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逆和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及吗丁啉口服,治疗组采用降逆和气法治疗,方选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两组均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P〈0.01)。结论:降逆和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胃复春片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胃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方法: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加胃复春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AS、MO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17、IL-2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胃复春片治疗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佳木斯市中医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是否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情况、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的个体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雷贝拉唑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徐兵 《河南中医》2016,(11):1970-1972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合二陈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于本院就诊的辨证为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每次10 mg,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旋覆代赭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日1剂,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状况,食管黏膜病变分级的改善状况等。结果:治疗组烧心、胃脘胀气、痛连两胁、泛酸、嗳气等主要症状与治疗前、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明显,证候积分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食管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以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存在1例食欲不振,1例恶心,1例头晕,不良反应率为5.5%,对照组则出现2例腹泻,3例恶心,2例胃胀,3例头痛,1例乏力,1例腹痛,2例便秘,不良反应率为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覆代赭汤合二陈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加减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加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及反流症状。结果:治疗后RSI评分、RF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厚朴汤加减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咽喉炎效果较好,能够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6.
兰绍阳  陶双友 《陕西中医》2013,34(8):998-999
目的:探讨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良性食管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良性食管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西医)组和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中西药结合)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加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半夏、厚朴、紫苏、茯苓、生姜、乌贼骨、浙贝母,气滞血瘀型加泽兰、香附,肝胃郁热型加黄连、黄芩、山栀子,脾胃虚弱型加白术、砂仁)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25例,治愈率78.13%;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19例,治愈率63.33%;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治疗联合西医治疗良性食管溃疡较单独西医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蔡金忠  杨健君 《新中医》2021,53(4):47-49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2组连续治疗10 d。比较2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P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P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P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显著,能够缩短临床症状的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柴芩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柴芩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血清NO水平、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单项评分及中医症状总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总有效率为97.06%,较对照组的76.47%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及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NO水平及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芩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在临床疗效、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血清NO水平及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含清咽滴丸每次5粒,每日3次;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以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每日1剂。2组均治疗14d后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比较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P0.01)。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率1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1%(P0.01)。结论: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慢性咽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联合莫沙必利与雷贝拉唑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夏厚朴汤联合莫沙必利与雷贝拉唑钠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与雷贝拉唑钠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血清炎症因子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96.00%vs78.00%,P0.05);治疗前,2组患者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同组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0%vs24.00%,P0.05)。结论半夏厚朴汤联合莫沙必利与雷贝拉唑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果明显,能够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吕卫华 《河南中医》2011,31(7):750-750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艾滋病带状疱疹患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10 d为1疗程.结果:治疗1疗程后,33例患者中治愈26例,好转7例,未愈0例,治愈率为78.8%.结论:龙胆泻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及厚朴三物汤药理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组成药物相同、但配比不同的三方: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及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差异,为其临床不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炭末推进、黑便排出、氨水引咳、酚红分泌等理气、泻下及止咳化痰等有关实验.结果:三方大剂量均显著增加炭末在小肠推进距离,小剂量时仅厚朴三物汤有效且与小承气汤差异显著;三方大剂量均显著缩短小鼠出现黑便时间,增加6h内黑便排出总量,小剂量时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即呈现明显泻下作用,厚朴三物汤无效;厚朴大黄汤明显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并显著促进小鼠气管酚红排泌,而其它两方作用不明显.结论:小承气汤泻下作用较强,厚朴三物汤理气效果较好,厚朴大黄汤止咳化痰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黄连解毒汤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进行药效学比较,为黄连解毒汤配方颗粒汤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新鲜鸡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和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三个方面的影响,考察黄连解毒汤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药效的差异。结果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均能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新鲜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且两种汤剂等剂量间的抗炎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剂量组的传统饮片汤剂和配方颗粒汤剂对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均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其中,两者的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且等剂量的配方颗粒组优于传统饮片组(P0.05)。结论黄连解毒汤配方颗粒汤剂药效相似或优于传统饮片汤剂。  相似文献   

14.
大承气汤传统煎煮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大承气汤传统煎煮工艺。方法:采用传统煎药器具砂锅煎煮,以出膏率、结合型蒽醌、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含量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分,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及大黄后下时间等4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大承气汤传统煎煮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最佳煎煮工艺为加入8倍量水浸泡时间30 min,沸腾后煎煮25min,大黄后下10 min。结论:采用传统煎煮方法建立大承气汤煎煮工艺标准,为提高大承气汤汤剂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地格达-4味汤(DGD-4D)的煎煮工艺,为蒙药汤剂煎煮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DGD-4D为模型药,比较了不同蒙药煎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指标成分秦皮乙素、栀子苷、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的含量,以指标成分转移率和浸膏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DGD-4D的煎煮工艺,使用Design-Expert8. 0. 6软件进行回归模型拟合,建立工艺参数预测模型,并对最优工艺进行验证。结果:确定DGD-4D最佳煎煮条件为加40倍量水,煎煮17 min,煎煮1次;秦皮乙素、栀子苷、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转移率以及浸膏得率分别为70. 01%,94. 11%,61. 23%,92. 32%,32. 89%。结论:建立了DGD-4D的最佳煎煮方法,对于提高蒙药制剂水平以及保证其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煎药机为检索词,全文检索近年相关文献,对中药煎药机与传统煎药法的对比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四物汤传统饮片汤剂与其配方颗粒汤剂有效成分的含有量差异。方法四物汤传统饮片汤剂与其配方颗粒汤剂溶液的分析采用依利特SinoChrom ODB⁃BP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215 nm(没食子酸),230 nm(芍药苷),330 nm(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毛蕊花糖苷);柱温30℃。结果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96.81%~99.01%,RSD 0.81%~1.58%。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四物汤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黄煌八味解郁汤和八味除烦汤的方证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隽 《江西中医药》2007,38(6):13-14
黄煌教授擅长于经方的研究和运用,在临证中总结出了治疗情志疾病两张有效方--八味解郁汤和八味除烦汤,疗效颇佳.现通过应用两方的几则医案,总结两方方证,并介绍其临床运用,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大承气汤分煎与混煎化学等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分煎与混煎对大承气汤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了大承气汤分煎液与混煎液的侵膏重量、番泻甙A、辛弗林及柚皮甙的含量。结果:以上化学指标在两种不同制备液中无差异。结论:可初步认为大承气汤分煎制备液与混煎制备液具有化学等值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三黄泻心汤合煎与分煎样品中盐酸小檗碱含量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测定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合煎样品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明显低于分煎样品中的含量。结论三黄泻心汤分煎样品的药效是否比合煎样品的好,还应该通过临床实验才能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