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将500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 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增幅,分为I组(BMI的增幅4)、Ⅱ组(4≤BMI的增幅≤6)和III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III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增加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大儿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元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肥胖的标准的规定,按照孕前体质指数(BMI)将45例孕妇分为A、B、C三组,A组为孕前超重组,BMI≥25。B组为孕前正常体重组,18.5≤BMI≤25。C组为低体重组,BMI18.5。以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科学院(IOM)的孕期增重推荐值(2009)为依据:肥胖孕妇5~9kg、超重孕妇7~11.5kg、低体重孕妇为12.5~18kg,将45例孕妇分为D、E、F三组。研究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的相关性。结果:巨大儿出现4例,发生率8.8%。巨大儿发生率与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呈正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的是A组,B组次之,C组最少。结论:巨大儿出生率与孕前BMI、孕期增重紧密相关,对围产期孕妇体重进行合理控制,做好孕期保健工作,有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分娩巨大儿的孕妇的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前、分娩前体质量的测量,分别计算孕前及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并分析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孕前理想体重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G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BMI≥28kg/m^2),其中肥胖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而产后出血率低体重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中超重组最高。结论孕前BMI在评价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BMI的增加值。4组BMI的增加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体重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活胎初产妇810例,①根据WHO提出的亚洲人BMI标准孕前体质指数分消瘦组(BMI<18.5)、正常组(BMI 18.523)、超重组(BMI 2323)、超重组(BMI 23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0kg、△W≥20kg。探讨孕期增重的幅度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结果:①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产程阻滞及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组和正常组(P<0.01)。②孕期体重增加≥15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阻滞、剖宫产的发生率较△W<15kg组明显增高(P<0.05);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率在增重超过20kg的孕妇中明显升高(P<0.05);胎儿窘迫在△W<15kg组和△W≥20k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超重容易升高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导致分娩困难和胎儿窘迫、胎儿发育异常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体重控制,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极其适宜增重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产检、分娩的897例孕妇,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格资料、孕期资料及新生儿资料等,根据孕妇BMI分级、新生儿体重分级分组,统计适宜孕期增重范围。结果: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BMI组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多于正常、高BMI组,高BMI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三组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BMI增加而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低、正常、高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3.0~18.0kg、12.0~16.5kg、8.0~13.5kg。孕期增重值分级与新生儿体重:不同孕期增重值分级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增长过多组的巨大儿比较明显高于增长不足、正常组;增长不足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增长正常、过多组;增长不足、正常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比例明显高于增长过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明确适合我国妊娠健康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可为备孕、孕期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及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杨凯青 《吉林医学》2012,(32):6989-6991
目的:研究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和其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的孕妇1 044例,根据不同的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分为三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加的不同幅度分为三组,比较各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超重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不足组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增重合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增重合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的增幅对分娩结局有影响,孕前保持正常体重、孕期合理营养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及非GDM孕妇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及孕期血脂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单胎、孕前无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的12?650名孕妇,按照孕妇是否有GDM分为GDM组(2381例)和非GDM组(10?269例),再根据孕前BMI、孕期增重分亚组。各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分析影响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在GDM和非GDM孕妇中,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多均是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初次剖宫产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或P<0.05),孕期增重过多亦是子痫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孕中期甘油三酯水平与大于胎龄儿、子痫前期、初次剖宫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独立相关(均P<0.01)。结论:控制孕期增重可以减少大于胎龄儿发生率,但孕期增重过少可能导致小于胎龄儿的发生;孕前控制BMI在正常范围可以有效减少大于胎龄儿、子痫前期及初次剖宫产的发生率;非GDM孕妇孕中期血脂水平异常可能与多个不良妊娠结局相关,需要积极的饮食指导或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昆明市不同血糖情况孕妇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孕期保健及围生期结局,以期指导孕妇孕前准备及孕期保健,降低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母婴结局。方法 收集2005—2013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期产检至分娩单胎的21 767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妊娠期糖尿病(GDM)组及孕前糖尿病(PGDM)组3组。比较3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孕期保健情况、新生儿一般情况及围生期结局。结果 GDM和FGDM组平均年龄高于NGT组,GDM组平均身高低于NGT组,GDM组孕前/OGTT时/分娩前BMI高于NGT组,FGDM组孕前/OGTT时/分娩前BMI高于NGT和GDM组、受教育年限低于NGT和GDM组(P<0.05);GDM组年龄≥35岁、孕前BMI≥25 kg/m2、有DM家族史者占比高于NGT组,FGDM组孕前年龄≥35岁、BMI≥25 kg/m2、有DM家族史、受教育年限≤12年者占比高于NGT和GDM组(P<0.016 7)。GDM组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小于NGT组,PGDM组孕期增重、产检次数、分娩孕周小于NGT和GDM组(P<0.05);GDM和PGDM组由外院转入者占比高于NGT组(P<0.016 7)。GDM组出生体质量、身长小于NGT组,PGDM组身长小于NGT和GDM组(P<0.05)。GDM组母亲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疾病、新生儿大于胎龄儿、巨大儿、早产、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低血糖、黄疸需蓝光治疗、围生儿死亡者占比高于NGT组,PGDM组母亲剖宫产、新生儿大于胎龄儿者占比大于NGT组,PGDM组母亲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疾病、新生儿早产、入住新生儿重症病房、低血糖、黄疸需蓝光治疗者占比高于NGT和GDM组(P<0.016 7)。结论 即使给予PGDM组规范的治疗与干预,母婴结局的负面影响仍明显高于NGT和GDM组,因此应强调孕前保健及PGDM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肥胖孕妇360例,按孕期增重分为〈10 kg,10~15 kg,〉15 kg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增重10~15 kg及〉15 kg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危新生儿发生率高于增重〈10 kg组(P〈0.05)。各组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10 kg对妊娠结局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建卡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孕妇7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成标准组和高于标准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幅分成△BMI﹤4(A)、4≤△BMI≤6(B)、△BMI>6(C)三组,分别分析比较在GDM、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孕前体重指数高于标准组GDM、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组。产前△BMI≥4剖宫产发生率明显增加,△BMI>6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减少肥胖,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膳食情况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GDM患者157例,根据其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巨大儿组(新生儿体质量≥4000g,n=17)与正常体质量儿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500g~<4000g,n=140)。记录患者身高、孕前体质量及分娩体质量等资料。采用24h膳食回顾调查法调查两组患者饮食摄入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妊娠早中期增重、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早中期增重超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身高、孕前体质量、孕前体质指数(BMI)、分娩体质量、孕晚期增重、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上班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水果、蔬菜、食用油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是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患者存在膳食摄入不合理情况,其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是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多,应对孕前超重孕妇尽早进行膳食干预和运动干预控制孕期增重,从而减少巨大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李蓓 《当代医学》2012,(28):42-43
目的谈谈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前体重指数以及妊娠期体重指数增幅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妇产科门诊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50例,详细记录其孕前体重、身高和产前体重值,并计算相应的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幅.按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分组,比较分析各组间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妊娠前BMI对孕妇终止妊娠周有显著影响;孕期肥胖组和超重组孕妇发生胎儿窘迫、早产和子痫前期的危险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孕妇的羊水过多和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C组的新生儿发生巨大儿、低体重儿和低血糖的概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新生儿发生窒息和湿肺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DM孕妇孕前肥胖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均可增加其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性,因此应控制GDM孕妇孕期体重指数总增幅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高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至2015年来我院产检的126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孕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正常孕妇体重标准将本组孕妇分为体重正常组与体重指数24组,其中体重正常组58例,68例体重指数24,分析两组孕妇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前体重指数24组的妊娠期孕妇糖尿病、巨大儿、子痫前期、早产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孕前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孕前体重增长16kg的孕妇比较孕前体重增长≥16kg的孕妇剖宫产、子痫前期、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体重增长16kg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妊娠期糖年病发生率的提高,对妊娠结局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硕  刘兴会  何镭 《西部医学》2011,23(5):865-86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发生情况及母婴结局。方法对本院分娩单胎1166例GDM孕妇及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106例分娩的巨大儿及孕妇作为研究组,其余1060例为对照组,比较孕妇年龄、身高、孕期增重、孕期增加BMI、产前BMI、孕周、孕产次、妊娠及围产儿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身高、孕期增重、孕期增加BMI、产前BMI、孕周和产次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孕妇软产道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羊水过多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围产儿结局研究组死胎、产伤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肺炎发生率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两组至少发生一项母婴并发症,显示GDM孕妇分娩巨大儿主要影响围产儿结局(P〈0.01),而对妊娠并发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应适当控制孕期增重,积极预防巨大儿的发生,减少相关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关系,为孕期保健及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高血压等疾病及分娩巨大儿的单胎活产产妇603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标准分别分为低体重组31例、正常体重组365例、超重组146例、肥胖组61例及体重增加不足组163例、体重增加正常组230例和体重增加过多组210例,对各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率、肩难产、巨大儿出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入住NICU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孕前肥胖是子痫前期影响因素;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转NICU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递增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体重增长各组的巨大儿、肩难产、子痫前期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GWG的升高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升高。医院及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和教育,对孕期体重进行全程干预,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重现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45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按照标准进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孕期增重分组,比较不同组别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457名孕妇孕前超重与肥胖有177人(38.73%),孕期增重过多120人(26.26%);平均年龄(26.99±5.89)岁,平均孕周为(39.27±1.43)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的孕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5.79%)、巨大儿发生率(14.04%)最高,体重过低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8.33%)最高,不同孕前BMI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6.28%)、巨大儿发生率(10.85%)、剖宫产发生率(20.16%)最高,增重不足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6.20%),不同孕期增重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控制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重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减少不良妊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孕前超重对妊娠不良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以孕前体质指数(BMI)为标准进行分组,BMI≥24的85例孕妇为观察组,BMI18.5~24.9的170例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情况。结果:孕前超重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难产和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的差异,孕前超重的孕妇产后出血、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有针对性加强对特定肥胖人群的孕前宣教,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孕期根据个人孕前BMI来指导合理营养和监测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常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不同BMI范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孕前正常BMI的GDM孕妇2 319例,按照孕前BMI分为A组(18.5 kg/m2≤BMI<20.0 kg/m2,581例)、B组(20.0 kg/m2≤BMI<22.0 kg/m2,922例)与C组(22.0 kg/m2≤BMI<24.0 kg/m2,816例)。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组GDM患者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巨大儿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增加;发生胎盘早剥、新生儿低血糖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降低。在正常BMI人群中,GDM女性孕前较高或较低的BMI水平是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