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科选择 30例剖宫产患者行L1~ 2 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尾向给药和头向置管注药双向给药法与剖宫产连续硬膜外L1~ 2 和L2~ 3 间隙穿刺头向置管注药法各 2 0例进行比较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选择性剖宫产病人 70例 ,均为初产妇 ,随机分为 3组 ,实验组 (A组 ) 30例 ,对照组 (B组、C组 )各 2 0例。2  方法1 ) A组取L1~ 2 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穿刺针缺口朝向尾端快速注药 ( 5~ 7)ml,然后把穿刺针缺口转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 3cm~ 3.5cm ,平卧后视麻醉平面经硬膜外导管注药。2 ) B组取L1~ 2 、C组取L2…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向注药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100例剖宫产手术随机分两组,单向注药组(A组)和双向注药组(B组).A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直接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B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先向尾端注入3~5 ml局麻药,再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分别对两组麻醉效果、用药量、辅助用药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P<0.05),但手术开始用药量、血压降低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双向注药法麻醉,更适用于剖宫产手术.  相似文献   

3.
王红珠 《黑龙江医学》2005,29(7):519-519
硬膜外麻醉是剖宫产的常用麻醉方式。但是由于产妇麻醉的平面不易控制,在牵拉腹膜及挤压胎儿时常出现牵拉痛。而加用小剂量的氯胺酮使产妇在安静入睡的状态下渡过手术期,而不影响胎儿的娩出评分,是值得采用的一种麻醉方法。现就其产生的呼吸循环功能改变及用药后的临床效果加以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0例孕妇,年龄22~35岁。体重61~87kg。ASAⅠ~Ⅱ级。硬膜上穿刺间隙选择L1~2,向头端置硬膜外导管3cm。局麻药选用罗哌卡因。手术进腹时静脉缓注氯胺酮0.5mg/kg。常规吸氧。麻醉前用KLMURA面罩连接FJ-Ⅲ肺量计测定潮气量(…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阻滞是临床上下腹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本组观察比较穿刺成功后先向足端注入试验量的局麻药再向头端置管注药和向头端置管成功再注药的麻醉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急诊剖宫产手术病人120例,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年龄20~35岁,体重48~80kg,ASA I~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1.2麻醉方法A组于L1~2间隙穿刺成功后针尖斜面朝足端直接注入0.5%布比卡因4ml,再向头端置管3cm后平卧,无腰麻征象后,以1ml/s速度注入1.5%利多卡因加0.25%丁卡因混合液8~12ml。B组于L1~2间隙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cm,患者平卧,再注入试…  相似文献   

5.
目的:硬膜外优先注射生理盐水对剖宫产术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观察50例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置硬膜外导管前给0.9%NS5ml,B组则穿刺成功后直接置入导管,然后常规给予麻醉药。结果:A组麻醉平面较快达到,而且平面较B组宽2~3个节段。结论:A组方法用于剖宫产术,可有效快速达到麻醉平面及减少术中阴部牵拉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时硬膜外与局麻辅以静脉小剂量氯胺酮麻醉后对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 ,作者对 60例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采用两种不同麻醉剖宫产时对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胎儿宫内窘迫选择急诊剖宫产术 ,ASA分级为Ⅱ~Ⅲ级 ,术前无高血压及精神病史的空腹产妇 60例 ,随机分为硬膜外组 (A组 )及局麻辅助氯胺酮组 (B组 ) ,各 30例。两组产妇术前肌注阿托品 0 .5mg、苯巴比妥钠 0 .1 g,入室后测P、R、BP及SpO2 。A组取L2~ 3或L1~ 2 行硬膜外穿刺 (用药为 1 %利多卡因、0 .2 %丁卡因…  相似文献   

7.
常书文  夏中元 《重庆医学》2013,(30):3668-3670
目的比较一点穿刺双向注药法与传统注药方法相比,在改善骶尾部神经阻滞方面的效果。方法入选64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改进组和传统组,每组31例。改进组在穿刺针平行于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后,针尖斜面转向尾端注入5mL 1%的利多卡因后,针尖斜面转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而传统组则直接将平行于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的穿刺针斜面转向头端,注入等量的局麻药后置入硬膜外导管。记录两组产妇术中牵拉腹膜时诉骶尾部疼痛和胸口疼痛的例数,术后模拟视觉VAS评分和麻黄碱的用量。结果改进组(I组)产妇术中牵拉腹膜时诉骶尾部疼痛的例数和术后VAS评分与传统组(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牵拉腹膜时诉胸口疼痛的例数和麻黄碱用量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一点穿刺双向注药方法,可以改善传统方法骶尾部阻滞不全的问题,减产产妇对疼痛的VAS评分,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小剂量吗啡 (2mg)硬膜外腔注射 ,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与常规用量 3mg~ 4mg进行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急诊剖宫产手术 80例 ,年龄 2 1岁~ 3 6岁 ,体重60kg~ 85kg ,有产科手术指征。随机分为试验组 (A组 )40例 ,对照组 (B组 ) 40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2 方法术前均常规肌注阿托品 0 .5mg、安定 1 0mg ,入室后用多参数生理监测仪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 80例均选择L2~ 3 ,行硬膜外腔穿刺 ,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 3cm~ 4cm注入 1 .3 3 %利多卡因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软头硬膜外导管在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80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软头导管组和普通导管组,每组各190例,均行硬膜外麻醉。成功进行硬膜外穿刺后,软头导管组置入软头硬膜外导管,普通导管组置入普通硬膜外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置入硬膜外导管时发生导管回血、置管困难等状况。结果产妇均顺利进行硬膜外穿刺。软头导管组产妇在硬膜外穿刺置管过程中,置管时回血患者2例、置管困难4例、置入血管1例、导管回抽有血1例、置管失败1例,明显低于普通导管组(分别为20例、12例、8例、6例和4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软头硬膜外导管可提高麻醉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立军  周红军 《黑龙江医学》2002,26(11):892-892
本研究旨在探索硬膜外阻滞行剖宫产术时对正常产妇及胎儿脐血内TXA2 和PGI2 的变化 ,以了解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体内TXA2 和PGI2 的改变。1 资料及方法随机选择正常足月妊娠初产妇 30例 ,其中 ,急症手术 14例 ,择期手术 16例。均在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术。年龄 2 2~ 30岁。体重 6 0~ 75kg。在本次妊娠期间未患有其它疾病 ,胎心正常。2 麻醉方法患者侧卧 ,经L2~ 3 穿刺 ,向头端置入导管 2~ 3cm ,注入1 33%利多卡因及 0 17%地卡因合剂 (含 1∶2 0万u 肾上腺素 )。麻醉开始至胎儿娩出时用通气面罩吸入氧气 ,氧流量为5L…  相似文献   

11.
阮履强  魏林 《四川医学》2001,22(5):459-460
我们从母婴安全 ,满足手术要求 ,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对不同麻醉方式进行了比较。1 临床资料1 1 选择ASAI级剖宫产 90例 ,年龄 2 1~ 34岁。体重 52~ 83kg ,身高 148~ 170cm ,随机分腰麻 (SA)组、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CSEA)组、硬膜外麻醉 (CEA)组各 30例。 3组产妇在怀孕过程中均无任何特殊疾患 ,术前未用药。1 2 麻醉方法 :产妇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ECG、SPO2 、EtCo2 ,开放静脉通道 ,并穿刺桡动脉 (取血样用 )。硬膜外组 :选 18号穿刺针 ,经L2~ 3穿刺 ,向头侧置管 3cm ,用药为 1.6 %D合剂 (2 %利多…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子宫全切手术中应用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 ,并与连续硬膜外麻醉 (CEA)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ASAⅠ~Ⅱ级择期子宫全切手术者 10 0例 ,年龄30~ 6 0岁 ,平均 42 .5岁。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5 0例。两组均于术前晚口服安定 0 .1mg/kg ,术前 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 4mg/kg ;麻醉前建立静脉通道。穿刺点为L2~ 3 。A组采用CSEA。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以针内法实施腰麻 ,注入 0 .75 %丁哌卡因 2ml,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阻滞…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娩镇痛是消除或缓解分娩时产痛的措施。产妇不仅要求分娩时母婴安全 ,而且要求分娩无痛。在过去 2 0年中硬膜外阻滞麻醉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1-5] 。尤其近 1年来局麻药罗哌卡因的应用 ,使硬膜外阻滞的分娩镇痛作用更趋完善。1 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方法和药物选择硬膜外阻滞术分娩镇痛选在第一产程宫口开大至 3~4cm时开始 ,活跃早期进行。从穿刺点L2~ 3 或L3~ 4椎间隙刺入硬膜外腔 ,回抽无脑脊液后 ,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 3cm并固定。先注入试验剂量的局麻药 1%利多卡因 5ml,待5min后证明未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后…  相似文献   

14.
刘晓欧 《吉林医学》2012,33(24):5189-5190
目的:比较单纯硬膜外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一点穿刺双向给药方法,在剖宫产术中哪种方法更好。方法: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于L2~3间隙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3 cm,平卧后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 ml,5 min后确认导管未误入蛛网膜下隙,经硬膜外导管推注2%利多卡因10 ml。B组经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针斜面旋向尾端并注入2%利多卡因5 ml,然后将针斜面旋向头端再注药10 ml,然后置管3 cm后改仰卧位。观察两组起效时间(从穿刺成功后至T8麻醉平面出现差异时间),镇痛时间(从穿刺成功后至T8完全无痛时间),镇痛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血液动力学稳定,Bp、HR、RR、SpO2及ECG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肌松弛程度优等率,A组为64%,B组为90%,A组有13例腹肌紧张影响手术操作,追加2%利多卡因后腹肌松弛完成手术,其中有5例追加麻药后仍不能完成手术,辅助氯胺酮才完成手术。两组优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一点穿刺双向给药法,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好,特别适合用于急诊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剖宫产手术实施硬膜外麻醉时不同方向注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选择L1 ~ L2椎体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实施麻醉,B组确定穿刺针到达硬膜外后先向脚端注射试验剂量局部麻醉药后再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射局部麻醉药麻醉.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麻醉起效时间、阻滞范围及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结果:两组麻醉药用量、术中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B组起效时间为(5.53±0.82) (min),A组起效时间为(9.00±1.41)(min) (P <0.05);B组麻醉效果Ⅰ级者27例占86.7%,A组麻醉效果Ⅰ级者16例占53.3%.结论:采用一点法双向注药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起效更快,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观察针内套管针法蛛网膜下腔阻滞与硬膜外腔阻滞两种麻醉方式应用于Misgav -Ladach式剖宫产手术[1] 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术的健康产妇 2 9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蛛网膜下腔组 ,SB组 ) 1 5例 ,对照组 (硬膜外组 ,EB组 ) 1 4例。1 2 方法 产妇术前禁食禁水 ,不用术前药 ,入室后静脉输注不含糖林格氏液 ,注射麻醉药之前输入约50 0ml液体。SB组取L2 - 3 间隙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 2 5号穿刺针刺入蛛网膜下腔 ,证实无误后注入 0 1 2 5%布…  相似文献   

17.
腰麻及硬膜外阻滞在80例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对剖宫产术采用了腰麻或硬膜外阻滞。但究竟是腰麻效果好还是硬膜外阻滞效果好 ,临床上尚有不同看法。作者在 80例剖宫产手术中观察比较了这两种麻醉方法的作用和并发症。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ASAI足月产妇 ,年龄在 2 2~ 35岁 ,体重 5 5~ 80kg。随机分成腰麻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均为 4 0例。两组产妇基本资料相仿 ,术前均未用药。1 2 麻醉方法 :腰麻组产妇取左侧卧位 ,用新型腰穿针于L3~ 4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后注入 0 5 %布比卡因与葡萄糖混合液 (0 7%布比卡因 2ml +10 %葡萄糖液1ml) 2 3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对导管置入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行腰硬联合麻醉时硬膜外导管置管通畅的160例拟接受剖官产手术产妇,年龄(23~36)岁、体重(55~75)kg,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0例。160例产妇ASAI级、凝血功能正常、足月妊娠且无妊娠期并发症。腰硬联合麻醉均在L2~3。间隙穿刺,Ⅰ组产妇放置硬膜外导管时置入硬膜外腔内的长度为3cm,Ⅱ组、Ⅲ组和Ⅳ组产妇置入硬膜外腔内的导管长度分别为4cm、5cm和6cm。导管顺畅置入后末端连接注射器回抽观察有无发生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产妇发生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5.0%、5.0%和5.0%,四组中的任意两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置入硬膜外腔内的导营长度在3cm、4cm、5cm和6cm时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穿刺对剖宫产手术仰卧位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SAI~II级剖宫产手术患者100例,年龄20~30岁。随机均分为左侧卧位组(L组)和右侧卧位组(R组)。两组均取L2~3椎间隙腰硬联合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0.75%罗哌卡因1.5mL。然后硬膜外腔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固定好导管后让患者平卧。观察麻醉后对仰卧位综合征发生的影响。术中监测EKG、SPO2、BP及HR。结果 R组仰卧位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P0.05)。结论 L组行腰硬麻醉穿刺成功平卧后能够减轻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对静脉回流影响小,仰卧位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腰麻选择重比重药液和等比重药液在剖宫产手术中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剖宫产的孕妇204例,ASA1~2级,年龄20~38岁,随机分成重比重组(Z组)和等比重组(D组),均选择腰2~3间隙为穿刺点,腰麻成功后均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备用,腰麻注药前预充复方氯化钠(林格液)500 ml,注药后每3 min测血压1次,观察血压下降的人数.结果 Z组血压下降的比例明显多于D组(P〈0.05).结论 在剖宫产手术中,腰麻选择重比重药液对血压的影响明显高于等比重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