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单肺通气条件下经皮经肝射频消融治疗肝顶部肝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n WB  Wang ZY  Zhang YF  Ding XM  Wang BQ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179-1181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条件下经皮经肝射频消融(PRFA)治疗肝顶部肝癌(LCHD)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12月间连续应用左侧单肺通气条件下PRFA治疗10例LCHD患者(单肺通气组)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相同、癌灶大小相近、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原则,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非单肺通气条件下PRFA治疗LCHD的10例患者,与单肺通气组一一配对(对照组)。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癌灶直径,用,检验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和不完全消融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癌灶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单肺通气组的平均穿刺针数[(3.4±0.4)次]明显低于对照组[(6.1±0.8)次](P〈0.01);两组在治疗时间和射频消融直接产生的费用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肺通气组无低氧、肺不张、肺感染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也无血气胸、腹腔内出血、胆瘘等射频针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中发生经皮穿刺相关性并发症2例,其中气胸和胸腔积液各1例;两组均无死亡发生;单肺通气组不完全消融率为10%(1/10),对照组为40%(4/1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组的医疗不良事件(并发症和不完全消融)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60%)(P〈0.05)。结论左侧单肺通气有助于提高PRFA治疗LCHD的效率、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肝裸区肝细胞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治疗肝裸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bare area,HCCB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作者在2000年4月至2009年6月间收治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的临床资料,共有26例早期HCCBA病人接受了CT引导下PRFA治疗,作为HCCBA组;在右肝非裸区HCC病人中,以癌灶距肝包膜、胆囊和第一肝门主要分支的距离≥1.0 cm为条件,纳入2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基础肝病原因、肝功能分级、癌灶直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癌灶残留采用PRFA后1个月增强CT和(或)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追踪判定,将完全消融至局部肿瘤复发的间隔时间作为无瘤生存时间.用t检验比较癌灶直径,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年龄、肝病原因、肝功能分级、AFP水平和穿刺次数等指标,用χ2检验比较完全消融率和局部无瘤生存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并发症、穿刺次数和完全消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HCCBA组1年、3年和5年局部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5%、46.2%和19.2%,对照组分别为92.3%、53.8%和15.4%,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引导下PRFA治疗HCCBA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以作为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2例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其中85例(第一组,共92个病灶)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77例(第二组,共85个病灶)采用单纯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第一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6%,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5.2%、78.7%和87.5%、73.1%、65.7%;而第二组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2%,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1.3%、72.3%和83.6%、68.7%、57.8%.两组间肿瘤完全坏死率,1年、3年、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单纯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疗效相近,对于小肝细胞癌而言,单纯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术(Cool-tipRFA)对肝癌的热消融作用,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在局麻下及B超引导下,射频电极经皮穿刺入肝癌瘤体内,对其进行消融。结果28例患者的38个瘤体中:直径≤3cm的26个瘤体,24个获得完全热消融,热消融率为91.9%;直径为3~5cm的7个瘤体中5个瘤体获得完全热消融,热消融率为71.4%;直径为5~8cm的5个瘤体中2个瘤体获得完全热消融,热消融率为40%。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6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96.4%,89.3%,78.6%及60.7%。结论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术对直径≤5cm的肝癌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微波(MW)和冷循环射频(RF)2种肝癌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2004年9月—2009年1月,经皮肝穿刺冷循环MW治疗肝癌300例(MW组),共479个结节,直径0.9~11.4 cm,平均(5.8±2.2)cm。2002年4月—2009年1月,经皮肝穿刺冷循环RF治疗肝癌130例(RF组),共231个结节,直径2.2~10.1 cm,平均(5.3±1.9)cm。总结上述2种肝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结果,对MW和RF的局部疗效、生存率、并发症等作初步比较分析。结果:单针穿刺消融的范围(以肝脏增强CT扫描评估消融范围)两者相同,均为长轴4.0~4.5 cm,横轴3.3~3.5 cm的类椭圆体。肿瘤完全坏死率MW组为84.1%(403/479),RF组为88.7%(198/23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1年存活率:MW组为89.0%(267/300),RF组为90.8%(118/130);2年存活率:MW组为79.0%(237/300),RF组为80.0%(104/130),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消融治疗后,MW组和RF组出现的副反应及并发症几乎相同,且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循环MW和RF都是比较理想的肝癌微创治疗手段,治疗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导向肝脏肿瘤射频消融的技术和方法.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5月,选择67例肝脏肿瘤患者共75个肿瘤,直径2.1~6 cm,其中〈3.5 cm 64个,〉3.5 cm 11个.把CT定位图像导入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内,将直径〉3.5 cm的11个肿瘤共划分成52个直径〈3.5 cm的肿瘤,共按照116个直径〈3.5 cm的小肿瘤,在CT导向下,利用研制的肿瘤穿刺辅助器械进行定位和穿刺,利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对穿刺效果和消融灶进行验证评估,采用RITA多极射频肿瘤消融仪对每个小肿瘤进行射频消融.结果 116个小肿瘤在空间内的平均穿刺误差2.9 mm(1~5 mm),肝内75个肿瘤全部被消融灶包含,消融过程中和消融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4~6周复查增强CT,75个肿瘤及其消融灶边缘均无强化.术后3个月肝脏CT增强扫描,75个肿瘤所在区域为低密度,动脉期未见强化.均为完全消融.结论 借助CT导向和肿瘤穿刺辅助器械对肝脏肿瘤进行穿刺和射频消融,穿刺准确,消融彻底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肋膈角或肺组织对肝顶部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45例肝顶部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肋膈角或肺组织入路行射频消融治疗。记录过肺组织或肋膈角电极针数目及肺组织内电极针长度。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肝顶部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34例,转移癌11例。全身麻醉34例,局部麻醉11例。病变最大径0.91~6.67cm,中位数1.83cm。肺组织内电极长度0~59.42mm,中位数9.90mm。单针过肺13例,2针同时过肺13例,3针同时过肺3例,单独1支过肋膈角8例,1支过肋膈角同时1支过肺组织7例,1支过肋膈角同时2支过肺组织1例。无症状少量气胸11例(11/45,24.44%)。肺组织穿刺针道少量出血6例,右肩部疼痛9例,1周左右症状消失。随访3~14个月,局部复发7例(7/45,15.56%)。结论经肋膈角或肺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安全可行,尤其对于射频消融治疗时常规路径无法到位的肝顶部肿瘤,可采用此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临床使用多电极转换系统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经验,以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在178次多电极转换系统射频消融治疗304个肿瘤,平均直径4.72cm(2.2~10.4cm);入组病人176例(134例男性和42例女性),平均年龄52.95岁(22~83岁),术后24 h或者48 h行肝脏超声造影或者肝脏增强CT检查,以评估是否完全消融和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304个肝脏肿瘤,多电极转换系统完全消融率为98.68%(300/304),一次性完全消融率为98.02%(298/304),176例肝脏肿瘤病人多电极转换系统总消融时间为2275min,平均消融时间为(13.04±5.39)min,比单电极射频消融时间节约56.24%;入组的176例病人无住院死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2.35%。统计学单因素分析证实消融区最大直径与肿瘤类型、肿瘤数目、电极数量、肿瘤直径、起始功率和治疗时间均有关,与肿瘤直径和肿瘤数目呈正相关。结论多电极转换系统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一次性消融率,相对较短的射频消融时间降低了麻醉风险和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或联合肝动脉、门静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及复发性小肝癌的价值. 方法 2001年9月~2004年9月,采用经皮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方法治疗原发性小肝癌(肿瘤直径≤5 cm)11例和复发性小肝癌(肿瘤直径≤3 cm)13例,其中4例原发性肝癌和8例复发性肝癌结合肝动脉及门静脉栓塞化疗.结果在11例原发性小肝癌中,6例肿瘤直径≤3 cm者,MRI或CT提示瘤灶完全凝固性坏死;5例肿瘤直径3~5 cm者,MRI或CT提示4例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5.71%、68.57%.在13例复发性小肝癌中,单发组(7例)MRI或CT提示瘤灶完全凝固性坏死;多发组(6例)共15个瘤灶,MRI或CT提示12个瘤灶完全凝固性坏死.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89%、77.78%、64.81%. 结论 PRFA为原发性及复发性小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对肿瘤直径超过3 cm以及复发性肝癌结合肝动脉、门静脉栓塞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坏死率,减少复发率,有效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经皮热消融治疗可再手术切除的复发性肝细胞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经皮热消融治疗可再手术切除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的临床疗效。方法 37例肝切除后 RHCC,肿瘤直径1.2~7.0 cm,平均(2.8±1.3)cm,临床评估可再切除但由于病人不愿意接受手术,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MWA)或射频消融(RFA)治疗,观察局部疗效、治疗并发症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完全灭活率)91.9%(34/37),其中直径≤3 cm结节为95.8%、3 cm 以上者84.6%。并发症发生率5.4%(2/37),无治疗死亡。平均随访(20.5±14.4)个月,肿瘤局部复发与肝内远处复发率分别为21.2%、72.2%。消融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5.9%、17.4%,中位无瘤生存期为6.7个月;消融后1、3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0%、35.3%和35.3%,中位生存期为32.6个月;初次肝切除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1%、63.4%、41.0%和37.6%,中位生存期47.0个月。结论经皮热消融技术是可再手术切除 RHCC 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原位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方法1999年11月至2004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收治434例肝功能Child A级的小肝癌(单个肿瘤、直径≤5.0cm)病人。其中手术切除183例,射频消融治疗251例。结果手术切除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1.18%、70.18%、55.51%,射频消融组存活率分别为91.92%、74.41%、58.2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3);分层分析显示,对于直径≤3.0cm肿瘤,手术切除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5.87%、73.69%、62.45%,射频消融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5.46%、80.15%、72.7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1);对于直径3.1~5.0cm肿瘤,手术切除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8.07%、67.63%、51.18%,射频消融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0.16%、60.63%、32.3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总胆红素(serum bilirubin)是影响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肝功能较好的单个肿瘤的小肝癌病人,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效果相近,可达到根治性效果,可代替部分开腹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留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瘤(即不完全消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1999月12月至2007年4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共对1341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2696个肿瘤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2个月内复查,统计术后肿瘤残留发生率.结果 1142例病人2331个肿瘤得到有效复查资料.132例(11.6%)病人的192个(8.2%)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活性组织残留.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术前TACE、射频发生器类型以及超声定位清晰度等指标与术后肿瘤组织残留显著相关,分别为P=0.000,P=0.004,P=0.014,P=0.001和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只有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以及术前TACE是肝癌射频消融后活性组织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合理选择肿瘤大小、部位和射频发生器,精确超声定位.术前实施TACE等可降低射频消融后不完全消融率.减少术后肿瘤残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次手术切除和经皮射频消融方法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复发病例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状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58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资料,其中二次手术切除的患者25例(二次切除手术组)、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3例(RFA组)。采用统计软件SPSSl8.0分析,两组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独立t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情况、生存状况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0.05,双侧概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LB、GGT指标RFA组均好于二次手术切除组(P<0.05);二次切除手术组患者并发症总的发生例次(34例次)明显高于RFA组(10例次)患者(P<0.05)。RFA组术后1年复发转移率(9.1%)和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84.8%)均明显优于二次切除手术组(28.0%、5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技术对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治疗效果优于二次手术切除,患者有更好的肝功能、肿瘤复发转移发生情况及长期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 (PRFA)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采用温控式多电极技术对 47例肝癌患者 6 7个结节行PRFA ,肿瘤直径 2 6± 1 1cm( 1 0~ 5 5cm)。 结果 肿瘤完全消融 (completedablation ,CA)率 :全组 80 6 % ,其中肿瘤≤ 3cm者 91 7% ,3 1~ 4 0cm者 75 0 % ,4cm以上者 14 3%。消融开始后 2min内达到 70℃的结节CA率显著高于 2min以上者 (P <0 0 5 ) ,治疗中维持温度达到 80℃以上者CA率也明显高于 70℃~ 80℃者 (P <0 0 1)。治疗后局部复发率 9 3% ( 5 / 5 4)。平均随访期间 11 3个月 ,远处复发 18例 ( 38 3% ) ,1年累计生存率82 1%。 结论 肿瘤大小、消融中局部组织的升温时间和维持的温度对PRFA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行经皮肝穿刺新型射频治疗的疗效,探讨新型射频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方法在B超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穿刺入肝肿瘤内,对其进行原位毁损消融。结果28例患者共34个病灶中:直径≤3cm的23个瘤体,21个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91.3%;直径为3~5cm的11个瘤体中8个瘤体获得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72.7%。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53.6%;术后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6.4%,92.9%。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于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癌术后复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以射频消融为主的微创方式治疗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08年2月间接受以经皮射频消融为主的微创方式治疗的84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未见治疗相关性死亡,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4),完全消融率为94.0%(79/84),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9%、54.%、48.2%.肿瘤最大径≤3 cm和>3 cm的患者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2%、67.7%、67.7%和59.1%、24.2%、12.1%(P=0.003),术后复发间隔时间≤1年和>1年的患者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36.2%、24.2%和76.8%、70.6%、65.1%(P=0.040).结合和未结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的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5%、57.3%、57.3%和66.7%、33.3%、22.2%(P=0.017);结合和未结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患者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6%、66.0%、57.5%和55.6%、24.7%、24.7%(P=0.001).结论 射频消融是治疗肝癌切除术后复发安全、有效的手段,肿瘤大小和复发间隔是其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或肝动脉栓塞化疗有助于提高射频消融对复发性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LRFA治疗的30例小肝癌患者(LRFA组)以及同期行经皮射频消融(PRFA,PRFA组)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组)各30例的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组AF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3组间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手术切除组较另两组升高程度大、恢复慢(均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LRFA组与PRFA组均优于手术切除组(均P0.05),而LRFA组手术时间长于PRFA组(80.7 min vs.45.2 min,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RFA组(6.7%vs.26.7%,P0.05);术后1个月,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肿瘤完全清除率均为100%,而PRFA组为8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FA组、PRFA组、手术切除组3年复发率分别为33.3%、60.0%、26.7%;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40.0%、73.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7%、76.7%、90.0%,其中,PRFA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另两个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之间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结论:对于原发性小肝癌,LRFA较PRFA消融率高,且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同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可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We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nonresective ablation techniques and the tumor-free survival of cirrhotic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n group 1, 11 HCC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se techniques and transplanted. On the waiting list, patients were treated to complete ablation, judged by gadolinium-enhanced MRI and alpha-fetoprotein (AFP) levels. Group 1 was compared with a concurrent group of 10 liver transplant patients (group 2) with incidental HCC (stages T1 three patients, T2 seven patients). The group 1 patients received 36 procedures (4 alcohol ablations, 14 trans -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s, 15 trans -hepatic chemo-infusions, and 3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s) for treatment of 13 liver masses. Tumor-node-metastasis (TNM) stage was reduced in eight patients (72.7%), unchanged in two patients and increased in one patient before transplantation. The mean waiting time for transplantation was 12.9 7.6 months. Both groups had a tumor-free survival of 100%, at 30 12 months post transplant. On pathology, 54.5% of explanted livers had residual viable HCC after tumor treatment, and 36.4% (4/11) explants had synchronous lesions. Non-resective ablation therapy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HCC progression in cirrhotic patients await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cancer-free survival rate in this treatment group is equal to that for incidental T1-T2 HC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