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郑志攀 《河南中医》2024,(5):655-658
汗法是太阳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文中所载常见的误汗原因有:辨证失误,方证不符;病轻药重,耗伤气阴;病重药轻,病势难截;误治兼加,头绪繁杂;体质偏颇,变证叠出;火疗取汗,误治生变。为避免误汗,临证应注意方证相应,汗法主要适用于太阳伤寒及中风证,伤寒为表实证、中风为表虚证,表实证多用麻黄汤,表虚证多用桂枝汤。同时还需注意兼夹病证,随证治之。注意方药轻重缓急,发汗不及可更作服或温覆及啜热稀粥,若发汗太过,则可用温粉粉之。《伤寒论》中的发汗方法多指辛温发散法,另外还有温针、火灸等方法,临证应选择合适的发汗方式。注意因人制宜,酒客、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虚寒者慎发汗,在选择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峻剂时,还要考虑到患者体质的强弱。  相似文献   

2.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近代对灸法的应用分类大体为艾炷灸(直接灸、隔物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电热灸、温针灸、发泡灸等。灸法不仅用于治疗慢性病,在实际临床中也常用来治疗一些急重症。如《金匮要略》中就有独用灸法来治急症与闭证。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相似文献   

3.
外治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治病方法,系采用药物、手法或配合一定器械施治的各种方法。药物外治为外治法中的一种,据《理瀹骈文》记载,早在《内经》中,就有应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亦有以火熏令其汗,冷水潠之,赤豆纳鼻,猪胆汁密煎异等药物外治法的记载。唐·孙思邈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对外治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了外治法的内容,今试将《千金方》中有关药物外治法作一初步的归纳探讨。一、溻浴法将药物煎汤,用以沐浴、泡浸、溻渍、洗、淋射。《礼记》:“头有疮则  相似文献   

4.
中药洗浴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外治法追究其源头,可推至上古时期,《山海经》曰:“砭者,以石刺病也。”这可谓是较早的外治方法。之后《黄帝内经》问世,书中除主用针刺外,还记载有灸、砭、熨、蒸、涂、嚏、浴、膏摩、按摩等,并在适应证方面作出了初步的理论阐述:如浴法,提出用以预防疾病。《素问·刺法论》曰:“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火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伟 《陕西中医》1994,15(1):42-43
<正> 《伤寒论》,论及误用针灸的内容共17条,其中误用火灸者11条,误用温针(包括烧针)者6条。综其内容,皆系误用火法(条文中有“熨”、“火劫”、“火迫”、“火”、“火熏”、“火灸”、“灸”、“火逆”、“烧针”、“温针”等概念,然均含“火热”之意,故本文概之日“火”法)取汗而引起的变逆之证。现按其引起变证的病理本质,分述于次。  相似文献   

6.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善用汗吐下三法 ,汗法的运用首当其冲 ,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汗法治疗体系。尤善用不药之药取汗 ,有砭有灸 ,或蒸或浴 ,各视邪之所在而施 ,体之所宜而用。现略述如下 ,冀希有益于临床。《儒门事亲》卷六至卷八 (“十形三疗”)中录 16 2例病案 ,运用汗法 (包括刺血、针刺 ) 5 1例 ,其中单用或并用外治法发汗达 34例。其云 :“灸、蒸、薰、渫、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凡解表者皆汗法也。”现举数法以析之。1 澡浴发汗即在暖室中用热水或适当方药汤洗浴。如治小儿风水 ,除服五苓散通阳利水外 ,“更于不透风处…  相似文献   

7.
<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分别阐述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对现代疾病的诊治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仅如此,书中提及的外治法对现代肛肠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运用药物、物理方法、手术等,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外科名著《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8.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 ,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 :“针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 :“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灵枢 官针篇》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  相似文献   

9.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 ,以其善用汗吐下三法著称。其汗法虽源于《难》、《素》,禀于华佗、仲景、河间 ,然通过张氏的锻炼磨砺而自成一家。本文试通过张氏医案 ,一窥其汗法之玄机。张氏医案集中在《儒门事亲》卷六至卷八 ,计1 62例 ,1 39案。其中单用汗法者 9例 ,汗吐合施者2例 ,汗下并行者 4例 ,汗吐下联用者 1 7例 ,以外治法发汗者 34例。书中举汗药凡 40味。除用药物外 ,还采用了灸、蒸、熏、洗、熨、烙、针刺、导引、按摩等法取汗 ,并提出了“涌吐取汗”法。张氏用汗法所治病证多达 2 0余种 ,涉及内外妇儿眼等临床各科病证 ,包括外感风…  相似文献   

10.
火逆证首见于《伤寒论&#18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16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另外《伤寒论》中另有12处也记载了火疗变证。张隐庞注日:“火逆者,因火而逆也。”即因误用了灸、熏、熨、烧针、温针等火法而引起的变证。以上诸法中,仅灸法的目的在于温经,其余疗法皆为发汗。而诸法之中,又只有熏法可用于解除轻微的表邪,其余疗法热力则较强,难于掌握出汗的多少、缓急,易助热生火而耗气动血。故《伤寒论》阐述火逆,并非有轻灸之意,而只是告诫临床用灸如用药,要得法才能救疴。  相似文献   

11.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其祛邪扶正之汗法 ,不拘一格 ,方法多种 ,以发汗之方法 ,以宣散郁滞为目的 ,尤其重视外治汗法。张氏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诠·十三中指出 :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凡解表者 ,皆汗法也 ,张氏把外治之法有汗者 ,统归汗法。《儒门事亲》“十形三疗”篇中 ,共录 16 2例病案 ,运用汗法5 1例 ,其中单用或并用外治法发汗达 34例 ,足见外治汗法在张氏汗法中的重要学术地位。现就其颇有特色的外治汗法 ,简析如下。1 砭刺出血张氏认为 :“出血者 ,发汗之一端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挖掘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物警戒思想,传承中医药安全用药思想,指导现代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方法:从法、药、人多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用药安全内容,并分类归纳,探讨其警戒措施,提炼经方警戒思想与方法。结果:从“法-药-人”角度探讨经方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经方依据汗、吐、下、消、温、清、补、和八法各治法特点,药物本身的特性,以及患者的体质差异具有相应的警戒措施。结论:经方中蕴含的中药药物警戒内容丰富,对现代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论》对针、灸、药的选择应用谨慎而精到,并开创了针(灸)药并用之先河。其内容有先针后药者;有先灸后药者;有只针不药者;有只灸不药者;有针灸药皆宜者;有误用针灸,汤药救逆者;有根据疾病轻重,而选择针或药者。通过整理、分析《伤寒论》中针(灸)药选配应用的有关条文,探析针(灸)药各自的优势及相互作用,把握其针(灸)药选配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骨伤科中药外治法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治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具有简、便、廉、验的一种方法。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如用砭石、针灸、熨贴、按摩、引导等。清代名医吴师机著《外治医学》更为详尽,被后人誉为“外治之宗”。现就何天祥老师临床经验,笔者管窥所得,略陈大概。  相似文献   

15.
敦煌《脉经》,指法国所藏P.3287写卷,有称《三部九候论》、《脉经又二》者。这部写卷,内容广泛,其中论及针灸学术内容的约占八分之一。本文仅就《脉经》有关针灸学术内容略陈管见。一、针药灸熨综合治疗敦煌《脉经》载药方13首,腧穴14个。其中治疗伤寒中风,服桂枝汤、葛根汤,摩以治风膏,针风府、天柱、灸大杼。这一则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所列112方中,除内服的110方外,还收载了不少治疗热病的多种外用方法,假设了因误用之而导致的变证。兹根据《伤寒论》有关内容,浅析如下。论中涉及外洽的计49条。其中最多的是针法,其次是服汤药后“复取微似汗”法,他如火法(熨、被火、火劫、火迫、火熏)、艾灸法、粉扑法、蜜导法和(口异)灌法等。误治的有16条,除(口异)灌法外,其余为温针、烧针和诸火法所引起;治疗的有31条;另外,还有用来预防再度感寒和探察死生的一些方法。外治作用 1.温复取微汗太阳病为外邪侵袭后营卫失和而引起的病变。无论是中风的桂枝汤证,或伤寒的麻黄汤证,皆以辛温解肌、调和营卫为治疗的原则。桂枝汤为  相似文献   

17.
整理分析《伤寒论》有关针灸的条文,初步探讨《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疾病的特点:阳证宜针不宜灸,阴证宜灸不宜针;针刺未病先防;针药并用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8.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从中医学的起源来看,中药外治远早于内治,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熏浴法、灸熨等多种方法的记载。《黄帝内经》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清代外治法专家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书中,也系统地介绍了外治法的历史、种类、理论根据等。中医词典对外治法的定义为:外治法,泛指非内服药物之外所用施术于体表,或以药物、器具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针灸疗法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内容,散见于各篇条目之中,给后学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惑,考<伤寒论>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仲景先师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并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的治疗原则;同时倡导"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实证不宜用火治(包括艾灸、熏熨、温针、烧针等),若用灸法易出现变证、坏证,即阳盛阴虚忌用火灸法;阴虚热证,灸治亦应忌用,故针刺法多用于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方可避免一些失治、误治的变证.  相似文献   

20.
分析《金匮要略》中涉及针灸和针药结合的条文,总结归纳《金匮要略》中仲景运用针药的临证学术思想特点,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针药辨治体系。从欲行针药,首辨阴阳;针药临辨,脉证合参;针药法变,杂合以治;针灸误治,药灸予之的角度,浅析了相关针药结合之理,期望能够为针灸临床提供些许指导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