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6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05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520篇
内科学   325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56篇
特种医学   146篇
外科学   336篇
综合类   1051篇
预防医学   315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438篇
中国医学   396篇
肿瘤学   1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aggressive papillary tumour, 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中耳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23~63岁。均以听力下降就诊,3例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例,右侧1例。影像学示鼓室鼓窦及外耳道软组织占位,可伴骨质破坏。3例肿瘤镜下均呈乳头状腺样排列,复杂乳头疏松地被覆于纤维结缔组织上。肿瘤性乳头状腺样结构由外周连续或不连续的基底细胞及内层的立方/柱状细胞构成;内层细胞核一致,胞质富含黏液、部分胞质嗜酸性,形态类似杯状细胞、界限清楚。3例均未见明确坏死及核分裂。免疫表型:CKpan、CK7、CEA和EMA均阳性,内层细胞腔缘MUC-1阳性,外层基底细胞p63阳性,例2 S-100阳性。Ki-67增殖指数:例1灶区为20%,例2和例3较低(<5%)。3例随访36~108个月,其中例2复发3次,分别于术后第3、8、9年复发,目前3例均无瘤生存。结论 中耳APT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一定的侵袭性及复发性,在日常诊断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AR)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干扰正常的工作、学习并加重经济负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认为AR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运动所处的环境及运动模式的不同,对AR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可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而游泳和室内陆地运动并不会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此外,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速度与力量型室外陆地运动和冷空气环境中运动明确会加重AR患者的症状。而国内AR指南并未给出明确的运动指导。本文旨在介绍不同运动模式对AR症状及患病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AR患者及健康人群提供运动指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运动疗法作为极具特色的康养健身运动疗法,在防病治病中的宝贵价值备受国际康复医学界关注。而慢性筋骨病是骨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与疑难杂病,临床呈现出“一大五多五高”的特征,成为当前重大的健康问题与临床防治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中国传统运动疗法特点以及其在慢性筋骨病康复中的应用原理、原则及优势作用,提出以传统运动疗法为依托,构建慢性筋骨病防病治病应用方法模式;以三因制宜为指导,构建医院-社区-团体-患者为一体的康复管理模式;以“治未病”工程为支撑,构建慢性筋骨病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模式;为切实提高防、控、治的能力与水平找准抓手与路径,为构建慢性筋骨病康复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早期序贯式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7例)和实验组(n=1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序贯式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患者干预后1周、2周吞咽障碍恢复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序贯式护理干预1周及2周后,吞咽障碍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序贯式护理干预具有循序渐进性,患者容易理解并配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可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误吸风险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严峻复杂,探讨中医药防治COVID-19处方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个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的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收录的中医药防治COVID-19诊疗方案以及3位国医大师、4位知名中医药专家所拟的方药,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处方库""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用中药库",共收集有效中药处方93首,组成药物共计157味。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①药性寒、温居多,其中性寒69味,占43.95%;性温57味,占36.31%;性热较少,仅占1.27%;②味苦、辛、甘药物较多,不同时期药味有异,初期以辛味居多,中期、重症期以苦味为主,恢复期多用甘味药;③归经以入肺、胃、心者多,入肺经最多,占24.55%;初、中期多入肺胃,重症期则入心肾;④口服药物多无毒,仅6味药物具有毒性,分别是苦杏仁、绵马贯众、重楼、细辛、半夏、炮附片;⑤以具有解表、化湿、清热、补虚、化痰止咳平喘5类功效的药物居多,初期解表与清热并重,各占18.81%;中期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使用多,占29.61%;重症期清热使用最多,占33.33%;恢复期补虚使用最多,占36.47%。中药防治COVID-19的药性特点和功效分布与中医对其病因、病位、病机的认识紧密相关,临证辨治尤需注重分期用药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药治疗化疗后认知功能下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化疗后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的乳腺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对应的安慰剂,观察组给予补肾活血为主的方药,均为2次/d,共治疗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蒙特利尔量表、FACT量表)、生命质量、中医症候评分等。结果:在认知功能评价中,药物观察组患者蒙特利尔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提高(P<0.05)。中药观察组患者的FACT-cog量表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但对生命质量的改善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术前减轻黄疸对壶腹部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7月45例在Whipple手术术前行减轻黄疸治疗的壶腹部癌患者(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34例行Whipple手术术前未行减轻黄疸治疗的壶腹部癌患者(未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减轻黄疸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 0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黄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优于未减轻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黄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胰漏发生率和胆漏发生率少于未减轻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壶腹部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术前彻底减轻黄疸,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6至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手术切除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标本/活检病例6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37~75岁(平均约56岁)。1例患者属于T2期,5例患者属于T4期,CT及MRI示鼻腔鼻窦占位伴骨质破坏。镜下观察:肿瘤境界不清,基底样细胞型4例,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高核质比,细胞质稀少,呈巢状或片状分布于间质中;横纹肌样细胞型2例,肿瘤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6/6 INI1完全缺失,6/6弥漫强阳性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6/6均不表达S-100蛋白,6/6 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阴性,4/6部分表达p63,1/5部分表达突触素,1/5部分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范围30%~70%。5例患者随访1~26个月,其中1例因广泛转移死亡,1例复发,2例淋巴结转移,1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失访。结论SMARCB1(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癌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快,预后差,组织形态主要为基底样细胞型和横纹肌样细胞型,细胞核INI1完全缺失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