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PCNA表达和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MC)增殖活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子宫内膜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us antigen,PCNA)、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含量。结果:PCNA在对照组和EM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0%和82.4%,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同分化程度的EMC中PCNA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但PCNA阳性指数(PI)评分,WD明显低于MD,LD,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与EMC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52,P<0.01);PCNA PI评分与EMC临床期别之间呈正相关(r=0.55,P<0.01)。EMC中ER,PR阳性例数分别为49例(66.2%)和56例(75.7%),PCNA表达与ER,PR受体之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P<0.05)和-0.51(P<0.05)。结论:ER和PR阳性、PCNA PI评分较低的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异型性小;反之,表现为侵犯邻近组织、扩散、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ER,PR和PCNA表达之间有明显互补性。PCNA表达结合ER,PR检测具有方法简单、组织无需特殊处理等特点,适于对常规病理切片作回顾性研究,对鉴别肿瘤性质、预测预后均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对 8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R、PR。【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及ER和PR同时阳性率较高 ,分别为 5 6 6 %、81 9%、5 3 0 %。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阳性率高于绝经后 (P <0 0 5 )。子宫内膜癌Ⅰ期ER、PR阳性率高于Ⅱ期以上者 (P <0 0 5 )。子宫内膜癌组织高分化的ER阳性率高于中低分化 (P <0 0 5 ) ,而PR阳性率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不大 (P >0 0 5 )。【结论】子宫内膜癌ER、P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 ,对指导术后内分泌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率,探讨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法(SP)测定40例子宫平滑肌瘤和相应子宫肌层组织的ER、PR、PCNA的表达.结果 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62.5%、70%;相应子宫肌层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40%、42.5%,两组ER和P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中PCNA表达水平,无论在增殖期或分泌期,高于相应肌层组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R、PR、PCNA均是反映子宫肌瘤的生物学行为的指标,研制ER、PR、PCNA的拮抗剂,使子宫肌瘤萎缩或凋亡,有望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ER、PR检测,结合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ER、PR在70例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和58.570/o.ER及PR的双阳性为50%。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ER、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R、PR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是一个可以综合反映痛程、病情和病变性质的客观指标,其测定对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ER、PR检测,结合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ER、PR在47例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2%和59.57%,ER及PR的双阳性、双阴性分别为48.93%和34.04%。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ER、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子宫外病灶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ER、PR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是一个可以综合反映病程、病情和病变性质的客观指标,其测定对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SSTR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STR各亚型及ER、PR的表达情况,分析SSTR各亚型的表达与ER、PR表达的关系.结果 在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STR各亚型(SSTR1、SSTR2、SSTR3、SSTR4及SSTR5)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15%,21.7%,23.3%及18.3%;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70%.SSTR3、SSTR4在中高分化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5);SSTR各亚型表达与患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P>0.05);SSTR2、SSTR4的表达与ER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SSTR3、SSTR5的表达与PR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中存在着SSTR各亚型的表达,一些亚型的表达与ER或PR的表达相关,相应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TA)可能为SSTR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治及预后判定提供新的靶点,对孕激素有效的子宫内膜癌,SSTA也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P53蛋白的表达及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52例子宫内膜癌中ER、PR和p5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9%、50.0%和46.2%.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在Ⅰ、Ⅱ和Ⅲ级子宫内膜癌中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56.3%和18.2%,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37.5%和18.2%).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及淋巴结转移,p53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p53表达与ER、PR表达有关(P<0.05).结论 ER、PR和p53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类型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测定对评佑子宫内膜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和PCNA的表达。结果 ER、PR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降低(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二者表达的高低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PCNA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其表达的高低亦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ER、PR与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分别为r=-0.361,r=-0.441,P<0.05)。结论 ER、PR和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变和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者的联合检测在指导其内分泌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 对83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R、PR。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及ER和PR同时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6.6%、81.9%、53.0%。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阳性高于绝经后(P<0.05)。子宫内膜癌I期ER、PR阳性率高于Ⅱ期以上者(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的ER阳性率高于中低分化(P<0.05),而PR阳性率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不大(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ERP、P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对指导术后内分泌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4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Cx43蛋白与ER、PR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膜癌组)、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正常组)中的Cx43蛋白、ER及PR的表达.结果:(1)Cx43蛋白、ER及PR在正常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83.3%及86.7%,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7%、50.0%及5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Cx43蛋白、ER及PR在病理分级为G1的内膜癌中阳性率分别为80.0%、80.0%及80.0%,高于G2(60.0%、60.0%及46.7%)和G3者(10.0%、20.0%及30.0%),P<0.05;(3)浅肌层浸润的内膜癌阳性率分别为59.1%、63.6%及86.3%,高于深肌层浸润者(均为12.5%),P<0.05;(4)手术分期为Ⅰ~Ⅱ期的内膜癌阳性率分别为54.2%、50.0%及62.5%,Ⅲ~Ⅳ期者的阳性率分别为16.7%、50.0%及33.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x43蛋白、ER及PR与内膜癌发生有关,可作为诊断、了解病变程度和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Cx43蛋白与ER及PR的表达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激素在子宫平滑肌瘤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平滑肌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分析了46例子宫肌瘤、肌层、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含量。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PCNA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肌组织,ER、PR明显低于内膜增生期(P<0.05,P<0.001)。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孕激素的水平及其受体的含量有关,PCNA可能与肿瘤的异常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R、PR及PS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IHC(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中ER、PR和PS2等3种指标的表达,分析这3种指标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ER、PR及PS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75%(31/80)、36.25%(29/80)、43.75%(35/80),ER与PR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s=0.966,P<0.01),而ER、PS2、PR与PS2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s=-0.357,P<0.01;rs=-0.329,P<0.01);ER、PR和PS2阳性表达在BorrmannⅠ、Ⅱ型与BorrmannⅢ、Ⅳ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分组中的ER、PR阳性表达率在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分组中PS2阳性表达率在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PR的表达可能与胃癌发生、生长方式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PS2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生长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女性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原癌基因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对癌细胞分化的影响,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手术切除和诊刮的37例子宫内膜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ER、PR、PCNA和c-erbB-2含量检测。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低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有关。PCNA和c-erbB-2在内膜腺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ER、PR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R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PCNA和c-erbB-2的过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李蓉  周琦  叶学正  朱晓玲 《重庆医学》2007,36(19):1963-1964,1983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及p53蛋白的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R、PR、p53蛋白及PCNA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为21例,阳性率为43.75%,ER的阳性表达为32例,PR的阳性表达为33例,阳性率分别为66.67%和68.75%,进一步分析发现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而ER、P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5).在p53蛋白表达阳性的病例,PCNA计数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p53及PCNA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53阳性表达、ER、PR缺失表达及p53阳性表达组织中PCNA的高表达均提示肿瘤组织的分化差,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综合分析上述指标,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PAP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对3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激素受体、DNA进行测定,并将其结果配对研究。结果发现ER阳性21例(65.6%),PR阳性20例62.4%,二倍体9例(28.1%),异倍体23例(71.9%),其中四倍体5例(15.6%)。配对研究发现ER阳性与SPF,PI呈负相关(P<0.01),PR阳性与SPF呈负相关(P<0.05),与PI无相关性。二倍体,异倍体之间SPF、PI、ER、PR无显著性差异。将四倍体从异倍体中排除,再比较发现二倍体SPF值明显低于异倍体(P<0.05),PI值差异变大,但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中PCNA和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色素C(CytC)蛋白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胃癌组织及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CNA和Cyt C蛋白的表达。 结果: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CNA和Cyt C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0.0%(2/10)和10.0%(1/9),胃癌组织中PCNA和CytC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86.4%和78.0%,胃癌组织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 或P<0.01)。在不同年龄、不同肿瘤大小的胃癌患者中PCNA和CytC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分化患者PCNA的表达率高于高分化患者(P<0.05),低分化和中分化患者CytC蛋白表达率均低于高分化患者(P<0.01),胃癌组织中PCNA蛋白与Cyt C蛋白的表达频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NA蛋白的高表达及Cyt C的低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分别通过不同途径来发挥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雌激素受体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肿瘤中的激素受体(ER)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ER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在114例星形细胞瘤标本中的表达。结果星形细胞瘤ER阳性率为40%(45/114),PCNA阳性率为66%(75/114)。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ER阳性率(43%)明显高于良性(Ⅰ级)的阳性率(34%)。星形细胞瘤中ER与PCNA,ER与肿瘤分级及PCNA与肿瘤分级之间有相关性。结论ER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随着肿瘤的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CNA的表达与恶性增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C-erbB-2、PCNA的表达与激素受体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C-erbB-2癌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和PR的表达。结果:85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CNA、ER和PR表达率分别为58.8%、56.5%、71.8%和67.1%。C-erbB-2和PCNA的表达在ER、PR阴性组高于ER、PR阳性组,在淋巴结转移组C-erbB-2和PCNA的表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C-erbB-2和PCNA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P<0.01),与淋巴结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C-erbB-2、PCNA与ER、PR在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定的内在联系,C-erbB-2与PCN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它们的检测结果对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壬基酚的幼雌SD大鼠子宫营养试验敏感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典型的外源性雌激素对 -壬基酚 (p- NP)的幼雌 SD大鼠子宫营养试验敏感指标及其机理。方法 用 2 1d龄 SD雌性大鼠 5 0只 ,随机分为花生油溶剂对照组 ,p- NP6 0 mg/ kg、90 mg/ kg和 12 0 mg/ kg,苯甲酸雌二醇 (E2 B,0 .4 mg/ kg)阳性对照组共 5组 ,每天灌胃一次给药 ,连续 3d。于末次给药后 2 4 h处死动物 ,取子宫称湿质量。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子宫雌激素基因产物孕激素受体 (PR)、雌激素受体 (E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结果  E2 B0 .4 m g/ kg、p- NP90 mg/ kg和 12 0 m g/ kg组的子宫湿质量、子宫 /体质量比与溶剂对照组相比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而 p- NP6 0 mg/ kg组的子宫固有层和肌层细胞核有 PR,ER及 PCNA表达 ,且有随剂量递增趋势。结论 子宫营养试验检测雌激素基因产物比其它指标敏感 ,固有层和肌层细胞增生是子宫湿质量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