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CT脑灌注成像(CTP)指导下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出血转化率。方法对112例发病3h内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给予随机分组,即尿激酶组和rt—PA组,分别使用尿激酶和rt-PA给予CT脑灌注成像指导下的静脉溶栓,并进行治疗前后血管再通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ADL评分和出血转化率的比较。结果112例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尿激酶组和rt—PA组的血管再通率均升高,出血转化率相当(P〉O.05)。结论CTP可以用来指导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且尿激酶和rt—PA作用相当,出血转化率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舒小桓  施美莉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356-135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不同时机选择对椎基底动脉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型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静脉溶栓时间窗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其中A组患者于发病后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患者则于发病后4.5~9.0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出血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7d、14d及90d 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 RS评分、预后优良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发病后4.5 h内和4.5~9.0h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型脑梗死安全有效,均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活质量,且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完全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梗塞(TACI)与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POC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经股动脉选择性溶栓(IAT)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62例,其中发病6 h内的TACI患者44例,起病12 h内的POCI患者18例,行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作动脉溶栓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1 d、90 d的Barthel指数(BI)比较,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并分析脑梗死的性质、部位及给药时间对血管再通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在溶栓后2 h、24 h.7 d及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21 d及90 d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TACI患者给药时间<4.5h组和4.5~6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4.5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4.5~6 h组(P<0.05).POCI患者给药时间<9h组和9~12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9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9~12 h组(P<0.05).(3)脑血栓形成亚组与脑栓塞亚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脑血栓形成亚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脑栓塞亚组(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均有效,对TACI疗效优于POCI 各责任血管再通率不同 但POCI更应积极动脉溶栓 给药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比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收治的72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经治疗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和NIHSS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缺损状况,并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在治疗后28 d评分比较中,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在治疗后评分比较中,治疗组NIHSS指数评分在2 h、24 h、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P0.05);治疗后24 h,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93.5%,高于对照组再通率63.3%(P0.05);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低于对照组26.7%(P0.05)。结论机械溶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ACI,能明显提高溶栓治疗后血管的再通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吴云龙 《当代医学》2021,27(28):137-138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管再通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和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VBA)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不同溶栓时间窗,对62例VBA脑梗死分为两组:<4.5h组和4.5 ~6.0h组,各31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时间窗及不同年龄组间溶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4.5h组、4.5~6.0h组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BI指数均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5);溶栓后90天,<4.5h组BI指数显著高于4.5 ~6.0h组(P<0.05);4.5~6.0h组<60岁患者的有效率47.1%,显著低于<4.5h组有效率77.4% (P <0.05),而4.5 ~6.0h组年龄≥60岁患者与<4.5h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5h内溶栓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而4.5 ~6.0h溶栓中,年龄≥60岁患者出血的风险较低.结论 VBA脑梗死发病6h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4.5h内溶栓预后相对更好.对于发病4.5 ~6h的患者内不应轻易放弃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8):1069-107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h内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是否可接受溶栓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后对照组给予抗栓、调节血脂、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入院立即启动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给予调节血脂、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溶栓24h后无出血,再给予抗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57.5%),且NIHSS评分与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对ACI高龄患者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可作为高龄ACI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及完成治疗后6 h,对患者实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在NIHSS评分以及临床预后质量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患者实施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未能再通率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1)。观察组临床预后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临床预后质量高,凸显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rt-PA治疗组83例及尿激酶治疗组66例。rt-PA组采用rt-PA 0.9mg/kg(最大剂量90 mg)治疗,先静脉注射10%(1 min),余90%剂量60 min内滴完。尿激酶组则采用一次大剂量(100~150万)单位静脉冲击治疗。溶栓后24 h复查脑CT排除出血后,均与强化抗血小板、强化调脂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1 h、24 h、7 d、14 d、30 d进行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和改良的Rankin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静脉溶栓术后两组NIHSS评分最高值分别为:(9.85±2.26),(10.26±0.96)均低于溶栓术前数值(12.06±2.36、11.35±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A治疗组较尿激酶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栓术后脑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好于尿激酶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指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3~6 h内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3~6 h,存在MR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的ACI患者48例,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rt-PA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前、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90 d时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rt-PA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rt-PA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rt-PA组临床结局良好率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t-PA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2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发病3~6 h的ACI患者,在PWI和DWI不匹配的情况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刘玲  刘琦  李红利 《西部医学》2014,(6):765-76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98例,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不同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同时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65.71%,后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50.00%,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P<0.05);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和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预后好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77.86%,后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63.79%,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的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不能单纯以6小时时间窗作为是否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依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梗塞的部位、病情等因素,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t-PA溶栓联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期脑梗死(症状出现<3 h)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2例。治疗组在标准剂量静脉t-PA溶栓治疗同时,在24 h内给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将患者体温冷却至33℃,随后在12 h内给予复温至正常温度;对照组为单纯静脉t-PA溶栓治疗;2组在溶栓治疗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然后观测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14、30天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同时检测入院时及复温正常1 d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结果 2组复温正常1d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第1、14、30天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增加(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t-PA溶栓联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化瘀通络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同时皮下注射0.4 m L低分子肝素钙,每日2次。治疗组在观察组基础上加服化瘀通络汤,连续治疗7 d,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有效率为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化瘀通络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疗效显著,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张楚  刘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164-116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术是否能够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方法选取3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A组,17例)、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组(B组,16例)。收集所有病人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溶栓治疗等待时间等,分析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病人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能力差异。结果病人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吸烟史与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后的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接受治疗的等待时间和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A组病人治疗后7 d和B组病人治疗后24 h、7 d后的NIHSS评分变化均与等待治疗时间长短有关,等待治疗时间越短,NIHSS评分改善越明显(P < 0.05~P < 0.01)。同时,溶栓等待时间越短,病人的Barthel评分改善越明显(P < 0.01)。治疗后24 h及7 d,B组病人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改善相对A组均改善更加明显(P < 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越短越有助于病人的恢复,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治疗对急性脑梗病人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血栓弹力图(TEG)抗栓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4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司匹林抗栓治疗;B组,氯吡格雷抗栓治疗;C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D组,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抑制率,选择血小板抑制率高的抗栓药物治疗,每组46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微栓子(MES)阳性率改善情况,统计卒中复发率及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而ADL评分提高(P?<0.05),且治疗后C、D组NIHSS评分低于A、B组,ADL评分高于A、B组(P?<0.05)。治疗后,C、D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P?<0.0167)。治疗后,4组患者的MES阳性率均降低(P?<0.05),且C组MES阳性率均低于A、B组(P?< 0.0167)。4组胃肠道不适、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两组复发率低于A组(P?<0.0167),但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B、D两组低于C组(P?<0.0167)。结论 采用基于血栓弹力图个体化治疗ACI的抗栓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单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双抗药物联合治疗带来的出血性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于治疗24 h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 h、3 d的NHISS评分,阻塞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例数、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阻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78%、86.96%,高于对照组的61.76%、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524/0.019、4.356/0.037)。与入院时比较,2组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F=16.913、5.53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P=3.321/0.001)。观察组残余狭窄率≤30%患者占比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1%(χ~2/P=11.876/0.001);2组在颅内出血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赵文婷  刘路然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012-1014, 10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对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期间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病人血清中羟基自由基(OH)、一氧化氮(NO)、过氧化脂质(PLO)、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缺损评分(ADL)评定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OH、NO、PLO、SOD、AOPP、MDA水平和ADL、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OH、NO及PLO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且观察组病人的血清OH、NO及PL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血清中的SOD、AOPP及MD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且观察组病人的血清SOD、AOPP及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 < 0.01),且观察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而NIHSS评分均有降低(P < 0.01),且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更能够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含量,减少氧化应激损伤,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26例)和非抗凝组(24例)。2组均经静脉给予阿替普酶50 mg进行溶栓治疗。抗凝组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肝素钠静脉泵人,调整肝素剂量以延长APTT基线值,溶栓治疗3 d后改为口服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非抗凝组则在溶栓24 h后给予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口服。比较2组溶栓前1 d及溶栓后1 d、7 d、14 d、30 d的NIHSS评分以及发病30 d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溶栓前1 d比较,抗凝组在溶栓后7 d、14 d、30d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14 d、30 d时低于非抗凝组(p<0.05)。溶栓治疗30d内,抗凝组病死1例(3.8%)、非抗凝组病死1例(4.2%,)(P>0.05)。有出血症状抗凝组3例(11.5%)、非抗凝组3例(12.5%)(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抗凝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症状的恢复,而且不增加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