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枢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治疗的7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钉钩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相同纳入标准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的63例患者(钉棒组)作为对照。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VAS评分、ASIA分级、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术前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钉钩组随访时间为76.3±14.0(48~11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6.1±8.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7.8±34.2ml,植骨融合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4.6±0.9个月;钉棒组随访时间为72.0±12.0(48~9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9.8±7.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5.8±30.0ml,植骨融合率为98%,平均融合时间为4.8±1.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和融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钩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与钉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NDI和颈部僵硬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钉钩组的49例与钉棒组的37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患者满意度及NDI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4年7月—2015年7月,2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接受后路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及随访,其中12例采用Gallie术式,10例采用Brooks术式.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头颈椎旋转角、下颈椎后凸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 22例患者随访5~16(7.5±2.3)年,20例患者获得了一期骨性融合;Gallie术式、Brooks术式各1例随访2年未融合,改行Magerl螺钉并Brooks融合术,末次随访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VAS评分、NDI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下颈椎后凸角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头颈椎旋转角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部旋转功能平均丢失13.5%,下位颈椎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发生率为63.6%(14/22).结论 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中远期疗效满意;但融合术后头颈部旋转功能少量丢失,远期下位颈椎后凸畸形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新鲜齿状突骨折且随访5年以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42.9±13.7岁)。根据其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33例);B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移位程度、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指标(VAS评分、NDI、ASIA分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供骨区疼痛、手术切口及供骨区感染、脑脊液漏等)发生情况。通过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多平面重建CT观察两组患者寰齿关节及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寰枢椎自发融合及B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比较A组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患者与未骨性融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骨折移位程度、固定方式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分析A组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VAS评分A组6.5±1.2分,B组6.8±1.3分;NDI A组31.1±3.8分,B组32.5±4.3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1.3±0.8分,B组1.5±0.9分,NDI A组4.2±1.3分,B组4.5±1.9分;术前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2例、E级30例,B组C级2例、D级3例、E级25例;末次随访时A组D级1例、E级32例,B组D级2例、E级28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B组为3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均无寰枢椎不稳。两组寰齿及寰枢关节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寰枢椎自发纤维融合7例(21.2%),骨性融合23例(69.7%),B组寰枢椎骨性融合(自发融合及植骨融合)30例(100.0%);两组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自发骨性融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长于未自发骨性融合患者(P<0.05),伴骨折明显移位(>2mm)占比高于未自发融合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8% vs 10%,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固定非融合术较固定融合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后路固定非融合术后的寰枢椎自发融合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和患者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骨折移位程度是术后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32例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41.8岁。术前均行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及MR检查。不稳定性寰椎骨折17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合并枢椎骨折15例, 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表现,ASIA分级为D级5例、C级1例。32例患者接受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均行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三维CT检查观察寰枢椎复位、融合及内固定情况,采用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寰椎侧块移位程度(lateral mass distance,LMD)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疗效并记录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与寰枢椎骨性融合时间为5~10个月,平均6.9个月。术前颈枕区VAS评分平均为(5.0土1.4)分,末次随访时(1.0土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术前D级5例中4例恢复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C级1例恢复至D级。术后X线片和CT均示复位满意,术前ADI平均为(4.6±1.2) mm,末次随访时为(2.4±1.0) mm;术前LMD平均为(5.6±2.2) mm,末次随访时为(1.2±1.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可行,能避免枕颈融合,但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4例,包括单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后路术后复发1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4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后复发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SIA运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术前D级9例,E级5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CT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1例患者诉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9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3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5例术前分级为E级的患者术后分级无变化。ASIA运动评分由术前68.1±9.7分改善至术后的91.7±6.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随访3~24个月,平均12.2±6.8个月,X线片、CT复查示无复发脱位,cage位置满意,C-JAWS固定良好,无松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口咽前路减压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胡安文  曹纬 《脊柱外科杂志》2019,17(3):163-167,171
目的探讨采用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伴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的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例合并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的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交锁侧颈部旋转活动度为8°±2°,对侧为27°±9°,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5.7±1.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E级。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术后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旋转活动度、VAS评分和ASIA分级。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4~28个月,平均25.3个月;手术时间为80~12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30 mL,平均150 mL。末次随访时交锁侧颈部旋转活动度为45°±12°,对侧为56°±10°,两侧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颈部疼痛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VAS评分恢复至(2.2±1.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仍为E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疼痛、感染、不愈合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1例患者复查颈椎CT时发现2枚螺钉位置欠佳,因其无不适而未予处理。结论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伴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的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可使寰枢关节复位,重建寰枢椎稳定。该术式安全、有效,能减轻患者疼痛,较大程度恢复患者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5月至2011年10月使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17 ~71岁,平均38岁.1例患者脊髓神经完全损伤,29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26例伴有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C级10例,D级16例;ASIA评分50~90分,平均(78.5±9.3)分.其中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32例,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表面植骨.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24例,在寰椎前弓下缘和齿状突基底部之间植骨.结果 1例颈脊髓神经完全损伤患者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他55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9年(平均16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齿状突Ⅱ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并植骨,齿状突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其余植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26例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术后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13例)和评分[(92.5±8.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可靠,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在我院接受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25~65岁(44±9.4岁)。寰椎爆裂性骨折19例,C1、2旋转脱位畸形16例,齿状突骨折26例,齿状突游离15例,寰椎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脱位9例。通过Ranawat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颈部/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CT三维重建等资料中,提取以下影像学数据: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有效椎管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C1-2角、C2-7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5年以上的随访。末次随访时24例术前存在脊髓压迫症状患者的Ranawat分级有所改善;95%的患者颈部疼痛得到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56±1.03分下降至2.53±0.53分(P0.05);NDI由术前34.76±5.45分降至13.13±1.21分(P0.05)。ADI由术前6.5±1.0mm降至2.4±0.9mm(P0.05);SAC由术前13.37±2.11mm增大至19.93±2.20mm(P0.05)。手术前C1-2角为21.9°±1.2°,末次随访时为26.6°±6.9°;手术前C2-7角为19.8°±9.2°,末次随访时为15.5°±5.9°。术后6个月,81例(95.3%)患者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4例患者出现植骨延迟愈合。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长期疗效优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57例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4例,女43例;年龄46~79岁(61.8±1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5~36.8年(17.5±3.7年),诊断RA后出现上颈椎相关症状时间为1.5~19.4年(8.9±2.4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颈部姿势异常和活动受限。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20例,E级22例;JOA评分4~14分(8.7±1.8分),VAS 4~10分(7.4±1.5分)。寰椎前向脱位44例,其中寰齿前间距(anterior atlantodental interval,AADI)>10mm者8例;寰椎后向脱位9例;寰椎前后向脱位4例。6例合并下颈椎不稳,10例合并枕颈部其他畸形。13例枕寰关节先天性融合及骨性融合无枕寰关节活动度者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A组);44例有枕寰关节活动度的患者采用寰枢椎融合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16例寰枢椎脱位牵引不能复位的患者先行前路经下颌下寰枢椎关节松解术再一期后路行寰枢椎融合术治疗(B组),28例寰枢椎脱位牵引能复位的患者直接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组)。定期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18.2±13.5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190.5±42.8ml);B组手术时间180~240min(221.4±20.3min),术中出血量100~260ml(157.3±36.1ml);C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09.4±12.1min),术中出血量100~200ml(124.1±32.7ml)。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复查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AADI为2~3mm(2.4±0.4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84个月(34.4±10.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2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C级患者6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9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无变化;JOA评分改善至10~17分(14.6±3.5分),VAS评分降至1~5分(3.6±1.4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植骨块发生自发性部分吸收,随访1年半时植骨块吸收停止并部分融合,未再次行植骨术;其余患者植骨均融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现象。结论:RA累及上颈椎时会造成寰枢椎脱位导致脊髓受压,依据枕寰关节活动度情况采用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每3个月行X线复查,评估骨融合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评估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5)个月,骨融合时间为(6.3±2.3)个月,融合率为100%。ASIA分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术后恢复至D级;术前D级14例,术后12例恢复至E级,2例仍为D级;术前E级13例,术后仍为E级。后凸Cobb角术前为40.1°±8.1°,术后即刻为12.0°±7.0°,末次随访时为15.1°±6.9°,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3.1°±1.4°,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33%。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得到确切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病变范围为L4-S2,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7(45.9±9.1)岁。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12例。分析手术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分级、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0~24(16.0±3.1)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治愈。余30例患者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所有患者获治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均成功,平均融合时间(4.7±1.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ESR、CRP均正常,VAS评分为(1.92±0.57)分,低于术前的(6.13±1.21)分;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23例。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7.21±3.12)°,较术前的(21.42±3.75)°增大;椎间隙高度为(9.80±0.38)mm,高于术前的(7.84±0.41)mm。结论: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寰椎提拉螺钉术中复位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后路寰枢椎临时固定治疗新鲜齿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临时固定治疗新鲜枢椎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4月行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治疗的43例新鲜枢椎齿突骨折患者(非融合组)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齿突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同时,以相同入选标准选取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术治疗的41例患者(融合组)作为对照。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寰枢椎稳定性。术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非融合组和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1.3±16.1)个月、(33.6±15.7)个月,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感染、内固定松动及寰枢椎不稳等情况。非融合组患者术后在VAS评分、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率与骨折愈合时间上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技术既可保留寰枢椎生理功能又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横韧带完整的齿突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林佩达  郭翔  倪斌 《中国骨伤》2019,32(9):819-823
目的:评估学龄期儿童急性Ⅰ型横韧带损伤致寰枢椎脱位,使用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2月至2019年2月8例急性Ⅰ型横韧带损伤致寰枢椎脱位学龄期儿童,男6例,女2例;年龄9~12岁;均为急性损伤,其中高位摔伤4例,车祸伤2例,运动伤2例;寰齿间距5~8 mm。8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麻木及颈椎旋转功能障碍,其中2例伴有神经压迫,ASIA分级D级。术前C1,2角平均20.7°~23.4°。所有患儿接受颅骨牵引,并在完全复位或寰枢椎基本复位后接受手术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寰齿间距,ASIA分级及C1,2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获随访,时间8~156个月。临床和放射学随访显示,寰枢椎关节完全缓解,复位满意,关节融合稳定。未观察到与此技术相关的神经和血管损伤。术前患儿的JOA评分、SAC、NDI、C1,2角与末次随访比较,均有明显改善。2例ASIA分级D级患儿恢复到E级。结论: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操作简便,出血少,稳定性强,植骨融合率高,是学龄期儿童急性Ⅰ型横韧带损伤伴寰枢椎脱位理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55岁,平均32岁。术中利用寰枢椎椎弓根钉的提拉及牵引作用对移位的寰枢椎进行复位。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5个月。伤口均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四肢症状,术后6个月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6个月,ASIA评分的运动、轻触及针刺评分分别是99.45±0.27、111.09±0.47、111.11±0.58,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及NDI评分分别为1.04±0.38、12.56±2.24,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影像学检查示内固定位置好,未见寰枢关节不稳。结论: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恢复寰枢椎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单开门小钛板经口复位固定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应用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患者13例,其中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6例,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3例,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和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各2例。记录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以评价寰椎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内固定情况以及寰枢椎的稳定性。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前ASIA分级D级2例,E级11例,术后均为E级;VAS评分由术前的(6.2±1.8)分降低至术后的(2.0±0.8)分。随访3~24个月,X线片、CT复查示小钛板固定良好、无松动,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寰枢椎失稳、脱位发生。结论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有效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6.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予颅骨牵引,14例可复性脱位患者中1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2例合并寰枕畸形患者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变化;通过CT扫描评价术后寰枢关节融合率。结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86~170(92.2±27.5)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50(250.7±65.2)ml,没有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1例C2椎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复位丢失,再次行前路松解并最终行枕颈融合术。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58(32.0±12.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枕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2±0.9降低至1.3±0.7(P<0.05);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11.2±1.2提高到16.9±0.8(P<0.05);CT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寰枢椎或枕颈融合良好,融合时间为5~9(6.7±0.6)个月。结论:手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