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为临床腘肌腱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下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21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肌腱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 腘肌腱出现恒定,起始于腓侧副韧带股骨附着处前下方,穿过股二头肌腱和腓侧副韧带的深面在胫骨平台下与腘肌肌腹相连接.腘肌腱的长度为(40.12±0.91)mm,起点宽度为(6.19±0.27)mm,止点宽度为(6.46±0.35)mm,起点厚度为(3.38±0.24)mm,止点厚度为(3.62±0.25)mm.结论 腘肌腱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重要结构之一;深入了解其形态特点,对关节镜下腘肌腱损伤诊断、治疗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解剖观察膝关节冠状韧带的结构特点,为解除半月板滑动障碍松解膝冠状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成尸膝关节标本32侧,观测胫骨髁与半月板及膝冠状韧带的形态、长宽和厚度.结果:(1)外侧半月板向前滑动(5.6±1.3)mm,向后滑动(8.7±1.7)mm;内侧半月板向前滑动(5.5±1.4)mm,向后滑动(7.4±1.8)mm.(2)外侧膝冠状韧带周长(87.2±9.6)mm,上下宽(15.4±3.0)mm,韧带厚(0.9±0.3)mm.(3)内侧膝冠状韧带周长(91.9±7.9)mm,上下宽(15.9±3.2)mm,韧带厚(0.8±0.2)mm.(4)外侧膝冠状韧带前外侧微创进刀点,在膝关节外侧中点向前(26.4±3.7)mm范围内,膝关节前正中点向外(20.2±5.8)mm范围内不宜进刀,两者之间为前外侧进刀点.(5)内侧膝冠状韧带前内侧微创进刀点,在膝关节内侧中点处宽(7.0±2.0)mm范围内不宜进刀,由此处向前至髌韧带间为前内侧进刀点.另在膝关节内侧中点之后(29.1±4.5)mm,与半膜肌、半腱肌腱止点间为后内侧微创进刀点.结论:膝冠状韧带位于半月板外周缘连于胫骨内、外侧髁外周缘,从膝关节上述三个点进刀是微创切断松解膝冠状韧带的理想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关节内侧韧带的组成及其各部的附着、走行及毗邻关系。方法:取30例40%甲醛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及4侧临床截肢的新鲜成人正常踝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踝关节内侧韧带各组成部分的起止点及毗邻关系,然后测量各部的长、宽及厚的数值。结果:踝关节内侧副韧带由深浅两层组成。浅层包括胫舟韧带、胫韧带及胫跟韧带,其中胫韧带和胫跟韧带是恒定的;深层由胫距前、后韧带组成,其中胫距后韧带是恒定的。测量结果显示:胫舟韧带最长,(29.2±3.54)mm;胫距后韧带最宽、最厚,分别是(12.5±3.51)mm和(10.1±2.34)mm。结论:本研究为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的修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量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及即其出现率、形态和解剖关系。 方法 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0例,解剖膝关节前外侧区域,分离前外侧韧带,观察其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并测量膝关节屈曲90°时其长度,关节线水平的宽度以及厚度。 结果 膝关节屈曲90°时,前外侧韧带的长度为(38.04±6.14)mm,关节线水平的宽度为(5.39±2.80)mm,厚度为(0.93±0.52)mm。 结论 前外侧韧带作为膝关节前外侧一个独特的、确切存在的韧带,对维持人体膝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天发育因素及膝关节退变等原因常导致膝关节内侧间室狭窄。狭窄的内侧间室又增加了内侧半月板后角的损伤几率。当患者出现此处受损时选择关节镜手术切掉或缝合损伤的半月板后角是当下普遍认为疗效较好的治疗方式。但当进行内侧间室的手术操作时,常因为内侧间室狭窄导致视野受限及手术操作空间狭小,以至于在手术过程中难以对半月板进行手术操作甚至手术失败。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膝关节解剖发现,可以对膝关节内侧的一系列韧带进行松解,扩大膝关节内侧间室,以达到关节镜下直视进行手术操作。这种松解操作既可以避免因视野丢失导致的误伤,又可以扩大间室方便手术器械的进入。这一类膝关节内侧韧带的松解技术被统称为Pie-crusting技术。借助该种技术可以便捷高效地进行膝关节内侧半月板的关节镜手术操作,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损伤的风险。因此许多国内外学者对这项技术感兴趣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腘腓韧带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腘腓韧带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腓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结果 腘腓韧带出现恒定,位于腘肌腱与腓骨头之间。 88.5%(54)的腘腓韧带为明显增厚的韧带,前宽后窄;11.5%(7)则呈筋膜形态。腘腓韧带前缘长(10.47±2.38)mm,后缘长(6.24±1.71)mm,宽(8.90±3.12)mm,厚(1.23±0.48)mm。其与腘肌腱的夹角为(120.2± 15.2)°,距腓侧副韧带距离为(9.67±3.87)mm。 结论 腘腓韧带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重要结构之一,但其形态变异较大;了解其解剖特点,对腘腓韧带损伤诊断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踝关节内侧韧带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微创修复踝关节内侧韧带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剥离解剖8例男性成人无病变下肢标本,对踝关节内侧韧带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踝关节内侧韧带分深、浅两层:浅层韧带束从内踝前侧至后侧分为胫舟韧带(长18.22~26.14 mm)、胫弹簧韧带(长6.24~10.40 mm)、胫跟韧带(长10.32~14.36 mm)和胫距后韧带浅层(长8.32~13.52 mm)。深层结构包括胫距前韧带(长11.32~15.62 mm)和胫距后韧带深层(长10.22~12.60 mm,宽6.72~9.84 mm,厚1.72~2.24 mm)。 结论 依据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走行有助于分辨其组成层数及束数,掌握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膝内侧副韧带解剖与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负重多及运动量大的关节,为适应此机能所需结构亦最为复杂。膝内侧副韧带是众多膝关节韧带中的一条,具有保持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作用。由于多种原因均会造成膝内侧副韧带的损伤,从而影响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因此,对膝内侧副韧带的解剖学研究具有实用意义,现将膝内侧副韧带的解剖与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测膝关节的胫腓侧副韧带,为临床膝关节胫腓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并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宝贵资料。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30具,男性19具[3],女性11具,膝关节60例。身高(162.25±9.3)cm。行层次解剖,暴露胫、腓侧副韧带,测量其曲、伸膝关节是的长度、宽度、厚度,全部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胫侧副韧带(TCL)呈扁条状,长9(6.40±4.49)mm,宽(12.53±2.22)mm,厚(1.82±0.36)mm。起自股骨内上髁,向下分为浅、深两层,分别止于鹅足后下方的胫骨内侧髁和胫骨关节缘下。腓侧副韧带(FCL)呈圆索状,长(52.03±3.49)mm,宽(4.10±0.61)mm,厚(2.81±0.59)mm。起自股骨外上髁近端偏后方的骨性凹陷,向下止于腓骨头外侧面的骨性压迹。伸膝位与屈膝位TCL、FCL长度、宽度、厚度差异显著(<0.05)。男性TCL、FCL的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显著(<0.05,<0.01)。结论 TCL呈扁条状,较薄弱,与关节囊及MM结合紧密,起自股骨内上髁,向下分为浅、深两层,分别止于鹅足后下方的胫骨内侧面和胫骨关节缘下。FCL呈圆索状,不与LM相连,独立于囊外。起自股骨外上髁近端偏后方的骨性凹陷中,向下止于腓骨头外侧面的骨性压迹中。伸膝位和屈膝位时TCL、FCL长度、宽度、厚度差异显著。男性TCL、FCL的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显著(<0.05,<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对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进行断层解剖学和三维可视化研究,得到准确的后内侧复合体解剖学描述。方法选用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数据,对其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进行数据分割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进行解剖学三维测量、断层与三维多角度观察以及骨性附着点检测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的三维模型,测量得到各结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几何参数,并进行解剖学描述。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结构浅层内侧副韧带为浅暗红色薄条带,长度为(107.54±15.98)mm,近端宽度为(31.48±3.70)mm,远端宽度为(10.14±0.82)mm,厚度为(1.09±0.13)mm;深层内侧副韧带为灰白色薄条带,长度为(26.05±2.32)mm,宽度为(19.11±2.93)mm,厚度为(1.37±0.11)mm;后斜韧带为深灰白色囊状,长度为(52.14±3.84)mm,宽度为(14.42±2.37)mm,厚度为(1.44±0.16)mm;半膜肌肌腱为浅暗红色扁圆柱体,长度为(60.94±5.04)mm,宽度为(14.04±1.54)mm,胫骨附着处明显增宽,为(19.20±3.29)mm,厚度为(6.08±0.75)mm;腘斜韧带为浅暗红色片状薄膜,长度为(48.99±5.44)mm,宽度为(24.51±3.44)mm,厚度为(1.38±0.22)mm;半月板后内侧角为灰白色“C”形柱,内侧边缘较厚处为(13.37±1.63)mm,中间较薄处为(8.96±1.22)mm。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主要由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后内侧角、后斜韧带、半膜肌肌腱、腘斜韧带构成,加强对后内侧复合体的解剖学重建将有助于提高膝关节后内侧术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矢状断层影像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膝关节疾患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矢状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成年男尸右膝部标本5例(新鲜3,福尔马林固定2),按解剖骨性标志画线,其中1例标本先行矢状位MRI扫描,所有标本冻硬后,切制矢状断层解剖标本,每例切5个断层,皆观察其内侧面。结果 观察了构成膝关节的主要结构,交叉韧带、半月板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形态特征、位置、毗邻及其在连续断层的变化规律,并匹配同一断层之MRI。测量股骨内、外侧髁关节软骨厚为2.3mm和2.4mm,胫骨内、外侧髁关节软骨厚为2.5mm和2.6mm,髌骨关节软骨厚为5.3mm,前交叉韧带长36.1mm,前、后交叉韧带中部矢状径为6.32mm和6.51mm,内、外侧半月板矢状径为42.4mm和33.2mm,内侧半月板前、后部厚度为5.1mm和5.8mm,外侧半月板为6.5mm和7.1mm。结论 膝关节的矢状断层解剖各结构形态、位置及变化规律,对骨科及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重建后短期疗效确切,但中期疗效尚不明确。 目的:评估多韧带损伤重建后的中期疗效。 方法:选择40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损伤行带线铆钉修补。重建前后行Lachman试验、IKDC分级、Lysholm评分及KT-1000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以评估重建疗效。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个月。重建后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改善,Lachman试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分级评分及KT-1000较重建前明显提高(P < 0.05),提示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带线铆钉修补内侧副韧带,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短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5月芜湖市中医院关节二科收治的16例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2~68岁,平均36.5岁。根据改良Schenck膝关节脱位分型方法,KD-Ⅰ型1例,KD-Ⅱ 2例,KD-ⅢM型6例,KD-ⅢL型2例,KD-Ⅳ型3例,KD-Ⅴ型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5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1例,外侧副韧带损伤7例,后外侧复合体损伤2例,后内侧复合体损伤3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3周内在关节镜下进行一期小切口韧带修复重建术。观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稳定性,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记录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分,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术中发生腘动脉损伤1例,术后发生胫骨侧骨隧道切口愈合不良2例、感染2例,均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第3天所有患者摄X线片示关节对合良好,重建骨隧道位置良好,内固定牢靠。16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重建骨隧道均无明显扩大及内固定松动,无一例韧带翻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15°~135°,平均124°;IKDC评分(89.64±3.15 )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2.88±6.57)分和膝关节活动度123.56°±5.2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791、71.563、25.998,P值均<0.01)。根据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是一类严重复杂的损伤,需系统地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损伤的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关节镜下行一期韧带重建或修复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国人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膝关节ALL损伤的诊治及手术修复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由山西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成人膝关节标本19具(膝周组织完好无破损、无畸形及手术外伤史),其中左膝关节9具、右膝关节10具。以膝前外侧为中心逐层解剖至关节囊层,寻找并观察ALL的起止点及走行等解剖学特点,测量并记录ALL的解剖数据,对ALL及其毗邻结构拍照记录,进行定性及定量描述。结果 19具膝关节标本中,17具发现ALL。ALL在中立0°位和屈曲60°并内旋5°位时的长度分别为(34.72±6.35)mm和(39.53±6.80)mm,在股骨侧止点、胫骨侧止点的宽度分别为(7.75±0.71)mm、(9.41±1.19)mm,在关节线处宽度为(6.79±1.01)mm。ALL整体是以宽扁样形态由后上向前下走行于膝关节前外侧缘,在关节线处的厚度为(1.21±0.20)mm;ALL在胫骨处以宽大的扇形结构止于外侧胫骨平台Gerdy结节与腓骨头连线中点偏上、距胫骨软骨缘的垂直距离为(11.62±1.32) mm,其胫骨侧止点距Gerdy结节的距离为(19.95±4.63) mm、距腓骨头的距离为(19.47±3.65) mm,Gerdy结节至腓骨头的距离是(33.82±4.69) mm。结论 ALL是一条位于膝关节前外侧关节囊外的独立非等长韧带结构,起于股骨外上髁的后上方,向前下走行,与外侧半月板体部相连,止于外侧胫骨平台前外部,对维持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T数据统计学差异。 结果 骨标本测得后中线处高(10.75±1.38)mm、厚(8.55±1.7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45±0.73)mm、(20.28±2.20)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00±3.43)°、(134.67±2.87)°。CT测量后中线处高(10.45±1.61)mm、厚(8.12±1.5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60±1.26)mm、(20.48±2.05)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23±9.64)°、(135.47±9.02)°,后弓外侧缘半径(26.77±2.14)mm,枢椎板斜率(58.34±7.60)°,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19.07±2.73)mm,寰枢椎后间隙高(6.83±2.01)mm。CT数据大部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和CT数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与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解剖特征较为固定;CT能较好地反映该特征;本研究可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后内侧角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后内侧角包括静力稳定性结构和动力稳定性结构。静力性稳定结构包括内侧副韧带、后斜韧带、后内侧关节囊;动力稳定性结构包括鹅足三肌(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腓肠肌内侧头和半膜肌。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是控制膝关节外翻及胫骨外旋的重要结构,一旦遭到强大暴力作用后,内侧副韧带、后斜韧带、关节囊等破裂,将影响膝后内侧角的稳定性。因此,手术时机和手术入路的选择在修复膝关节损伤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防腐标本胫腓连结的解剖特点,探讨胫腓连结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的51份胫腓连结防腐标本,通过对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其结构解剖特点,并测量胫腓连结相关几何数据。结果 分别测量胫腓前、后、下横韧带的几何数据,用均值±标准差描述,包括:胫腓前韧带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宽度分别为(8.53±0.69、19.06±1.34、15.99±1.44)mm;胫腓后韧带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宽度分别为(9.34±0.63、16.92±1.76、14.36±0.89)mm;胫腓横韧带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宽度分别为(18.42±2.48、21.93±2.59、4.56±0.17)mm;胫腓前韧带与冠状面夹角、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20.49±4.86、42.20±3.42)°;胫腓后韧带与冠状面夹角、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3.2±2.06、40.92±3.13)°;胫腓横韧带与冠状面夹角、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3.45±1.57、32.73±3.70)°;数据分析显示,胫腓前、后、横韧带在男女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左右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胫腓连结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其解剖结构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PLS)解剖结构复杂,是膝关节重要的动力与静力的稳定结构,近年来,对PLS的解剖学描述和其在膝关节稳定中的生物力学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PLS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及腘肌腱、弓状韧带、豆腓韧带、冠状韧带等。生物力学研究已证明PLS在限制膝内翻,胫骨外旋、前移、后移有着重要的作用。PLS损伤的漏诊会导致膝后外侧区疼痛、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LRI)、异常步态等。PLS单独损伤较少见,通常伴随交叉韧带损伤,重建交叉韧带时若忽略PLS极易造成交叉韧带的重建失败。PLS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能给PLC损伤后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高屈曲状态在亚洲国家和中东地区的日常生活及特殊职业中极为常见。膝关节静力稳定结构包括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及关节囊,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关节稳定性,其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点对全膝置换术中软组织松解、膝关节韧带重建及损伤后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膝关节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及静力稳定结构在膝关节由伸直到高屈曲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点进行了阐述;对今后全膝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膝关节韧带修复与重建及伤后与术后康复方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