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孔化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复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促进全层损伤皮肤创面愈合的治疗机制。方法将hUCMSC种植于微孔化羊ADM上共培养,形成复合生物敷料。选用72只裸鼠制作成皮肤全层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4只,hUCMSC种植于微孔化羊ADM上治疗全层损伤创面组(hUCMSC+微孔化羊ADM组);羊ADM治疗全层损伤组(羊ADM组);碘伏纱布治疗全层损伤创面组(碘伏纱布组)。术后14、21、28 d检测各组裸鼠创面愈合率,运用qRT-PCR技术检测创面组织中Bax和Bcl-2的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创面愈合相关蛋白细胞胶原蛋白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术后14 d,hUCMSC+微孔化羊ADM组的愈合率为(65.34±14.72)%,明显高于碘伏纱布组[(37.54±10.21)%],也高于羊ADM组[(49.08±1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52、14.72,P<0.05)。随着损伤创面的逐步愈合,术后28 d,hUCMSC+微孔化羊ADM组的愈合率为(98.63±15.41)%,明显高于羊ADM组[(81.74±16.27)%]和碘伏纱布组[(63.47±14.80)%],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16.42、20.35,P<0.05)。Bax在hUCMSC+微孔化羊ADM组的创面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尤其在术后21 d的表达量为0.25±0.06,明显低于碘伏纱布组(0.53±0.16)和羊ADM组(0.41±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2、-2.83,P<0.05)。Bcl-2在hUCMSC+微孔化羊ADM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2组,尤其是在术后21 d的表达量为0.63±0.19,明显高于碘伏纱布组(0.34±0.09)和羊ADM组(0.4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6.07,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发现hUCMSC+微孔化羊ADM组胶原蛋白Ⅰ和VEGF的表达深棕色细胞虽然比羊ADM组和碘伏纱布组稍微有所增多,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结论hUCMSC+微孔化羊ADM复合敷料,通过携带hUCMSC更能促进皮肤全层损伤的愈合并减少凋亡细胞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当前组织工程研究多着重表皮干细胞和真皮支架材料的研究,而少有真皮新生速度和真皮修复不同时期组织结构对表皮新生和重建影响的报道。目的:观察真皮修复过程中对表皮修复和重建的影响以及是否有促进表皮修复速度的最佳阶段。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10只分别于第0,7,14天在背部制成3个直径约为3cm的创面,随机分为0,7,14d组,每组计10个创面,3组创面分别于皮肤全层损伤修复后21,14,7d植入自体表皮细胞羊膜载体复合膜。7d后取材,采用大体观察、常规组织学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Mallory PTAH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等化学染色动态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0d组创面与周边正常有毛皮肤齐平,与周边组织连接明显较7d组及14d组紧密,7d组尚有凹面,而14d组创面凹陷明显较7d组大而深,与周边组织分界明显,这表明0d组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0d组Ⅰ型胶原阳性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及胶原纤维等组成的真皮网状层和乳头层较其他2组明显(P0.05),创面愈合率高(P0.05)。真皮修复的不同时期,对表皮再生的促进作用存在不同,全层皮肤缺损处于真皮修复的增生晚期与重建初期是促进表皮新生的最佳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与大耳兔自体微粒皮复合同种异体皮移植促进修复其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取成年日本大耳兔8只,构建兔皮肤缺损模型,每2只兔交换移植反削断层皮,异体真皮面均匀黏附兔自体微粒皮。头侧创面为hUC-MSC移植组(A组)、尾侧创面为PBS液空白对照组(B组)。术后21 d观察创面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28 d切取创面愈合区域组织,对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术后21 d创面愈合率A组(85.1±4.0)%,高于B组(79.5±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材病理学观察可见两组组织均缺少皮肤附件;A组表皮层可发现表皮钉突样结构,而B组表皮层底部平坦,与基底结合较为疏松。结论推测hUC-MSC可促进创面微粒皮生长、扩展,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移植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疗效差别。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正常小鼠及糖尿病小鼠的ADSCs,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代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90、CD105进行表型鉴定。应用WST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应用ELISA对正常小鼠及糖尿病小鼠的ADSCs条件培养液中VEGF、HGF和IGF-1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建立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皮内注射方式将3代正常小鼠或糖尿病小鼠来源ADSCs的细胞混悬液移植到小鼠创面四周,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于伤后14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伤后14d创面组织Bcl-2蛋白表达。结果小鼠ADSCs表达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D45,与正常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来源的ADSCs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条件培养液中VEGF、HGF和IGF-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ADSCs移植组于创伤后第14d伤口愈合率为(79.6%±6.2%),均显著低于正常小鼠移植组14d的(97.1%±4.1%),两者均高于对照组14d的(64.6%±2.9%,0.05)。与正常小鼠移植组相比,糖尿病小鼠移植组伤后14d创面组织Bcl-2表达水平降低,高于对照组创面组织Bcl-2表达水平。结论正常小鼠来源ADSCs较糖尿病小鼠ADSCs更能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姚佐超  李明  倪涛 《解剖学研究》2021,43(1):54-58,70
目的研究外源性P物质(SP)对成纤维细胞迁移的影响及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利用Transwell细胞迁移试验、划痕试验检测SP对小鼠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筛选建模成功的糖尿病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P组。分别于皮肤损伤后4、8、12、16、20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并于7、14、21 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中炎症细胞聚集和肉芽组织形成情况,免疫组化检测Rac-1、JNK的表达水平。结果一定浓度SP可明显促进成纤维细胞迁移。损伤后第12天,SP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2.62±1.49)%、(57.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发现损伤后7 d,SP炎症细胞趋化明显;SP组创面Rac-1、JNK的阳性细胞(分别为28.3±2.5、36.2±1.6)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11±3.2、24.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P可促进小鼠成纤维细胞迁移,促进创面愈合早期炎症细胞趋化和肉芽组织形成,从而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用来处理各种急慢性复杂伤口的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亲水材料聚乙烯醇和疏水材料聚氨酯以及引流管来完成,安全无毒的聚乙烯醇覆盖在皮肤缺损或者软组织损伤部位,在它上面覆盖一层疏水材料聚氨酯,两者之间置入引流管后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设置负压值,医用贴膜封闭由此形成密闭空间,促进创面愈合。 Ⅰ/Ⅲ型胶原比例:皮肤组织中最丰富的物质是胶原蛋白,而Ⅰ/Ⅲ型胶原的量占总胶原的90%以上,Ⅰ型胶原纤维较粗壮,呈条束状,决定着皮层的抗拉伸强度;Ⅲ型胶原纤维较细微,呈疏松网状结构,决定着皮肤的韧性及弹性,所以Ⅰ/Ⅲ型胶原比例决定着皮肤的愈合质量。背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促进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愈合。Ⅰ/Ⅲ型胶原比例在维持皮肤组织稳态及皮肤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知之甚少。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的比例变化,探讨其对大鼠急性创面的修复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缺损模型,创面直径20 mm,建立创面模型以后随机分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过程中于术后第1,3,7天对创面进行固定高度连续拍照,进而计算和比较创面愈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Ⅰ/Ⅲ型胶原比例;组织学检测创面组织肉芽组织再生和再上皮化长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提高了Ⅰ,Ⅲ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 < 0.05);②术后第3天开始,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的Ⅰ/Ⅲ型胶原比例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③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④上述结果证实,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能通过提高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和Ⅰ/Ⅲ型胶原比例,增加创面的抗拉伸强度,促进创面的早期愈合。ORCID: 0000-0003-2399-6202(赵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刘爱军  黄锦桃  李海标 《解剖学研究》2006,28(3):161-164,F0002
目的以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类真皮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探讨其在体内的分化。方法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和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别与复合凝胶-明胶海绵构建类真皮(类真皮Ⅰ、Ⅱ),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生物膜为载体,把羊膜诱导后带有核标记的表皮干细胞覆盖在类真皮上,术后1~8周连续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K10和CEA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两组组织工程皮肤植入皮肤缺损3~4周后,创面完全长合,较厚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短的细胞柱突向真皮层。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β1整合素、CK15、CK19阳性,真皮中的管腔样结构呈核荧光和CEA免疫组化双标阳性,4~8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皮脂腺样结构。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类真皮构建的两种组织工程皮肤在体内具有修复缺损皮肤及分化为表皮及毛囊样、皮脂腺样和汗腺样等皮肤附属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糖尿病难愈性创面目前仍缺乏十分理想的治疗手段,探索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方法意义重大。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姜黄素纳米颗粒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姜黄素纳米颗粒水凝胶。从100只成年C57BL/6J小鼠中随机取20只作为正常对照(A组),另外80只建立糖尿病模型。在建模成功的72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损伤创面,随机分4组处理:B组涂抹生理盐水,C组涂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游离姜黄素溶液,D组涂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姜黄素纳米颗粒溶液,E组涂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姜黄素纳米颗粒水凝胶,每组18只。A组小鼠背部制作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损伤创面,涂抹生理盐水。于创面造模当日即开始给药,之后隔日分别给予上述对应药物,直至伤后12 d。处理后第3,9,12天,观察创面愈合及创缘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处理后第12天,A、C、D、E组创面基本愈合完全,B组创面未完全愈合,E组创面愈合率高于B、C、D组(P<0.05);②处理后第3天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E组创面愈合情况好于B、C、D组,炎细胞浸润及肉芽成熟度最接近A组;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组处理后第3天的创面Ly6G^(+)细胞平均数量低于B、C组(P<0.001),E组处理后第9天的创面F4/80+细胞平均数量低于B、C、D组(P<0.001);E组处理后第12天的创面CD31^(+)细胞数量高于B、C、D组(P<0.01);④处理后第9天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组创面M2型巨噬细胞数量高于B、C、D组(P<0.01),M1型巨噬细胞数量低于B、C、D组(P<0.001);⑤处理后第12天的Masson染色显示,A、C、D、E组可见大量排列整齐、分布均匀致密的胶原纤维,其中A、E组胶原数量更多、染色更深;B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分布不均匀,颜色淡染,数量较少;⑥结果说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姜黄素纳米颗粒水凝胶可以改善糖尿病创面炎症环境,促进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马桑提取物促进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马桑提取物(CSME)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随机将40只SD雄性大鼠分成生理盐水(NS)组、白凡士林(WPJ)组、磺胺嘧啶银(SSD)组和CSME组,每组10只。将大鼠麻醉后,制备背部深Ⅱ度皮肤烧伤创面。而后分别用NS敷料、WPJ敷料、SSD敷料和CSME敷料覆盖治疗21 d。在第1 d、3 d、7 d、14 d和21 d,观察动物的临床症状和创面状况(上皮化速率、结痂及被毛等)后,分别取出创面组织,用于组织学观察,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蛋白水平及胶原mRNA表达。结果:CSME组新生上皮生长高度活跃,有大量新生被毛生长,创面上皮化速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 (P<0.05)。SSD组创面中央新生被毛稀疏而细小,而CSME组创面中央被毛密集,大部分被毛接近正常。CSME组镜下可见全部被多层上皮细胞覆盖,新生胶原纤维充分分化,排列整齐,组织结构明朗,皮脂腺和毛囊增生极其活跃等,显著优于其它各组。本研究显示,烧伤后从第1 d到21 d,CSME组早期EGF和bFGF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后期迅速下降,低于其它组(P<0.05或P<0.01)。SSD组Ⅰ型与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比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和正常组织,CSME治疗组显著低于其它各组和正常组织(P<0. 05)。结论:本研究表明,CSME可诱导烧伤创面无瘢痕愈合。CSME的这种作用与其早期增强EGF和bFGF蛋白水平,后期抑制两者的水平有关,也可能与其抑制烧伤创面Ⅰ型胶原而增强Ⅲ型胶原mRNA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硫化氢(H2S)对ob/ob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ob/ob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胰岛素组和NaHS(H2S供体)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构建小鼠背部皮肤创面模型。干预后检测各组H2S释放量;用Western blot检测胱硫醚γ-裂解酶(CSE)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差异;用RT-qPCR检测CSE的mRNA表达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数量;使用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用Masson染色检测胶原沉积情况。结果:ob/ob小鼠皮肤创面肉芽组织中H2S释放及CSE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胶原沉积显著低于C57BL/6小鼠(P0.05)。外源性H2S可加速ob/ob小鼠皮肤创面愈合(P0.05),增加胶原沉积。ob/ob小鼠创面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数量,TNF-α、IL-6的水平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NaHS组显著降低。结论:H2S可显著改善糖尿病难愈性溃疡的愈合,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且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组织创伤愈合,然而有关两者与皮肤创伤愈合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及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背部制作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1,2,10,50 μg/L)。注射14 d后观察并记录大鼠皮肤愈合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创面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分布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面的数量最多,创伤修复效果最好。同样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能够调节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在创面的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最高。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10 μg/L)能够更好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从而促进皮肤创伤愈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40只健康雄性2月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ideglusib组,每组20只,在其背部制作直径8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起,对照组创面滴加50μ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Tideglusib组创面滴加50μL 40μmol/L的Tideglusib, 1次/d。(1)每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定8只大鼠,分别于伤后3、7、10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比较创面愈合率。(2)每组从未进行创面观察的12只大鼠中选定6只,分别于伤后3、7、10 d取创缘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再上皮化情况、新生毛细血管情况、新生表皮厚度,Masson染色观察真皮胶原纤维排列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4(KIF14)表达水平和分布。(3)将每组剩余的6只大鼠在伤后3 d取创缘组织,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PKB)、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KIF14表达水平变化。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相较于对照组,Tideglusib组在各时相点创面明显缩小,创面渗出物更少,炎症反应更轻,肉芽组织质量更好,新生表皮延伸更多;伤后3 d, Tideglusib组创面愈合率为(12.42±3.48)%,对照组创面愈合率为(8.35±1.7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56);伤后7、10 d, Tideglusib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3.69±2.18)%、(73.69±3.23)%,与对照组[(21.44±2.11)%、(56.12±3.6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5.08,P=0.01、0.02)。(2)相较于对照组,Tideglusib组在各时相点创面新生表皮层次更多,同真皮连接更加完善,钉突数量更多,且厚度均厚于对照组;伤后3、7、10 d, Tideglusib组新生表皮厚度分别为(15.86±1.78)、(40.42±4.07)、(60.39±7.68)μm,厚于对照组[(6.07±1.12)、(22.25±3.24)、(36.36±6.46)μ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4.94、5.36,P=0.003、0.008、0.05)。相较于对照组,Tideglusib组在各时相点真皮形态更接近于正常大鼠皮肤,胶原更加粗大,排列更加有序,胶原纤维含量更高;伤后3、7、10 d, Tideglusib组真皮胶原纤维含量分别为(16.33±2.35)%、(37.61±3.88)%、(49.72±1.98)%,高于对照组[(7.53±2.99)%、(16.97±3.55)%、(27.06±3.8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5.55、7.47,P=0.03、0.01、0.05)。伤后3 d,对照组和Tideglusib组KIF14均主要表达在创缘的表皮和毛囊处;伤后7、10 d, Tideglusib组可在表皮层观察到大量棕黄色KIF14阳性表达,真皮层内也可见棕黄色颗粒分布,而对照组棕黄色颗粒分布稀疏且仅局限于表皮层;伤后3 d,Tideglusib组KIF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平均吸光度值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4,P=0.344);伤后7、10 d,Tideglusib组KIF14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0、2.826,P=0.006、0.018)。(3)伤后3 d,Tideglusib组PKB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PKB、KIF14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分子药物Tideglusib可加速SD大鼠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PKB/KIF14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在皮肤缺损创面的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移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的修复作用,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羊膜诱导后的带有核荧光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以生物膜为载体,覆盖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观察,苏丹Ⅲ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EA免疫组化荧光双标观察。结果术后2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的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细胞柱伸向真皮层,真皮层中可见管腔样结构,4周后新生表皮开始变薄,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汗腺样、皮脂腺样等结构,皮脂腺样结构苏丹Ⅲ染色阳性。免疫双标结果显示,1~4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β1整合素、CK19阳性,真皮层中带有核标记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呈CK15、CEA阳性。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分化为表皮样、汗腺样、毛囊样和皮脂腺样等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LED红光照射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将3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创面组、糖尿病创面组、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每组10只。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及糖尿病创面组大鼠高脂饮食4周,正常创面组大鼠正常饮食。饲养4周后对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及糖尿病创面组大鼠按50 mg/kg的量腹腔注射10 mg/mL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2组大鼠均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在3组大鼠的背部两侧各制造2个1.5 cm×1.5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2 d对大鼠创面进行酒精消毒1次,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大鼠每次消毒后对创面进行LED红光照射5 min,能量密度为20 J/cm2,另外2组大鼠不进行LED红光照射。在观察第7、10、14、21天,观察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大鼠创面有无出现皮疹、红肿、水疱、烫伤等光照不良反应;肉眼观察3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统计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观察第10天从各组随机取2只大鼠,处死后取背部创面组织,固定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新生血管情况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观察第7、10、14、21天,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大鼠经LED红光照射后皮肤未见皮疹、红肿、水疱、烫伤等光照不良反应。在各个观察时间点,肉眼观察正常创面组及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情况均优于糖尿病创面组,且正常创面组创面愈合情况略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观察第7、10、14、21天,正常创面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4.62±2.116)%、(53.83±7.92)%、(70.20±5.41)%、(95.65±2.58)%,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76±2.44)%、(50.48±4.54)%、(66.26±11.35)%、(93.96±2.80)%,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3.67±4.18)%、(42.71±3.40)%、(53.77±7.74)%、(84.07±4.43)%,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69、10.35、10.32、34.40,P<0.05);观察第7、10、14、21天,正常创面组及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始终高于糖尿病创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第7、10天,正常创面组创面愈合率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3.26,P<0.05),观察第14、21天,正常创面组创面愈合率仍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6、1.40,P>0.05)。观察第10天,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正常创面组内含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肉芽组织内胶原及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见较多新生毛细血管,肉芽组织内胶原及细胞较多,但少于正常创面组;而糖尿病创面组新生血管最少,肉芽组织内细胞及胶原稀疏。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4、VEGF表达情况可见,正常创面组CD34、VEGF表达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而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表达高于糖尿病创面组。 结论LED红光可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中CD34、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进而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在小鼠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健康C57小鼠24只,对24只小鼠分别抽取颈动脉血制备PRP;分别在每只小鼠脊柱2侧对称部位作直径为1.0 cm的圆形全层皮肤损伤创面,共建立48个创面,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小鼠24个创面。48个创面均予PRP覆盖,观察组经皮下创面内予SDF-1α溶液(100μg SDF-1α+100μL 0.9%氯化钠溶液)从正常皮肤处经皮下注射至创面内,对照组同时采取同样方法注射200μL 0.9%氯化钠溶液,均连续注射7 d, 2次/d, 12 h/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比造模后第7、14、21天2组创面血小板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对比造模后第7、14天2组创面VEGF蛋白和Samd1蛋白表达量,对比2组造模后第7、14、21天创面收缩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造模后第7、14天,观察组组织中VEGF含量分别为(0.66±0.07)、(0.49±0.07) pg/mL,均高于对照组[(0.45±0.05)、(0.45±0.06)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3、2.25,P0.05);造模后第21天,观察组组织中VEGF含量[(0.44±0.06) pg/mL]和对照组[(0.43±0.06) 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05)。造模后第7、14天,观察组组织中TGF-β1含量分别为(0.54±0.05)、(0.38±0.04) pg/mL,均高于对照组[(0.34±0.04、0.35±0.05)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6、2.52,P0.05);造模后第21天,观察组组织中TGF-β1含量[(0.33±0.04) pg/mL]和对照组[(0.35±0.04) 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造模后第7、14天,观察组VEGF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4.29,P0.05),观察组Samd1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11.13,P0.05)。造模后第7、14天,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收缩率为(41.98±6.94)%、(75.23±10.41)%,与对照组[(36.93±7.59)%、(64.56±5.9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4.35,P0.05);造模后第21天,观察组创面愈合收缩率[(100.00±0.00)%]与对照组[(99.84±0.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5.91±1.21) d,短于对照组[(18.95±1.3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5)。结论SDF-1α联合PRP可以促进生长因子表达、调控TGF-β1-Samd信号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鼠创面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对创面髓过氧化物酶、丙二醛的影响,从对炎症调控角度探索胰岛素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48只C57BL/6J小鼠背部两侧对称部位造成两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自身对照方法,每只小鼠背部两个创面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和对照组。伤后即刻及伤后每24h,胰岛素组创面局部应用0.03U胰岛素(20μl生理盐水配置),对照组应用20山生理盐水。随机选取12只小鼠用药至创面愈合,观察愈合时间和速率。余36只小鼠于伤后1、2、3d分别处死12只后取创面及创周5mm组织,免疫印记化学发光法检测创面髓过氧化物酶(MPO)、生化方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胰岛素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伤后第5、7天胰岛素组的创面愈合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第2、3天胰岛素组和对照组创面MPO含量分别为1.52±0.37、1.95±0.53和1.2±049、1.25±0.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与对照组创面MDA含量在伤后1、2、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在增强创面杀菌功能的同时减轻细胞损伤,可能是胰岛素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仿生双层敷料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大鼠难愈性皮肤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SIS修复组(SIS组)、PRP修复组(PRP组)、SIS复合PRP修复组(SIS+PRP组),对大鼠背部直径3 cm的区域进行25 Gy的辐照后,于辐照区制作1 cm×1 cm全层皮肤缺损,SIS+PRP组创面予以滴加了0. 2 m L PRP的SIS仿生双层敷料覆盖后外贴手术贴巾,SIS组创面予以滴加了0. 2 m L PBS的SIS仿生双层敷料覆盖后外贴手术贴巾,PRP组创面予以滴加0. 2 m L PRP后外贴手术贴巾,对照组创面予以滴加0. 2 m L PBS后外贴手术贴巾。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第3,7,11,15天的创面愈合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术后15 d时大鼠难愈性皮肤创面的MDA含量及SOD活性,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IS+PRP组在术后第3,7,11,15天的愈合率均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5 d,SIS+PRP组皮肤创面的MDA含量(5. 58±0. 86)μmol/g显著低于对照组(13. 71±2. 04)μmol/g、SIS组(11. 26±1. 79)μmol/g、PRP组(10. 18±1. 73)μmol/g,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 01); SIS+PRP组皮肤创面的SOD含量(17. 60±3. 89) U/m L显著高于对照组(5. 02±2. 05) U/m L、SIS组(7. 10±2. 41) U/m L、PRP组(11. 37±2. 96) U/m L,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 01)。与对照组、SIS组和PRP组相比较,SIS+PRP组皮肤创面Nrf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 0. 01),p-AKT及p-GSK-3β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 0. 01),而Fyn的表达量则下降(P 0. 05)。结论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促进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修复,可能与Akt/GSK-3β/Fyn信号通路介导的Nrf2/ARE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皮肤移植是修复大面积组织缺损最有效的方法,但都存在供体来源限制和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因此,加速真皮的构建在皮肤组织工程中极为重要。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凝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缓释降解膜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 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取其自体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扩增、传代并纯化备用;制作皮肤全层缺损模型3处,随机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凝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实验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凝胶(对照1组),不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藻酸钙凝胶(对照2组),术后均用羊膜覆盖创面。术后7,14,21 d取新生创面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仪测定。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皮下真皮组织增生明显,其成纤维细胞、血管及胶原纤维较多,特别是术后14,21 d表皮增生较快,其覆盖范围较大,术后21 d,新生表皮大多重建呈多层结构,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由此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钙凝胶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植入皮肤缺损局部,加速了真皮组织的再生修复,从而促进表皮的再生和重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符合软组织生理结构的生物蛋白胶适合作为修复软组织缺损的载体材料。 目的:观察生物蛋白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大腿处造成深达肌肉层,直径大于3 cm的软组织缺损。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将同种异体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对照组将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模型组造模后不注射。 结果与结论:术后14,21 d创面收缩率,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 < 0.01);愈合时间,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 < 0.01)。结果显示以生物蛋白胶为载体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快速的修复多层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为观察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为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及足部行走能力。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程度、Holden步行能力、FAC步行能力均好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15.2±6.2)d、供区皮肤结痂时间均(9.4±1.5)d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改善行走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