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微炎症状态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常见并发症,多种致病因素可刺激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炎症反应。慢性肾脏病炎症标志物的增加与不良的临床结局相关。在慢性肾脏病中,药理学和非药理学干预已被证明可减轻炎症反应。尽管有证据表明,慢性肾脏病患者在采用各种策略治疗下系统性炎症标记物可以降低,但这一改善临床结果的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实施。炎症靶向治疗已被证实可以减轻微炎症状态,是一种潜在的新颖而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预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CRF)是一组由各种慢性肾脏病所导致肾功能损害,不能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近来诸多研究发现,CRF患者普遍存在着微炎症反应状态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Wen-xin  龚智峰 《医学综述》2008,14(16):2476-2478
微炎症状态是以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为中心的缓慢发生和持续存在的轻微炎性反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普遍存在,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病变、营养不良、贫血等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脑血管事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微炎症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微炎症状态的治疗方法尚不理想,人们尝试从透析的各环节及使用药物阻断或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本文针对微炎症状态的原因所采取的防治对策如改善透析器透析液生物相容性及药物的使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广泛存在着微炎症状态,炎症反应参与并且加重了CKD的发生、发展及恶化的全过程,严重影响CKD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本综述主要探讨非透析慢性肾功能不全3期患者慢性微炎症发生机制,及中医药治疗微炎症状态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慢性炎症可能是很多病理状态的起始原因,慢性肾脏病也与持续微炎症状态有关,尤其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致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体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主要表现为炎性细胞因子和炎症标志蛋白的轻度持续升高,这种微炎症反应状态参与并加速慢性肾衰竭的病程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发生的原因、机制及检测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钙化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率的最重要的预测标志.早期发现血管钙化十分重要,螺旋CT或电子束CT是评估血管钙化的"金标准".血管钙化的重点在于预防,控制高磷血症、合理应用维生素D、改变透析方式、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及慢性炎症状态等均为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衰竭与微炎症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王智 《广州医药》2006,37(3):5-7
慢性肾衰竭(CRF)是一组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所导致肾功能损害,而不能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状况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近来诸多研究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普遍存在着微炎症反应状态,微炎症反应在慢性肾衰竭进展恶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研究和预防尿毒症并发症的关键.这种持续性炎症状态并非由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或体内机会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而是机体在微生物、内毒素、各种化学物质、补体、免疫复合物等的刺激下,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活,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á)等为主的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为主的缓慢发生和持续存在的轻微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循环中炎性蛋白、炎症性细胞因子升高,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非显性炎症状态,具有持续及相对隐匿性,其实质是免疫性炎症(Immunity inflammation)[1].现我们对二者关系进行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生血宁片治疗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NDCKD)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对铁代谢指标、肾性营养不良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8例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生血宁片,对照组口服硫酸亚铁,2组均同时联合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肌酐(SCr),白蛋白(ALB)等指标变化,同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55.88%(P< 0.01),治疗组用药后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hs-CRP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血宁能有效纠正慢性肾脏病非透析(NDCKD)患者贫血,改善铁代谢和营养不良状态,同时并未增加患者体内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高祖玲  杨海俊 《重庆医学》2018,(22):2963-2965,2968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是一种可导致慢性肾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与营养不良及血管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对MHD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有严重的影响.但目前微炎症状态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临床意义仍需进一步探究,治疗效果尚不理想.现就微炎症状态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临床意义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与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血清中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肾功能不同阶段的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84例,分别于入选初,6、12月后测定肾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丙二醛、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根据其血肌酐增长程度分为4组,并比较其微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日益增多,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众医家对于蛋白尿能加速肾脏病进展的认识也愈发趋于一致。目前普遍认为,蛋白尿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对肾脏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由于其本身能够加重肾脏损伤,故与慢性肾衰进展速度紧密相关。因此,积极治疗蛋白尿,对于减轻肾脏损害,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2-4期患者中医证候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随机调查患者211例,比较中医证型及慢性肾脏病(CKD)原发病种、分期与中医证型证候间的相关性。结果 211例患者共涉及7个中医证型,其中单纯气虚(定位肺脾肾)52例,气阴两虚75例,单纯阴虚(定位肝肾)32例,为慢性肾脏病的主要3个证型。共涉及3类原发疾病,其中:气阴两虚在肾小球肾炎中表达率最高(40.84%),脾肾气虚在肾小管间质病中表达率最高为(28.78%),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组多表现为气血两虚(32%)。本虚证中,阳虚多见于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组(88%);标实证中肾小球肾炎易出现浊毒证(75%),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组易出现血瘀证(75%)。随着CKD分期及病情的不同,CKD4期的患者最容易表现为气血阴阳虚证,浊毒证及血瘀证逐渐加重,气滞证表现不明显。结论肾小球肾炎与气阴两虚证、浊毒证、血瘀证相关;肾小管间质病与脾肾气虚、浊毒证相关;高血压相关肾损害与气血两虚(阳虚)—血瘀证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衰竭患者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脂及微炎症状态的疗效。方法169例确诊为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用炭片组、尿毒清颗粒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药用炭片组及尿毒清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药用炭片或尿毒清颗粒,疗程8周。结果尿毒清颗粒显著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尿蛋白、肾功能、血脂及微炎症状态,与对照组、药用炭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用炭片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对尿蛋白、血脂、微炎症状态无治疗作用。结论尿毒清颗粒通过减少蛋白尿、改善脂类紊乱、抑制微炎症状态,发挥改善患者肾功能及减少心血管事件、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450例HIV/AIDS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特征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住院期及出院随访6个月的主要临床事件、全因死亡和再入院率。结果 (1)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HIV/AIDS患者4328例中,合并肾功能损害450例,急性肾损害90例(20%),慢性肾病360例(80%),发生率10.4%,HAART率62%。临床预后监测指标结果: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9.3%、终末期肾病率12.2%、再次住院率30.4%,全因病死率11.8%。(2)病理、病因及影像学异常表现分类:肾小球疾病136例,血管疾病123例,肾小管间质疾病105例,囊性疾病58例,浸润性疾病及其他28例。(3)36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分级越高,HIV-1 RNA定量、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CysC、CA-125指标升高,而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白蛋白定量下降。结论 HIV/AIDS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表现形式多样,病因复杂,常出现病理、影像学异常,以慢性肾病为主。HIV-1 RNA定量、CD4+ 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CysC、CA-125指标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有关。治疗上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HAART治疗及透析治疗可降低终末期肾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张寒  甘华 《医学综述》2012,(18):2991-2994
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作为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其预后。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程度与其骨密度水平表现出了明显的相关性。近年来对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从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骨形态发生蛋白2、γ-羧基谷氨酸基质蛋白、平滑肌细胞核结合子α1、胎球蛋白A等相关调节因子方面,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及共同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儿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与肾脏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对肾穿刺活检确诊的78例HSPN患儿按肾血管损害、肾小球病理损害、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进行半定量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病理积分及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总病理积分各分为轻、中、重3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尿中VEGF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局部VEGF表达及肾脏微血管密度。结果: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病理积分及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总病理积分轻、中、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肾脏血管损害愈轻,微血管密度、血与肾局部中VEGF浓度则愈高,而尿中VEGF排泄也愈低,轻、中、重组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肾小球积分与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积分、肾脏总积分相互呈高度正相关(r=0.596,0.612,0.728,分别P<0.05,0.05,0.01),微血管密度与血VEGF和肾VEGF相互呈高度正相关,与尿中VEGF呈高度负相关(r=0.601,0.696,-0.639,均P<0.01)。结论:尿中VEGF排泄增加使肾局部VEGF浓度下降进而导致的肾血管损伤,可能是HSPN患儿肾血管损害与病理慢性进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张晓甦教授从中医角度对微炎症的认识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方法]师从张晓甦教授,收集整理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例,浅析本病病因病机及与微炎症的关系,总结张晓甦教授临床思路、治疗特色,并佐以验案一则以证之。[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患,经证实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微炎症密切相关。张晓甦教授认为肾虚是该病发生的根本,也是微炎症存在的基础,痰湿瘀滞即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与微炎症互为病理基础,两者相互作用,产生恶性循环,加重本病。治疗上,强调先祛痰瘀之邪,方可固本调周,采用补通相合之法,寓补于通,分期论治,结合生活调摄,病而防复,使患者体内痰瘀得消、肾虚得实、炎症因子水平下调,则月候得现,月经如期或孕而有子。所举验案中患者诊断为不孕症,辨证为痰湿瘀滞,治以先燥湿化痰、活血祛瘀,后固本调周、分期论治,平素结合生活调摄,收效甚好。[结论]张晓甦教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改善其月经情况及内分泌水平的同时,改善其微炎症状态,临床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的价值。方法 本文总结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肾功能不全期糖尿病肾病10例,临床糖尿病期肾病10例,无肾病糖尿病20例,并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0例对比分析。结果 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与糖尿病程度呈正相关。肾功能不全期糖尿病肾病患者RI>临床糖尿病期肾病>无肾病糖尿病,它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肾脏损害状态和判断肾功能不全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Klotho基因由日本学者于1997年首先在小鼠模型中发现,它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基因。相关实验表明,Klotho基因缺陷的小鼠寿命缩短,并且表现出动脉钙化、皮肤和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类似人类衰老的各种症状~([1])。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其全球患病率为8%~16%,是继高血压、糖尿病之后最常见疾病之一~([2])。多项动物实验证实,Klotho基因缺陷是CKD进展和肾外并发症的致病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矿物质代谢紊乱等~([3])。因此,本文就Klotho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作一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