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刺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将15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治疗组针刺患肩对侧条口穴并运动患侧肩关节30 min,每周针刺3次,共4周。对照组按照常规取穴,针刺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前及阿是穴,每周针刺3次,共4周。使用VAS、CMS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后1 d、1个疗程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治疗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CM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巨刺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腕踝针疗法对肩周炎的即时镇痛效应。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取患侧上4、上5、上6区行腕踝针治疗;对照组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前、臂臑、天宗、阿是穴,并依据疼痛部位进行适当循经取穴,进行电针治疗。两组均留针30 min,观察治疗前及治疗5 min后疼痛程度,采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中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VAS及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min后实验组VAS及PPI评分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VAS及PPI评分无明显下降(P0.05),且实验组VAS及PP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腕踝针疗法对肩周炎的即时镇痛效应良好,明显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循经远取针刺配合不同运动时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循经远取动法治疗肩周炎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共3组,每组各20例,均取患侧合谷、鱼际、中渚、后溪等穴。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分别在循经远取针刺前、起针后进行运动,分别留针20 min,每隔10 min捻转1次,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Melle评分和临床疗效,观察即刻效应和结束效应。结果:3组均有即刻效应,3组治疗结束后VAS及Melle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19/20),对照组Ⅰ为75%(15/20),对照组Ⅱ为80%(16/2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远取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治疗肩周炎取穴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疗效优于针刺配合其他不同运动时机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金钩钓鱼"针法联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金钩钓鱼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6例。金钩钓鱼组取肩前、肩髃、肩髎、肩贞及阿是穴予"金钩钓鱼"针法治疗30 min;常规针刺组取相同腧穴予平补平泻针法治疗30 min。每次针刺治疗后,两组均予以推拿手法治疗20~30 min,1次/d,6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ROM)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ROM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治疗后金钩钓鱼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ROM评分、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金钩钓鱼组总有效率为91.7%(33/36),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1%(31/36),金钩钓鱼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金钩钓鱼"针法联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肩关节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条口穴配合运动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4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采用运动针、电针治疗,取阿是穴、条口、肩髃、肩髎、肩贞等穴;对照组68例单纯采用电针治疗,除条口穴外,取穴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2.97%,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治愈率为51.47%,总有效率为80.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条口穴配合运动针治疗肩周炎疗效肯定,能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条口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粘连期肩周炎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条口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传统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针条口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能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和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7.
苏小军  王海东 《新中医》2016,48(2):77-80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针刀组第1次治疗选肩关节前区1点、外上区7点,第2次治疗选后区4点,第3次治疗选肩三针加阿是穴等相关穴位进行针刀及针刺治疗。针刺组取主穴:肩髃、肩贞、肩井、肩峰、肩髎、天宗。配穴:曲池、条口、尺泽、太渊、阳陵泉、外关、阿是穴等进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Constan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组比较,针刀组Constant评分高于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在Constant评分方面优于针刺疗法。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针刀组VAS评分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在VAS评分方面疗效优于针刺疗法。2组比较,针刀组愈显率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肩关节炎临床疗效、疼痛VAS评分及Constant肩关节评分均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8.
腹针治疗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57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79例)、体针组(78例).腹针组穴取中脘、商曲、滑肉门;体针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穴取肩髃、肩髎、肩贞,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程度,以功能活动积分(Mallet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腹针组总有效率为92.4% (73/79),优于体针组的71.8% (56/78)(P<0.05);腹针组与体针组治疗后VAS评分分别为2.58±1.64、3.12±1.9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针组与体针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积分分别为8.34±3.02、7.49±3.36,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理想方法,总体疗效优于常规取穴,对疼痛和关节功能活动的改善与常规取穴相当,具有取穴快捷、患者无不适针感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针缠提法配合电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取患侧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臂臑、曲垣、曲池、手三里。观察组用双针并列对齐后针刺肩髎、肩髃、臑俞,再分别顺时针捻转至滞针状态后,向上提拉3次,每次5s,余穴常规针刺,再电针;对照组常规针刺及电针。均留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6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d,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程度Melle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及Mell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观察组VAS及Mell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VAS、Melle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愈显率50.0%(15/30),总有效率93.3%(28/30);观察组愈显率83.3%(25/30),总有效率96.7%(29/30),观察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并针缠提法配合电针对肩关节周围炎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取穴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并循经配穴;治疗组给予针刺和中药外敷法治疗,针刺取穴同对照组,中药外敷于整个肩关节局部并配合TDP照射。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四周。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功能测定(FMA)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减低,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均提高,且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法能有效减低患者VAS评分,提高患者上肢功能FMA评分,可用于中风后肩痛患者的治疗。针药结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肩痛均有显著的止痛效果,且针药结合法的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足三阳经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镇痛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采用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按疼痛部位选取对应足三阳经井穴厉兑、至阴、足窍阴刺血,配合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足临泣、阳陵泉、外关常规针刺;对照组仅行常规针刺治疗,选穴与操作同观察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留针30 min,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综合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起针即刻、起针后4 h、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在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VAS评分较对照组同时间点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综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24/26),略高于对照组的89.7%(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均有镇痛作用,联合疗法优于单纯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不同方向合谷刺法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方向合谷刺法各自的优势。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疼痛期肩周炎患者分为治疗Ⅰ组(30例)和治疗Ⅱ组(30例)。治疗Ⅰ组对肩髃、肩髎、肩贞穴位采用沿经脉循行方向针刺治疗,治疗Ⅱ组对肩髃、肩髎、肩贞穴位采用垂直经脉循行方向针刺治疗。每次治疗30 min,共治疗12次。治疗前后观察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的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对疼痛、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的评价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不同操作方法的合谷刺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疗效均显著,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78例,随机分为单穴(十七椎穴)组34例和多穴(十七椎、次髎、地机、三阴交穴)组44例。观察针刺前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时间的变化,并比较之间的差异。结果:针刺5 min后,两组VAS读数均开始明显降低;两组3个月经周期针刺前即时VAS读数均逐渐下降,与第1月经周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月经周期起针后60 min,在第2月经周期起针后120 min多穴组与单穴组比较,VAS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间点VAS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都有明显的即刻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单穴、多穴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均具有累积镇痛效应。针刺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可单取十七椎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巨刺中平、三间穴缓解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加刺健侧中平、三间穴,对照组加常规肩禺髃、肩髎、肩贞穴.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分别采用VAS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刺中平、三间穴对缓解中风后肩痛即刻有效,有助于上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过程中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于痛经发作第1天,且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0mm时,予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min,其中期望得气组予粗针、深刺、平补平泻的手法,期望不得气组予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采用VAS评价针刺前后以及起针后10min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并于针刺后记录患者有无刺痛感。结果:期望得气有刺痛组起针即刻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且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P0.05);期望得气无刺痛组、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和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P0.05),但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还是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针刺三阴交穴,有无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镇痛效应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均有较好的针刺即刻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取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对侧阳陵泉针刺,取针后在肩背不适区域拔罐;对照组30例用取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对侧阳陵泉针刺,但取针后不拔罐。结果:治疗组愈显率56.7%,对照组愈显率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综合积分值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拔罐治疗肩周炎较单用针刺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单穴、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将 20 位原发性痛经重度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多穴组。每组观察 15 人次,每次均留针 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 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 30 min、60 min、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产生迅速,留针 30 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出针;进针 20 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穴组(P<0.05),这种趋势一直维持到起针后 2 h。结论:针刺单穴、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穴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单穴。  相似文献   

18.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min及起针后30、60、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一差别在起针后不久又逐步缩小。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苍龟探穴电针法与普通电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1例病例分为苍龟探穴电针组37例,采用苍龟探穴电针补泄法;普通电针组34例,采用普通电针连续波刺激。两组均取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穴,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在改善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苍龟探穴电针组愈显率分别为83.3%和55.6%,普通电针组愈显率分别为56.3%和37.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苍龟探穴电针组治疗前后VAS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普通电针组治疗前后VAS自身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苍龟探穴电针组治疗前后Melle评分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普通电针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两组间Melle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苍龟探穴电针法治疗肩周炎,在镇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活动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针刺作用时效关系角度初步比较留针30 min内,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时止痛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多穴组,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进针10 min后即有明显作用(P0.05);留针30 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30 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并且两组患者在留针30 min内的VAS读值变化趋势相同,但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刺十七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