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躅趾外翻是临床较常见的足部畸形,该病并发症多,严重影响足的功能活动,必须引起注意。自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小切口手术对41例共67只蹿趾外翻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结合病例分析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躅趾外翻是临床较常见的足部畸形,该病并发症多,严重影响足的功能活动,必须引起注意。自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小切口手术对41例共67只蹿趾外翻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结合病例分析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踇外翻是成人足常见的一种畸形。这是由于正常之(足母)趾就有一个向外倾斜的角度不过这个角度在正常的(足母)趾是小于15°的。所以当(足母)趾一旦受到挤压或肌腱的牵拉时很容易发生(足母)外翻。(足母)外翻不仅是外形的改变,而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畸形会引起(足母)趾周围肌腱、韧带与关节囊、子骨和第一跖趾关节的半脱位以及跖趾关节的舜间转动中心轨迹的改变。严重的(足母)外翻可继发足弓的塌陷甚至形成平跖足等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即以生物力学观点分析(足母)外翻所引起的这一系列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对(足母)外翻畸形进一步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母)长伸肌腱移位治疗(足母)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足母)外翻足,测量(足母)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足母)长伸肌腱、(足母)长屈肌腱、(足母)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足母)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m.在(足母)外翻的患(足母)者中,(足母)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m.(足母)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足母)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足母)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足母)外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趾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游离健侧(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患侧(足母)趾创面10例;用带蒂的(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同侧第2足趾创面3例.结果:13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皮瓣耐磨,外形与功能均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结论:(足母)趾侧腹皮瓣是修复足趾骨外露创面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外翻病理足及其手术方案的生物力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了人足(足母)趾外翻病理的机理,建立了分析、计算其跖、趾骨强度的力学模型,实验测定和分析、比较正常态的和(足母)外翻病理态的足跖骨负荷值及其分布规律,最后还实验探讨了国内、外尚有争议的(足母)外翻病理的三种手术方案,推荐了Wilson为较佳手术方案,以供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以(足母)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9例(18侧)红色乳胶灌注及1例(2侧)墨汁灌注的成人足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足母)趾背动脉走行及其营养皮瓣的血供范围.结果 (足母)趾背动脉起始于第1跖背动脉,血管外径(0.9±0.2)mm,沿途发出4~8条细小分支营养邻近皮肤.当(足母)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趾底动脉发出时,(足母)趾背动脉粗大;当(足母)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跖背动脉发出时,(足母)趾背动脉较细,但直径仍大于0.5 mm.结论 (足母)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以(足母)趾背动脉为供血动脉,可设计(足母)趾腓侧趾背皮瓣或(足母)趾甲皮瓣.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多指(趾)畸形又称重复指(趾),是在新生儿中常见的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多指(趾)畸形在手与足的先天性畸形中较常见,有时可与并指、短指或其他先天性畸形同时存在,足部畸形趾以单个较多见,多生长在拇趾或小趾胖,而第2、3、4足趾处少见[1].有关对称性多指(趾)畸形并伴有家族遗传性的报道较少见.现将我科于2009年9月收治的1例有遗传倾向的先天性对称性多指及多趾畸形并伴有独立跖骨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足母)外翻畸形是足部常见的下肢结构性畸形,呈进行性加重,并经常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大多数病人需手术治疗。该病手术方法多达130种以上,我院于1998年3月至2001年3月,采用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患者42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60侧成人尸体的足部,对(足母)趾皮神经的来源、走行、横径及分布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研究.认为,(足母)趾的皮神经以趾底固有神经为主.在移植时重点吻合此神经,可获得较好的皮肤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对新鲜成人足61只(左38只右23只)用剥离法自内踝上5.0cm前内侧到足底直至足趾末端,逐层剥离,剖开踝管,显露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静脉,胫后动脉,胫神经及(足母)长屈肌腱。然后剥去跖腱膜,趾短屈肌,(足母)长展肌,小趾展肌及结缔组织等。结果如下:1.单支型:在足底内侧(足母)长屈肌腱与趾长屈肌腱交叉后,于第一楔骨近端中部,(足母)长屈肌腱发出一束与本身几乎等粗的肌纤维来,由此向前外方向斜行,在第一、二楔骨之间中部,与尚未分支的趾长屈肌膜会合,参与趾长屈肌腱的组成,分布到各趾去。本型计18例,占29.5%。2.双支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创截骨治疗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使用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踇外翻38例46足,男3例(3足),女35例(43足)。年龄30~85岁,平均62岁。对手术前后负重正位X光片上HAV角(踇外翻角)及IM角(第1、2跖骨间角)进行比较;疗效从畸形纠正、踇指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手术时间为20~40min,平均30 min。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负重正位X光片上HAV角(踇外翻角)及IM角(第1、2跖骨间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参照评分标准院优40足,良4足,差2足,优良率95.6%。结论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踇外翻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矫正满意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足母)趾腓侧皮瓣修饰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新方法。方法对16例手拇指缺如病人,在切取第2足趾再造拇指时,携带足母趾腓侧皮瓣,并将其嵌入第2足趾跖侧,消除第2足趾中段狭细的形态。-结果16例再造的拇指及携带的皮瓣全部成活,再造拇指外形非常满意,感觉恢复良好。结论足母趾腓侧皮瓣嵌入第2足趾,使再造拇指外形更接近正常的拇指。  相似文献   

14.
背景: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是治疗踇外翻的常用术式,应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的效果尚存争议。 目的:评价可吸收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8例中度踇外翻患者行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V形截骨后采用1枚2.7 mm可吸收螺钉固定,穿前足免负重鞋6~8周。 结果与结论:纳入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6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踇外翻角改善为15°~21°,平均(17.63±2.07)°;第1,2跖骨间角为7°~9°,平均(8.00±0.76)°;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由术前的(70.13±7.10)分提高到术后的(92.75±7.30)分(P < 0.05)。说明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后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踇外翻;chevron截骨;踇趾;跖趾;趾间关节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2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伸肌腱移位治疗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外翻足,测量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长伸肌腱、长屈肌腱、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 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 m。在外翻的患者中,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 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 m。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外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创Juvara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重度母外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 2018年8月佛山市中医院骨八科治疗的重度母外翻患者45例(50足),均采用微创Juvara联合Akin截骨术。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通过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跖骨间角、跖骨远端关节角、跖趾关节远端固定角、趾骨间角,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Olerud-Molander主观功能(OMA)评分标准进行测评。 结果 4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17个月,平均(14.20 ± 1.55)个月,无复发病例。上述指标及评分方面,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 微创Juvara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重度母外翻疗效确切,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第一跖背动脉的分布及吻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解剖、动脉造影和铸型方法,观察了第一跖背动脉和跖底动脉供应(足母)趾和第二跖的情况。第一跖背动脉的位置深浅不一,浅型与深型的出现率近似,细弱型少见。第一跖背动脉不仅发出趾背动脉,还参与趾底动脉的形成。第一跖底动脉可分为深、浅二部,浅部外径小于跖背动脉。趾底动脉通常粗于趾背动脉,分布范围亦较大,在(足母)趾和第二趾的血供中起主要作用。本文对上述解剖特点在(足母)趾或第二趾游离移植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类风湿前足畸形21例(36足)的患者资料,均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进行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8~75)岁,平均(63.6±6.0)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0FAS)拇指-跖趾关节评分及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分别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足负重位的拇外翻角(HVA)和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结果 21例(36足)平均随访(39.2±5.1)个月,无不愈合,切口感染,足趾坏死等并发症。A0FAS评分、VAS评分、HVA及IMA度数,术前分别为(81.6±9.1)分、(8.4+1.1)分、37.2°±7.5°、16.9°±2.7°,末次随访时为(84.25±2.87)分、(1.9±0.9)分、14.4°±2.0°、11.1°±1.7°。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0FAS评分,优7足,良23足,可6足,优良率为83.3%(30/36)。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效果肯定,能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在解剖下肢肌时,发现一例双侧(足母)长屈肌和趾长屈肌变异,报道如下:男尸,成年。双侧(足母)长屈肌腱在足底越过趾长屈肌腱深面处,各分两束,外侧束再各分两束,分别止于第1~3趾的末节趾骨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14岁,主诉:双足畸形5年。患者9岁前双足发育正常,无畸形表现,近5年来逐渐出现足部对称畸形表现。查:双侧趾外翻畸形,双侧第3、4趾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