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血清抗补体C1q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C1q抗体(anti-complement proteins C1q antibodies,C1qAb)在SLE、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样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以及肾脏病患者体内均可出现。目前大量研究表明,SLE患者体内C1q抗体水平与狼疮及狼疮肾炎的活动性密切相关。现已有进口检测C1q抗体的ELISA商品试剂盒出售。本试验采用羊抗人IgG建立检测人血清C1q抗体水平的间接ELISA法,并对SLE患者以及正常对照者血清C1q抗体水平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 C1q 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82例纳入观察组,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60例)和无斑块组(22例),再根 据斑块性质,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26例)。另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 对照组。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比较各组血清补体C1q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 组的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较高(P<0.05)。斑块组的血清补体C1q、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稳定斑块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清补体C1q和LDL-C水平 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38)。血清补体C1q及LDL-C是影响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性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补体 C1q 水平与IMT检测值呈正相关(P<0.001)。结论:ACI患者血清补体 C1q水平呈高表达,其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抗C1q抗体与疾病活动及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110 例SLE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1q抗体的水平。110例SLE患者按LN判定标准分为LN组(41例)和非LN组(69例)。比较分析其与补体C3、C4、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疾病活动性指标抗双链 DNA(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body,anti-dsDNA)抗体的相关性,并通过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ies,AnuA)及抗dsDNA抗体判断其在LN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SLE患者中血清抗C1q抗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11.90±23.83)U/mL vs(2.73±4.18)U/mL,P0.05]。LN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与抗dsDNA抗体、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3、C4含量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联合检测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和AnuA显著提高LN的诊断价值。结论 抗C1q抗体水平能反映SLE的疾病活动程度,并与SLE肾损害相关,联合检测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和AnuA有助于LN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检测血清C1q抗体方法.方法 建立ELISA检测血清C1q抗体水平的程序,应用棋盘滴定的方法确定ELISA检测人血清C1q抗体系统中包被抗原以及酶标抗体的最适工作浓度.检测92份正常健康体检合格者的血清C1q抗体水平,确定参考值范围.结果 C1q抗原的包被浓度5μg/ml,酶标抗体的工作浓度1:50000.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血清C1q抗体浓度参考值范围0-30.55 U/ml.结论 小批血清的实验检测表明此方法的特异性较好,操作简单.适于血清C1q抗体水平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血清抗体与狼疮性肾炎肾脏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自身抗体与狼疮性肾炎(LN)的关系。方法:检测84例LN患者(其中51例行肾穿刺活检病理)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分析LN患者血清抗Clq抗体与LN的病理分型及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关系。结果:抗Clq抗体阳性组LN患者与抗Clq抗体阴性组比较:C3、C4显著降低(P<0.01),SLEDAI活动性评分、ESR、CRP显著升高(P<0.05),抗dsDNA抗体、AnuA阳性率显著升高(P<0.01),抗SSB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肾脏病变活动性指数显著升高(P<0.01),肾脏病变慢性指数显著降低(P<0.01)。在抗C1q抗体阳性组,血清中抗C1q抗体与肾脏组织中C1q和C3的阳性率明显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患者血清中的抗C1q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和肾脏损伤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检测血清中抗Clq抗体对判断LN患者肾脏病变的活动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选择住院治疗CHD患者92例,根据临床类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C1q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C1q水平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C1q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C1q水平变化与病情进展相关,检测血清C1q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C1q抗体、IL-18对狼疮活动和狼疮性肾炎(LN)的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对43例LN患者血清进行C1q抗体和IL-18检测,并与28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作对照。结果LN患者血清中IL-18与C1q抗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O.05)。LN患者中C1q抗体与IL-18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r=0.817、0.728,P〈0.05)。结论在LN患者中,存在着C1q抗体和IL-18的高表达。血清中C1q抗体和IL-18在LN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反映SLE患者并发肾脏损害的重要指标,在LN诊断和判定其活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体C1q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56例AID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其补体C1q、核酸荧光染色技术(DIFF通道)和激光流式分析技术(WBC/BASO通道)双方法检测白细胞总数(WBC)、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改良魏氏法检测血沉(ESR),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补体C1q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平均水平下降[(171.58±37.22 vs 192.08±27.85)mg/L,P0.05],补体C1q在其他AID升高,其中类风湿关节炎(RA)与对照组相比[(230.17±65.29 vs 192.08±27.85)mg/L,P0.05];WBC水平在AID中有所升高,但敏感性不强;CRP、ESR在AID中均明显升高(P0.05),补体C1q、CRP和ESR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3(P0.01),呈中度相关;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SLE、RA、其他结缔组织疾病患者补体C1q不在正常范围内的总阳性率分别为44.23%、60.00%、73.33%、51.72%,其低值阳性率分别为9.62%、53.33%、16.67%、13.79%,其高值阳性率分别为34.62%、6.67%、56.67%、37.93%。结论补体C1q水平的变化及CRP、ESR的升高对AID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补体C1q、CRP及ESR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补体C1q是一个炎症反应指标,联合检测对临床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SEE)活动性的关系以及在狼疮肾(lupus nephritis,LN)患者血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3例LN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并与43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将76例SLE患者按SLEDAI评分分为SLEDAI≥10分组和SLEDAI〈10分组两组,进行抗C1q抗体与SLE活动度相关性的分析。结果 LN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SLE对照组(P〈O.01)。同时SLEDAI/〉10分组,抗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SLEDAI〈10分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抗C1q抗体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以LN和SLEDAI作为因变量将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P抗体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LN作为因变量人选的白变量有抗C1q抗体,抗Sm抗体(P〈0.05),以SLEDAI作为因变量人选的白变量抗C1q抗体(P〈0.05)。结论在LN患者中,存在着抗C1q抗体的高表达,抗C1q抗体在LN疾病中起较为重要作用。抗C1q抗体是反映SLE患者并发肾脏损伤的重要指标,在LN诊断和判定其活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能较好的反映SLE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健康妊娠妇女血清补体C1q、B因子、H因子以及C3、C4在不同孕期的变化,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方法 选择398例健康妊娠妇女,按照孕周将其分为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并选取12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健康未孕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3、C4、H因子、B因子、补体C1q的水平。比较各组之间补体因子的差异,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28-A3c要求,以非参数法建立不同孕期血清C1q等补体因子的95%参考区间。结果 血清补体C1q和C4水平在各孕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期血清C1q的参考区间为135~254 mg/L,补体C4为131~387 mg/L。妊娠早期、中期及晚期其他补体因子参考区间:B因子分别为255~397 mg/L、294~493 mg/L、312~615 mg/L,H因子分别为228~433 mg/L、276~446 mg/L、299~466 mg/L,补体C3分别是889~1 557 mg/L、1 081~1 664 mg/L、1 139~1 822 mg/L。结论 相比健康非妊娠妇女,健康妊娠妇女的血清补体C1q水平无显著变化,而B...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健 康妊娠妇女血清补体C1q、B因子、H因子以及C3、C4在不同孕期的变化,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方法选择398例健康妊娠妇女,按照孕周将其分为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并选取120 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健康未孕组。采用免 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3、C4、H因子、B因子、补体C1q的水平。比较各组之间补体因子的差异,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CLSI)EP28-A3c要求,以非参数法建立不同孕期血清C1q等补体因子的95%参考区间。结果血清 补体C1q和C4 水平在各孕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期血清C1q的参考区间为135~254 mg/L,补体C4为131~387 mg/L。妊娠早期、中期及晚期其他补体因子参考区间:B因子分别为255~ 397 mg/L 294~ 493 mg/L.312~615 mg/L,H因子分别为228~433 mg/L、 276~ 446 mg/L、299~466 mg/L,补体C3分别是889~1 557 mg/L、1 081~1 664 mg/L、1 139~1 822 mg/L。结论相比健康非妊娠妇女,健康妊娠妇女的血清补体C1q水平无显著变化,而B因子、H因子、补体C3、补体C4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本 研究建立了健康妊娠妇女血清C1q、C4的参考区间以及不同孕期血清B因子、H因子、C3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0例RA患者(RA活动组110例,RA缓解组50例)和30例健康体检人群(健康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测定其血清补体C1q水平,同时检测与RA疾病活动度相关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环瓜氨酸肽(CCP)的表达,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A活动组C1q、ESR、CRP水平高于RA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A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C1q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R、CRP与C1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活动组RF阳性率高于RA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P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与RA缓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q与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C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q、ESR、CRP、RF与28-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分数(DAS28)呈显著相关(P0.05),CCP与DAS28无显著相关。结论补体C1q与RA活动度呈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价RA活动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C1q抗体、双链DNA(dsDNA)抗体对狼疮活动和狼疮性肾炎的价值。方法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分为疾病活动和疾病稳定组、狼疮性肾炎和非狼疮性肾炎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1q抗体和dsDNA抗体水平,比较两抗体单个和联合检测对疾病活动和狼疮性肾炎的价值。结果C1q抗体和dsDNA抗体阳性对疾病活动的敏感性分别为63.88%和69.44%,特异性分别为81.82%和86.36%;两抗体联合对疾病活动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72.73%,两抗体的一致率为70.68%。疾病活动组两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疾病稳定组;两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血沉、IgG、球蛋白水平显著正相关,与C3、C4及白蛋白水平显著负相关。狼疮性肾炎组dsDNA水平显著高于非狼疮性肾炎组,尿蛋白≥(++)患者C1q抗体水平显著增高。结论C1q抗体和dsDNA抗体都是狼疮疾病活动的指标,两抗体都与狼疮性肾炎有关,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疾病活动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指标及C1q抗体(Anti-C1q)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4例SLE患者(SLE组)及10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中Anti-C1q、双链DNA(dsDNA)抗体、其他相关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的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3.89±0.65)mmol/L vs.(1.12±0.48)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0.8±0.2)mmol/L vs.(1.2±0.3)mmol/L,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升高[(5.5±1.4)mg/L vs.(0.9±0.6)mg/L,P0.05],补体C3水平降低[(87.6±14.7)mg/L vs.(128.2±20.3)mg/L,P0.05],补体C4水平降低[(16.2±4.8)mg/L vs.(29.1±7.4)mg/L,P0.05]。SLE组Anti-C1q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44±20)U/mL vs.(6.5±1.8)U/mL,P0.05],其中活动期SLE患者Anti-C1q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5),狼疮性肾炎(LN)患者Anti-C1q水平明显高于非LN患者(P0.05),dsDNA抗体阳性者Anti-C1q水平明显高于dsDNA抗体阴性者(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各种生化指标和自身抗体的异常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其中Anti-C1q的异常表达更有助于对活动期SLE和LN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补体C1q的功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风湿免疫科进行治疗的SLE患者100例、非SLE患者100例及健康人群10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阳性对照组和对照组,观察3组研究对象补体C1q水平,阳性率,以及观察组稳定期与活动期补体C1q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补体C1q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阳性对照组的补体C1q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补体C1q的阳性率为56.00%,阳性对照组阳性率为18.00%,对照组阳性率为3.00%。观察组阳性率高于阳性对照组和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活动期C1q水平为(171.33±16.81)mg/L,明显低于稳定期(202.44±26.3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的补体C1q会明显降低,且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补体C1q的水平能够作为SLE患者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与其肾损的关系.方法 将118例SLE患者分为SLE活动组81例和SLE稳定组37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56例,正常对照组35例.抗C1q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采用速率法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采用邻苯三酚红法.比较各组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β2-MG和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均值差异和阳性率或异常百分比,并分析118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浓度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结果 抗C1q抗体浓度在SLE活动组为54.12±47.64 RU/ml,明显高于SLE稳定组9.87±19.36 RU/ml,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6.24±14.06 RU/ml)和正常对照组(0.84±1.28 RU/ml)(均P<0.01).抗C1q抗体在SLE活动组、SLE稳定组、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0.2%,10.8%,30.4%和0.0%.SLE活动组的抗ds-DNA抗体浓度也明显高于SLE稳定组、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LE活动组的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高于SLE稳定组(P<0.05).以抗C1q抗体为变量,以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SLE病人血清中的抗C1q抗体与SLEDAI(r=0.483,P<0.01)、抗ds-DNA抗体(r=0.372,P<0.01)和β2-MG(r=0.277,P<0.01)呈正相关,而与24 h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结论 抗C1q抗体水平是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其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判断SLE患者有无肾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 患者血清补体1q(C1q)水平的变化,探讨C1q 诊断及预测AP 患者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0 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AP 患者104 例,分为轻症AP(MAP)47 例、中度重症AP(MSAP)32 例和重症AP(SAP)25 例;对照组选自同期52 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各组血清C1q 水平,同时检测三酰甘油(TG)和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等生化指标,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使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C1q 水平的影响。采用ROC 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 探讨C1q 诊断AP 患者及预测严重程度的有效性。结果 AP 患者血清C1q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7,P < 0.05);与MAP 组和MSAP 组相比,SAP 组血清C1q 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24 和4.132,均P < 0.05);MAP 组和MSAP 组血清C1q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8,P=0.132)。校正了年龄、性别、病史、病因及hs-CRP 等其他生化指标的影响后,AP 患者血清C1q 水平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β=-0.587,P < 0.05)与hs-CRP(β=-0.279,P < 0.05)有关。ROC 显示血清C1q 诊断AP 患者的AUC 为0.854,取诊断界限值为 224.40μg/ml 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85%,88.46%。血清C1q 诊断SAP 患者时AUC 为0.822,取诊断界限值为203.56μg/ml 时,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2.28%;APACHE Ⅱ评分诊断SAP 效能优于C1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75,P=0.003);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求出C1q 和hs-CRP 联合诊断SAP 的预测概率值,AUC 为0.92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00% 和88.61%,与APACHE Ⅱ评分诊断SAP 相比,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82,P=0.560)。结论 AP 患者血清C1q 水平明显降低,可作为AP 及SAP 诊断的潜在指标;C1q 和hs-CRP 联合检测可能是SAP 诊断及预测较好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联合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70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单纯型HSP 50例,合并紫癜性肾炎(HSPN)20例;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儿童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对HSPN患儿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单项检测阳性率及联合检测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P组及HSPN组血清补体C1q水平均升高,HSPN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S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HSP组比较,HSPN组血清RBP及尿m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SP组尿m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R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N患儿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但三者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联合检测在儿童HSP早期预示肾损伤中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出院后1年再次发作心梗后心衰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2名,测定发病24h内的血清补体C1q水平并由高到低排列,按照三分位分组法分为3组,根据《欧洲急慢性心衰管理指南2021版》的心衰诊断标准,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是否发作心衰。 结果 3组不同C1q水平心梗患者之间年龄(P=0.003)、BNP水平(P=0.012)、Gensini评分(P<0.001)、Killip分级(P<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P=0.043)、出院后发生心梗后心衰例数(P=0.00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12.8月,共有36名患者发生心梗后心衰,C1q水平是发生心梗后心衰的独立影响因素。出院后1年发生心梗后心衰患者的C1q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心梗后心衰的患者(P=0.001)。C1q水平预测心梗后心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3(95% CI 0.627~0.772),以血清浓度138.2mg/L为临界值,预测灵敏度为41.67%、特异度为92.86%。 结论 以高分位C1q水平为对照,低分位C1q水平为发生心梗后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梗后早期C1q水平低,出院后1年发生心衰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0.
补体分子C1q是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的启动蛋白,具有调节各种免疫细胞反应的能力。它不但启动了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且参与清除自身衰老和凋亡细胞等在体内的堆积,在调控炎性反应、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将补体C1q的功能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