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EDP)联合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机械通气患者骨骼肌功能的影响,以及膈肌功能变化与外周骨骼肌功能、活动能力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7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给予常规临床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肺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肺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EDP治疗,2组患者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膈肌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肱二头肌厚度(BRT)、股四头肌厚度(QMT)、医学研究理事会量表(MRC-score)、莫顿活动指数(DEMMI),机械通气(MV)和ICU入住时间。结果:治疗2周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DE、DTF、BRT、QMT、MRC、DEMMI均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DE、DTF、BRT、QMT、MRC、DEMMI均升高(P<0.05),MV和ICU入住天数均降低(P<0.05)。DE、DTF的提高与BRT、QMT、DEMMI的提高成正相关(P<0.01)。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能够通过改善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和外周骨骼肌功能,间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活动能力,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入住时间,且膈肌运动和收缩力的提高可明显改善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厚度和DEMMI。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患者膈肌功能超声表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慢阻肺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进行干预治疗。采用膈肌超声比较两组患者的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膈肌移动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膈肌呼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平静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吸气试验“嗅”时膈肌移动度、最大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阻肺患者使用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干预后能明显改善膈肌功能,膈肌超声可用于其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膈肌功能指导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入院急性呼吸衰竭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撤机患者53例, 符合撤机条件后使用T管进行自主呼吸实验(SBT), SBT 30 min时应用床旁超声采集患者右侧膈肌移动度(DE)、膈肌厚度, 并计算浅快呼吸指数(RSBI)、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及膈肌厚度变化率(DTF), 根据撤机结果将其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收集所有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关系,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膈肌功能超声指标对预测撤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53例患者均纳入分析, 撤机成功组36例, 撤机失败组17例。撤机成功组患者DE、DTF高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 撤机成功组RSBI、D-RSBI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DE、DTF、RSBI、D-RSBI截断值分别>1.21 cm、>27.5%、<48.68次/(min·L)、<1.31次/(min·m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及拔除气管套管时间的影响。方法:纳入76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和EDP治疗。呼吸训练和EDP的治疗量都是3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8周。在8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拔管时间和拔管率。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FVC、FEV1)改善,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厚度增加,拔管时间缩短,拔管率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DP联合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同时缩短拔管时间、提高拔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相似文献   

6.
杜宇鹏  魏丽  李晓东  刘雪云 《中国康复》2021,36(12):721-724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呼吸训练技术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57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2组患者分别行常规呼吸功能训练(咳嗽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沙袋加压抗阻训练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虚拟现实呼吸功能训练法。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膈肌厚度、增厚率、移动度、膈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增厚率和膈肌移动度较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增厚率和膈肌移动度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2组双侧波幅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双侧波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双侧膈神经运动传到速度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结论:虚拟现实呼吸训练可有效提高颈髓损伤患者膈肌增厚率及移动度,提高患者膈肌电图波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变化。方法: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受试者共60例,每组30例,收集所有受试者膈肌功能及肺功能数据,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使用膈肌超声评估患者平静呼吸及深呼吸膈肌厚度、膈肌活动度,并计算膈肌增厚率;行吸气肌压力检测:评估患者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结果:脑卒中组及健康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受累侧深吸气末膈肌厚度及膈肌增厚率显著下降(P<0.01),非受累侧深吸气末膈肌厚度及膈肌增厚率明显下降(P<0.05);受累侧...  相似文献   

8.
李峰  王岩  周琪  陈法言  徐建  吴倩倩 《中国康复》2023,38(8):465-469
目的:探究辅助下体位转换对脑梗死患者脱机后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脱机后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分别行早期床边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辅助下体位转换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膈肌的移动度、收缩速度、吸气末厚度、呼气末厚度和增厚分数。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和收缩速度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膈肌呼气末厚度较治疗前组内比较显著减少,增厚分数较治疗前组内比较显著增加(均P<0.05),对照组膈肌吸气末厚度和增厚分数较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显著减少(均P<0.05),观察组吸气末厚度和增厚分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均P<0.05),观察组呼气末厚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辅助下体位转换训练能显著增加脑梗死患者膈肌吸气末厚度,减少呼气末厚度,提高膈肌的增厚分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床旁超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膈肌功能障碍患者吸气肌训练前后膈肌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膈肌功能障碍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吸气肌训练,应用床旁超声测量两组膈肌移动度、吸气时间及膈肌移动速度,肺功能检测获取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吸气压(MIP),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述参数,以及住院天数、肺炎发生率、死亡率的差异。分析膈肌移动度、吸气时间、膈肌移动速度与肺功能检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膈肌移动度、膈肌移动速度均较对照组增加,吸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膈肌移动度、膈肌移动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吸气时间较治疗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FVC、FEV1、MVV、MIP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FVC、FEV1、MVV、MIP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膈肌超声在早产儿呼吸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 年11月—2018年5月于荆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早产儿50例,出生胎龄>28周,矫正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1.6-3.1千克。其中呼吸功能异常组30例,呼吸功能正常组20例。选取医院同期出生的日龄在7天内的正常足月儿30例作为参照组。对每个组别的双侧膈肌位移(DE)、膈肌厚度(DT)、膈肌厚度变化率(DTF)进行测量,然后再进行组内左、右两侧及组间同侧对比分析。 结果:三组内左、右膈肌移动度(DE)及膈肌厚度变化率(DT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呼吸正常组左、右侧膈肌移动度均高足月儿组和早产儿呼吸异常组,且三组间左、右膈肌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双侧DTF均高于早产儿呼吸正常组和早产儿呼吸异常组,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正常组、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异常组膈肌厚度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儿呼吸正常组及早产儿呼吸异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肌超声能及早发现早产儿膈肌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提供早产儿呼吸功能相关的辅助诊断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霍飞翔  李响  张洪蕊  杨帅 《中国康复》2022,37(8):477-481
目的:探讨系统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系统性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膈肌运动幅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膈肌运动幅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FVC、FEV1、PEF、MVV值及膈肌运动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Brog呼吸困难评分从第3周均较第1周明显降低(P<0.05),且从第4周开始,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系统性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颈髓损伤患者的膈肌运动及肺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2.
超声测量膈肌运动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型超声测量膈肌头尾向运动幅度与运动时间变化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价值。方法 运用M型超声观察68例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和6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膈肌头尾向运动幅度与运动时间,比较两组间平静呼吸与深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与运动时间,分析膈肌运动幅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判断M型超声诊断COPD的效能。结果 平静呼吸时,COPD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大于对照组;深呼吸时,对照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大于COPD组;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对照组右侧的膈肌运动时间均大于COPD组(P均<0.05)。深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均呈正相关(P均<0.05)。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诊断COP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0.858;膈肌运动时间诊断COPD的AUC分别为0.620、0.678。结论 M型超声可通过判断膈肌运动情况快捷地评估膈肌功能,可辅助诊断COPD。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膈肌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PSF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膈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肺功能检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Fugl9-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各组患者呼吸功能、疲劳严重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以MVV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P<0.01);治疗后治疗组FSS评分[(3.39±0.53)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FSS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FMA评分[(41.82±10.3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膈肌训练可明显改善PSF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降低疲劳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EDP)联合电动起立床对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评定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基础上予以电动起立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EDP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氧分压 (Pa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膈肌移动度(DE)、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及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的PaO2均高于治疗前(P<0.01),PaCO2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PaO2高于对照组(P<0.01),而PaCO2治疗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2组的DE均高于治疗前(P<0.01),而CPI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DE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CPIS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DP联合电动起立床能够有效改善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改善受损的膈肌功能,同时减轻肺感染,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膈肌超声评价电针治疗对机械通气脓毒症患者获得性肌无力的预防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在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行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75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干预组及后期干预组各25例,均予以常规脓毒症机械通气的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不做任何与康复、理疗相关的治疗,早期干预组和后期干预组患者分别在机械通气24 h内、24~72 h行电针干预。所有患者均于脱机前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评分。在入组时(T0)、入组后3 d(T1)和7 d(T2)分别应用床旁超声测量右侧膈肌活动度、双侧膈肌增厚分数(DTF)及双侧膈肌移动-时间指数(E-T指数),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干预组和后期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滞留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干预组脱机时MRC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后期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早期干预组和后期干预组膈肌活动度、右侧DTF、左侧DTF、右侧E-T指数及左侧E-T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干预相关系数为0.249~0.598,电针早期干预相关系数为0.288~0.623,两者均与右侧DTF相关性最大(r_(电针)=0.598,r_(早期)=0.598;均P0.001)。结论应用床旁膈肌超声可以观察到电针干预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呼吸训练结合体外膈肌起搏的优化肺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102例老年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纳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就诊。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呼吸训练,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体外膈肌起搏的优化肺康复护理进行干预。比较2组的肺功能、膈肌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1周和3周后,2组的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肺活量,以及右侧膈肌增厚分数和膈肌移动度均较干预前增大(P均<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干预1周、2周和3周后,2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结论 呼吸训练结合体外膈肌起搏的优化肺康复护理能改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及膈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床旁超声技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吸气肌训练能否改善膈肌功能障碍,判断通过吸气肌训练是否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通过超声技术探测膈肌舒缩活动,辨别病人是否有着膈肌功能的障碍。使用阈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仪,使用40%的MIP(最大吸气压)作为负荷,锻炼吸气肌,每天进行30min, 1次/日,1周训练5日,持续2周。观察指标为测定最大吸气压(MIP)、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膈肌移动幅度、吸气时间、住ICU天数和院内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FVC、MVV、FEV1、最大吸气压治疗的前后对比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予以吸气肌锻炼后FVC、MVV、FEV1、MIP数值均前增加。而对照组FVC、MVV、FEV1、最大吸气压治疗的前后对比P>0.05,差异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VV、FEV1、MIP、FVC两组对比P<0.05,治疗后实验组病人的肺功能比之前有好转。实验组膈肌移动幅度、膈肌移动速度、吸气时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膈肌移动幅度、膈肌移动速率治疗后和治疗前比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气时长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P>0.05, 差异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膈肌移动幅度、膈肌移动速度、吸气时间治疗后进行比较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吸气肌锻炼后能够改善膈肌功能障碍,患者肺功能较前好转,同时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吸气训练联合常规呼吸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ASIA分级为A、B级损伤的患者设为A组,ASIA分级为C、D级损伤的患者设为B组(每组1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的呼吸训练方式,20min/次,2次/天。观察组采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20min/次,1次/天,常规呼吸训练20min/次,1次/天。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6天,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患者的膈肌厚度和膈肌移动度、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流速峰值(PIF)、吸入空气量(V)对患者的膈肌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MIP、PIF、V值分别增加了0.47±0.09、0.79±0.15、11.56±2.52、1.12±0.19、0.74±0.27。观察组分别增加了0.67±0.09、1.02±0.20、28.81±11.94、1.60±0.66、1.38±0.67。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膈肌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A组和B组,A组患者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MIP、PIF、V值分别增加了0.60±0.50、0.84±0.68、21.33±9.25、1.17±0.58、1.07±0.26,B组患者分别增加了0.72±0.08、1.20±0.09、36.29±9.49、2.03±0.41、1.70±0.8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膈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A组(P<0.001)。 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联合常规的呼吸训练能明显改善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膈肌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呼吸训练,对于损伤平面为C3-5颈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为C、D级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肺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训练强度均为20min/次,3次/周,共4周。两组患者均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术后3个月时完成M型超声下观察平静呼吸、深吸气2种呼吸状态时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和肺功能检测。肺功能观察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及其各自占预测值的百分比。结果: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和肺功能均较基线值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FVC、FEV1%、FVC%、平静呼吸和深吸气时的术侧膈肌运动幅度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在术后3个月,试验组的FVC、FEV1%、深吸气时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可以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的膈肌运动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在不同平面脊髓损伤患者中膈肌功能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7例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根据损伤部位分为颈椎组22例、胸椎组30例和腰椎组25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以及膈肌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并分析评估患者膈肌超声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