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精神障碍患者耻感体验及影响量表(SEIS-C)中文译本的信度和效度。方法:157例缓解期的精神障碍患者完成SEIS-C、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MI-C)、精神病人生存质量量表(QOL-P)和社会适应功能评估量表(SAFE)测评,随机抽取50例患者7 d后进行SEIS-C重测。用Cronbach’sα系数、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评价SEIS-C的信效度。结果:SEIS-C耻感体验(SE)和耻感影响(SI)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和0.90,两分量表间隔1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r=0.95和r=0.89。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SEIS-C两分量表均具有单维度特征。SEIS-C量表SE和SI分值与SSMIC、QOL-P和ASFE的校标关联系数分别为r=0.72和r=0.45,r=0.56和r=0.66,r=0.51和r=0.59(P≤0.012)。精神分裂症患者SE和SI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精神障碍患者[(7.66±3.03)vs.(4.23±1.87),P0.001;(4.75±2.10)vs.(2.80±0.31)],P0.001]。结论:SEIS-C中文译本具有满意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可用于测评精神障碍患者耻感体验及影响程度调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对3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其与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80.2%患者有自我病耻感,7.3%为重度。女性患者歧视体验分(2.53±0.62)、价值否定分(2.34±0.47)明显高于男性患者(2.38±0.37,2.07±0.31;P0.01或P0.05);ISMI总分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r=-0.186,P0.01);与年龄(r=0.164,P=0.003)、总病程(r=0.172,P=0.002)、发病次数(r=0.214,P0.001)、症状严重程度(r=0.257,P0.001)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自我病耻感,与一定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因素相关;女性歧视体验、价值否定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95例住院及152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住院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分别为(29.53±4.57)分、(26.02±14.16)分;社区患者分别为(28.03±3.48)分、(37.44±13.44)分;住院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总分(r=0.214)、动力与精力因子分(r=0.024)呈正相关(均P<0.05);社区患者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总分(r=-0.255)、动力与精力因子分(r=-0.349)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生活质量越差,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越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越差,病耻感越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inventory,ISMI)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选择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91例,自行完成ISMI量表及病耻感总体评价,随机抽取42例患者于2周后复测ISMI。使用SPSS软件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结果:被试者ISMI总分平均为(65.12±12.86)分;复测信度相关性系数为0.87;分半信度系数为0.85;所有29条目Cronbach α系数为0.94。平行效度相关系数为0.66;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法,经方差最大旋转后结果揭示主成分累计贡献率57.80%。结论:ISMI量表对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验中文版社会影响量表应用于我国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信度和效度,为评估脑 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提供有效工具。方法 在陕西省西安市某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抽取2018 年4—9 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70 例,应用中文版社会影响量表进行病耻感调查。采 用鉴别度、变异系数法、相关性分析法对量表条目进行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内容效度指数、分 层面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评定量表的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用于测量社会影响量 表与日常活动能力、自尊、抑郁的相关性。结果 共发放17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4 份,回收有效 率96.5%。社会影响量表能够鉴别高分组和低分组(P < 0.01),量表各条目变异系数均> 15%,量表各 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39~0.875(P< 0.01),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325~0.738 (P< 0.01)。分层面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最终保留18 个条目,各维度提取1 个公因子,每个公因子方差 贡献率均达到45%以上,最终各维度所包含的条目不少于3 个,且因素负荷量均> 0.60。量表各条目水 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875~1.000,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944。经过修正后的社会影响量表由4 个 维度、18 个条目组成,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08,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0.711、0.662、0.840、0.777,各条目相关系数为0.457~0.783(P < 0.01),各维度相关系数为0.749~0.867 (P<0.01)。修订后的社会影响量表得分与日常活动能力、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8、-0.309, P < 0.01),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537,P < 0.01)。结论 修正后的社会影响量表具有较理想的信度 和效度,可用于我国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测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状况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11年1月至3月间抽取9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及内在耻感问卷及病耻感经历问卷进行调查。同时以阳性症状量表(SAP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其评定。结果 (1)内在耻感量表:疏离因子2.29(sd=0.49),刻板因子2.07(sd=0.44),歧视因子2.15(sd=0.45),退缩因子2.19(sd=0.46),总量表分2.17(sd=0.38);内在耻感量表中各因子分超过中点值2.5分的病例比例为:疏离因子44.2%,刻板因子14.7%,歧视因子25.3%,退缩因子32.6%,调整后的内在耻感量表总分20.0%,超过2.5者提示有较强内在病耻感;(2)病耻感经历量表:病耻感体验因子2.50(sd=0.59),介于"很少发生"与"有时发生"之间;歧视经历因子1.71(sd=0.39),介于"从不发生"到"很少发生"之间,总量表分2.08(sd=0.39)介于"很少发生"与"有时发生"之间;病耻感经历量表中各因子分超过中值3分的病例比例为:受试者病耻感经历各因子及总分超过中点值3分的百分比为:病耻感体验因子24.2%(n=23),歧视经历因子1.1%(n=1),病耻感经历总分1.1%(n=1),超过3分者提示病耻经历较多;(3)以内在耻感总分作为因变量回归分析,提示与内在耻感显著相关的因素为学历、病期、职业、社会支持中的对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中的心理领域等。结论 (1)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较高水平的病耻感;(2)患者文化、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是其内在耻感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维吾尔(维)文版(SSMI-U)在新疆维吾尔(维)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信度及效度。方法:对中文版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进行翻译并修订成维文版;随机选取118例门诊及住院维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评估;2周后随机抽取其中60例患者进行重测。结果:SSMI-U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01,评定者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r)=0.995(95%CI:0.949~0.990);重测信度r=0.750(P0.001)。结论:SSMI-U在新疆维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并评价ATEC中文版评分与孤独症症状和发育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入组2016年6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诊断标准的77例儿童作为病例组,招募健康儿童71名作为对照组。采用ATEC中文版、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Gesell发育量表评定病例组儿童的临床症状和发育水平;对照组儿童完成ATEC中文版评定。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估ATEC中文版的信度,采用ROC曲线评估其效度。 结果 ATEC中文版总量表及其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50~0.787之间。ATEC中文版总量表及其分量表的敏感度在0.922~0.987之间,特异度在0.803~0.887之间,曲线下面积在0.924~0.972之间。ATEC中文版总评分与CARS和ABC总评分呈正相关(r=0.509、0.580,P均<0.01);ATEC中文版的表达/语言/沟通、社交能力、感知/认知能力分量表评分与Gesell发育量表对应分量表的发育商均呈负相关(r=-0.677、-0.383、-0.332,P均<0.01)。 结论 ATEC中文版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且其评分能反映ASD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患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藏族首发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特点,并与汉族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人格因素与 藏族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关联。方法 选择藏、汉族首发抑郁症患者各60 例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 Link 病耻感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在Link 病耻感量表中,藏族患者的退缩因子分 高于汉族患者[(2.45±0.25)分,(2.33±0.24)分;t=-2.082,P< 0.05];在大五人格量表中,藏族患者神经 质因子分低于汉族患者[(3.16±0.51)分,(3.79±0.64)分;t=2.153,P< 0.05],外倾性因子分高于汉族患 者[(2.78±0.63)分,(2.22±0.68)分;t=2.747,P< 0.05]。在藏族患者中,大五人格的开放性因子分与歧 视-感知量表、情感体验量表的得分呈负相关(r=-0.337、-0.311,P< 0.01),而严谨性因子分与两者呈正 相关(r=0.404、0.375,P<0.01),同时神经质因子分与歧视-感知量表的得分呈正相关(r=0.305,P<0.01)。 结论 藏族首发抑郁症患者有异于汉族患者的病耻感特点,并受人格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态。方法:招募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98名(研究组)与健康对照者98名(对照组)。对患儿父母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评估病耻感;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其希望水平、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将病耻感各维度得分与中点分比较,并比较两组间的HHI、CD-RISC和SSRS评分。结果:患儿父母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总分、病耻感应对量表(CO)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SRF)总分和误解因子评分显著高于中点分(P均0.05)。研究组HHI、CD-RISC及SSR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病耻感较高,希望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中的89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给予干预组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家庭治疗及技能程式训练)1年。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6、9及12个月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PANSS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组间效应(F=2175.79;P0.001;F=4.74,P0.05);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时间效应(F=29.32、23.07、15.21,P均0.001)及交互作用(F=3.27,P0.05;F=6.06,P0.001;F=3.55,P0.01)。两组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评分具有时间效应(F=14.53、12.74、8.58、6.26;P均0.001)及交互作用(F=6.34,P0.001;F=2.47,P0.05;F=8.58,P0.001;F=2.88,P0.05)。两组SDSS评分具有时间效应和具有交互作用(F=10.69,F=5.19;P均0.001)。两组康复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状况及提高社交技能方面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应对效能在中庸思维和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方法运用中庸思维量表、应对效能问卷(CE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就诊的27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 1中庸思维各维度与应对效能各维度之间评分均呈正相关(r=0.217~0.442,P0.01),SCL-90总评分与中庸思维及应对效能各维度呈负相关(r=-0.324~-0.161,P0.05或0.01)。2路径分析表明中庸思维各维度对应对效能和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β=-0.34~0.69,P0.01),应对效能对SCL-90总评分有直接效应(β=-0.36,P0.01),中庸思维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结论应对效能在中庸思维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庸思维能够改善个体的应对效能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医生精神疾病态度量表(MICA)中文版在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中的信度、效度与可接受性。方法:应用MICA中文版对广州市8个区(市)80名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进行间隔1周的两次调查、报告和意向行为量表(RIBS)调查,并附加关于生活中对精神疾病患者态度及对MICA理解度的调查。结果:MICA中文版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为0.720,分半信度为0.685,重测信度为0.764(P0.05);表面效度良好;与RIBS总分及附加条目评分呈负相关(r=-0.516,r=-0.310;P均0.01)。主成份分析产生6个因子,共解释方差65.1%。该量表3 min内可完成。结论:MICA中文版是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对精神疾病态度的有效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住院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RC)、连续操作测验(CP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80例首发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和8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认知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影响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与BPRS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WCST中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显著高于对照组(F=10.87~68.78,P0.01或P0.001);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记忆商数、数字累加、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连续操作测验正确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4.92~114.20,P0.05或P0.001)。研究组总应答数和持续错误数与BPRS总分呈正相关(β=0.26,P=0.01;β=0.20,P=0.02);随机错误数与敌对猜疑分呈正相关(β=0.23,P=0.02);正确应答数与思维障碍分呈负相关(β=-0.25,P=0.01);完成分类数与缺乏活力分呈负相关(β=-0.25;P=0.01);记忆商数和长时记忆与焦虑忧郁分呈负相关(β=-0.32,P=0.00;β=-0.25,P=0.00);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与缺乏活力分呈负相关(β=-0.36,P=0.00;β=-0.32,P=0.00);CPT正确数与BPRS总分呈负相关(β=-0.34,P=0.00)。结论:首发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等明显减退,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越大,认知功能损害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双相 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患者组)68例和健康人群(对照组)6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 UA 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 vs.7.4%,P ﹤0.05);患者组血清 UA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1±83.35)μmol/ L vs.(282.47±78.30)μmol/ L, P ﹤0.05],患者组男性 UA 水平高于女性[(344.40±100.45)μmol/ L vs.(296.10±71.59)μmol/ L,P ﹤0.05]。相关分析显示:UA 水平与性别和精神病家族史呈负相关(r =-0.28、-0.27,P 均﹤0.05);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r =0.34,P ﹤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对血清 UA 水平有明显影响(P 均﹤0.01)。结论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 UA 水平增高,并与性别、精神疾病家族史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抑郁症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门诊抑郁症患者80例(抑郁症组),以电发光化学法测定血清25(OH)D3;并与5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体检者(对照组)比较;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HAMD评分的关系。结果:抑郁症组血清25(OH)D3[(25.54±7.09)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42.03±10.21)ng/ml](P0.01);抑郁症组血清维生素D不足率(60%)或缺乏率(25%)明显高于对照组(8%,0)(P均0.01);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73,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并与其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合并复方海蛇胶囊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90例AD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给予多奈哌齐合并复方海蛇胶囊治疗)30例、多奈哌齐治疗组(单用多奈哌齐治疗)30例、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不予痴呆药物)30例。观察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测评3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结果:治疗3个月,联合治疗组MMSE减分值明显高于多奈哌齐治疗组(t=5.09,P0.01)和对照组(t=7.71,P0.01);多奈哌齐治疗组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3.10,P0.01)。联合治疗组ADL评分减分值明显高于多奈哌齐治疗组(t=-2.33,P=0.02)和对照组(t=-6.88,P0.01);多奈哌齐治疗组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5.50,P0.01)。结论:多奈哌齐和复方海蛇胶囊联合治疗对A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行为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文版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ASS)评估电休克治疗(ECT)后谵妄状态(PECTD)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335例MECT呼吸恢复后的患者分别进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谵妄诊断、RASS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以DSM-IV-TR诊断为金标准,分析RASS评估PECTD灵敏度及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确定RASS诊断不同亚型PECTD的最佳划界值。结果:RASS评分者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33;RASS为+1分时诊断活动增多型PECTD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9%、91.8%,RASS为-1分时诊断活动减少型PECTD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2%、95.6%。RASS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891,P0.001)。结论:RASS评估PECTD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诊断活动增多型及活动减少型PECTD的最佳划界值为分别为+1及-1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沉思反应及拖延行为的差异。方法:对32例单相抑郁(单相组)及31例双相抑郁(双相组)患者分别评定沉思量表(RRS)、一般拖延行为问卷(GP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对26名正常对照者(健康组)给予RRS和GPS评定,然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抑郁组的RRS总分(55.8±9.5)显著高于健康组[(45.8±8.1),P0.01)],抑郁组的GPS总分(57.2±8.9)也显著高于健康组[(49.3±8.4),P0.05];单相组和双相组的RRS总分及GPS总分与HAMD总分及阻滞、绝望感因子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8~0.491,P0.05或P0.01);单相组与双相组的RRS总分及各因子分和GP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比健康人更易陷入沉思,且也较易采取拖延方式;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的沉思反应及拖延行为未见实质性差别,但在临床上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