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Labbe′s下吻合静脉的解剖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和手术时的注意事项。方法用解剖学方法对108年人脑大脑半球标本的Labbe′s下吻合静脉进行测量和统计。结果108个大脑半球标本中,有68个(63.0%)半球存在Labbe′s下吻合静脉,其中52个在左侧半球,占76.5%(52/68),其平均管径为3.3±0.7mm;16个在右侧半球,占23.5%(16/68),其平均管径为2.3±0.5mm。结论作者认为Labbe′s下吻合静脉的解剖特征与人脑的优势半球多在左侧有关。在手术时应注意保护Labbe′s下吻合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基底静脉前段的显微解剖结构,以便在翼点手术入路中更好地保护。方法取15具(30侧)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翼点手术入路,分别从手术中常用的间隙进行操作,观察基底静脉前段与手术间隙的关系。最后去除颅盖骨,在游离的脑标本上对基底静脉本干及其属支进行观察、测量,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有4侧基底静脉前段缺如,22侧紧贴视束后行,4侧距离视束较远。基底静脉前段的长度为(7.83±1.73)mm,直径(1.73±0.78)mm;前段紧贴视束处与视交叉外侧缘的距离为(12.11±0.24)mm。大脑前静脉与大脑中深静脉汇合处距视交叉外侧缘(14.36±1.67)mm,距颈内动脉分叉处(8.13±0.98)mm,距大脑中动脉的最近距离为(7.65±0.21)mm。结论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手术时,熟悉基底静脉的显微解剖,可以在手术中减少其损伤,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局部解剖学尸体操作中发现半奇、副半奇静脉缺如及单一奇静脉1例,现报道如下:左、右腰升静脉在第11、12胸椎体间处汇合为单一的奇静脉,直径约为10 mm,沿椎体的前方上行,在第4胸椎体水平形成奇静脉弓勾绕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后壁,沿途右侧各肋间后静脉均为单干注入,而左侧第8与第9肋间后静脉合为一干于胸8椎体水平注入奇静脉,第6与第7肋间后静脉合为一干于胸6椎体水平注入奇静脉.所以,在行胸腔后纵隔器官手术时应予注意半奇、副半奇静脉缺如及单一奇静脉这种变异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伴有Labbe静脉损伤的脑外伤手术患者临床处理方法及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6月收治伴有Labbe静脉损伤的脑外伤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行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开路清除挫伤灶与血肿,在处理Labbe静脉损伤时,其中26例患者行静脉修复治疗,22例行静脉阻塞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静脉阻断组术中及术后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再次治疗6例好转,9例死亡;静脉修复组术中及术后共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再次治疗2例好转2例死亡,静脉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静脉阻断组。结论伴有Labbe静脉损伤的脑外伤具有高度危险性,在治疗中应首先对挫伤灶与血肿予以彻底清除,在此基础上采用静脉修复法对受损Labbe静脉予以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用100只Spragne Dawley大鼠分为5组,各组均以右侧腹壁浅动脉为皮瓣的动脉,组1保留同侧伴行的腹壁浅静脉,组2保留同侧腹壁外侧静脉;组3保留对侧腹壁外侧静脉;组4保留对侧腹壁浅静脉;组5保留两侧腹壁外侧静脉及对侧腹壁浅静脉。结果组4和组5皮瓣的成活率最高,溃疡面积最小。作者讨论了回流静脉对游离皮瓣的影响,并认为吻合非伴行静脉有利于术后游离皮瓣内血循环的重新调整。这对临床上作游离皮瓣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文革  赵海燕 《吉林医学》2006,27(3):243-24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4岁,170cm,50kg,发现蛋白尿、血尿半年,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左侧较重.挤压后不变小,左侧腰痛3月。尿KBC为正常形态血尿。肾活检无异常。动脉DSA及B超提示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诊断: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手术:解剖清楚血管后,结扎其分支后,将左睾丸静脉在腰4水平横断,发现静脉近端迅速充盈.说明肾静脉内血压高于精索内。血流方向为自上而下。将解剖好的静脉近端,跨过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前方,吻合到下腔静脉上。检查发现,如阻断左肾静脉,则新建立的侧枝血流量明显增大。证明吻合成功。结束手术。术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调整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切口愈合佳。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的 :探讨手部掌侧浅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在断指再植术及术后静脉危象处理中吻合指掌侧浅静脉 ,在指侧方岛状皮瓣中携带指掌侧浅静脉 ,掌侧软组织撕脱伤术中吻合掌侧浅静脉。结果 :断指再植成活率为92 .1% ,指侧方岛状皮瓣全部存活 ,掌侧软组织撕脱伤 5例存活。结论 :手部掌侧浅静脉具有表浅、易寻找、解剖恒定的特点 ,可在断指再植、指侧方岛状皮瓣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徐志宾  徐远  王鑫 《海南医学》2024,(2):258-261
目的 研究双侧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三岔口”区的局部影像解剖并进行分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389例,根据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局部影像解剖特点进行分型,右侧分为5型,左侧分为4型,结合置管后胸部X线片、CT检查、腔内心电及超声等资料明确中心静脉管位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与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关系。结果 389例病例右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44.7%、Ⅱ型占24.7%、Ⅲ型占10.3%、Ⅳ型占17.2%、Ⅴ型占3.1%;左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29.3%、Ⅱ型占59.9%、Ⅲ型占9.8%、Ⅳ型占1.0%。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共271例,右侧入路180例中导管异位共24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7例、Ⅴ型5例,左侧入路91例中导管异位共3例,其中Ⅱ型2例、Ⅲ型1例;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PICC右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6,P=0.019),左侧入路各型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吻合指掌侧浅静脉断指再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吻合指背静脉 指掌浅静脉、吻合指掌侧浅静脉重建静脉回流;采用指掌侧浅静脉动脉化法解决动脉缺损。结果:临床应用52例64指,其中重建静脉回流48例60指,静脉动脉化4例4指,成活62指,成活率96.9%。结论:吻合指掌侧浅静脉可作为吻合指背静脉的补充,又可完全替代指背静脉,是重建再植指静脉回流的有效手段;指掌侧浅静脉动脉化法可解决动脉缺损问题。  相似文献   

10.
Labbe静脉的显微解剖及术中预离断后重建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abbe静脉的形态、走行及注入横窦的方式,评估术中预离断Labbe静脉后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对10具(20侧)经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不同性别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进行血管灌注染色,然后行颞下-乙状窦后-枕下联合开颅,对Labbe静脉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Labbe静脉可分为单支型、双支型、多支型和烛台型。其中单支型和双支型占70%左右,其汇入横窦的方式可分为前方汇入型、后方汇入型、天幕型和硬膜型;在其管径的测量中,直径2.0~3.0mm的占30%,3.1~4.0mm的占50%,4.1~5.0mm者占15%,>5.0mm者仅占5%。结论对于单支型和双支型者,直径在3mm以上的,可以通过术中预离断后再行重建,以利于手术操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流速编码脑静脉(窦)的显示情况,选出3D/PC法脑静脉MRV的最佳流速编码.方法采用PHILIPSGYROSCAN-NT1.5T全身磁共振仪,对5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15、20、25cm/s3种流速编码的3d/PC法脑静脉(窦)MRV,分析比较不同流速编码下各脑静脉(窦)的显示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流速编码对较粗大的静脉(窦)显示率无明显影响,3种流速编码下显示率均达100%.较细小、变异大的静脉(窦)在不同的流速编码下,其显示率明显不同,其中以15cm/s显示最好,平均检出率为71%,明显高于20cm/s(62%)和25cm/s(48%)(F=27.725,P<0.0005).结论15cm/s是3D/PC法脑静脉MRV的最佳流速编码,能很好地显示各脑静脉(窦),尤其是细小静脉(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人器官外肾静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肾静脉的研究,文献中已有许多记载。在国内,有李继硕、徐恩多、高贤华、周家宝、谭允西、万玉碧、张年甲;在国外,有井上、川上、、Anson。本文系作者对肾及肾血管解剖学研究的一部分,所用材料为127具成年尸体,其中男性114具,女性13具,腹后壁完整,均由作者亲自剖检,逐一记录并绘图,所得结果如下(由于女尸较少,未作性别差异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的体表投影及不同头位下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的关系,为经侧裂入路手术提供空间量化参考数据。方法: 在30侧(15例)用甲醛溶液固定的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用红色乳胶灌注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从左右翼点入路开颅,在标本上确定坐标轴,测量M1分叉部在此坐标系投影的数值。观测不同头位下M1分叉部和侧裂浅表静脉的关系,并测量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结果: M1分叉部投影左侧x值为(26.56±3.03)mm,y值为(46.71±4.24)mm;右侧x值为(27.03±2.92)mm,y值为(45.48±4.20)mm。在以x=25.0 mm、y=45.0 mm为圆心,10 mm为半径画成圆的范围内共有M1分叉部的投影27侧,占90.00%。尸头向对侧旋转30°时,M1分叉部均在侧裂浅表静脉的额侧,旋转60°时左侧4例、右侧5例M1分叉部位于侧裂浅表静脉的额侧,其余均在侧裂浅表静脉的下方。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左侧为(14.60±2.27)mm,右侧为(15.03±2.36)mm。 结论: M1段真正分叉总在岛阈的最高处,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关系和头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作者观测了100具(男60,女40)小儿肾静脉(器官外)。肾静脉以单支型为最多见,计180侧(左100侧,右80侧),出现率为90.00±2.12%。102侧的单支肾静脉在肾门外由两个属支汇合而成。62例左侧肾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平面位置高于右侧。并分年龄组测量了小儿单支肾静脉的外径。文内还讨论了小儿肾静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阴茎背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的阴茎背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阴茎背浅静脉内径增宽,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腔内均可探及低回声,呈条状、树枝状、半环状及环状,不能探及彩色血流信号。发生部位以根部常见(63.2%,12/19),冠状沟次之(26.3%,5/19),左、右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检查阴茎背静脉切实可行,能准确确定阴茎背浅静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准确地诊断阴茎背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16.
Qiu TL  Jin GL  Wang X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500-1502
目的 探讨外伤后脑浅表大静脉梗死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措施.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74例脑浅表大静脉损伤按术中发现分为3组:1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2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损伤区颅骨骨折.3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损伤区颅骨骨折、急性硬模下血肿,无明显脑挫伤、脑内血肿,并按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分组.结果 1组28例,2组39例,3组7例,各组的损伤静脉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和2组有37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3组有2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与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均无关.结论 脑浅表大静脉损伤主要南局部颅骨骨折或对冲伤、剪切伤所致,合并有脑挫伤时脑梗死多见,术中应注意保护受损腩浅表大静脉及周围的静脉网,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必要时大骨瓣充分减压,降低颅高压,术后注意稀释血液,防止受损静脉栓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山羊肺静脉心肌袖的形态特征,为异位房颤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山羊肺静脉,充分暴露心肌袖,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30例羊心均出现肺静脉心肌袖,其中斜形47.6%,环形40.9%,纵形11.5%。右上、右下、左下、左上肌袖厚度分别为0.46±0.14 mm、0.35±0.16 mm、0.35±0.11 mm、0.37±0.13 mm;长度分别为10.75±3.15 mm、9.46±2.20 mm、11.41±2.87 mm、9.20±2.88 mm。结论山羊肺静脉心肌袖出现率为100%,4支肺静脉中以右上肺静脉直径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异氟醚后处理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 方法 7 d龄新生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5组(n=25):假手术组(Ⅰ组)、脑缺血缺氧组(Ⅱ组)、1%异氟醚后处理组(Ⅲ组)、1.5%异氟醚后处理组(Ⅳ组)和2%异氟醚后处理组(Ⅴ组)。除Ⅰ组外,其余各组均行左颈总动脉结扎和8%低氧2 h处理,制成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Ⅲ、Ⅳ和Ⅴ组脑损伤后即刻分别吸入1%、1.5%和2%异氟醚30 min。于脑损伤后7 d测各新生鼠的左右大脑半球质量,并行脑组织损伤病理检测。 结果 与Ⅰ组相比,其余4组的左/右大脑半球质量比及丘脑腹后内侧核和后扣带回皮层左/右侧神经元密度的比值降低(P<0.05);与Ⅱ组相比,Ⅳ和Ⅴ组左/右大脑半球质量比及丘脑腹后内侧核和后扣带回皮层左/右侧神经元密度比降低的程度减轻(P<0.05)。 结论 1.5%和2%异氟醚后处理能够减轻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脑血管造影及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4例MRI平扫,其中10例MRV检查,5例增强扫描。[结果]14例中脑梗死发生于额叶6例,项叶4例,颞叶3例,岛叶1例,小脑1例,发生于基底节、丘脑累及中脑、胼胝体1例。脑梗死发生于双侧脑内的8例,单侧6例。静脉栓塞部位10例为上矢状窦,1例直窦及左横窦,1例左侧横窦及乙状窦,2例皮层大脑浅静脉。5例增强扫描,3例无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不规则类环形强化,10例MRV均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周围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静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