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足母)长伸肌腱移位治疗(足母)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足母)外翻足,测量(足母)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足母)长伸肌腱、(足母)长屈肌腱、(足母)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足母)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m.在(足母)外翻的患(足母)者中,(足母)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m.(足母)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足母)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足母)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足母)外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伸肌腱移位治疗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外翻足,测量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长伸肌腱、长屈肌腱、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 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 m。在外翻的患者中,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 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 m。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外翻。  相似文献   

3.
外翻病理足及其手术方案的生物力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了人足(足母)趾外翻病理的机理,建立了分析、计算其跖、趾骨强度的力学模型,实验测定和分析、比较正常态的和(足母)外翻病理态的足跖骨负荷值及其分布规律,最后还实验探讨了国内、外尚有争议的(足母)外翻病理的三种手术方案,推荐了Wilson为较佳手术方案,以供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4.
第1跖趾关节既参与前足横弓的构成,又是足内侧纵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足弓牛物力学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稳定性的破坏会引起前足生物力学的改变从而严苇影响足部负重和行走功能的有效行使,临床上(足)外翻、前跖痛等许多足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第1跖趾火节稳定性的破坏有关,本文主要就第1跖趾关节相关牛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类风湿前足畸形21例(36足)的患者资料,均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进行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8~75)岁,平均(63.6±6.0)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0FAS)拇指-跖趾关节评分及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分别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足负重位的拇外翻角(HVA)和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结果 21例(36足)平均随访(39.2±5.1)个月,无不愈合,切口感染,足趾坏死等并发症。A0FAS评分、VAS评分、HVA及IMA度数,术前分别为(81.6±9.1)分、(8.4+1.1)分、37.2°±7.5°、16.9°±2.7°,末次随访时为(84.25±2.87)分、(1.9±0.9)分、14.4°±2.0°、11.1°±1.7°。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0FAS评分,优7足,良23足,可6足,优良率为83.3%(30/36)。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效果肯定,能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6.
(足母)趾外翻是临床较常见的足部畸形,该病并发症多,严重影响足的功能活动,必须引起注意.自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小切口手术对41例共67只(足母)趾外翻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结合病例分析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第3跖趾骨短小畸形伴第3楔骨缺如1例李荣文①王克华①王树相①患者女性,35岁,因右足趾基部反复肿痛4年加重半年,于1995年9月4日入院。查体心肺无异常,右足横径较对侧短1cm,右足趾外翻畸形,第1跖趾关节胫侧红肿,压痛明显,趾功能受限。第3趾...  相似文献   

8.
对新鲜成人足61只(左38只右23只)用剥离法自内踝上5.0cm前内侧到足底直至足趾末端,逐层剥离,剖开踝管,显露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静脉,胫后动脉,胫神经及(足母)长屈肌腱。然后剥去跖腱膜,趾短屈肌,(足母)长展肌,小趾展肌及结缔组织等。结果如下:1.单支型:在足底内侧(足母)长屈肌腱与趾长屈肌腱交叉后,于第一楔骨近端中部,(足母)长屈肌腱发出一束与本身几乎等粗的肌纤维来,由此向前外方向斜行,在第一、二楔骨之间中部,与尚未分支的趾长屈肌膜会合,参与趾长屈肌腱的组成,分布到各趾去。本型计18例,占29.5%。2.双支型:  相似文献   

9.
Jone’s术(拇长伸肌后移固定于第一跖骨头,拇趾间关节融合)是矫正拇趾垂状畸形、替代胫前肌,加强足背伸功能的常用手术方法。但对儿童、尤其是10岁以下者,趾骨骨骺尚在发育,不易做关节融合,且拇长伸肌后移后亦并发拇趾下垂。作者将手术加以改进,治疗35例拇趾垂状畸形,效果满意。 手术适应症:胫前肌肌力3级以下,踝关节其它肌群基本正常,伸拇、伸趾肌肌力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马蹄外翻、高弓足,拇趾垂状畸形者。 手术方法: 1.跟腱延长或加跖腱膜切断,矫正马蹄和高弓畸形。 2.拇趾近端背侧纵切口,游离拇长伸肌腱并切断。在拇趾内侧找到拇展肌,游离后切断。于拇趾第一跖骨颈处前后打一骨孔,自后向前拖出拇展肌远侧断端,顶起下陷的跖骨头,将肌腱与拇长伸肌腱近侧断端缝合固定。 3.在踝关节前方做纵切口,显露拇长伸肌及  相似文献   

10.
第一跖趾关节弯曲在足部运动中的作用重大,但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其活动范围与相关足部疾病的临床治疗。为探究第一跖趾关节弯曲对人行走步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者招募了6名健康男性青年进行第一跖趾关节约束(FMJC)和赤足(BF)的平地行走试验。采集并分析了时空参数、下肢关节角度、足-地接触力(GRF)和利用摩擦系数(UCOF)。结果表明,第一跖趾关节约束后髋、膝关节会产生相应的补偿运动,从而使约束前后步态无明显改变,但滑跌概率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1.
第一跖背动脉的分布及吻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解剖、动脉造影和铸型方法,观察了第一跖背动脉和跖底动脉供应(足母)趾和第二跖的情况。第一跖背动脉的位置深浅不一,浅型与深型的出现率近似,细弱型少见。第一跖背动脉不仅发出趾背动脉,还参与趾底动脉的形成。第一跖底动脉可分为深、浅二部,浅部外径小于跖背动脉。趾底动脉通常粗于趾背动脉,分布范围亦较大,在(足母)趾和第二趾的血供中起主要作用。本文对上述解剖特点在(足母)趾或第二趾游离移植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1历史回顾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作为跖趾关节炎晚期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跖趾关节僵硬、恢复足底骨排列及矫正关节畸形等,在改善患者症状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护关节功能。20世纪初僵拇及拇趾外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关节融合术及关节切除成型术。然而这些手术方案存在着一些缺点,如术后拇趾推进力减弱、残留痛、跖趾关节活动受限等,为了改进手术方案,外科医师开始探索跖趾关  相似文献   

13.
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移植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掌指关节、肌腱及皮肤缺损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足标本上,对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邻近皮肤的血供进行了观测;2侧标本摹拟术式设计。结果: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肤由第1、2跖背及跖底动脉供给,其分支间在关节周围和深浅筋膜间形成丰富吻合。其中第1跖背动脉沿途发4~9支、外径0.1~0.3mm(混合支0.5~0.8mm)的分支,至关节面以近0.8~1.5cm与以远0.3~0.8cm之间的跖趾关节及背侧肌腱和皮肤。结论:以足背动脉→第1跖背动脉为蒂,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组织移植,其皮瓣可依据受区需要,设计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植物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掌指关节、肌腱及皮肤缺损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足标本上,对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邻近皮肤的血供进行了观测;2侧标本摹拟术式设计。结果: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肤由第1、2跖背及跖底动脉供给,其分支间在关节周围和深浅筋膜间形成丰富吻合。其中第1跖背动脉沿途发4 ̄9支、外径0.1 ̄0.3mm(混合支0.5 ̄0.8mm)的分支,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以(足母)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9例(18侧)红色乳胶灌注及1例(2侧)墨汁灌注的成人足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足母)趾背动脉走行及其营养皮瓣的血供范围.结果 (足母)趾背动脉起始于第1跖背动脉,血管外径(0.9±0.2)mm,沿途发出4~8条细小分支营养邻近皮肤.当(足母)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趾底动脉发出时,(足母)趾背动脉粗大;当(足母)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跖背动脉发出时,(足母)趾背动脉较细,但直径仍大于0.5 mm.结论 (足母)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以(足母)趾背动脉为供血动脉,可设计(足母)趾腓侧趾背皮瓣或(足母)趾甲皮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坐姿及站姿下跑者足部形态与足趾屈曲力量和跖趾关节屈肌力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6名男性跑者,采用数显游标卡尺、跖趾关节屈肌力量测试仪、屈曲力量计测量足长、截脚长、足宽、足舟骨高度、50%足长处足背高度、跖趾关节屈肌力量、第1和其余四趾屈曲力量。使用偏相关分析足部形态与足部肌力的相关性。结果校正年龄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后,坐姿和站姿下截脚长以及站姿下足宽与第1足趾屈曲力量呈正相关;坐姿和站姿下足长、足宽、截脚长与其余四趾屈曲力量成正相关,坐姿下足弓高度指数与其余四趾屈曲力量成负相关;坐姿和站姿下足宽与跖趾关节屈肌力量成正相关。结论更长的足长、足宽、截脚长以及正常范围内更低的足弓可能意味着更好的足趾肌力。在进行足部形态测量时,因考虑不同姿态下足部形态特征差异,为预测下肢特别是足部肌力以及预防足部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第1跖趾关节及拇趾趾间关节的血供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弄清第1跖趾关节和拇趾趾间关节的血供。方法:正常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足24只,观测第1跖趾关节和拇趾趾间关节的结构,各关节血管及神经的分布情况。结果:第1跖趾关节的动脉关节支来源于第1跖背动脉,第1跖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拇趾趾背动脉,趾底动脉和拇横动脉。它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腓侧,关节前和关节后6部分节支。  相似文献   

18.
足踝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足踝部有限元模型,研究胫后肌腱功能不全(DPTT)、躅外翻与第一跖列不稳的静态生物力学变化。以螺旋CT扫描正常足部图像为资源,Matlab、Surfacer、ANSYS软件为工具,建立足部有限元模型,模拟静态直立时加载,分别分析跟骨应力应变、胫后肌腱功能不全与第一跖列失稳时的内侧纵弓关节应力应变、骨骼空间位置的的变化。静态直立负重时,跟骨与第一跖骨跖侧应力最大,其中跟骨内侧最大;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时,可以导致第一跖列的稳定性丧失,进而发生内侧纵弓各个关节之间应力分布、大小发生变化,第一跖骨内收、跖屈,躅趾相对于第一跖骨外展趋势增大。足踝有限元模型是分析足踝生物力学的有力工具;跟痛症的发生与应力反复作用有关;DPPT可以导致第一跖列失稳,进而引起第一跖骨内收、趾外展,与反复应力作用下的躅外翻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足踝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中肌力对足关节接触力、峰值压强以及接触面积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加载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踝关节中立位状态下,对新鲜小腿和足离体标本分别进行有无肌力两种方式加载,测量加载状态下第 1 跖趾关节、第 2 跖趾关节、第 1 跖楔关节、第 2 跖楔关节、内侧楔舟关节、中间楔舟关节、距舟关节、 跟骰关节、距下关节(后关节面)以及胫距关节的接触力、峰值压强和接触面积,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与无肌力加载状态相比,进行肌力加载时足第 1 跖趾关节、第 2 跖趾关节、第 1 跖楔关节、第 2 跖楔关节、内侧楔舟关节、中间楔舟关节、距舟关节和胫距关节的关节接触力均显著增大( P < 0. 05),变化百分比分别为 719. 28%、311. 37%、128. 67%、50. 82%、54. 89%、57. 63%、79. 98% 和 50. 34% ;足第 1 跖趾关节、第 1 跖楔关节和距舟关节的关节峰值压强显著增大(P<0. 05),变化百分比分别为 176. 14%、62. 91% 和 40. 07% ;足第 1 跖趾关节、第 1 跖楔关节、中间楔舟关节以及距下关节(后关节面) 的关节接触面积均显著增大( P < 0. 05),变化百分比分别为 132. 20%、55. 41%、30. 97% 和 26. 87% 。 结论 足踝标本生物力学实验中,进行肌力加载对足各关节的关节接触力、峰值压强或接触面积均产生显著影响,前足表现尤甚。 在进行相关体外标本研究时,需要考虑肌力加载对足踝受力情况的影响,为足踝生物力学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作者用异体足趾骨、关节、肌腱和自体甲瓣再造拇指3例均获得成功。本术式受(足母)甲瓣和异体指骨、关节、肌腱再造拇指,及自体第二趾再造拇指的启示而设计。本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