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3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病人临床表现中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常见,发生部位最常见为小肠和胃;肿块平均直径10.2cm;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1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病人诊断为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机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肿瘤,原癌基因c—kit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无c-kit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PDGFRA基因的突变。此外,尚存在诸多基因和蛋白参与了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和发展,如染色体14q和22q的杂合性缺失导致某些抑癌基因的丢失,HMGB1、COX-2、Hsp90、CA-RP等。本文主要综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相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表型表达c-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有c-Kit基因突变。本文分别从概念、组织起源、病理特点、临床特点、生物学行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进展及预后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rnors,GIS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充质肿瘤。由于其组织来源复杂,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鞘瘤等。94%的GIST由于c—kit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受体kit过度表达。因此,目前主要依靠其分子特点以及免疫组化表现对GIST作出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36例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临床上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认识不足,使GIST诊断及治疗遇到困难。本文对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36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从2005年2月1日至2008年7月30日期间61例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病理资料、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6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患者起病初期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常见症状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便血.消化内镜、CT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志物CD34、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病理分级可以帮助判断预后.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CT、MRI、EUR、内镜检查等对诊断有重要作用.手术切除肿瘤和应用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CT平扫探查发现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79例良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21例恶性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坏死区,呈分叶状.双期增强扫描见肿块腔内侧大小不一的溃疡,其中7例恶性间质瘤的溃疡程度大而深;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病变发生在胃部56例,十二指肠26例,小肠10例,结肠及直肠6例,肠系膜2例.术中标本的病理学检测发现由梭形瘤细胞形成的细胞团巢是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排列.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术中及术后均无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5.2 d.随访期6~24个月,其中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均死于肝转移;28例复发(28.0%),其中肿瘤类型:交界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16例;复发部位:局部复发16例,腹膜复发12例;再次进行切除手术后随访3个月,均存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可根据其临床表现、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测等明确诊断,早行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过去由于受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肉瘤。我科1999年1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25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0~76岁,平均62.5岁。其中40岁以上23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消化道造影及CT扫描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资料,并参照其病理进行良恶性分析。结果 57例胃肠道间质瘤良性9例,占15.8%,恶性48例,占84.2%;贲门胃43例,占75.4%:小肠12例,占21.1%;肠系膜2例,占3.6%。直径3.0cm5例,占8.77%;直径3.0~5.0cm23例,占40.35%;直径5.0cm29例,占50.88%。术前转移2例,占3.5%。结论 (1)消化道造影与CT扫描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2)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强化程度、邻近组织有无受浸及转移、风险等级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判断的重要标准;(3)影像学表现及病理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已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100,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218例中,胃间质瘤152例(69.7%),小肠间质瘤27例(12.4%),结直肠间质瘤30例(13.8%),食管间质瘤9例(4.1%);其中恶性116例(53.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通过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均明确诊断.染色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和VIM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和S-10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76.2%,38.1%,4.8%和4:8%,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P>0.05).58例随访6个月至3年,19例(均为恶性)发生复发和转移,因复发再次手术者5例.结论 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但免疫表型与肿瘤良、恶性无关.手术整块切除是治愈GIST的惟一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