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应用一种快速改良ELISA法检测244例人血清抗dsDNA抗体(包括IgG、IgA及IgM类)。结果示,本法特异性及阳性率优于目前常规ELISA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SLE患者血清中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86.2%(112/130),活动期SLE患者阳性率为94.7%(54/57)。抗上DNA抗体主要见于SLE(占95.0%),也见于DLE、SCLE、RD及MCTD患者血清中。89例非CTD的其它患者或健康人中有3例假阳性。本法优,久之一是避免了抗ssDNA或RNA抗体影响,结果更为准确,阳性率大为提高,有利于SLE诊断及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2.
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清抗脱氧核糖核蛋白(DNP)抗体,在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他结缔组织疾病(CTD)以及非CTD对照组各30例中,阳性率分别为90.0%,66.7%和13.3%,30例正常人均阴性。活动期SLE抗体水平明显高于CTD组,治疗后则明显降低或阴转。本方法简便快捷,可作为SLE初筛指标,其强阳性结果有助于病情活动状况观察及与其他CT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抗核抗体和疱疹病毒IgG类抗体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ELISA间接法检测了人血清中的CMV和HSVⅠIgG类抗体,48份间接荧光免疫技术检测的ANA阳性血清和57份ANA阴性血清,CMVIgG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和39%。31份免疫印迹法检测的ENA抗体阳性血清和62份ENA阴性血清,CMVIgG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1%和42%,两类抗核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CMVIgG类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但HSVⅠIgG类抗体水平在这些抗核抗体阴性、阳性组间的差异不具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印迹法检测228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血清抗ENA抗体,阳性率为7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P<0.0l)。在各种CTD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抗ENA抗体阳性率为67.6%。结果表明:抗ENA抗体的检测对CT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是一组综合征,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混合表现为特点,兼有滴度很高的抗rRNP抗原的抗体[1],对MCTD的诊断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由于在SLE,PSS,PM/DM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都可找到对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的自身抗体。若能在MCTD中找到这类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为此我们应用免疫印迹技术(IBT)对361例各种风湿性疾病进行ENA多肽抗体检测,对分子量为28.5KD、18.5KD、11.5KD、20KD、18KD、13.4KD…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免疫双扩散(ID)与免疫印迹(IBT)法检测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抗Sm抗体阳性的228份病例分为3组:①ID法阳性组;②IBT法阳性组;③2种方法均阳性组。分别计算和比较它们与SLE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结果:①ID法检测阳性131例,111例(85%)为SLE,20例(15%)为其他结缔组织病(CTDs)。②IBT法检测阳性150例,53例(35%)为SL  相似文献   

7.
结缔组织病患者抗ENA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免疫印迹法检测228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血清抗ENA抗体,阳性率为71.9%,明显高于对照组为3.2%(P〈0.01)。在各种CTD中,系统性红斑疮抗ENA抗体阳性率为67.6%。结果表明,抗ENA抗体的检测对CT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八疮(SLE)口才和其它结缔组织病患血清IgG类ENA抗体。方法 用小牛胸腺提取核抗原(ENA),用免疫印迹法(WB)与对流免疫电泳(CIE)检测结缔组织病口才血清ENA抗体。结果 Sm、RNP、SSB抗体检出率分别为63.2%、44.7%、38.6%、44.7%,另发现90kd,85kd,66kd等抗体。结论 免疫印迹法可在分子水平检测抗体,特异性高,并可用于抗原表位和发病  相似文献   

9.
自猪肾皮质提取Cyclophilin(CyP),建立了检测CyP的间接ELISA试验。全身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CyP阳性率为53.3%,显著高于类风湿关节炎、桥本甲状腺炎与其它疾病患者。抗CyP抗体与抗核抗体的出现有同步性(P<0.001),但与抗钙调素自身抗体(抗CaM)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0.
抗核抗体及其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抗核抗体及其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对50例SLE病人血清进行连续五年的追踪观察。结果:IFANA、抗ds-DNA、抗Sm、抗U1-RNP、抗SS-A、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0%、30%、44%、52%、22%。IFANA的滴度高低与病情活动状况无关,转阴并不表示病情缓解;抗ds-DNA抗体与狼疮性肾炎相关,持续高滴度常表示疾病活动特别是狼疮肾活动;抗Sm抗体与病情无关,治疗后易消失;抗U1-RNP抗体与雷诺氏现象相关;抗SS-A抗体与光敏感相关;抗SS-B抗体与干燥综合征相关;这三种抗体多持续存在。表明在SLE,各种ANA可能代表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11.
刘利  陈莉  朱川  丛贤滋  李晓峰  丁玉珍 《医学综述》2013,(20):3817-3819
目的 探讨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检测SLE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斑点金渗滤法;采用酶免疫斑点法检测6种特异性核抗原的自身抗体(抗Sm、RNP、SS-A、SS-B、Scl-70和JO-1抗体).结果 ①374例SLE患者中,IIFA检测ANA阴性31例,ANA阳性者343例(阳性率91.7%),主要荧光模式为核颗粒型、核颗粒/均质型;②抗Sm、RNP、SS-A、SS-B、Sc1-70、Jo-1、ds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5.0%、23.8%、50.5%、12.0%、0%、0.3%和43.8%.结论 ANA的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抗角蛋白抗体 (AKA)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 (EORA)诊断意义。方法 :以 Wistar大鼠中 1/ 3食管组织冰冻切片为底物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5 1例 EORA及 13 9例对照组的血清 AKA,记录同期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AKA对 EORA诊断敏感性 3 1.4% ,特异性 98.6%。早期 EORA患者 AKA阳性率 2 8.6%。 AKA阳性组 Ig M、ESR较阴性组高 ;医生及患者对病情活动性评分、Sharp评分有增高趋势。 16例 AKA阳性 EORA中 ,RF、APF、抗 Sa抗体阳性数分别为 11例、15例和 4例 ,AKA与 APF相关。结论 :AKA有助于 EORA诊断及早期诊断 ,是病情活动性及严重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重症肌无力(MG)病人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与抗骨骼肌柠檬酸提取物抗体(CAEab)的含量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3例MG病人血清AchRab与CAEab含量。结果两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8%和24.4%,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和非MG病人组(P<0.01)。CAEab在合并胸腺瘤组与临床无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1%和9.8%,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AchRab的测定可为MG病人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CAEab的测定有助于合并胸腺瘤MG病人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抗角蛋白抗体(AKA)和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来探讨三者联合检测在RA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0例RA患者、60例非RA患者抗环瓜氨酸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同时应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RF,对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Anti-CCP和AKA的检测灵敏度与RF接近,但二者的特异性均高于RF。Anti-CCP和AKA在RA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2.5%和43.8%,但在RF阳性的RA患者中,Anti-CCP和AKA的检出率为71.1%和68.4%,显著高于RF阴性组的检出率16.7%和21.4%(P<0.01)。结论:Anti-CCP和AKA是检测RA的一项特异性较高的血清学指标,且可以作为RA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及抗核抗体谱多肽谱对狼疮性肾炎(LN)诊断的有效指标。方法对80例LN组、7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非LN组及104例非SLE组分别用间接荧光法(IIF—ANA)和线性免疫印迹法(uA—ANA)进行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双链DNA及11项抗核抗体谱多肽谱分析。结果LN组抗核抗体阳性率(〉1:100)为100%(80/80),LN组荧光核型均质型42.5%(34/80)显著高于非IN组21.79%(17/78)与对照组5.77%(6/104),P〈0.05;LN组颗粒核型53.75%(43/80)明显低于非LN组73.08%(57/78),P〈0.05。LN病例核均质型主要表现有抗Hi、Nud、dsDNA抗体,x2为8.26、23.05、26.39(e均〈0.05)。抗核抗体谱多肽谱分析,LJN组仅抗dsDNA抗体55.0I)%(44/80)高于非LN组23.08%(18/78),差异有显著性,P〈0.C15。结论SLE伴狼疮性肾炎的病人ANA荧光核型主要表现为均质型,抗dsDNA抗体阳性率显著性增高,可视为预测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对130例临床初诊脑囊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及抗体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67例抗体阳性患者中有34例抗原阳性,阳性率为50.7%;34例抗原阳性患者中有20例头颅CT证实为活动性病变;33例抗体阳性而抗原阴性患者中有26例头颅CT证实为1~2个或多个钙化灶,这表明脑囊虫患者特异性抗原检测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脑囊虫病变的不同程度与CT检查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目前国内新开展的两种检测ENA技术,即免疫印迹法(IBT)和酶免疫法(ELISA)进行对比、分析。方法:用 IBT法及 ELISA法同时检测 130例各种结缔组织病、非结缔组织病人及健康人血清中的抗ENA抗体。结果:20例健康人,两法均为阴性;8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两法检出抗 Sm抗体的符合率为 91.3%,检测抗 RNP抗体的符合率为 82.5%,以上抗体两法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检测抗SSA抗体,IBT法检出率低。抗SSB抗体检出率两法亦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率为87.50%,在12例SS的检测中符合率比较低,为50%。结论:两种方法在检测抗Sm、RNP、SSB抗体时,敏感性无显著差异,ELISA法检测抗SSA抗体优于IBT法。上述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于抗ENA抗体的检测中于可互相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究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103份送检至本院的血样,同时进行抗核抗体检测和抗核抗体谱检测,抗核抗体检测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抗核抗体谱检测运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将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资料收集起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核抗体检测的血样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占所有受检患者的6.32%,经诊断,准确率为78.21%;抗核抗体谱检测的血样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占所有受检患者的4.78%,诊断结果显示,抗核抗体谱的确诊率为91.32%,同时对两种方法均显示为阳性的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准确性最高,为94.67%.结论:对患者同时进行抗核抗体检测和抗核抗体谱检测,能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