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整肌松复合手法加口服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性眩晕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加口服止眩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83.o%,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控制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眩晕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LAV、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LAV、R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整肌松复合手法加口服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组,75例)和西医对照组(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92.2%(P〈0.05);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手法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1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手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凯 《光明中医》2008,23(6):748-749
目的:观察手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均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同时,配合手法及穴位注射疗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均能减轻眩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手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疗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方法:12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二个疗程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推拿手法组与常规西医治疗组相比,眩晕评分、治愈率和X线表现的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眩晕患者8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和功能总体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眩晕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部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调手法配合头面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9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采用颈椎推拿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药物加颈牵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近期和远期疗效,X线摄片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的检查变化。结果:近期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为23.6%、96.4%;对照组为14.3%、73.8%,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2疗程时VA、BA的VS、VD、Vm、PI值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X线摄片上寰枢关节紊乱改善率治疗组为85.7%,对照组为43.2%,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6月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2.1%;对照组6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椎微调手法配合头面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纠正寰枢关节紊乱的作用,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增大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舒缩功能,加强血管顺应性,减少脑血管阻力,促进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软组织松解埋线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软组织松解与皮下埋线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观察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与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与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愈显率治疗组为82.5%,对照组为56.3%,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LVA、RVA与BA的平均血流速度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01)。半年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12.1%,对照组为37.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穴位软组织松解埋线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脑部供血情况,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作用于肩胛提肌起止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局部腧穴、阿是穴等为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非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西比灵口服、颈椎牵引治疗。2组均10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5.0%,对照组治愈率26.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治疗后眩晕评分、X线表现的变化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非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卧位整脊治疗和常规推拿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治以微调手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头清胶囊,4粒/次,3次/d,2组均以10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临床痊愈率观察组为12.00%,对照组为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0%,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头昏、恶心、耳鸣、耳聋、视物程度等症状评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颈部肌肉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颈部肌肉锻炼治疗,对照组采用超短波和中频脉冲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的VAS评分。结果:一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结合颈部肌肉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患者颈、肩、背部疼痛,提高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功能评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39.98±2.95)分,对照组为(30.14±2.27)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2,P<0.05);治疗组的改善指数为(0.41±0.04),小于对照组(0.23±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P<0.05)。结论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推拿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推拿治疗。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g,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颈部肌群的综合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使用益气养血活血中药(八珍汤加减)加Thera—Band渐进式弹性阻力带的运动康复训练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牵引加口服眩晕宁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头颈活动度、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变化情况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6.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周痊愈24例,占47.06%,对照组2周内痊愈7例,占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得以改善。组间比较,左右侧屈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均得以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8.70%,低于对照组的14.71%。结论:益气养血活血的中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在减轻眩晕和颈部胀痛不适症状、改善头颈活动度和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牵引疗法;特别在降低复发率方面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颈椎牵引对颈性眩晕疗效观察。方法:整理2008年3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病人78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39例,进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颈椎牵引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在颈椎牵引的基础上,配合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VA、BA的Vm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且实验组治疗后VA、BA的PI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0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治疗组(n=50);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对照组服用西比灵5mg,1次/d,同时给于颈部牵引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部牵引配合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颈部牵引及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OV),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①ESOV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ESOV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t值分别为11.028、5.825,P均<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3.606,P<0.01)。②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t值分别为3.356、13.245、3.650、7.443、9.912、3.113,P<0.05或P<0.01);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2.144、4.216、3.287、3.039、6.442,P<0.05或P<0.01)。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3、4.414、6.031、5.180,P<0.05或 P<0.01)。结论颈部牵引及手法配合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颈性眩晕患者ESOV评分有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也有相应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