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悬吊运动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0月于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58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浮针组,每组各29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浮针组采用浮针配合悬吊运动。所有治疗均1次/天,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记录患者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3个月内因颈源性头痛加重再次行医疗干预的例数。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两组VAS评分均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相比,治疗第3次、第5次浮针组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次,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两组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间同一治疗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记录患者3个月内因颈源性头痛加重而再次行医疗干预的例数,其中浮针组2例,针刺组有11例,所占比例分别是13.80%和37.93%。结论:对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浮针配合悬吊运动的治疗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头痛症状,且疗效持久,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针刀松解术、传统针刺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头颈部僵硬感以及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及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 13%(P 0. 05);治疗后10 d,2组VAS评分、ROM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源性头痛总有效率高,同时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排针平刺法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与单纯排针平刺法、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99例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3例。针刺组予排针平刺法治疗,穴取颔厌-悬厘、神庭-印堂、百会-前顶等,留针2 h,针刺1次;西药组予口服10 mg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1次;针药组采用排针平刺法(同针刺组)联合口服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同西药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0.5、2、24h观察各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后2、24h头痛缓解率、消失率。结果:各组治疗后不同时点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降低幅度大于针刺组、西药组(P0.05)。针药组治疗后2、24 h头痛消失率及治疗后24 h头痛缓解率高于针刺组、西药组(P0.05)。结论:排针平刺法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在快速镇痛、持续镇痛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排针平刺法和口服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麻素片口服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隔日1次;观察组在推拿治疗的同时加服天麻素片,4片/次,3次/d.两组在必要时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疗程均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并记录每周疼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及服用止痛药的次数,观察颈椎活动度(ROM).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RO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P<0.01);观察组疼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服用止痛药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天麻素片口服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颈源性头痛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 9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组,风池、风府直刺组,颈夹脊平刺组,每组30例。根据4因素3水平(穴位及针刺方向、角度: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风池风府直刺,颈夹脊平刺;针刺深度:浅,中,深;针数:1根,2根,排针;留针时间:0.5h,1h,6h)的不同组合方案再分为9组进行治疗,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根据各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加权值,应用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进行分析后确定优选方案。结果直观分析显示,选取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采取中刺深度,排针,留针6h,可以获得颈源性头痛相对最佳的针刺疗效。方差分析显示,穴位及针刺方向、角度和针数这2个因素在改善头痛的近期疗效上均为显著因素。多重比较显示,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疗效优于风池、风府直刺;排针疗效优于其他两个水平。结论颈源性头痛优选针刺治疗方案为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排针法,中等刺深(1寸),留针6h。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组采用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10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量表(ROM)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疗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有效,能缓解患者头痛症状,提高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排针平刺治疗紧张型头痛(TT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0例TT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予排针平刺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乙哌立松,头痛发作时口服塞来昔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头痛持续时间及颅周压痛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头痛持续时间及颅周压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VAS、头痛持续时间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颅周压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及愈显率(96.7%和60.0%)皆优于对照组(85.0%和46.0%)(P<0.05)。观察组中频发性TTH的愈显率(69.1%)优于慢性TTH(52.4%)(P<0.05);不伴颅周压痛的愈显率(65.4%)优于伴颅周压痛(5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年龄分层上愈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年(88.2%)的愈显率优于病程1~4年(60.3%)和≥4年(34.2%)(P<0.05)。结论排针平刺可显著缓解TTH患者的头痛程度及持续时间,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排针平刺治疗频发性TTH疗效优于慢性TTH;病程1年内疗效优于1年后。针刺疗效与是否伴有颅周压痛及性别、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穴位透刺配合经络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透刺配合经络灸,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为1疗程,2疗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法(VAS)评分、颈部活动度(ROM)评分及症状体征客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216例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偏振光加口服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配合口服中药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2组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每个月头痛时间、头痛复发率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及每个月头痛时间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组疗效稳定。结论小针刀配合中药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0.
沈彦喜  范刚启 《江苏中医药》2021,53(1):56-58,59
目的:比较平刺穴位埋线、直刺穴位埋线与排针平刺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平刺穴位埋线组、直刺穴位埋线组、排针平刺组,每组30例。平刺穴位埋线组和直刺穴位埋线组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排针平刺组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首次治疗后与入组1个月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头痛指数及颅周肌肉压痛评分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首次治疗后及入组1个月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P<0.01);首次治疗后排针平刺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入组1个月后3组患者头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入组1个月后3组患者颅周肌肉压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直刺穴位埋线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平刺穴位埋线组和直刺穴位埋线组愈显率为83.3%、80.0%,明显高于排针平刺组的56.7%(P<0.05)。结论:平刺穴位埋线、直刺穴位埋线和排针平刺均能改善紧张型头痛患者头痛症状,其中直刺穴位埋线能显著减轻颅周肌肉压痛,排针平刺能快速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运用中医瘀血阻络辨证分型理念采取针药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VAS评分、ROM评分。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19%(23/3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29/3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VAS评分、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VAS评分、ROM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头痛症状,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颈部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60例颈源性头痛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天麻素片治疗。2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ROM颈椎活动度评分、每日头痛指数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ROM、每日头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ROM、每日头痛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并能调节颈部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短刺法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短刺法针刺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后观察头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变化。[结果]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愈显率为72.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刺法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较常规针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观察《灵枢·官针》中"输刺"和"齐刺"法结合刃针松解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第1日以刃针代替针灸针,并按"输刺"法松解;第2至第7日按"齐刺"法针刺。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及6个月的VAS评分与显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均可减轻患者疼痛,但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灵枢·官针》中的针法运用于临床,并适时以刃针代替普通针灸针对颈源性头痛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寰枢关节后方针刀松解联合关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寰枢关节后方针刀松解后阻滞,对照组仅行超声引导下双侧寰枢关节后方阻滞治疗。每周治疗1次,1次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第3个月末的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 05),且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ND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 05),且治疗组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第3个月末随访,2组患者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均较疗程结束时上升(P均0. 05),但仍低于治疗前(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患者NDI均较疗程结束时明显上升(P 0. 05),但治疗组NDI仍明显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ND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寰枢关节后方针刀松解联合关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更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穴位注射加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洛索洛芬钠片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2%,对照组为6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颈源性头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剌配合口服清上蠲痛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5例。治疗组予针刺及口服清上蠲痛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安络痛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8.1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药并用治疗颈源性头痛见效快.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耳周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与单纯口服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对比治疗特发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特发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中药组,各30例,中药组脱落2例。针药组予耳鸣侧局部针刺(翳风,耳门透刺听宫和听会等)及头针(头部晕听区、百会),每日1次,同时配合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口服治疗,每日1剂;中药组只接受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口服治疗,每日1剂。针刺治疗每周5次,中药口服治疗每周7剂,共治疗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耳鸣严重程度、T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针药组均低于中药组(均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中药组的67.9%(19/28,P0.05)。结论:头针、耳周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治疗特发性耳鸣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及中药内服治疗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针刺及口服中药,对照组60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及美洛昔康,2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配合治疗颈性头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毫火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自拟毫火针"头痛方"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普通针灸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疼痛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 00%,高于对照组的78.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头痛频率以及头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拟毫火针"头痛方"治疗颈源性头痛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