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分型论治:肝肾虚损型治则为和络止痛、补气养血;寒凝血瘀型治则为化瘀止痛、温经散寒;气滞血瘀型治则为行瘀止痛、理气活血。结果:经治疗,痛经患者治愈59例,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0%;其中肝肾虚损型12例,经治疗治愈6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1.7%;寒凝血瘀型68例,治愈40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6%;气滞血瘀型20例,经治疗治愈1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隔药灸神阙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和西药组各43例,隔药灸组隔药灸神阙穴,西药组采用西药治疗,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隔药灸组43例,治愈15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西药组43例,治愈6例,显效9例,好转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经比较两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且远期疗效隔药灸组亦优于西药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隔药灸组治疗后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红细胞最大变形能力增强,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优于西药;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与血液的高"浓、黏、凝、集"状态有关,针灸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使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19例,好转2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结论: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温经祛瘀法在月经期治疗痛经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经祛瘀法对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痛经患者分成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治疗组采用桂枝茯苓汤加减在经期服用3~6天,6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疗程同治疗组。观察1个疗程后及停药半年后的有效率。结果:2组停药6个月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8%,对照组总有效率38.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原发性痛经者属寒凝瘀阻胞宫证为多。  相似文献   

5.
桂枝茯苓汤(丸)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枫  施海燕 《光明中医》2009,24(9):1726-1727
目的:桂枝茯苓汤对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痛经患者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桂枝茯苓汤加减经前两天开始服用5~7天;对照组芬必得胶囊月经开始服用5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两组停药6个月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结论: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60例患者分为寒凝血瘀、阳虚内寒、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湿热蕴结五型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67%。结论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痛经Ⅱ号方口服结合外敷方敷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痛经Ⅱ号方口服结合中药敷脐,对照组口服月月舒痛经宝颗粒,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痛经症状评分和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85.71%(P〈0.05);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积分、VAS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痛经Ⅱ号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膈下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7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痛经的74例患者予口服膈下逐瘀汤水煎剂,共服用3个月经周期。结果 74例中治愈30例,好转3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89%。结论中药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在经前期用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即治疗3~5个疗程。结果:痊愈126例,显效24例,有效3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用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肖茂洁  朱颖 《吉林中医药》2010,30(9):776-777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痛经中证属寒凝血瘀型患者36例,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没药、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吴茱萸、细辛、白芷、九香虫、土鳖虫)治疗,并于经净后予桂枝茯苓胶囊、乌鸡白凤丸调理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愈率61.11%,总有效率94.44%。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针刺联合气滞痛经汤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气滞痛经汤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气滞痛经汤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周期3个月,并对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VA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有效率、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气滞痛经汤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元胡痛经滴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选择痛经患者106例,应用元胡痛经滴丸治疗,疗程4个月。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分型总有效率100%,本型患者显效率为97.1%。结论:元胡痛经滴丸能有效治疗痛经,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散寒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散寒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散寒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患者42例。结果 服药3个月经周期后,痊愈19例,好转19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0.48%。结论 中药散寒止痛汤能有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傣医结合方"柴草调经止痛汤"治疗痛经的疗效;方法:根据傣医理论将痛经分为勒拢巴旧勒(气滞血瘀型痛经)、勒嘎旧勒(寒凝血滞型痛经)、勒拢软旧勒(气血不足型痛经)三型,给予服用本方,每日1剂,煎3次服,连服3个周期。结果:163例治愈122例(占74.8%);好转35例(占21.4%);未愈6例(3.6%),总有效率96.3%。其中:气滞血瘀痛经76例,有效率为97.3%;寒凝血滞痛经57例,有效率为98.2%;气血不足痛经30例,有效率为90%。结论:"柴草调经止痛汤"对各型痛经都具有显著疗效,其中气滞血瘀痛经和寒凝血滞痛经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3例,予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治疗;对照组43例,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2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结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合艾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6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合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子宫穴治疗,对照组30例予消炎痛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以及检测各组患者血浆PGE2含量。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0.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PGE2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其治疗机理可能与改善前列腺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痛经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症,以气滞血瘀型为,临床最多见。近一年来,笔者运用“一指禅推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40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小腹疼痛及伴随症状消失,连续三个月经周期未见疼痛复发,总有效率为95%。证明一指禅推法作用于有关经穴具有调理气血,化瘀止痛之功能,对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附没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萍  黎清婵  谭宝莲 《新中医》2003,35(8):27-28
目的:观察附没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以自拟附没痛经方(制附子、延胡索、当归、没药、莪术、五灵脂、蒲黄、肉桂)治疗,对照组30例以田七痛经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80.0%,总有效率91.4%;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70.0%,总有效率为86.7%,2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附没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尤以重、中度痛经效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郄穴为主埋线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23例。结果 23例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中,痊愈16例,好转4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87.0%。结论郄穴为主埋线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操作方便,安全持久,疗效显著,集传统针法与现代医疗科技于一身,尤其适宜于现代社会,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及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运用痛经Ⅰ号方口服结合外敷方敷脐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痛经Ⅰ号方内服加外敷方外敷组)以及对照组(中成药组)各35例。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痛经评分、疼痛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及各组治疗前后痛经评分、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经Ⅰ号方口服结合外敷方敷脐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