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IF与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与经腰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6年3月,217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接受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辅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76例经腰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组),另外141例经腰椎管内(硬脊膜外)椎体间植骨融合(PLIF组),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217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椎间隙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PLIF组128例患者经6~82个月随访,平均64个月,发生硬脊膜撕裂4例,脑脊液漏1例,马尾神经及神经根一过性牵拉损伤3例。TLIF组67例经4~56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TLIF组与PLIF组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9.86%和86.7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2.75%和93.7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腰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明显降低因侵入椎管而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出血量约450 mL。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人路椎问融合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方法31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33个椎间隙,其中L4-515例,LsS114例,L4-5和L。s。双节段为2例。26例伴有腰椎滑脱,5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随访16-34个月,平均2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问120rain,出血约700mL。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痛加剧,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根据JOA评分,术前(15.1士3.1)分,末期随访时(26.0±2.O)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2%。结论经椎间孔人路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及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5年12月,在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47.6岁。L4椎体滑脱11例,L5椎体滑脱6例;根据Meyerding滑脱分类: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7例。伴有L4、5椎间盘突出7例、椎管狭窄5例,L5S1椎间盘突出4例。[结果]17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6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20ml;平均住院时间8d;无神经损伤,无中转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17例病人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融合率100%。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8.3%,术后3个月平均为16.5%,术后6个月平均为14.0%,优良率97.5%。[结论]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并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优越性。方法 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并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 2 5例腰椎滑脱症。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6~2 4个月。疗效评价按侯树勋标准 :优 2 0例 ,良 5例。滑脱复位率为 85 %~ 10 0 %。随诊期间未见滑脱复发 ,亦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所有植骨均已融合。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并短节段复位固定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9例(34节段),获得538个月随访(平均21.27个月),通过测量椎体滑移距离及日本矫形协会(Japan orthopaed ics assoc iation,JOA)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随访大于12个月的21个病例均见明确的椎间骨融合,术前椎体滑移距离3.613.3 mm,平均(5.7±3.9)mm,术后椎体滑移距离为05.3 mm,平均(2.9±0.8)mm,两者比较P〈0.01;术前JOA评分为(13.4±4.2)分,术后JOA评分为(23.7±3.7)分,两者比较P〈0.0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及融合率高等优点,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很多,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因具有有效撑开椎间隙,恢复前、中柱承重及融合率高等优点,已在国内外得到公认[1].我院自2004-03-2007-05,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同时行单枚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采用先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撑开椎间隙,体外辅助提拉复位同时行钉棒复位,椎间隙前1/4植入骨粒再行单枚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162例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中,86例行PLIF术,76例行TLI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术前术后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使用ODI、VAS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影像学Brantigan和Steffe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与PLIF组比较,TLIF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P<0.05),而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ODI、VAS评分、ODI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PLIF与TLIF均为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有效方法,而TLIF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情况下,应用cage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与传统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不稳症患者,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和椎管减压的基础上,42例行cage融合器椎体间植骨(A组,植骨仅用减压时取下的松质骨),36例取自体髂骨块行椎体间植骨(B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变化、植骨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78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随访,术前和术后2周的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A组优良率92.86%,B组72.22%(P〈0.05);植骨融合率A组95.24%,B组83.33%(P〈0.05)。结论:两种方式治疗腰椎不稳症,均能有效的恢复腰椎的稳定性,cage椎体间融合在症状改善、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维持、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比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经椎间孔入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31例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行椎间融合术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PLIF组16例,TLIF组1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神经根痛加剧:PLIF组有3例,TLIF组1例。术中硬膜囊撕裂:PLIF组1例,TLIF组未出现该并发症。PLIF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5.1%,而TLIF组优良率为90.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融合率:PLIF组植骨融合率为93.4%,TLIF组植骨融合率94.1%,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LIF和T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两者在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手术时间、创伤、并发症等方面,TLIF组明显优于PLIF。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3例,其中L1/L25例,L2/L38例,L3/L410例。均采用经椎间孔单枚Cage植骨融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偏斜。随访23~52个月,平均40.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0.04±2.12提高到随访23个月时的24.13±3.39,优良率为91.3%。23个月时骨性融合率为95.8%。结论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不破坏健侧结构,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内固定费用低,神经功能康复好的优点,是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5例行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单边固定组),20例行后正中入路双边椎弓根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式(双边固定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8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双边固定组中1例未融合),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腰痛缓解较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变(腰椎失稳、单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单侧TLIF椎间植骨融合、辅助同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采用单侧长4~6cm的旁正中椎旁切口,钝性分离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并显露关节突,直视下症状侧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置入椎弓根螺钉并Cage植入、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等操作。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00~160min,平均125min,出血量160~330mL,平均250mL。术后平均引流量40mL,无血肿及术后感染、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获得8~24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无椎弓根钉、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在固定融合后3~18个月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价疗效,优35例(70%),良13例(26%),可2例(4%),效果优良。结论小切口单侧TLIF椎间植骨融合、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固定融合并预防邻近上下节段退变,具有对入路软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应用。方法采用经单侧椎间孔人路椎体间融合结合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30例。使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或钛网作为融合材料。结果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根据腰椎X线片作为评判椎间融合的标准,融合率为93%。未发生内置物断裂、松动移位和椎间隙高度丧失,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优20例,良8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结论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创伤小,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因患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78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联合PLF技术治疗48例(单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1~64岁,平均47.6岁.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联合PLF技术治疗30例(双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6~66岁,平均50.5岁.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率和椎间隙塌陷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在术前与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前与术后1年的评分改善方面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侧组少于双侧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双侧组融合率分别为91.7%(44/48)和93.3%(28/30).结论 椎间植骨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较好的脊柱即刻稳定性.单侧椎弓根固定TLIF联合PLF技术作为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术)式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TLIF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11例,按Lenke标准评价脊柱融合情况,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复位,术后随访1~2年,根据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A级10例,B级1例;根据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TLIF术式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症,其脊柱融合满意,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8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腰痛患者29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腰椎不稳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MED术后复发3例,均采用可扩张管道系统经椎间孔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Kim方法评价临床效果,应用Schulte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行神经根管减压和内固定后症状缓解。随访21~36个月,平均31.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7±0.6分,术后3个月时为1.9±0.9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3个月时Kim优良率为89.7%,末次随访时Kim优良率为96.6%,满意率为96.6%。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为93.1%,1例可能融合和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男22例,女14例;年龄43~66岁,平均5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1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4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12例。单融合节段:L3~43例,L4~515例,L5S18例;双融合节段:L3~4和L4~54例,L4~5和L5S16例。内植物:椎弓根钉+钛网26例,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器10例。临床疗效应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价。根据JOA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8个月至4年9个月,平均3年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2±1.3)分,术后JOA评分为(12.6±2.2)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2.7%,临床疗效满意。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显示:40个椎间植骨融合;6个椎间植骨可能融合。并发症1例术中神经根牵拉伤未完全恢复,且术后2年出现伤口深部感染,X线片显示椎体间融合,经清创、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置管冲洗后治愈。结论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