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血管改变是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P)的主要表现之一,常规检查眼底即可确定,临床应用较方便,但其精确性较差.而且HRP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以视网膜血管改变为依据的HRP分期在临床上界限并不是很明显,所以更需要可量化的指标来反映高血压与HRP的关系。临床上常见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分支角随着病程不同而角度亦发生改变,血压愈高、病程愈长,分支角愈大。然而对视网膜动脉分支角度的定量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我们采用计算机医学图像和数学几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海德堡Ⅱ型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系统(HRA2),测量了一组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分支角的大小,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以寻找一种可量化的指标,为HRP的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复方新诺明系由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加抗菌素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组成,可有与其它磺胺相类似的血液及皮肤的不良反应,文献曾报道磺胺嘧啶过敏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一例[1],但复方新诺明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者尚未见有报道,我们遇到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睫状视网膜动脉是灌注黄斑区血流的动脉,可走行于黄斑区上方或下方,供应黄斑区及其附近视网膜内层的小部分区域。当全身动脉压升高、睫状视网膜动脉灌注压降低或伴有血管炎症等其他异常时导致其发生阻塞,称为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临床上少见,其表现不一,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视网膜血管疾病联合发病。临床上共分为3型:Ⅰ型,单独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Ⅱ型,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Ⅲ型,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合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现将我院2000-2005年期间收治的单独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炎症与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分析白细胞计数和眼部以外的炎症与视网膜动脉阻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4例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分动脉阻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伴有炎症组和不伴有炎症组,并设立年龄和性别配对的对照组。 结果 54例(58%)伴有炎症性疾病,其中只有14例(26%)炎症直接侵犯眼部。白细胞计数在2组视网膜动脉阻塞组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眼部以外组织的炎症可能是视网膜动脉阻塞的诱发因素之一。白细胞计数在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的升高可能是对视网膜缺血性损害的炎症性反应。(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59-161)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不足、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有海绵窦血栓的病例,国内尚未见文献报告。近期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病理形态学改变特征。 方法 对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在本中心确诊的BRAO患者26例(26只眼)进行OCT检查,所有患者发病2周内。OCT检查采用水平或垂直线性扫描,扫描部位为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测量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阻塞部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关系。 结果 26只BRAO眼中,9只眼为颞上支动脉阻塞,8只眼为颞下支动脉阻塞,7只眼为小动脉阻塞,2只眼为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OCT活体病理改变的图像特征表现为受阻塞动脉供应的视网膜部位全层视网膜厚度增加、反射增强,光感受器暗区增宽(水肿);黄斑中心凹水肿不明显;其余部位视网膜OCT图像正常;视网膜颞上支动脉阻塞、视网膜颞下支动脉阻塞和视网膜小动脉阻塞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是(161.11±17.66)、(148.38±18.48)、(136.29±14.94) μm(F=4.137,P=0.031)。24只眼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与视力进行相关分析,r=0.285,P=0.176。 结论 OCT可以无创伤地在活体上观察BRAO的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BRAO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增加不明显且与视力无相关关系。OCT适用于不允许进行FFA检查的高龄或合并全身病的BRAO患者,其独特的活体病理形态改变可以为临床即时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73-176)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临床的急诊之一,由于其发病迅速,预测性差,可造成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致盲.药物治疗作用甚微,鲜有抢救成功的报道,近年来我院采用经血管内超选眼动脉溶栓治疗该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激光光凝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有效方法之一,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微循环受到影响,作为构成视网膜内层微循环主要血管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视网膜中央静脉(CRV)激光光凝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客观检查报道不多,我们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对一组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的CRA、CRV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疾病/诊断;视网膜疾病/治疗;视网膜动脉闭塞/诊断;视网膜动脉闭塞/治疗;动脉硬化, 闭塞性/诊断;动脉硬化, 闭塞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溶栓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CRAO)是一种眼科急症 ,起病急 ,视力损害严重 ,常规治疗疗效差。 1991年Schumacham cherm〔1〕等首次报道了经眼动脉溶栓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取得了明显疗效。近年来 ,随着微导管技术及溶栓的发展和应用 ,超选择眼动脉溶栓相继报道 ,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就超选择眼动脉溶栓进行初步探讨。临床资料 :我们从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3月收治了 5例该病患者 ,其中男性 4人 ,女性 1人 ,年龄 3 4~ 5 6岁 (平均44 4岁 ) ,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为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 患者中心视力损害与病程、视网膜循环时间的关系。方法对99例99只眼CRAO患者的中心视力、发病病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视网膜循环时间等量化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AO 患者不同病程时间(2~21 d)与中心视力损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循环时间中视网膜动脉荧光充盈间期与中心视力损害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臂 视网膜循环时间与中心视力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循环时间指标中视网膜动脉荧光充盈间期与中心视力损害相关,时间愈长视力损害愈重,值得关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77-179)  相似文献   

12.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arteryocclusion,RAO)治疗的方法。方法:10例10只眼RAO患者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ateganglionblock,SGB),每日1次,5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结果:患者视力、视野均明显改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视网膜循环时间较治疗前平均缩短15秒。结论:SGB治疗RAO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一例广东省阳江市中医院眼科中心黎小妮视网膜中央A阻塞在眼科中属于急性致盲性疾病。在临床上常由于病人未能及时就诊而错过了急救期,因此带来永久性的视功能损害'。我们治疗一例疗效理想,现报道如下:患者,男,60岁。左眼视力骤降四...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眼和视网膜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揭示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眼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测量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高血压及正常对照者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眼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糖尿病组的眼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管横断面积,糖尿病高血压组的眼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高血压组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高血压组显著下降,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加;眼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比糖尿病组显著增加。结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眼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既呈现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又有血流灌注阻力增加的特征。糖尿病所致的视网膜循环阻力增加和高血压所致的视网膜血流灌注压下降,二者作用叠加模式使视网膜循环血量降低,早期就出现视网膜缺血性改变。糖尿病未发生视网膜病变前应用血管扩张药预防性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指数来观察疗效。糖尿病伴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可考虑用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和首次提出的视网膜中央动脉与眼动脉血流速度比值,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中药治疗晚期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对66例晚期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视网膜循环时间、血液流变学及视网膜电图变化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单纯应用西药治疗17例患者作对照。结果:显效35例,有效2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9%,经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活血通络中药治疗晚期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病突然,进展迅猛而预后极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尚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本就近年来的主要治疗研究进展,包括前房穿刺,高压氧疗以及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经玻璃体视网膜中央动脉插管术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又称为眼卒中,常导致急性无痛性的视力丧失。CRAO的保守治疗措施有眼球按摩、降低眼压,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等,均在临床应用中收效甚微。随着动脉内溶栓(IA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展现出来积极的作用,IAT也逐渐被应用到CRAO的治疗中,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IAT是通过微导管将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直接注入眼动脉,从而溶解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栓子,以恢复视网膜的血流。从理论上讲,CRAO患者接受IAT治疗后应该具有与脑卒中治疗相同的良好效果,但目前各项临床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本文总结了IAT治疗CRAO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IAT在CRAO治疗中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中药治疗晚期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对66例晚期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视网循环时间、血液流变学视网膜电图变化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单纯应用西药治疗17例患者和对照,结果:显铲35例,有效2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9%,经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活血通络中药治疗晚期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动脉阻塞与眼动脉内局部纤溶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燕飞  邓奋刚 《眼科》2002,11(5):313-315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近年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超选择性眼动脉插管灌注溶栓药物尿激酶或/和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通过局部高浓度溶栓药物。疏通眼动脉血栓,改善视网膜血运,促使视力恢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介入疗法。  相似文献   

20.
超选眼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一例魏洪斌庞志宏李娟马跃斌【关键词】视网膜动脉闭塞/药物疗法尿激酶/治疗应用导管插入术,外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74.1R770.5患者男,45岁,因右眼突然失明2天,于1997年8月29日入院。全身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