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摘要 目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FAI)患者的肌力、平衡及步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该病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2021年1—10月网上招募及徐州市康复医院收治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46例,同时,招募23例踝关节未曾发生损伤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踝关节内翻及外翻的等速向心运动测试,髋关节内收及外展的等速向心测试;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方法获得受试者平衡参数,采用GaitScan仪器对受试者足底压力和步态进行测量。 结果:健康组和FAI组在30°/s、60°/s、120°/s角速度下,内翻、外翻、外翻/内翻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FAI组患侧的内翻、外翻小于健康组,外翻/内翻比值大于健康组。健康组和FAI组在30°/s、60°/s、120°/s角速度下,跖屈、背屈/跖屈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背伸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FAI组的患侧跖屈小于健康组,背屈/跖屈比值大于健康组。健康组和FAI组在30°/s、60°/s、120°/s角速度下,髋关节外展、外展/内收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内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FAI组的患侧髋关节外展、外展/内收比值小于健康组。FAI组的前、外、外后、后、内、内前星形偏移平衡结果与健康人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小于健康组(P<0.05)。外前、内后方向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FAI组患侧足跟内侧、第一跖骨、第二跖骨压力小于健侧和健康组(P<0.05),足跟外侧、第四跖骨、第五跖骨压力大于健侧和健康组(P<0.05)。FAI组患侧承重反应延长(P<0.05),站立末期缩短(P<0.05)。 结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对患者的肌力、步态、平衡参数造成了显著影响,初次扭伤后,应当及时干预,避免进展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常见下肢关节损伤后其踝关节肌力的变化特点和能较好反映该特点的等速肌力测试方式。踝关节单次内翻跖屈损伤后外翻肌力明显下降;踝关节功能性不稳人群内翻肌力明显下降;前交叉韧带断裂术后及跟腱损伤后踝关节背屈肌力在长时间内未达到健侧水平。等速肌力测试方式主要包括测试方向、肌肉收缩形式和测试速度等内容。踝关节扭伤及踝关节功能性不稳人群的等速肌力测试内翻/外翻和跖屈/背屈方向测试意义明显,肌肉收缩方式和测试速度对结果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柔韧性扁平足患儿4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 40足)和对照组(22例, 41足)。治疗组患儿采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 对照组患儿仅采取踝足肌群肌力训练。贴扎主要采用足底感觉输入贴扎、足弓感觉输入贴扎和足跟力学矫正贴扎, 频率为每周1次, 贴布每次于体表保持3 d后由患者自行移除, 连续贴扎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由相同治疗师和数据分析人员于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足底压力[足弓指数(AI)]和步态评估[包括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支撑相(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GRF1)、踝关节最大功率、步长、步速、步宽和步态偏差指数GDI)]。结果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AI、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STP平均外翻角度、GDI、踝关节最大功率、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步速和步宽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仅AI、GDI和步长与...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Mulligan技术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y, CA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与病房2019年3月—2019年8月就诊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试验组在踝周肌群等速肌力训练的基础上加上Mulligan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等速测试训练仪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肌力量训练。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Y-平衡测试评估(Y-balance test)、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评估、足踝功能量表(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 FAAM)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评价的各项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在踝关节活动度(背伸、跖屈、内翻、外翻)上都明显提高(P<0.05),Y-平衡测试(正前向、后内向、后外向)数值明显提高(P<0.05)。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等速评估,试验组角度差值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角度差值没有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足踝功能量表(FAAM)评分(日常活动部分、体育活动部分)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述各项评价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ulligan治疗技术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上有效果。等速踝周力量训练辅以Mulligan治疗技术,能够提高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功能,能更好地增加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不同人群踝关节跖屈肌群肌肉形态与力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骨骼肌肌肉形态与力量关系密切,采用CT、核磁共振等仪器对人体骨骼肌进行活体形态测量,结合相关肌肉力量测量手段探索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报道尚不多见.目的:对比观察不同人群肌肉形态与力量的差异,探讨踝关节跖屈肌群形态特征与肌肉收缩力量之间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05/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对象:选择普通男性青年学生14人作为对照组,测试前未专门从事过力量训练;另选健将级速滑运动员10人作为运动组.所有测试对象试验期间踝关节均无损伤.方法:采用螺旋CT对受试对象双侧小腿进行不问断连续扫描,影像分析采用Xiphoid CT专用图像分析软件,由CT图像计算得出小腿围、踝关节跖屈肌横截面积,根据体视学原理采用数值积分法计算跖屈肌群体积.采用CYBEX-NORM型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对踝关节跖屈肌群进行60,120,180,240,300(.)/s不同角速度下的等速测试.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受试者跖屈肌形态及不同角速度下跖屈峰力矩和跖屈相对峰力矩的变化.②各组受试者不同角速度下跖屈峰力矩与跖屈肌群体积、最大横截面积、小腿围相关性. 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跖屈肌最大横断面积、体积和小腿围均显著增大(P<0.05).在踝关节等速向心测试中,运动组的跖屈向心峰力矩在每一个角速度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关节运动角速度的增加,对照组和运动组的跖屈向心峰力矩都相廊地减小,②在不同的角速度F,跖屈肌群最大横截面积、肌肉体积、小腿围与跖屈峰力矩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725,P<0.05-0.01).结论;跖屈肌群峰力矩变化趋势与肌肉形态相一致,肌肉形态可作为观测肌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设计一款新型踝关节康复训练器,以实现多种康复运动.方法 根据正常踝关节的运动模型,结合机械设计和治疗师康复手法,使用SolidWorks软件建模,设计一款包含旋转平面和活动机构的康复训练器,允许进行复合运动.结果 设计的踝关节康复训练器模型可以实现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和内收/外展运动,可模拟踝关节实际运动...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骨科生物力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成熟和发展,研究方法多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作者检索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踝关节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所见研究均为静态状态,而且对于非中立位相踝关节损伤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对已建立的踝关节数字模型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观察踝关节在不同内翻角度时,其组成骨在不同空间维度上的位移、剪切力变化及应力变化规律,探讨内翻时踝关节的损伤机制.方法:经Mimics、Geomagic和Ansys处理后,生成的踝关节三维数字模型导入软件Ansys中,经过约束条件、施加载荷、求解试算等阶段,对不同内翻角度时的踝关节各组成骨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结论:实验模拟了踝关节内翻角度在10°,15°,20°,25°,30°,45°,60°,70°,80°,85°的10种不同工况,分别对踝关节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得到其各组成骨在不同空间维度上发生的位移、剪切力和应力分布情况.分析数据,发现其所发生位移、所受应力及剪切力均随着内翻角度的增加不断增加,最大应力分布区即外踝、距骨滑车髁间线外侧部,为临床上最常见发生骨折的部位.随着内翻角度的增加,距骨x轴上发生的位移增加,从而影响整个踝关节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8.
背景:玻璃酸钠主要用于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主要也是关节软骨的退变。目的:观察玻璃酸钠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07/2011-06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踝关节骨折修复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0例行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分别于治疗后、治疗后1,6个月后对比治疗前后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及无痛行走距离等方面改善的差异。结果与结论:60例患者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关节活动范围与治疗前比较其度数明显增加(背伸、跖屈、内收、外展、内翻与治疗前比较P〈0.01,外翻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痛行走距离比治疗前增加(P〈0.01)。结果证实,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可以明显改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与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关节背伸/跖屈(D/P)和外翻/内翻(E/I)峰值力矩比值与其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FAI患者30例,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估患者健侧和患侧踝关节在不同角速度下的D/P值和E/I值,同时采用Pro-Kin 254评估患者健侧和患侧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并将不同角速度下患侧踝关节的D/P值和E/I值分别与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总体偏移指数、平均轨迹错误率和总负重标准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足比较,FAI患者患侧足静态平衡能力(左右运动速度和运动长度)、动态平衡能力(总体偏移指数)和本体感觉(平均轨迹错误率和总负重标准差)均显著下降(P<0.05)。FAI患者患侧踝关节在角速度60°/s和120°/s下的D/P值和E/I值均小于健侧(P<0.05),其比值均与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总体偏移指数、平均轨迹错误率和总负重标准差呈负相关(P<0.05)。结论:FAI患者患侧踝关节的D/P值和E/I值与其姿势控制能力相关,将踝关节的D/P值和E/I值作为FAI患者姿势稳定性的临床评测指标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踝关节在各方向上运动之间的约束关系,对其三维转动角度进行积分,得到三维运动空间的大小,用于更加准确全面地量化其灵活度和康复程度。方法选取25例大学生志愿者,其中无踝关节损伤的健康者20例,近期有过踝关节损伤的患者5例。使用运动捕捉系统实时记录被测者脚上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利用三角函数将这些坐标转化为转动角度并进行处理,通过使用多项式拟合,得到踝关节在各个方向上最大转动角度随跖屈和背屈角度变化的方程。对拟合得到的方程进行积分,得到踝关节三维运动空间的大小。结果健康人群踝关节的三维运动空间为41.256,个体间差距小于10%。患者患侧三维运动空间的大小为33.163,由于康复程度的不同,个体间差距小于1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8.804,P0.01)。在同一跖屈和背屈角度下,内翻的最大转动角度比外翻大,内旋的最大转动角度比外旋大。结论通过此算法能更准确地量化踝关节三维运动空间的大小,实现对踝关节灵活度和康复程度更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行走时踝关节在体运动学的变化。方法我院接诊的48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踝关节正常人群32例(对照组),观察两组踝关节运动角度和位移情况。结果胫骨-距骨和胫骨-跟骨:观察组足跟着地到站立中期前移距离、内旋角度、内翻角度较对照组增大,站立中期到足趾离地内旋角度较对照组增大(P 0. 05);距骨-跟骨:两组骨与骨之间运动距离和运动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三维平面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跟骨着地后踝关节前5%~后15%(外翻-内翻)程度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行走时踝关节在体运动学发生明显变化,足跟着地前后踝关节前移内旋内翻程度加深,极易引发患者软骨损伤、骨关节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12.
研究术后综合康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康复进程及远期疗效的影响。将9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后护理,比较两组6、12、24个月后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以评价康复进程,同时比较以上时间段患者疗效以研究两种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术后6~24个月观察组伸、屈、旋前、旋后呈显著增高趋势,负重时内/外翻则呈显著下降趋势,对照组术后6月与术前各指标无显著改善,至术后12个月呈观察组相同变化趋势,组间对比,观察组术后6~24个月伸、屈、旋前、旋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负重时内、外翻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综合康复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可靠,可缩短康复时间,远期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智能牵伸技术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痉挛及步行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智能牵伸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智能牵伸组进行智能被动牵伸和主动训练,对照组接受徒手牵伸和抗阻训练,训练均为30min/d,5d/周,共6周。治疗前后评估:踝关节主动和被动背伸及跖屈角度、改良Ashworth量表(MAS)、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T)、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6周后,2组主动和被动跖屈角度、被动背伸角度、6MWT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智能牵伸组主动背伸、跖屈角度、MAS、TUGT、6MWT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智能牵伸技术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痉挛及步行功能,优于常规牵伸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入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的36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末次随访时参考Mazur评分法评估患侧踝关节功能,根据评估结果分为观察1组(<87分,可、差)9例、观察2组(87~92分,良)8例和观察3组(93~100分,优)19例。比较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健、患侧踝穴形态相关指标(矢状位角度、冠状位角度、踝穴深度、踝穴宽度)差值;踝关节功能、活动度与踝穴形态变化指标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予以分析,同时对踝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予以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患侧冠状位角度、矢状位角度、踝穴深度、踝穴宽度明显高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患侧跖屈肌力、背屈肌力、跖屈活动度、背屈活动度较健侧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2、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患侧、健侧的冠状位角度、矢状位角度、踝穴深度、踝穴宽度差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微创治疗踝关节僵直的手术后的护理疗效.方法 总结2002年8月-2007年10月我科使用改良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治疗踝关节僵直的术后护理,找出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踝关节平均保持在跖屈3°位置,较术前平均改善39°,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26°,比术前平均进步11°.无严重并发症,行走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随着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微创治疗踝关节僵直的不断进展,有针对性的专科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微创治疗踝关节僵直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联合中药药浴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医院接受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联合中药药物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踝关节活动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跖屈、背屈角度均明显增加,观察组跖屈、背屈角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联合中药药浴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贴扎对离心运动诱发的踝关节周围肌群疲劳后肌肉力量以及静态平衡能力的即刻影响。方法:受试对象为45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将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各15例进行不同测试(正常组、肌肉疲劳组以及肌内效贴组)。其中,正常组直接进行肌力与平衡测试;肌肉疲劳组在BIODEX等速训练仪的离心/离心的训练方式下进行连续的踝背伸及跖屈进而诱导肌肉疲劳,当疲劳出现时立即进行肌力与平衡测试;肌内效贴组采用与肌肉疲劳组相同的训练方法,在疲劳后即刻接受肌内效贴贴扎随后进行肌力与平衡测试,包括:向心模式60°/s和180°/s速度下的等速肌力和睁眼/闭眼状态下的静态平衡测试。结果:在等速肌力方面,肌肉疲劳组60°/s与180°/s跖屈、背伸各项肌力指标均较正常组降低(均P<0.05);肌内效贴组60°/s跖屈峰力矩与平均功率、60°/s背伸峰力矩、平均峰力矩、平均功率均较肌肉疲劳组增加(均P<0.05)。180°/s跖屈平均峰力矩、背伸平均峰力矩、平均功率均较肌肉疲劳组增加(均P<0.05),肌内效贴组背伸峰力矩较正常组降低(P<0.05)。在静态平衡方面,在睁眼状态下肌肉疲劳组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序贯性精细化康复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采用随机数字分配表法将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收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3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康复护理干预, 实验组实施序贯性精细化围术期康复护理干预, 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ROM量角器等对两组患者心理弹性、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院1 d, 两组患者CD-RISC比对,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 d, 实验组患者在力量、乐观、韧性等CD-RISC得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内翻、背伸、跖屈、外翻等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创口肿胀、患肢疼痛、感染、踝关节僵硬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趋势较为显著(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围术期患者采取序贯性精细化康复护理干预, 利于增加心理承受能力, 改善关节活动幅度,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理念下的早期被动训练在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理念下早期被动训练。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踝关节活动度数(伸、屈、旋前、旋后)、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量表(AOFAS)评分、贝尔德踝关节量表(Baird踝关节)评分]、踝关节肿胀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干预前,两组伸、屈、旋前、旋后度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伸、屈、旋前、旋后度数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前,两组AOFAS评分、Baird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AOFAS评分、Baird踝关节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前,两组踝关节肿胀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对军人踝关节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作者医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男性军人踝关节损伤196例,统计分析其具体的临床损伤类型,并评估不同损伤类型治疗后的疗效。结果纳入本研究的军人踝关节损伤以韧带损伤为主(153例,78%),其次是踝关节骨折损伤(43例22%)。在韧带损伤组中,以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侧副韧带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和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为主;在踝关节骨折损伤组中,骨折类型以内翻内收型、外翻外展型、外旋型和直接暴力型为主。经综合治疗后,随访12个月后发现,韧带损伤组:治疗优良150例(98%)、治疗尚可3例(2%),踝关节骨折损伤组:治疗优良37例(86%)、治疗尚可6例(14%)。结论韧带损伤是削弱我军战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针对军人踝关节损伤的综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