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玲娇  林燕  余湘尤  闫妮 《重庆医学》2021,50(11):1891-1895
目的 了解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职业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对8806例职业人群进行ASCVD风险评估,比较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传统危险因素及TG、HDL-c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ASCVD风险的相关性,探讨其对ASCVD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8806例参加体检的职业人群,根据ASCVD风险评估结果分为低危组6844例、中危组1133例、高危组829例;男性ASCVD风险低危、中危及高危比例分别为77.0%、13.2%、9.8%,女性分别为80.8%、11.5%、7.6%,男性ASCVD风险整体高于女性;男性组及女性组ASCVD风险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同一年龄层内男性ASCVD风险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年龄、吸烟、饮酒、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G、总胆固醇(TC)、非HDL-c、TG/HDL-c、空腹血糖(FBG)均随着ASCVD风险增加而增加(P<0.05);人群平均体重指数(BMI)、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酸(UA)水平均是ASCVD低危组最低,中危组最高(均P<0.05);人群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比例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饮酒、BMI、SBP、LDL-c、TC、FBG后,TG/HDL-c与ASCVD风险仍独立相关,与低危组相比,中危组TG/HDL-c的OR值为1.51(95%CI:1.429~1.607),高危组TG/HDL-c的OR值为1.651(95%CI:1.535~1.77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TG/HDL-c对ASCVD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高于传统的危险因素LDL-c和TC(ROC曲线下面积0.717 vs.0.649,0.704).结论 TG/HDL-c是职业人群ASCVD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SCVD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社区医院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危险情况。方法选取520例社区医院住院糖尿病及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简易评估方法"预测10年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发生率,按10%分为高危和低危,并对各危险因素(性别、血压、总胆固醇、体质指数、年龄)进行分组分析,比较各因素的正常组与异常组的发病危险度,并建立长期追踪随访。结果在单纯糖尿病患者中发病危险度大于10%男性占9.3%,女性占2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包含单纯空腹血糖增高患者中发病危险度大于10%男性占8.2%,女性占1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总胆固醇、体质指数异常组的预测高危比例分别为40.1%,17.5%,24.3%,正常组为2.2%,8.8%,5.8%,异常组的预测低危分别为59.9%,82.5%,75.7%,正常组为97.8%,91.2%,9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人群的年龄(55.97±3.58)岁,低危人群的年龄(50.99±6.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3,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人群的心血管发病风险增高,性别、血压、总胆固醇、体质指数、年龄均为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降低易患因素的水平和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南省直公务员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现状,评估该群体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VCD)发病危险度。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 211名35~59岁河南省直在职公务员体检报告,进行补充调查;对抽取人员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现状调查分析,并使用"国人IVC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简易模型进行危险度评估。结果在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血压、糖尿病、吸烟5个危险因素方面,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性健康状况差于女性;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两性ICVD绝对危险度平均值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两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绝对危险度<10%的占94.1%,≥10%的占5.9%;女性绝对危险度<10%的占96.8%,≥10%的占3.2%;危险度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VD各主要危险因素在绝对危险度≥10%和<10%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直公务员ICVD发病危险度处于较高水平,建议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有效的健康管理。ICVD评估方法适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但在指标得分的权重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权衡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某高校高干及高级知识分子血脂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高校高级知识分子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分布特征。方法对某高校2 202名高级知识分子的血脂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C,LDL-C水平与性别、年龄有关,50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在51-60年龄组达高峰,70岁后有所下降;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则高于男性(均P<0.001)。TG男性高于女性(P=0.005),在41-50年龄组达高峰,随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血脂异常检出率男性为56.1%,女性59.2%。血脂异常患者危险分层中,男女两性随年龄增加低、中、高危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不同(P=0.001)。男性70岁以前低危人群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中危、高危人群患病率则随年龄增加而增高,70岁以后低危人群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中危、高危人群患病率则随年龄增加而减少(P=0.001);女性低危人群患病率50岁之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0岁以后则逐渐下降,而中危、高危人群患病率在40岁之前随年龄增加而减少,40岁之后则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01)。结论高校高级知识分子血脂异常的状况应引起高度关注,中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是调控血脂、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的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21,(1):107-110
目的:了解西安市职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职业人群6422例,根据是否患有NAFLD分为NAFLD组(2038例)和非NAFLD组(4384例)。比较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NAFLD患病率情况,NAFLD组和非NAFLD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分析NAFLD危险因素。结果:检出NAFLD患者2038例,总患病率31.73%;男性NAFLD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4.66%与16.47%,P<0.001);女性20~29岁组NAFLD患病率低于其他年龄组(P<0.001);男性不同年龄组间NAFLD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男女比例、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腰围均高于非NAFLD组(均P<0.001)。与非NAFLD组相比,NAFLD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肥胖(BMI及腰围)、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及尿酸水平)是影响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西安市职业人群NAFLD患病率较高,其中男性、肥胖(BMI及腰围)、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及尿酸水平)是影响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山东省潍坊市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评估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方法 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对在我院门诊行健康查体的潍坊35~59岁市民2330例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评估发病危险度.结果 ①潍坊市35~59岁市民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者(低危),男性为95.76%,女性为99.39%.发病危险度≥20%者(高危),男性为1.52%,女性为0.09%.②中、高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收缩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与低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相比升高,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潍坊市民心血管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较大,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广西柳州市三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分析并比较两者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的发病风险。方法选取在广西柳州市某医院进行体检的年龄>35岁三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医护人员2423例。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及生化检查,对其中35~59岁人群采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评估10年ICVD发病风险。结果三级医院≥55岁年龄构成多于社区医院,而40~44岁,45~49岁的占比少于社区医院(P<0.001)。三级医院女性医护人员多于社区医院(P<0.01)。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的体质量、BMI、收缩压、舒张压、TC、FBG及10年患病危险度水平,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社区人员(P<0.001)。三级医院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及≥55岁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10年ICVD发病风险均高于社区医院(P<0.001)。45~49岁年龄段三级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高血压及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高于社区医院(P<0.05)。三级医院50~54岁年龄段极低危风险人群占比低于社区医院(P<0.001),同时,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5岁年龄段极低危风险人群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分组中,三级医院在各年龄段的绝对发病人数均高于社区人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柳州市三级医院医护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高,35~59岁人群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背景 血脂异常、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及身体活动不足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并用于进行10年风险评估。而上述4项行为因素以及3项生理和生化指标维持理想状态可明显降低人群ASCVD的发生。目的 分析门诊就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SCVD的危险因素水平、危险分层以及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综合反应ASCVD发病风险。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3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 45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询问和现场测量、血液生化检查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采用武阳丰教授建立的国人10年ASCV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以下简称预测方法)及《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提供的方法(以下简称指南方法)对ASCVD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及危险分层,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定义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建议(包括7项理想的健康因素和行为)。计算Kappa值,评估两种方法对ASCVD危险分层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两种工具判断的ASCVD不同危险人群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8,P=0.005),预测模型方法判断ASCVD为高危的比例高于指南方法初评的结果(χ2=4.219,P=0.04)。<5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两种工具判断的ASCVD不同危险人群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350,P<0.001);预测模型方法评估以低危为主(76.3%),高危的比例仅为6.6%,指南方法初评高危比例达到29.5%。对中危患者进行余生风险评估,66例患者(13.0%)调整为高危,最终高危患者比例达到34.5%。预测模型方法判断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患者,指南方法同样评估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比例分别为51.9%、44.5%和56.0%,一致率为50.8%,经内部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261(u=17.010,P<0.001)。仅2.4%患者具有5项健康行为和因素,70.4%具有2~3项健康行为和因素。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吸烟/戒烟比例、理想体质指数(BMI)比例、 空腹血糖(FPG)<5.6 mmol/L、血压<120/80 mm Hg比例高于男性,总胆固醇(TC)<5.2 mmol/L比例低于男性;不同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理想身体活动比例、心血管健康指标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1项、≥2项、≥3项、≥4项心血管健康指标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980,P<0.001;χ2=34.946,P<0.001;χ2=107.419,P<0.001;χ2=37.488,P<0.001)。结论 两种评估方法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对于<5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指南判定高危的比例也超过1/3,和≥55岁高危比例相近,有高估此人群ASCVD危险的可能;5项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约70%患者具有2~3项健康行为和因素。加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善心血管健康可能是降低ASCVD危险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调查社区医院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危险情况。方法:选取520例社区医院住院糖尿病及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简易评估方法"预测十年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发生率,按10%分为高危和低危,并对各危险因素(性别、血压、总胆固醇、体质指数、年龄)进行分组分析,比较各因素的正常组与异常组的发病危险度,并建立长期追踪随访。结果:在单纯糖尿病患者中发病危险度大于10%男性占9.3%,女性占2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包含单纯空腹血糖增高患者中发病危险度大于10%男性占8.2%,女性占1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总胆固醇、体质指数异常组的预测高危比例分别为40.1%,17.5%,24.3%,正常组 为2.2%,8.8%,5.8%,异常组的预测低危分别为59.9%,82.5%,75.7%,正常组为97.8%,91.2%,9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人群的年龄(55.97±3.58)岁, 低危人群的年龄(50.99±6.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3, P= 0.000)。结论:糖尿病患者人群的心血管发病风险增高,性别、血压、总胆固醇、体质指数、年龄均为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降低易患因素的水平和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危险评估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3 2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5~64岁,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和baPWV;询问有关病史和吸烟史。采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简易评估工具"对受检者进行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以受检者10年ICVD发病绝对风险<5.0%、5.0%~、10.0%~、20.0%~,分别定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组。分析不同年龄组危险程度的差异、不同危险程度组间baPWV的差异。将baPWV≥1 400 cm/s定为增快,比较各危险程度组baPWV增快检出率的差异;将受检者baPWV与其ICVD危险得分行相关分析。结果 35~组、45~组、55~64岁组危险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个年龄组,低危受检者baPWV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受检者baPWV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组的baPWV均值分别为(1 356±171)、(1 626±220)、(1 786±307)和(2 032±458)cm/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低危组baPWV增快率为35.9%(1 042/2 916),中危组为88.1%(182/202),高危组为91.9%(55/56),极高危组为100.0%(37/37),4个危险度组baPWV增快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baPWV值与ICVD危险评分间呈正相关(r=0.67,P=0.0001)。结论 baPWV与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有密切关系,其增快可预测ICVD发病风险,有助于检出危险人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