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食管肿胀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1—2018-07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51例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8个月、术后12个月食管肿胀面积。结果 1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28.0个月。手术时间56.8~92.3 min,平均77.3 min,术中出血量85.4~120.7 mL,平均104.0 mL。术后151例食管均发生肿胀,术后1周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直到术后12个月,食管肿胀恢复到术前状态。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8个月食管肿胀面积较术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食管肿胀面积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食管均会出现肿胀,术后1周肿胀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术后12个月食管肿胀恢复到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16例患者全部采用单个或相邻两个椎体次全切加单纯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固定术.[结果]16例6个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JOA评分优10例,良4例,好转2例,由术前平均9.5分上升至15.5分.[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长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8年7月,作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69例.观察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使用JO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高度.[结果]69例均得到随访,除2例术后出现短暂神经根症状加重外,其他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和24个月随访JOA评分都较术前明显提高,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明显恢复,在术后24个月时均获得植骨融合,且椎间高度均有较好的恢复和维持.未发生伤口感染、钛板断裂、螺钉松动以及钛网下沉或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钛网植骨在重建颈椎稳定、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提高植骨融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为颈前路植骨提供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颈前路减压术后颈椎重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前路减压后重建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及稳定性对保证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较为重要.文中综述了颈前路经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和椎体次全切减压后的颈椎重建.经间隙减压后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椎间融合器植骨钛板内固定以及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椎体次全切减压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和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颈椎融合术后部分患者存在椎间高度丢失和植骨不融合是两个主要的问题.人工椎间盘可保留椎节运动,但适应证较窄.颈椎彻底减压后应选择最合适的方式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6、12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8分±1.0分,术后6个月为12.8分±1.6分,术后12个月为13.2分±1.4分,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56.6%±9.8%和57.9%±10.1%。术后3个月31例(86.1%)植骨融合,术后6个月36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中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术后维持颈椎前凸和椎间高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01—2014-12诊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28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限制型钢板组),34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半限制型钢板组),比较2组术后植骨融合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JOA评分。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1个月。2组植骨材料(钛网)均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半限制型钢板组术后1年Cobb角较术后3 d增加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4,P0.001)。2组术后1年与术后3 d的D值与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t=0.801,P=0.426)与术后1年(t=0.437,P=0.663)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均可提供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椎的稳定性直至植骨材料(钛网)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钛网植骨和半限制型钢板共同使用时,更容易发生融合节段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7.
颈前路减压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勇  邱勇  刘汝专  刘尚礼 《脊柱外科杂志》2005,3(5):269-272,29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支撑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后,分别采取骼骨植骨支撑融合、颈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植入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贾连顺的评定法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中,自体骼骨植骨融合优良率87.5%,供区并发症12.1%,椎间盘退变椎问高度丢失7.6%;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优良率96.1%,无供区并发症和椎问盘退变椎间高度丢失。结论 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或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手术操作简单,费用少,但存在供区并发症、椎问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融合稳定、牢固,椎间高度丢失少,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8.
<正>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1],颈前路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 SEH)发生于钛网后面硬膜外间隙中,发生率约为0.1%~0.2%[2],术后血肿主要由于硬膜外静脉丛及骨面渗血等,多为自限性,不会出现相关神经症状[3],但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8例,其中相邻两节段者46例,相邻三节段者32例。行单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髂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固定46例;两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髂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固定32例。结果随访6~48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改善率为73%,优良率为85%,有效率为95%。结论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减压安全有效,减压彻底,术后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在恢复颈椎稳定性,维持颈椎病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1年-2006年8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取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Windows钢板内固定术、多个单间隙减压+颈椎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个单间隙减压聚醚醚酮(PEEK)界面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5年,82例患者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与减压的彻底性及脊髓受压变性密切相关,手术应达到充分减压,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多枚颈椎钛金属Vigor椎间融合器及多枚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等不同重建方式,能使颈椎即刻稳定,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有利于维持颈椎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张善地 《骨科》2013,4(3):134-136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颈椎管狭窄症患者62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固定,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动力位片,观察钛网、钢板的位置及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42例,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6~8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前凸角改善明显,钛网及钢板位置稳定,JOA评分在术后获得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但该术式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山羊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山羊动物模型,比较其与三面皮质髂骨、钛网的融合效果及并发症。方法18只成年公山羊随机分为自体三面皮质髂骨(A组)、钛网(B组)、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C组)3组,均行C4椎体次全切除植骨术,附加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即刻及12周摄颈椎X线片,术后12周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出现1例髂骨血肿,B组出现1例不全瘫及1例钛网下沉,B组、C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术后12周各组山羊颈椎获得放射学及组织学融合。C组山羊颈椎获得牢固的椎体间融合。结论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可获得满意的融合效果,手术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单节段和双/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和吞咽困难发生率。方法纳入颈椎前路融合术病例123例,单节段组50例,双/多节段组73例,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前软组织宽度,比较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及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单节段组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为(8.29±3.98)mm,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0.0%,均低于双/多节段组的(11.14±5.17)mm和64.4%。且无论高位(C4/C5节段及以上)或低位手术(C5节段以下),单节段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均低于双/多节段术后。结论多节段手术可能是颈椎前路手术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和吞咽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前针对相关人群的宣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良  孔鹏  徐展望 《中国骨伤》2016,29(3):211-21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最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钉板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钉板植骨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3月~2003年3月间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及钉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性疾病22例,其中4例患者行2椎体次全切除3节椎间隙减压手术。术后观察减压、固定、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X线摄片或CT扫描检查。结果患者获6~1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加重情况。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无成角,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d在颈围领固定下下床活动,4周后可恢复较轻工作。结论此术式可避免传统手术方法的缺点,即不取自体髂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并减压彻底,疗效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2008年1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并获随访的2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具体方法为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三面皮质自体髂骨或钛质网及椎间融合器(cage)填充切除病椎之松质骨置入,钢板固定。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无并发症,随访18月~72个月。术后18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5.2%,其中优11例,占39.3%;良9例,占32.1%;中8例,占28.6%;结论采用该术式的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恢复和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坚强固定达到即刻稳定,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不同植骨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患者67例,将26例单节段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前路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A组,11例)及Cage植骨融合组(B组,15例);将41例多节段(双或三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C组,19例)及钢板 钛网植骨融合组(D组,22例)。以D值法(颈椎侧位X线片上,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比较A、B两组及C、D两组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的疗效。结果术后即刻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D值的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全部病例随访10~36个月(平均21.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各组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节段减压组(C D组)与单节段减压组(A B组)D值增值在术后即刻与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结论在均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减压融合的病例中,采用不同的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曲度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断正确掌握前路手术适应证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首要因素,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关键步骤在术中而非术后。  相似文献   

18.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为钢板cage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的108例患者为Zero-p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摄颈椎X片评价植骨融合程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为2.4年(1.0~3.5年).术后第2天钢板cage组发生吞咽困难49例(41.53%)明显高于Zero-p组(36例,33.33%);钢板cage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Zero-p组.术后第2天Zero-p组中手术范围为C3~C6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43.1%)明显高于手术范围为C4~C7的患者(22%).结论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不可避免,内固定的选择和手术范围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颈椎“零切迹”植入物可以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手术节段越高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翻修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44.1岁。其中内固定下位螺钉松动6例,上位螺钉松动5例,钛网沉陷3例,上位螺钉断裂2例,下位螺钉断裂1例。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改良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17分评分法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翻修手术顺利完成。1例术前凝血功能欠佳患者术后血肿,出现神经症状,予急诊血肿清除,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神经症状基本恢复。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2.4±10.0)个月。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1±1.6、13.4±1.6、14.2±1.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翻修后保留或更换的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在术后10个月时显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个月。结论:采用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翻修颈前路内固定失效安全性高,减压彻底,能够稳定减压节段,维持颈椎曲度,重建三柱稳定,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