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电复律对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标记物的影响。方法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经体外电复律成功后,根据冠脉造影和电复律成功后心电图表现分为AMI组和非AMI组。分析体外电复律对两组电复律前和电复律后12h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结果两组电复律后12h与电复律前比较,CK、CK—MB、cTnI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非AMI组体外电复律前和电复律后12h时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复律后12h时CK—MB、cTnI阳性率,非AMI组分别为57.6%和0,AMI组分别为88.9%和93.3%,与电复律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电复律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CK、CK—MB、cTnI升高,但cTnI升高程度并不影响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Osborn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Osborn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Osborn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②方法 将87例AMI病人按心电图有无0sborn波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③结果 Osborn波阳性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χ^2=39.4,P〈0.001)。④结论 心电图Osborn波可作为AMI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能量胸外直流电除颤和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艾司洛尔组,其中,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基础上采用常规电复律治疗;艾司洛尔组28例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艾司洛尔并给予低能量电复律治疗。结果艾司洛尔组终止反复室速、室颤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71%vs 39.89%,P〈0.05),终止室速及室颤所需放电次数[(5.69±1.34)次]和平均放电能量[(95.32±13.21)J]显著少于对照组[(8.63±3.79)次,(P〈0.05)]和[(185.39±25.63)J,(P〈0.05)];两组低血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16%vs 39.29%,3.23%vs 3.57%,38.71%vs 39.29%,P〉0.05);对照组电复律后总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值显著高于艾司洛尔组(P〈0.01);艾司洛尔组中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21.43%vs 24例,77.42%,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时、足量地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和低能量电复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是非常有效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J波发生的临床特点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收集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心电图结果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分析J波发生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共23例患者出现J波,J波发生率为13.4%,J波组与非J波组室性心动过速、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4.0%比24.16%、43.48%比20.8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J波发生率较高,伴有J波的患者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一旦出现,要加强心电监护,随时准备电复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J波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10例STE-MI患者资料,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分析两组间临床情况、梗死部位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J波组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 STEMI伴缺血性J波,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急诊科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伴或不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17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双相波除颤仪进行了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均一次电复律获得成功,1例乌头碱中毒引起的室速患者经过2次电复律成功。除1例高龄心房扑动患者在复律前应用安定诱导麻醉时出现短暂呼吸抑制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电复律所致的损伤或栓塞事件。结论在急诊科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古萍  梁芳  张伟  谭念玲  沈春莲 《广西医学》2011,33(3):283-285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6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出现QRSf 101例(A组),无QRSf 61例(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RSf者,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QRSf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VA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8.
钟琳玲  廖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51-152
目的对T波电交替(TWA)恶性心律失常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60例TWA的患者作为交替组;无…T’波交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动态心电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交替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7例,对照组2例。结论TWA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正常的胸痛患者对β-肾上腺素能刺激的高动力心肌反应;高敏C-反应蛋白:一种新的成功心脏复律后再发房颤的预测因素;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早搏所诱发的特发性室颤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患者节律控制治疗的性别差异:来自心率控制与心脏电复律(RACE)研究的资料;立位耐力较差的正常受试者其姿势晃动增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患者心脏电复律术前、中、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电复律时的护理方法和护理体会。方法通过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抢救室16例心律失常患者心脏电复律术前、电复律中、电复律后的治疗和护理,寻求最佳的护理方法,其中心室颤动患者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例,心房颤动患者3例,心室颤动患者使用单相波能量为360焦耳的非同步电复律术,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单相波能量为100焦耳的同步电复律术。结果 16例心律失常患者7例心室颤动,5例经1~2次电复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死亡;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3例心房颤动患者经1次电复律后均恢复窦性心律。结论紧急情况下,心脏电复律术是治疗心律失常最有效、副作用少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J波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检测意义,探讨其中的缺血性J波患者与非缺血性J波患者的流行病学、24h动态心电图、心脏事件情况、临床微观观察指标的危险分型。方法在12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将ECG记录下缺血性J波患者定义为观察组(60例),将ECG未记录下缺血性J波患者定义为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首先都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再进行24h动态监测,同时检测两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等水平。结果在流行病学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性别、年龄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与心脏事件情况差异总体无显著性(P〉0.05),但是个别项目有显著差异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钙蛋白T(cTn)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地预测性,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体外同步电复律治疗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7例心脏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后早期发生快速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或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伴血液动力学障碍患者进行体外同步电复律治疗,以咪哒唑仑或地西泮0.1~0.2mg/kg静脉注射镇静,能量选择为直流电双相波0.5~2J/kg,复律次数1~3次,观察治疗前后心电、有创血压、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电复律均获成功,心室率及心律得到控制,血液动力学明显改善,血压上升,病人不适主诉消失,意识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后快速型心律失常,体外同步电复律是一种速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心室率过快的房颤会诱发心绞痛和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电复律不失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电复律后的维持治疗也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律宁颗粒对大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普罗帕酮组及复律宁颗粒大、中、小剂量组,每组20只。各组连续干预1周,末次干预30 min后从大鼠股静脉分别推注乌头碱或氯化钙,记录Ⅱ导心电图,观察大鼠室性早搏(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心脏停搏(CA)出现的时间。结果:复律宁颗粒能不同程度延缓乌头碱或氯化钙引发的VPB、VT、VF、CA的发生(P〈0.05),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复律宁颗粒可多途径防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口服胺碘酮维持治疗6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观察电复律成功后窦性节律维持情况及相关并发症;中长期(>8周)随访房颤复发情况,观察维持组(房颤不复发)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左房直径及房颤持续时间.结果:59例房颤患者电复律(95.2%)即刻成功,3例(4.8%)复律无效;54例(87.2%)早期有效,早期复发5例(8.0%);晚期有效43例(69.4%,维持组),晚期复发11例(17.7%,复发组);维持组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直径比较,维持组明显低于复发组(P<0.05).结论:电复律联合胺碘酮维持治疗对持续性房颤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具有疗效好及风险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陈宋璋  陈允祥  潘少奕 《海南医学》2014,(11):1582-1584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确诊的STEMI患者263例,将入院时经心电图检查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者列为对照组,共210例,将在首次心电图检测中记录到缺血性J波者列为观察组,共53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48 h和住院期间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及观察组中患者的QT、QTd、Tp-Te值。结果观察组入院48 h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和Tp-Te值分别为(99±22)ms和(142±25)ms,均高于无该症状者的(72±14)ms和(104±21)ms,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QTd、Tp-Te值分别为(91±24)ms和(130±32)ms,均高于对照组的(61±17)ms和(97±22)ms,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波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值能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既往有脑中风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STEMI)病人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既往有脑中风病史STEMI56例(观察组)。另随机选无脑中风病史(对照组)60例,入选者检测心电图PTFV1负值,Q波导联数,QT C间期,心肌梗死部位及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泵衰竭、MI扩展、恶性心律失常、病死率)等。结果既往有脑中风病史患者STEMI发生率为11.3%,心电图PTFV1负值增大(59.0%VS21.7%),Q波导联数及复合前壁MI多见(50.6%VS31.7%),QT C间期延长。合并高血压病史(73.7%VS37.7%),糖尿病(16.7%VS8.3%),高血脂(36.5%VS13.3%)均较多。并发心源性休克(13.5%VS6.7%),泵衰竭(25.0%VS13.3%),MI扩展(13.5%VS6.7%),恶性心律失常(30.1%VS15.0%),死亡率(21.8%VS8.3%)等均高对照组P〈0.05-P〈0.01。结论既往有脑中风史STEMI患者心电图多项指标明显异常,并发症多及短期病死率非常高,提示临床医生应当更积极地治疗。  相似文献   

17.
欧冬静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1):1025-1026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2005年收住CCU的3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电复律及胺碘酮,转复成功后用胺碘酮维持窦律。对照组16例,应用利多卡因及电复律转复并维持窦律。无效改用胺碘酮。结果:治疗组转复成功率75%(6/8),维持窦律成功率81.81%(9/11),总有效率75%(15/20),均高于对照组55.56%(5/9)、57.14%(4/7)、56.25%(9/16),且利多卡因转复失败部分病例用胺碘酮仍有效。结论: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之一。应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病例应用胺碘酮仍有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房颤患者行经胸心脏复律以恢复窦性节律的失败率为6%~33%。本研究试图确定与单向波形相比,双相波形治疗房颤的相对效能。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1年12月,共912例患者接受了1022次经胸心脏复律。体外心脏复律时,起初的304例次复律使用了单相衰减正弦波,接下来的718例次复律使用了双相方波。结果:使用双相波形时转复为窦性节律的成功率为94%,而使用单向波形为84%(P<0.001)。对于房颤和房扑患者,使用双向波形恢复窦性节律所需的蓄积能量较低(房颤组:单相电击554±413J vs双相电击199±216J,P<0.001;房扑组:单相电击251±302J vs双相电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45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和45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救治后24 h成功率分别为77.77%、100%,2周内存活率分别为66.66%、88.88%,1年内存活率分别57.77%、84.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对该类患者应立即采取电除颤器、电复律及相关药物救治措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郑翔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8,32(2):152-153,1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碎裂宽QRS波(fragmented wide QRS,f-wQRS)与室性早搏的关系。方法:2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有无f-wQRS波分成f-wQRS波组95例和n-fQRS(non-fragmented QRS,n-fQRS)组129例,采用动态心电图按Lown分级比较两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结果:f-wQRS组室性早搏发生率为94.7%明显高于n-fQRS组的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own1级室性早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wn2~4b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f-wQRS组均高于n-fQR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电图存在f-w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