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单药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岁以下婴幼儿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52例,给予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单药治疗,起始量为8—10mg/(kg·d),渐加量至20~40mg/(kg·d),随访6~18个月,进行自身对照开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应用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治疗后,有效率及控制率分别为94.2%、84.6%,8例(15.4%)患儿发生腹泻、呕吐、纳差、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治疗婴幼儿部分性发作癫痫疗效显著,临床应用方便,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2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每隔5.0 mm作系列截骨面,找到最小截骨面,用圆盘法确定其圆心及直径,用斯氏针由该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入前柱,由耻骨上支前外侧穿出,该穿出点为P,P即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入钉点。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将耻骨结节命名为A,将髂耻隆起命名为B,测量AB及PA的距离,并观察该斯氏针的方向。[结果]最小截骨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 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4.9±1.7)mm,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6.8±7.2)mm,P位于耻骨上支前缘闭孔嵴上,P距耻骨结节(A)的距离PA为(2.3±0.4)mm,耻骨结节(A)距髂耻隆起(B)的距离AB为(4.7±0.3)mm,P约为AB的中点,该斯氏针与弓状线平行。[结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入钉点P位于耻骨上支耻骨结节与髂耻隆起中点处的闭孔嵴上,P距耻骨结节(2.3±0.4)mm,该螺钉最大直径为(4.9±1.7)mm,最大长度为(86.8±7.2)mm,该螺钉与弓状线平行。  相似文献   
3.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估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9例,锁骨外端骨折16例。结果 术后X线复查骨折或关节脱位复位率100%。疗效优18例,占72%;良7例,占28%。无其他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肩锁关节无再脱位。结论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具有固定确实,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不损伤关节面,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推广。术中仍需注意修复喙锁韧带。  相似文献   
4.
前后挤压型骶骨Ⅱ区骨折与骶丛神经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造成骶丛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经甲醛短期(1年内)浸泡固定的国人尸体6具,12侧。解剖保护骶丛神经,制成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Ⅱ区骨折模型,定量测量不同骨折移位时骶丛神经被拉长的距离。另外,利用X线片观察骶从神经受压情况。结果 随耻骨联合分离逐渐增大,骶丛神经张应变呈直线相关逐渐加大,以S1,S4为最显著,且可造成神经的刺伤,多见于L5和S1,X线未发现骶丛神经受压表现。结论 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以牵拉伤为丰,以S1,S4为主,且与骨折移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神经的刺伤,多见于骨折移位较大的L5和S1。  相似文献   
5.
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应用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4例,缺损范围10cm×6cm~15cm×10cm。应用带有外踝上11.0±1.7cm腓动脉固定皮支的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1.0cm×6.5cm~16.0cm×11.0cm。供区6例直接减张缝合,4例行自体游离皮片覆盖。结果解剖学观测外踝上11.0±1.7cm自腓动脉发出一固定皮支,起始点直径1.45±0.12mm,入深筋膜点距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线15.70±1.20mm。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静脉回流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11~18mm。结论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经改进后血运好,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便,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智能机器人辅助治疗复杂性跟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全部跗骨骨折的60%,其中约3/4波及跟距关节,常遗留严重后遗症,致残率高达30%。由于跟骨形态和功能的特殊性,其治疗一直是困扰骨科界的一个难题。治疗不当,可出现肿胀和张力性水疱、筋膜间隙综合征、伤口裂开和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肌腱损伤、  相似文献   
7.
微创双锁定支持钢板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是导致骨盆骨折垂直不稳定主要原因,保守治疗临床效果不佳[1].而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固定方法繁多,效果参差不齐[2].我们使用微创双锁定支持钢板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手术时间短、创伤相对小,操作简单,固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横弓形态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正常足和外翻足横弓的形态,探讨横弓在外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35名外翻患者65只足和30名正常人60只足,在负重位和非负重位足正位X线片和前足轴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st intermetatarsalangle,IMA),各跖骨头、籽骨到足底的距离。[结果]外翻足HVA平均30·8±8.9°,第1、2跖骨间角为16.5±2·6°;正常足HVA为10·2±2·0°,第1、2跖骨间角7·9±1·6°。外翻足与正常足比较第1跖骨头向下移位,第2、3跖骨头距足底的距离明显低于正常足。腓侧籽骨向外上方移位,胫侧籽骨向外侧移位。[结论]外翻足横弓塌陷,籽骨脱位,第2、3跖骨头过早、过重负重易产生疲劳性骨折、跖骨痛和足底胼胝体。  相似文献   
9.
骨盆前环后环骨折与骨盆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X线表现与骨盆动脉损伤的关系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55例骨盆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入院时均处于休克状态,收缩压小于90mmHg,脉率大于120次/min。输血量400~10800ml,平均2886ml。入院后常规摄骨盆后前位、出口位及入口位X线片,经输血和抗休克治疗后,血压不升或升后又下降,排除其他部位出血后即行髂动脉造影,并行动脉栓塞。患者ISS评分平均39±16。根据X线表现分为后环骨折21例,前环骨折12例,髋臼骨折6例,混合骨折16例。结果55例髂内动脉造影患者,50例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出血,行血管栓塞,4例髂外动脉损伤,3例血栓形成,1例破裂;1例髂总动脉血栓形成。3例死亡,成功率94.55%。损伤最多的血管是臀上动脉(32.56%),其次是骶外侧动脉及髂腰动脉。后环骨盆骨折损伤血管64支,主要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及髂腰动脉,前环骨折损伤血管17支,主要为闭孔动脉。混合骨折平均输血3876ml±1068ml。结论根据骨盆骨折X线表现可预测血管损伤类型,后环骨折容易引起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及髂腰动脉损伤,前环骨折易损伤闭孔动脉,其中最易损伤的是臀上动脉。髂内动脉造影及动脉栓塞是较好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伸肌腱移位治疗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外翻足,测量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长伸肌腱、长屈肌腱、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 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 m。在外翻的患者中,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 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 m。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外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