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常规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治疗),空白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更昔洛韦),就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患儿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用药安全,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应用更昔洛韦,对照组30例应用利巴韦林,7~14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肌肉注射。结果观察组在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少。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作用迅速,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扶正祛邪方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对脑脊液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脑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扶正祛邪方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热、头晕头疼、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脑电图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脊液蛋白定量、NSE、S-100β、CRP水平及大脑前、后动脉血流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蛋白定量、NSE、S-100β、CRP水平及大脑前、后动脉血流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邪方治疗病毒性脑炎可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降低脑脊液中NSE、S-100β、CRP的表达水平,改善患者脑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更昔洛韦(浙江亚太50mg/支)10mg/(kg.d)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使用病毒唑15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0~14d.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在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神志恢复的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更昔洛韦是一种高效的治疗病毒性脑炎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4%(P0.05);治疗组惊厥、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快速、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比较更昔洛韦、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10mg,bid)治疗,试验组则采用更昔洛韦(10mg,bid)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更佳,能显著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病毒性角膜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滴眼液联合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而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明显,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给予治疗组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阿昔洛韦滴眼液与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周,治疗后12个月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00%、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安全可靠、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邓家侵 《新中医》2015,47(12):105-106
目的:观察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带状疱疹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予盐酸伐昔洛韦片治疗;观察组予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共治疗2周。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4%,对照组6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显著,可能与白芍总苷胶囊有免疫双向调节、抗炎止痛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山豆根中精制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并以此为化学对照品对山豆根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经理化数据和光谱解析等方法鉴定结构,采用TLC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检查其纯度,并利用TLC的方法对不同来源的山豆根商品药材进行鉴别研究。结果 从山豆根中分离纯化得到纯度98%以上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照品各1.7 g和2.0 g,并以此为对照品有效地鉴别了正品山豆根药材及其混淆品。结论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作为山豆根的定性指标是合理的,采用TLC方法鉴别山豆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从量表或问卷评估法、症状组合法、记叙法等方面阐述亚健康状态评估与诊断的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难点;认为开展亚健康评估、诊断研究,可从健康测量角度出发,运用量表问卷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多种手段控制临床质量,构建包括宏观和微观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