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2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后1a的疗效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01/2018-12于我院进行快速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手术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45例48眼,术后随访1a,分析手术前后视力、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交联线深度、角膜前表面曲率Km值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等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本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但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最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mo,1a角膜前表面曲率Km值(48.54±2.57、48.77±2.29D)均显著下降,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第1次压平宽度(1.52±0.21、1.57±0.22mm)均显著降低(P<0.05),第2次压平速度绝对值(0.82±0.09、0.82±0.18m/s)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快速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对裸眼视力有明显改善,术后角膜生物力学也有改善,但最佳矫正视力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前后不同直径范围角膜前、后表面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术前及术后3~6个月行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患者24例(48眼)进行检查测量,分别获得角膜中央直径为4mm、6mm范围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全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Z40和Z60)、彗差(Z3-1、Z3+1、Z5+1和Z5-1)以及三叶草像差(Z3+3、Z3-3、Z5+3和Z5-3)的RMS值。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手术前随着测量范围的增大,除角膜前表面彗差外,角膜前、后表面其余各类像差分布均是增加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后角膜中央直径4mm范围前表面彗差、三叶草增加相对明显,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后表面各类像差改变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全角膜各类像差均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后角膜中央直径6mm范围前表面球差、彗差、三叶草、总高阶像差均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彗差增加量与其他类像差增加量相比相对较小;后表面与全角膜各眼科新进展 2014年7月 第34卷 第7期类像差均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后角膜中央6mm范围前后表面除慧差外,各类像差增加量均明显较4mm范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后角膜前表面各类像差变化量均较角膜后表面各类像差变化量大。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前后、不同直径范围均以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变化为主,角膜后表面变化较小。手术后不同直径范围角膜前后表面各类高阶像差变化特点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调节性集合(AC)与调节(A)比值的变化.方法 对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5例(50只眼),按术前屈光矫正方式分为戴框架眼镜组11例和角膜接触镜组14例,采用Von Grade法测量各组术前戴镜和术后裸眼1个月及3个月远距、近距水平隐斜,根据公式得到计算性AC/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戴框架眼镜组术后1、3个月计算性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而术后6个月计算性AC/A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个月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3个月和6个月AC/A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AC/A值较术前先减小,以后逐渐上升,至术后6个月时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手术对老视前期近视患者计算性AC/A值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国内外圆锥角膜文献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文献增长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以圆锥角膜(keratoconu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1911-01-01/2013-11-10)和CNKI(1960-01-01/2013-11-10)中收录的圆锥角膜文献数量,对文献量进行直线或曲线回归分析以确定文献增长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国外圆锥角膜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递增趋势,其趋势图呈指数曲线分布(y1=0.8824e0.7937X,R2=0.9533)。国内圆锥角膜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递增趋势,其趋势图也呈指数曲线分布(y2=0.2441e1.6073X,R2=0.9957)。PubMed数据库中10种眼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文献1 932篇,CNKI数据库中10种眼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文献409篇。

结论:国内外圆锥角膜研究的文献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圆锥角膜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影响国外圆锥角膜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发展自身固有的规律,影响国内圆锥角膜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发展所处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郑波  万雅群  王勇  朱江 《眼科新进展》2008,28(9):682-682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以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不自主发声为主要特征。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和思维以及其他症状。小儿秽语-抽动综合征在眼科临床主要以眨眼、不对称的眼球震颤、斜视为主,个别患者还出现弱视。2005年至2007年我院眼科门诊共治疗14例小儿秽语-抽动综合征初诊为眼科疾病的患儿,现对其中3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频率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导致的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屈光中心就诊的患有MGD导致的干眼症患者30例60眼,最终纳入25例50眼。分别在0周,间隔1周(第1周)、间隔2周(第3周)以及间隔4周(第7周)各进行1次IPL治疗,共治疗4次。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眼表疾病指数量表评分;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定量测定各间隔治疗期患者泪河高度、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首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通过红外照相功能检测患者睑板腺缺失情况;对患者睑板腺分泌能力、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进行评分,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 治疗间隔1周、间隔2周和间隔4周时患者的眼表疾病指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而治疗间隔1周、间隔2周和间隔4周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首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在各治疗间隔期明显高于治疗前(均为P<0.05);两两比较显示治疗间隔1周、间隔2周的泪河高度高于治疗前(均为P<0.05),治疗间隔4周的泪河高度较间隔1周和间隔2周下降(均为P<0.05)。治疗间隔1周、间隔2周、间隔4周的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为P<0.05);治疗间隔2周和间隔4周的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均低于治疗间隔1周(均为P<0.05)。治疗间隔1周、间隔2周、间隔4周的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为P<0.05);治疗间隔4周的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低于治疗间隔1周(P<0.05)。治疗间隔1周、间隔2周、间隔4周的角膜荧光素染色等级均低于治疗前(均为P<0.05)。经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4次后患者睑板腺的腺体较治疗前清晰,睑结膜面的新生血管及炎症的红外成像明显减轻,但未见缺失睑板腺腺体恢复。结论 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可缓解MGD导致的干眼症患者的干眼症状,治疗间隔2周可以很好地兼顾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基本治愈弱视眼视觉诱发电位的波幅及时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基本治愈的单眼弱视患儿的弱视眼与对侧优势眼视觉诱发电位 (P VEP)波幅及潜伏期时值的差异 ,提出评价弱视基本治愈的客观检测标准。方法 :对不同弱视程度 (轻度、中度、重度 )和不同病因 (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屈光参差 )的 39例基本治愈的单眼弱视患儿进行双眼P VEP检查 ,记录其波幅及时值 ,以对侧优势眼作为对照组 ,对波幅及时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按弱视程度分类的弱视组P VEP波幅及时值与对照组间 (优势眼 )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即弱视组振幅降低 ,潜伏期时值延长 ;按弱视病因分类的弱视组P VEP波幅及时值与对照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 :P VEP可作为判断弱视治愈的标准之一 ,对于单眼弱视的患儿可将弱视眼与优势眼进行对比 ,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视功能的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患者接受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后2年在暗环境下无眩光、低眩光及高眩光条件下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接受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9例38只眼作为波前组,同期行常规LASIK手术患者18例36只眼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术前及术后2年在暗环境下无眩光、低眩光及高眩光条件下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标准化Log值(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比较(主视眼).结果 术后波前组除在暗环境高眩光环境下12 CPD、18 CPD频段CS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689,1.645,P>0.05),其余各种环境下CSF均增加(P<0.05),眩光刺激对于波前组术前术后各空间频率的CSF均无影响(P>0.05);对照组除在暗环境下3 CPD频段及无眩光6 CPD频段C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711,1.862,1.902,1.867,P>0.05),其余各种环境下CSF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光刺激对于对照组术前各空间频率的CSF无影响(P>0.05);暗环境下高眩光刺激降低了对照组术后12、18 CPD频段CS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2,1.561,P<0.05).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后2年暗环境下CSF优于常规LASIK对照组,且较术前略有增加;眩光刺激对于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前后各空间频率的CSF无影响,暗环境下高眩光刺激可影响常规LASIK对照组术后中高频段的CSF.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值的变化.方法 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38例76眼,按术前屈光矫正方式分为归为框架眼镜组17例和角膜接触镜组21例,采用VonGraefe法测量各组术前戴镜和术后裸眼1月及3月远距、近距水平隐斜,根据公式得到计算性AC/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框架眼镜组术后1个月计算性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而术后3月计算性AC/A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月和3月AC/A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配戴框架眼镜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AC/A值较配戴角膜接触镜明显减小,3月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计算性AC/A值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