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324例618眼实施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术前平均屈光度为-6.26D,平均视力为0.17;术后平均降低5.33D,其中低度近视降低2.53D,中度近视降低4.58D,高度近视降低5.94D,超高度近视降低6.91D;视力平均为1.04,摘镜率为91%,其中正视率占57.67%,低矫占37%,过矫占5.33%,散光增加者占8.24%;眩光发生率11%;并对影响手术效果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各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66例99眼高度近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2年的疗效,术前平均屈光度-10.60D,角膜屈光44.60D。术后屈光度平均下降-6.70D,角膜屈光下降5.40D。术后视力≥0.5者占33.3%,≥1.0者占6.06%。高度近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性别与术后屈光度及角膜屈光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眼轴长度≤27.5mm与>27.5mm两组间无明显差异;<30岁与≥30岁两年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大屈光度下降越多。所以高度近视年龄≥30者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二次切削治疗近视性角膜切削术后欠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共15人(23眼)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因欠矫而实施二次切削。术前平均屈光度为-9.86D(-5.00—-20.00D),其中2眼为中度近视(-3.25—-6.00D),6眼为高度近视(-6.25—-9.00D),15眼为超高度近视(≥-9.25D)。准分子激光二次切削采用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和光学性角膜切削术(PRK)相结合的方法。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91%的裸眼视力≥0.5,70%的裸眼视力≥1.0,70%的屈光度在±1.00D,角膜无明显混浊。由此证明:准分子激光二次切削治疗近视性角膜切削术后欠矫及角膜混浊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多区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多区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疗效。150眼随访满6月,中低度近视组(≤-6.0D)84眼,高度近视组(-6D~-12D)66眼。术后半年总体平均裸眼视力达到1.07±0.28;144眼(96.0%)最终屈光度在±1.0D以内,其中中低度近视组84眼(100%)、高度近视组60眼(90.9%)。术后疗效高于单区域PRK文献报导,尤其是高度近视术后稳定性及预测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器械和设备对近视平均-5.48D的155例(285只眼)行RK。对角膜散光超过1.00D者,联合行1~2对旗状横切口矫正散光。并对术后4~5年患者随访观察。结果表明,角膜屈光力平均降低3.98D,角膜散光由术前平均0.68D降至0.36D,等效球镜平均降低-4.74D。正视率、过矫率和低矫率分别为70.7%、15.5%及13.8%。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以上者占3.4%。裸眼视力≥1.0者占63.8%,≥0.6者占89.7%。并发症中角膜微切穿及视力波动发生率分别为4.6%和34.1%。眩目发生率为8.8%,6个月后降至1.8%。术后1~2年,光学区内皮细胞丧失率平均为6.2%。  相似文献   

6.
报道苏式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157例(314眼)的疗效。术前裸眼视力平均0.16,手术切口4-12刀,视区3.0-3.2mm。术后2年视力平均0.7,1.0以上219眼占70%,0.5以上284眼占90.45%。中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度平均下降4.62D,高度近视组平均下降6.29D,最高度近视组平均下降7.25D;术后散光平均值增加,角膜曲率明显减低。结果表明苏式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近视眼疗效显著,术后屈光度稳定。分析影响RK术疗效的因素,报道本组病例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提出有关预防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65只眼-10.0D以下的近视患者经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结果。按近视程度分组,通过对术前、术后病人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情况及角膜屈光力的结果的比较,证明此项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强的角膜屈光手术。术后6个月时,-6.0D以下的轻中度近视100%裸眼视力达到5.0,高度近视患者裸眼视力平均达4.93。屈光变化在3—6月时仅为0.046D,术后半年最终屈光度为+0.475±0.633D。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随诊结果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应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对277例(422只眼)近视患者进行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对随诊1年以上的患者进行观察。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00~-10.00D(-4.87±1.54D)。结果显示,术后1年时的残留屈光度为+0.25±0.39D;裸眼视力≥0.8者占97。6%,≥1.0者占91.4%;实际矫正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范围内者占97.4%;2.8%的术眼有轻度以下的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者占7.6%,2行者占0.5%;一过性眼压升高者占20.4%。术后6~12个月屈光度的变化≤0.50D者占92.8%。提示此手术治疗-10.00D以内的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预测性强的方法,强调术后应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治疗近视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美国CHIRON公司keracor117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对68例130眼近视患者行PRK治疗。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2.00—-9.75D(x±s:-5.11±1.81D)散光度0—-4.0D。结果:术后3—6个月残留屈光度为+0.08±0.29D,裸眼视力≥0.8者占94.2%,≥1.0者占90.4%。术前屈光度-2D—-6D患眼,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0.8者占95.2%,≥1.0者占94.2%;术前屈光度-6.25D—-9.75D者,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0.8者占91.7%,≥1.0占65.4%。实际矫正度数在预测矫正度±0.5D范围内者占84.6%,0.8%的术眼有2级以下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1.5%术眼角膜有丝状物,1.5%术眼用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者占5.2%。结论:PRK治疗中低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其稳定性好,预测性强,值得临床应用。但术后应注意护理及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固体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应用Light BladeTMⅡ固体激光手术系统进行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6.12~-16.00D106 例180 眼,随访12 ~24 月,回顾性评价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80 眼术前平均球镜屈光度-8.19±0 .53D,术后1 年- 0.47 ±0.42D。术前平均角膜屈光力43 .24 ±0 .26D,术后39 .89 ±0 .50D。在12 个月时,试矫和实矫屈光度相差0 .50D内58 .95 % ,1 .00D内93.33% ,2.00D内98 .33% 。术后1 年裸视力1 .0 占57.22% ,裸视力0 .5 占95% ,最好矫正视力达到术前水平80% ,超过1 行6 .67 % ,超过2 行3.33% ,下降1 行8.89% ,下降2 行1.11 % 。术后角膜Ⅰ级haze1 ,3,6,12 月分别是52 .22 % ,42 .78 % ,45 % ,45 .56 % ,Ⅱ级haze 分别是19 .44 % 、15 % 、12 .78 % 、8 .33 % ,Ⅲ级haze1 眼0 .56% 。10 眼屈光回退6~17 月再手术。4 眼激素性眼压升高,用药后恢复。结论:固体激光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对散光-1.00D-4.50D,近视-1.75D--6.00D20只复性近视散光眼行旗状角膜切开术联合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术后观察3-16个月,平均观察6.5个月,散滏度数减少,-1.00D--4.00D,平均降低-1.57D。裸眼视力平均提高0.82,1.0以上占60%,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颖  李志辉 《眼科》1995,4(2):75-76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近视的手术,尤其对于低中度近视,效果较为肯定。但对高度近视是否适宜手术,效果如何各家意见不一。本文报告了本院1992年10月至1993年7月100例≥-8D患者RK术后3个月结果,认为无近视退行性眼底改变或改变轻微的高度近视为RK的适应证。手术后平均屈光度减少6.9D,76.5%术后裸眼视力≥0.5,达到脱镜目的。眼球轴长并非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周边切口加深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屈光度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的视力稳定性,对361例615眼行PRK手术并随访6~18个月,对术后视力回退情况分组统计分析。结果:近视回退率中低度近视组为3.2%,高度近视组为14.4%,超高度近视组为56.9%。结论:等值球镜-7.00D以下的近视患者视力稳定性较好,PRK手术应该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来减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道了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ALK)治疗近视的最初结果并对ALK的短期效果、安全性及可预测性进行了评估。对接受ALK治疗的81例(128眼)患者随诊平均13.6个月,包括近视120眼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残留近视8眼。术前平均屈光度为-7.48±2.05D。结果显示,裸眼视力达20/40或以上者占86.4%;76.2%的术眼屈光度在±1.00D以内,93.6%在±2.00D以内。其中77%的术眼在ALK术后又接受了RK或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并发症包括:散光较术前增加1.00D以上(4%);持续不规则散光(4%);过矫达+1.00D以上(4%);角膜上皮长入手术界面(2%);角膜板层片丢失(1/128);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或以上者(6.3%)。本研究表明,ALK手术对于矫正高度近视或RK术后残留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预测的方法,若再附加RK或AK手术,则能得到更满意的视力和屈光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固体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采用LightBlade固体激光手术系统对44例60眼复性近视散光同时竟性进行近视和散光角膜切削术,随访6~12个月,对手术前后屈光度变化,视力结果统计分析,并与同期手术的单纯近视进行比较。结果:60眼平均球镜屈光度从-6.74±2.14(-0.75-16.00)D降到-0.147±0.23(-0.25-0.75)D柱镜度从1.62±0.53(0.75-4.75)D降到0.064±0.27(0-0.75)D。裸眼视力0.5,57眼95%,裸视力1.04者7眼73.33%。单纯近视术后裸视力0.5和1.0的分别是94.23%和75%,复性近视散光和单纯近视的固体激光疗效无明显差别(P>0.1)。结论:LightBlade固体激光手术系统治疗近视散光安全有效,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复合近视散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astigmatic-refractivekeratectomy,PARK)治疗复合性近视散光的效果,采用ker-atomⅠ型准分子激光机,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浅表层的椭圆形切削,共对57例82只复合近视散光眼行治疗,随访1年以上。术前近视球镜平均为-6.23±2.50D,散光为-1.47±0.82D,角膜散光为1.21±0.48D,最佳矫正视力为0.97±0.15。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状态在3~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年随访,近视平均为-0.52±1.00D,散光为-0.43±0.43D,相比术前散光平均降低70.7%;在术前散光≤0.75D、1.00~1.75D及≥2.00D三组中,其术后散光分别比术前降低60.3%、70.0%和74.9%,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0.72±0.27D,比术前降低40.5%;术后裸眼视力:90.2%达到0.5或以上,72%达到0.8或以上。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PARK是矫治散光的有效安全方法,主要用于矫正由规则对称角膜散光引起的复合近视散光  相似文献   

17.
孙康  苏宗隆 《眼科》1995,4(2):95-98
24例29只眼并发性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樾主术后随访3个月 ̄3年(平均16.4个月),裸眼眼力平均为0.371(0.006 ̄0.7),≥0.05者26只眼(脱盲率89.65%)。术后视力较好的是不伴眼后段病变的虹膜睫状体炎并发性白内障,6只眼裸眼视力均≥0.5,平均可达0.6;其次是近视并发性白内障,50%视力≥0.5;合并视神经视网膜、脉络 及玻璃体病变者效果稍差,但大多(83.33%)能  相似文献   

18.
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评估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SCMD气动式角膜切割刀及SCHWINDKERATOM—F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利用Ultravision非球面切削程序对-10D以上高度近视(等值球镜-10.25~-30.00D)117例180只眼行LASIK手术,其中屈光度-10.25D~-15.00D(A组,超高度近视)78只眼,平均-12.62±1.52D;屈光度-15.50D~-30.00D(B组,极高度近视)102只眼,平均-19.18±3.38D。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者A、B二组分别达57.7%及25.5%,裸眼视力≥0.5者分别达94.9%及76.5%;屈光度在±1.00D以内的分别达41.0%及19.6%,在±3.00D以内的分别达83.3%及51.0%。A、B二组各有1眼(分别占1.3%及1.0%)术后3个月有黄斑出血,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低于2行以上。结论:非球面切削LASIK手术对于矫治-10D以上高度近视有很好的疗效,影响手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为视网膜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近视散光的疗效。应用美国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采用多削区治疗近视屈光度为-1.75~-16.00D的患者,观察2年以上,按术前球镜屈光度分为二组,Ⅰ组为-1.75~6.00D(121眼),Ⅱ组为-6.25~-16.00D(86眼)。术后2年裸眼视力≥0.5者在Ⅰ、Ⅱ组中分别为95.9%、70.9%,≥1.0者分别为73.6%、34.9%。Ⅰ、Ⅱ组中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91.7%、62.8%。角膜上皮下混浊0度在Ⅰ、Ⅱ组中分别为87.6%、66.3%,2级以上分别为0、1.2%。眼压均正常。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对低、中、高度近视、近视散光均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对低、中度近视效果更佳,对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应用德国Keracor116型准分子激光仪,采用多步分区切削法治疗高度近视。按屈光度分为二组,Ⅰ组:-6.00~-9.75D,233只眼;Ⅱ组:-10.00~-14.00D,55只眼。术后随访1年,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年裸眼视力≥0.5者占79.4%,≥1.0者占31.6%(其中Ⅰ组≥0.5者占92.3%,Ⅱ组≥0.5者占58.3%)。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术前者占37.1%,小于术前者占6.2%,93.8%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不变或上升。术后1个月时角膜上皮下混浊最重;1年时最轻,87.4%的术眼混浊度为0。术后1年实际矫正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内者占52.0%,±2.00D内者占80.9%。激素性高眼压占14.9%。结论准分子激光多步分级切削法治疗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稳定性较好的方法,对于超高度近视其安全性较高,但预测性略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