.56±2.80)个月,两组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骨愈合分级优8例,良4例,优良率为80%;“手风琴”组优7例,良5例,优良率为85.7%,“手风琴”组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风琴”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肢功能恢复分级优7例,良6例,优良率为86.7%;“手风琴”组优8例,良5例,优良率为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外固定时间为(15.15±2.86)个月,“手风琴”组为(14.09±2.2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手风琴”技术可以缩短对合端骨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和减少并发症,对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应重视其在骨搬运技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双向Ilizarov骨搬运技术联合皮瓣成形术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外固定架维持复位,二期远、近端双向Ilizarov骨搬运联合皮瓣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连续随访12~18个月,平均(15±2.6)个月。所有患肢骨缺损均得以重建,且骨性愈合,创面均闭合,患肢长度与健侧差值为0.5~2.5 cm,平均(1.4±0.5)cm。均在术后65~119 d内行二次手术皮瓣成形,平均(89.75±14.56)d,其中4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软组织嵌顿,行二次手术清理嵌顿组织并皮瓣成形,二次手术后30 d内切口愈合。17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后创面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出现腓总神经麻痹,于术后4个月恢复。所有患者骨重建完成时间为10~14个月,平均(12.3±1.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创面愈合延迟、皮肤坏死、针道感染现象。结论双向Ilizarov骨搬运技术联合皮瓣成形术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安全有效,骨重建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骨诱导膜技术:包含体内形成诱导和诱导膜内植骨2个阶段,其中体内形成诱导膜首先行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依据骨折具体状况选取合适固定方式对骨折行稳定固定,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感染性骨缺损则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或经验采用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该术后6-8周纵行切开诱导膜结构,小心去除骨水泥,采用钻头或骨锉去除两侧骨端和髓腔硬化骨,促进植骨融合,于骨膜内填充自体松质骨,缝合诱导膜,预防移植骨重吸收。 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经过应力牵拉刺激加速骨折断端间充质干/祖细胞分化增殖,加速生成新骨与肢体重建,在修复骨缺损时还可恢复肢体长度完成骨折断端加压愈合。但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需要长时间固定,技术操作复杂,治疗周期长,费时费力。 背景: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长段骨缺损具有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等优势,既往研究多采用该技术治疗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骨缺损患者,对于骨缺损且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或者伴随感染等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分析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长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平均年龄(47.15±8.16)岁,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5.1 cm×3.4 cm至21.8 cm×9.4 cm,骨缺损长度5.8-19.5 cm,平均(11.4±2.3) cm。对于创面轻度污染者行清创、骨折外固定、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填塞,局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皮肤创面;对于创面感染患者,先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填充骨水泥及皮瓣手术。一期术后8-12周行二期植骨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试验获得南华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创面轻度污染的9例患者,清创后固定外固定架、填充骨水泥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均未发生感染;②6例感染患者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一二周完全控制感染后进行填充骨水泥和皮瓣手术,创面愈合;③15例患者在骨缺损二期植骨以后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在8-12个月间,平均(9.18±2.10)个月;④结果表明,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可有效治疗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 ORCID: 0000-0002-6182-9993(陈彦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诱导膜与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文献,比较二者临床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录的诱导膜技术和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文献,利用RevMan 5.3软件Meta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次数、愈合时间、并发症、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患肢膝关节Iowa及踝关节Iowa评分。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43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次数[(=-0.61,95%(-0.89,-0.33),0.000 1)]、愈合时间[(=-6.66,95%(-11.35,-1.97),=0.005)]、并发症发生率[(=0.22,95%(0.14,0.34),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51.60,95%(-57.34,160.55),=0.35)]、临床疗效{骨性结局[(=1.18,95%(0.51,2.69),=0.70)]、功能结局[(=1.78,95%(0.89,3.55),=0.10)]},患膝[(=0.09,95%(-2.95,3.12),=0.95)]及踝[(=1.14,95%(-1.37,3.64),=0.37)]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诱导膜技术和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均取得较好疗效;诱导膜技术手术次数、愈合时间、并发症等较Ilizarov骨搬运技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自体髂骨块联合骨水泥修复微波灭活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行肿瘤原位微波灭活刮除术后使用自体髂骨块联合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16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效果,采用Mankin评定标准对肢体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1例术后11个月发生骨折,1例在术后局部复发;所有患者均无伤口并发症及深部感染发生,无远处转移。肢体关节功能优11例(68.8%)、良3例(18.7%)、差2例(12.5%)。结论自体髂骨块保证与近关节软骨下骨愈合,骨水泥能良好充填残余瘤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以防发生关节软骨面塌陷。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于骨感染的治疗,早期应用大剂量的敏感抗生素是一切治疗的基础。但现有局部应用抗生素的方法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目的:制备具有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评价,观察具有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对大鼠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壳聚糖作为万古霉素的载体,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具有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通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微球形态,振动样品磁强计确证纳米微粒磁响应性的存在。观察外加磁场下具有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尾静脉注射后对大鼠急性骨感染的治疗效果以及大鼠胫骨X射线、病理改变,并与全身应用万古霉素的万古霉素治疗组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其外观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298nm,平均载药量为32.36%,平均包封率为80.9%,体外具有较好的磁场顺应性。外部磁场介导下,具有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尾静脉注射后可聚集在病灶区,明显抑制骨感染,其万古霉素的实际使用剂量仅为全身应用万古霉素剂量的1/3。万古霉素微球组与万古霉素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具有磁场顺应性的万古霉素微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型药物靶向制剂,为局部应用抗生素治疗骨感染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背景:自体植骨是修复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最理想的材料和方法,但存在增加手术创伤,取骨部位的后遗症如感染和疼痛及自体骨的取量有限等缺点。目的:分析硫酸钙人工骨和异种骨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6例良性骨肿瘤患者,其中骨巨细胞瘤8例,内生软骨瘤5例,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骨囊肿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软骨母细胞瘤各1例。12例采用单一硫酸钙骨粒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6例采用单一异种骨条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8例采用硫酸钙骨粒+异种骨条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治疗后1周内、3个月、1年拍X射线片检查,了解植骨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6-72个月,发现硫酸钙骨粒的降解发生较早,一般治疗后1个月就开始出现骨粒降解,3个月大部分已降解完毕并有骨替代发生,1年骨修复塑型良好;异种骨条3个月后降解并有骨替代发生,植骨充填物边缘模糊,6个月后骨缺损及充填物之间边界变模糊,有融合现象,1年骨缺损内密度均匀,骨小梁形成明显,骨修复良好;骨粒+骨条混合植骨者介于单纯硫酸钙骨粒和单纯异种骨条之间,出现骨粒部分先降解先修复、骨条部分后降解后修复,一般术后1年达到骨性愈合。说明硫酸钙人工骨和异种骨在骨肿瘤性骨缺损修复应用中的效果良好,在良性骨肿瘤刮除后植骨可以替代自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胫骨双处截骨纵向搬移治疗胫骨干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复合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1例胫骨干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复合软组织缺损资料,男27例,女4例,年龄2~58岁,平均33.4岁。胫前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8 cm~24 cm×12 cm,胫骨缺损长度6.5 cm~18.2 cm,平均11.4 cm。术后随访时间1~8年,平均32个月。随访观察骨及软组织愈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31例感染均愈合,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4例出现骨断端延迟愈合,植骨后愈合,3例出现骨延长区伤口感染及成骨不良,经放置万古霉素骨水泥棒2个月及"手风琴"技术处理后愈合;其余骨缺损与软组织创面均顺利愈合。软组织愈合时间为65 d~190 d,平均70 d,骨愈合的时间为14~35个月,平均21.6个月;28例患者肢体长度完全恢复,3例患者患肢较健侧短1.5 cm。结论对于8 cm以上的胫骨骨与软组织复合缺损,双处截骨纵向搬移可缩短治疗时间。主要并发症为骨会师端延迟愈合、成骨不良和胫骨力线偏移,经处理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 (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97、0.501、0.419, 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t=-10.385、3.027, P值均<0.05)。回归方程:^Y回缩距离(mm)=27.081-2.805X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X骨搬运长度(cm)(R2=0.805, F=13.256, P<0.01)。结论 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言旭 《医学信息》2019,(21):103-105
目的 比较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膜技术对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6例。对照组采用骨诱导膜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579.90±122.48)ml vs(665.78±124.09)ml],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92.89±11.06)min vs(104.55±10.31)min]、[(14.30±6.21)d vs(17.84±6.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96.51%,高于对照组的8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搬运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效果确切,可提高骨折愈合度,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优于骨诱导膜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