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晔 《吉林医学》2014,(8):1783-1784
<正>机制:针刺麻醉疗法,又称"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疗法",简称"针麻疗法"。他是根据经络理论,按手术要求循经取穴,辩证运用针刺手法的一种麻醉方法。我国医务工作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表明,针刺能激活机体内以阿片肽为代表的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的功能,针刺信号传入后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与痛觉镇痛信号整合。在动物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到电针可引起脑内阿片肽基因表达增多的变化,该变化与针刺程度有关,初步提示了针刺镇痛的神经生化、神经生理机制[1]。针麻具有手术时患者完全清醒、术中生理扰乱少、术后  相似文献   

2.
内源性阿片肽与电针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月兵  张灿珍  沈丽达 《医学综述》2005,11(1):81-82,89
电针具有镇痛作用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我国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已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的角度对电针镇痛原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内源性阿片肽是针刺镇痛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以β-内啡肽(β-EP)及亮脑啡肽(LEK)的研究最多。  相似文献   

3.
蛇毒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映霞  陈念  韩丽萍  赵树进 《广东医学》2007,28(8):1358-1360
二十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应用蛇毒治疗疼痛,与传统药物相比,蛇毒镇痛具有止痛时间长、无成瘾性、耐药性,用量少,对顽固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和恶性肿瘤痛都有效[1].虽然蛇毒镇痛的历史悠久,但其镇痛机制还不是很明确,就目前研究发现可能与胆碱能系统、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等多种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电针镇痛的外周机制与皮肤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伤害性刺激引起外周组织释放多种炎性因子,免疫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参与激活和调制伤害性感受器,同时外周敏感化,致使神经-免疫微环路调节成为痛觉调制的关键环节.传统观念认为,针刺镇痛主要受中枢性镇痛机制以及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调制;最近的研究表明,外周镇痛机制(包括局部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5.
针刺抗抑郁快速起效的内阿片肽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针刺治疗抑郁症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相比起效快速,以控制焦虑情绪和躯体胃肠不适感为特点。针刺治疗各种痛症取得稳定疗效的时间在1周左右,这与针刺抗抑郁快速起效的时间相同。针刺镇痛的主要通路是内阿片肽系统。阿片肽能够使患者产生愉悦感,减轻焦虑情绪和躯体胃肠不适感,目前的研究认为阿片肽具有抗抑郁作用。据此认为,针刺抗抑郁快速起效是通过针刺镇痛的主要通路———内阿片肽系统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随着阿片受体的发现,体内的内源性阿片肽也被陆续发现.人们对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与癌痛的控制,以及应用阿片类药物对机体自身内源性阿片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就β-内啡肽的结构特点、受体结合特性与其镇痛作用,以及β-内啡肽的血浆浓度与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效果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术后疼痛是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反应之一,针刺镇痛作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制分不同角度和层次。针刺用于镇痛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毫针针刺镇痛、电针针刺镇痛、皮肤针针刺镇痛、皮内针针刺镇痛、穴位药物注射等。近年来,运用针刺辅助镇痛多见于头颈部、胸腹、盆腔、四肢等各部位手术,并且在临床和基础试验领域,针刺镇痛均取得了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相信随着针刺镇痛机制的逐渐阐明,针刺流程将逐步规范,穴位配伍将形成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内源性阿片肽(Endogenous opioidpeptides)在体内具有递质或调质的作用。由于它种类多,分布广,阿片受体又有不同的亚型,因此对其确切的生理功能以及在某些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还不能得出一个明晰的概念。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内源性阿片肽与机体的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等系统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关,尤其在镇痛方面的作用已经非常明确。1982年 Hosob-uchi 等将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相似文献   

9.
当前,毒品成瘾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针刺以其安全、易接受、无成瘾性、无耐受性的优点成为人们讨论的新兴热点。毒品成瘾机制的主流学说以奖赏替代学说为主,而针刺对脑内多巴胺系统、γ-氨基丁酸神经系统和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等奖赏系统神经环路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该文围绕三者的相关性展开讨论,探究针刺戒毒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内源性阿片物质在体内的多种调节作用已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发现体内某些物质具有抗阿片作用。研究表明,CCK-8(Cholecystokineir,八肽胆囊收缩素)在中枢能对抗阿片物质的镇痛作用,但在心血管调节方面,对CCK-8与阿片肽之间关系的报道尚少。可乐宁是一种中枢性降压药,其降压效应有内源性阿片肽的参与。本工作通过观察正常大鼠脊髓水平CCK-8对可乐宁降压效应的影响,探讨CCK-8在内源性阿片肽的心血管效应方面是否也有桔抗作  相似文献   

11.
阿片肽家族广泛参与伤害性感受的调节,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内啡肽(endorphin)、脑啡肽(enkephalin)和强啡肽(dynorphin,Dyn)]在镇痛中起重要作用[1]。长久以来,阿片受体家族中备受疼痛研究者青睐的一直是μ受体,与疼痛相关的机制探讨、镇痛药物研发基本上是围绕μ受体而展  相似文献   

12.
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所致的病理性神经痛发生率逐渐上升,近年来,我们注意到有较多的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于缓解化疗后神经痛的疗效性;从TEAS的设备原理、镇痛机制、临床疗效等多方面来看,其机制主要是通过电刺激特定穴位对人体起到促内源性阿片肽等镇痛物质释放、保护并修复神经、减少炎性细胞分泌等方面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此机制及应用做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3.
针药复合麻醉是中国传统针刺麻醉和现代麻醉技术结合的产物,两者取长补短,成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法。有研究表明[1],针刺有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调节丘脑-边缘系统等多种镇痛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大部分着重于针药复合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明显减少了全麻药用量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变化。本研究观察在腰硬联合麻醉骨科下肢手术中,针麻与传统的镇静药物相比对术中镇静及术后早期的镇痛是否具有其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雪  安立新 《医学综述》2013,19(1):23-25
针灸在我国具有25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其应用记载。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辅助麻醉能够降低恶心呕吐、改善术后镇痛、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是手术创伤和麻醉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研究大多仅重视手术而忽略了麻醉的影响。针刺辅助麻醉能够通过内源性阿片肽、细胞因子、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机制发挥其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在围术期应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中枢阿片肽介导不同频率电针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医学认为,体内有两套与痛觉相关的系统,一是痛觉的传导系统;二是痛觉的调制系统(内源性镇痛系统),针刺可激活调制系统产生镇痛作用。 中枢阿片肽主要分三大类,即β—内啡肽(β-EP)、脑啡肽(ENK)与强啡肽(DYN),它们是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主要神经化学基础物质。研究表明,低频(2Hz)与高频(100Hz)电针可激活不同的中枢部位,释放不同类型的阿片肽,作用于不同的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效应。现结合有关工作与资料予以简述。 1 脑内β-EP介导低频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16.
胡云波 《医学综述》2009,15(5):772-774
外周感觉神经末梢存在阿片受体,炎症能使其密度和活性增加,但临床局部应用阿片类药物尚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如何能使阿片类药物局部应用达到临床镇痛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阿片类药物和阿片肽代谢酶抑制剂也仅限于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尚未进行。免疫细胞是内源性阿片肽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外周炎症疼痛控制中有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免疫抑制的状态如癌症、糖尿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疼痛的解释以及炎症性疾病治疗策略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Mrg是一类新近发现的、位于外周神经组织的阿片受体。N-甲酰-D天冬氨酸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广泛存在于外周躯体或内脏的痛觉传导通路上,外周N-甲酰-D天冬氨酸受体的活化或表达的改变与疼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总之,阿片类药物的外周镇痛作用,可避免全身阿片类药物应用产生的呼吸抑制、成瘾、耐受等中枢不良反应,又为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药镇痛作用机制及其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上的体验,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疼痛既有机体实质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又有精神上的损害.剧烈的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种种痛苦,严重者还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引发疼痛性休克.所以合理应用镇痛药,有效控制疼痛十分必要.目前,临床上对多种急慢性疼痛多采取以西药治疗为主,但由于西药镇痛药的成瘾性、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多等特点,寻找副作用和依赖性小的止痛中药成为新的趋势.中药镇痛的作用机制大致可分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和通过外周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现对这两种作用机制进行分类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 针刺具有镇痛作用已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中得到证实。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注重的题目之一。目前已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和神经一体液等方面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实验资料。有人根据针刺可以使体内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活动水平升高,使用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可对抗针刺的镇痛效果,提出针刺是激活了内源性  相似文献   

19.
针刺的累积效应以即刻效应和后效应为基础,呈现出时间相关性。疼痛性疾病已被临床研究证实为针刺的主要适应症之一,笔者主要以神经生理机制、神经化学机制、分子机制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别研究脊髓至大脑皮层各个水平的神经传导通路,挖掘其中的生物学变化,包括神经递质、炎性物质、阿片肽前体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等方面,总结针刺镇痛累积效应的中枢机制,旨在阐述该类研究现状,为临床评价累积效应提供方向指导,以期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刺分娩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以Keele标尺图评级法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 RS)疼痛分级法作为针刺分娩镇痛效果评定方法,并通过记录产妇产程等来观察针刺对母婴的影响,通过观察针刺前后及相应时间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β-EP)及5-羟色胺(5-H T)浓度变化,探讨该方法的镇痛机制。[结果]针刺能有效减轻第一产程分娩疼痛,与自然分娩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且能缩短产程。该方法能明显提高产妇外周血中β-EP及5-H T浓度。[结论]以针刺作为分娩镇痛手段,具有操作方便、安全,镇痛效果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其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中枢镇痛系统与对子宫的直接作用共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