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是老龄化社会常见的增龄性肌骨疾病。现代研究提示,骨与骨骼肌作为共同的功能单位参与了增龄性肌骨疾病的病理过程,从生物力学机制、能量代谢、内分泌、细胞、基因和信号通路等多方面存在相互关联。因此,对骨与骨骼肌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中医对骨与骨骼肌关系多从"脾肾"关系来认识,其中,"骨肉不相亲"理论是这种认识的高度概括。现代研究从多维度验证了"骨肉不相亲"理论的合理性。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和骨与骨骼肌关系的现代研究成果,笔者从生物力学机制、内分泌、能量代谢、基因和信号通路等方面讨论骨与骨骼肌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等增龄性肌骨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鸢尾素对骨骼肌及骨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有利于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阐明“脾肾相关”理论和补肾健脾法治疗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在CNKI、维普、万方及PubMed数据库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鸢尾素可分别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对骨骼肌及骨细胞生长代谢产生正向影响,且作用机制具有重合性。提示鸢尾素是肌骨生长代谢过程中重要的桥梁因子,将二者关系结合的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肌少-骨质疏松症这类肌骨协同退变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社会医疗带来巨大负担。为了深入研究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并研制有效的临床药物,构建切实有效的肌少-骨质疏松症实验动物模型至关重要。笔者综述了5种肌少-骨质疏松症模型的研究进展,即衰老肌少-骨质疏松症模型、去势肌少-骨质疏松症模型、化学诱导肌少-骨质疏松症模型、废用肌少-骨质疏松症模型以及基因肌少-骨质疏松症模型。深入探究了不同模型的研究进展、特点及应用范围,并简述了模型的评价方法,为后期肌少-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及临床药物的研究提供合理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作为增龄性骨骼肌肉疾病,与一系列不良身体和代谢结果相关,两者共存将形成肌少-骨质疏松症,有学者称之为21世纪的老年病巨头。肌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多病因的进行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衰老导致的遗传、机械、内分泌紊乱相关,出现肌肉或骨骼问题的患者均应进行全面的筛查与评估以及早进行运动锻炼、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干预,以降低共病状态下的众多负面影响。目前对于肌少-骨质疏松症研究才刚刚起步,对新的综合征的认识还需更多探索和思考,“肌为骨用、肌骨并重”应是肌肉骨骼疾病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肌少-骨质疏松症受到全社会关注。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库”,在调节肌骨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肌少-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该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归属于“痿证”。本文基于“后天养先天”理论的内涵介绍了肠-肌轴、肠-骨轴理论,证明肠道菌群与肌肉、骨骼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微生物-肠-肌骨”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强调肠道菌群是肌少-骨质疏松症共同存在的发病因素。同时,基于“后天养先天”理论阐述中医药在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综述文献说明目前研究现状,提出肌骨共治具有可行性的观点。旨在为深度研究肠道菌群与肌肉、骨骼分子间的联系,发挥中医药治疗肌少-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与中医"脾肾亏虚"密切联系。中医基础理论"肾主骨"、"脾主四肢",先天、后天互为基础,揭示骨骼、肌肉之间相互依存,脾肾亏虚一定程度上会引起骨骼和肌肉系统疾病,从而影响中老年人骨骼肌肉应力平衡。从中医基础理论、古籍文献、现代医学骨应力观点等论述"脾肾"、"骨骼、肌肉"相关性,完善"骨肉不相亲"理论,脾肾亏虚是骨枯肉松的主要病机,从而提出"骨肉不相亲"与骨质疏松症产生密切相关;骨矿含量与肌肉强度改变,对骨代谢、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的影响,增加和保持肌肉量及维持骨骼密度是防治骨质疏松症关键因素之一,中医脾肾调理、改善骨骼肌肉功能是治疗"骨肉不相亲"的关键,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与增龄有关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正在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肌少-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中常见的肌骨协同退变疾病,易导致老年人跌倒、骨折、甚至不同程度的残疾。近年来,不断有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骨骼和肌肉的基因表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本文通过梳理lncRNAs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调控作用和最新发现,探讨lncRNAs有望成为未来诊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新靶点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骨肉不相亲理论是中医学的经典理论,本文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由骨骼肌的机械应力刺激引出力生长因子,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论述了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探讨了骨骼与肌肉的关系,并解释完善了运用骨肉不相亲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增龄性肌肉衰减症(sarcopenia)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等疾病以及意外引发的肌肉、骨骼急性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骨骼和肌肉共同构成运动系统,在遗传背景、生理和病理上存在紧密联系,且共同接受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产生的影响。肌骨系统的概念建立以来,大量研究表明,除机械力学转导外,骨骼和肌肉作为内分泌器官能够在分子水平上互相影响,这为解决"肌少-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思路。骨骼源性因子是由骨组织细胞分泌的活性因子与多肽。近年来,骨骼肌通过分泌"肌肉因子"在肌骨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受到科学领域的关注,而对于骨骼源性因子如何影响肌肉功能知之甚少。以肌骨"Crosstalk"为切入点,全面了解骨骼源性OCN、Wnt3a、PGE_2、IGF-1、MGF、VEGF和HGF等因子介导骨骼肌代谢和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有助于筛选出骨骼源性因子作为肌肉骨骼疾病的治疗靶点,促进新兴药物的开发,对于探究肌骨疾病的新兴治疗手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骨肉不相亲"理论高度概括了老年性骨质疏松(senile osteoporosis,SOP)骨骼和骨骼肌的内在失衡状态,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囊泡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骨-肌交联"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探讨骨骼肌源性外泌体在SOP中的作用,对挖掘中医药防治SOP的新靶点及丰富"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调理脾肾、强肌健骨是治疗SOP"骨肉不相亲"的关键,为防治SOP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又称脆性骨折,是一种高发于老年群体的病理性骨折,由于其致死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该病的治疗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多存在肌肉与骨骼失衡的病理关系,而这和中医学“骨肉不相亲”理论高度契合。肌肉与骨骼解剖上毗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肌肉参与骨修复促进骨健康。因此,该文在“骨肉不相亲”理论指导下,综述肌肉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丰富“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OPF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相似文献   

12.
NEI网络调控秉承现代医学“元素中心论”建立,而中医理论秉承“系统中心论”建立,两者均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特点,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不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中西医交融的结合点或共通点。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演变过程中,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机制与其“脾肾同病、骨枯髓空、骨肉不相亲”的病机特点存在诸多联系,或者说后者是NEI网络微观信息的最终表达。鉴于此,本文就骨质疏松(骨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结合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平衡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动锻炼和重力等机械加载使肌肉和骨骼结构适应性重塑,始终保持动态稳定的状态。但是,在缺乏机械刺激和重力卸载状态下,力学相应细胞和损伤组织会适应性改变重塑机制,甚至慢性炎症引发肌肉和骨髓组织内脂肪浸润,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肌肉减少症等退行性疾病;在适应性重塑过程中,机械刺激可通过流体施加的变形应力(拉伸和压缩)或剪切应变来传递,使力学相应细胞中的粘附分子感知机械应变并将其转化为生化反应,通过与其生态位的机械化学耦合作用,从而调节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机制,如谱系定型、组织形成和成熟等,最终使细胞外基质成分、粘附分子和细胞骨架的结构变化,从而影响抗断裂性和肌肉力量;最新研究表明,衰老现象与机械刺激和病理改变所致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综述力学相应细胞的机械化学生态位条件,阐明肌肉和骨骼结构的重塑机制,为疾病和衰老过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
异补骨脂素作为补肾药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inn)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是补骨脂发挥多种药理作用的主要药效成分。祖国医学依据“肾主骨”理论,将很多补肾药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异补骨脂素是具有补肾活性的中药单体,其在骨代谢的领域被广泛研究。本文将近年来异补骨脂素在骨病领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阐明异补骨脂素调节骨代谢的机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结构退化和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中提出“肾藏精主骨”理论,将“肾”与“骨”之间的生理病理转化密切联系起来。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医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发展,甲基化修饰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在分子水平上被证实与DNA甲基化的调控有关,本文基于中医“肾藏精主骨”理论探讨DNA甲基化对骨质疏松症的调控机制,分析DNA甲基化修饰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旨在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