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在治疗脓毒性休克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脓毒性休克患者16例,按随机原则分别给予DA(DA组)或NE(NE组)升压治疗,分别于观察1、2、3和4h末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S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心脏加速指数(ACI)、左室作功指数(LCWI)、胸腔内液体水平(TFC)],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乳酸(Lac)及每小时尿量(UV);于4h末测定肌酐清除率(CCr)。结果①两组各时间点MAP、SI及TF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LCWI于2h末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DA组的HR、CI及ACI明显高于NE组,而SVRI明显低于NE组(P〈0.05或P〈0.01)。说明DA及NE均有很好的升压效果;DA在增加全身氧输送方面优于NE,但使HR加快的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②两组各时间点Sv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A组的血Lac水平明显高于NE组(P均〈0.05)。说明在增加内脏灌注及组织氧合方面,NE可能优于DA。③DA组各时间点的uV明显高于NE组(P〈0.05或P〈0.01)。DA组于4h末CCr明显高于NE组(P=0.023),说明DA有明显增加尿量及CCr的作用,对肾功能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对于有少尿和(或)肾功能不全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DA可能是较好的选择,而对于有快速型心律失常或组织缺氧严重的脓毒性休克患者NE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参附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实验犬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制备犬心源性休克模型,制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参附组、多巴胺组和对照组。于制模前,制模成功(用药即刻),用药后30、60、90、120和180min通过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包括心排血量(CO)、肺动脉嵌顿压(PAWP)、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动脉压,并计算每搏量(SV)、每搏功(SW)、平均动脉压(MAP)、全身血管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抽取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测定氧代谢动力学指标,包括DO2(氧输送),VO2(氧消耗)及ERO2(氧摄取率)。结果①与用药即刻比较,对照组CO、SV、SW、HR、MAP在给药后均呈进行性下降,而PVR、PAWP、CVP呈进行性升高(P均〈0.01)。②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后CO、SV、SW均明显增加,60min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P均〈0.01);HR、MAP在用药后呈进行性下降;SVR、PVR 30min降到最低后开始逐渐升高,120min到达用药前状态;PAWP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均〈0.01)。③静脉注射多巴胺后CO、SV、SW、MAP、HR均增加,30min达到最高,但升高幅度较参附注射液组低(P〈0.05);SVR、PAWP较参附组明显增加(P〈0.05)。④在用药即刻3组VO2与DO2均低于用药前,ERO2代偿增高。与多巴胺组比较,参附组DO2、VO2时显著升高(P〈0.05或P〈0.01),ERO2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较多巴胺在增加CO,降低外周阻力、肺动脉阻力、PAWP和HR,以及改善组织灌注与氧代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以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mvO2)为终极目标的早期达标治疗这一液体复苏手段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与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通过液体复苏使20例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达到CVP8—12mmHg(机械通气者CVP12—15mmHg),65mmHg<MAP<90mmHg;SmvO2>70%,测定液体复苏前后的全身氧代谢、组织灌注的变化。结果液体复苏后,全身氧代谢指标:氧输送(DO2)有明显增加(P<0.01),氧摄取率(O2ex)显著下降(P〈0.05),而氧耗(vO2)变化不明显(P>0.05);液体复苏前vO2与DO2有显著正相关性(r=0.32,P<0.01),液体复苏后Vq与002仍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38,P<0.01)。组织灌注指标:胃黏膜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02)复苏后明显下降(P<0.01);存活组Pg—acO2液体复苏后有明显下降(P<0.01);死亡组虽然Pg—aCO2液体复苏后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复苏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迭标治疗能达到提高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氧输送之目的,但能否改善全身氧代谢本研究无法定论;早期达标治疗能改善组织灌注;为提高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必须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4.
脓毒性休克具有高排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具有强效拮抗内毒索,抑制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拮抗白细胞介素-1(IL-1)、IL-6、IL-8的作用,可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的表达明显增强,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效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原则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时,不同频率控制通气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氧代谢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筛选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20例纳入研究.在持续药物镇静状态下给予基础通气条件: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 )模式,吸气压力(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high,PEEPh)=25cmH2O,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high,PEEP)=5cmH2O,控制通气频率(frequency,F)=20次/min,压力支持(pressure support,PS)=0cmH2O,氧浓度(FiO2)根据氧合情况调整,脉氧饱和度维持在95%~100%.调整PEEPh,从25cmH2O 开始,以2cmH2O递增或递减,至转变为完全控制通气时为止,此时的PEEPh为所需设定值.将每位患者的F按随机顺序设置为20次/min(F20组)、15次/min(F15组)、10次/min(F10组)、5次/min(F5组).通气20min后测定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和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①不同频率控制通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随着控制通气频率的减少,自主呼吸比例增加,心排指数(cardiac output index,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ntrathoratic blood volume index,ITBV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增加,体循环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降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控制通气频率与心率(heart rate,HR)、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 )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组间比较:F5组与F20组相比,CI、ITBVI、MAP增加,SVRI、CVP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F10组与F20组相比,CI、ITBVI增加,CVP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F15组与F20组相比,仅CVP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EVLWI 、HR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②不同频率控制通气对呼吸力学的影响:随着控制通气频率的减少,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Ppeak)和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Pmean)降低,具有相关性(P<0.05).F5组与F20组相比Ppeak和Pmean均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不同频率控制通气对氧代谢的影响:随着控制通气频率的减少,氧输送(oxygen delivery,DO2)增加(P<0.01),氧合指数下降(P<0.05),均具有相关性.氧合指数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F5组DO2值最大,与其他各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10组与F20、F15组相比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随着控制通气比例的降低,自主呼吸比率增加,使心脏前负荷和心输出量增加,提高了氧输送,可能与气道压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EVLW)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例脓毒性休克早期存在血容量不足[即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750ml/m^2]的患者,给予血定安快速液体复苏至ITBVI〉850ml/m^2为复苏终点,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根据入选时EVLWI监测值将患者分为EVLWI≤7ml/kg(n=8)及EVLWI〉7ml/kg(n=12)两组,监测液体复苏前(Tb)及复苏结束后即刻(T0)、1h(T1)、2h(T2)、4h(T4)血流动力学、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在达到液体复苏终点后T0、T1、T2时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SI)、中心静脉压(CVP)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但T4与Tb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同时间点ITBVI、GEDVI、CI、SI、CVP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与Tb相比,两组在T0、T1、T2、T4时EVLWI、PaO2/FiO2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但EVLWI〉7ml/kg组在各相同时间点PaO2/FiO2均显著低于EVLWI≤7ml/kg组(P均〈0.05);③在早期复苏过程中EVLWI与ITBVI、GEDVI、CI、SI、CVP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PaO2/FiO2具有负相关性(r=-0.765,P〈0.01),与肺毛细血管渗透性指数(PVPI)呈正相关(r=0.678,P〈0.01);④20例患者中28d内死亡6例(占30%),死亡患者复苏前后EVLWI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均〈0.05),但复苏前后EVLWI变化值(△EVLW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ITBVI、GEDVI、CI、SI、CVP增加,但不影响EVLW及氧合。EVLWI的升高可能与PVPI增加有关,与PaO2/FiO2呈负相关,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生脉注射液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观察了麻醉犬静脉注射生脉注射液1ml/kg前及注射后5分钟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和心输出量(CO)。结果:生脉注射液使麻醉犬HR下降,CO减少,每搏输出量无明显变化,MAP降低,总外周阻力下降,左室作功减轻。对CVP、PCWP、MPA、肺循环阻力和右室作功无明显影响。本实验表明,生脉注射液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降低心率和扩张外周阻力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持续性高通量血液滤过(HV-CVVH)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HV-CVVH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APACHEII评分、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氧合指数(PaO2/FiO2)、血小板计数、血乳酸水平、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V-CVVH治疗脓毒性休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氧合,维持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中心静脉压(CVP)及氧输送监测对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指导作用。方法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4),采用单纯CVP监测指导补液;观察组(n=26),联合应用CVP及氧输送监测指导补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每日补液量增加,治愈率提高,病死率降低,治愈病例休克持续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CVP及氧输送监测指导脓毒性休克的液体复苏能提高补液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存活者与死亡者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的变化,最近有研究者采用矩形偏振光谱成像法直接观察了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舌下微循环的变化。方法为先连续观察6h,以后每24h观察1次,直至死亡或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研究者共观察了舌下5个不同部位的血流状况,并计算了3个微循环灌流参数,如血液流速(FVS)、血流不均一性指数(FHI)以及毛细血管密度(CD)。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血透相关性低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0例血透相关性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生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透析过程中采取补液等措施的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透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可有效、安全地治疗血透相关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最佳氧合法导向的呼气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绵羊血流动力学和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肺泡灌洗法复制绵羊ARDS模型(n=6),在充分肺复张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氧合法滴定最佳PEEP。并维持通气2h。观察基础状态(PEEP 5 cmH2O)、ARDS模型稳定(PEEP 5cmH2O)和最佳PEEP维持通气2h的血流动力学、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变化。结果 最佳氧合法滴定的最佳PEEP为(18±2)cmH2O。与ARDS模型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嵌顿压(PAWP)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P、MPAP、PAWP和PVRI较基础状态明显升高(P〈0.05)。与ARDS模型稳定时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P〈0.05),氧合指数(PaO2/FiO2)和氧输送(DO2I)显著升高(P〈0.05),肺内分流率(Qs/Qt)明显改善(P〈0.05),且PaCO2、PaO2/FiO2、DO2I和Qs/Qt均接近基础状态(P〉0.05)。与ARDS模型稳定时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的平均气道压(Pm)明显升高(P〈0.05)、平台压力(Pplat)无明显变化(P〉0.05)、肺动态顺应性(Cdyn)明显增加(P〈0.05)。结论 最佳氧合法导向的PEEP能有效地减少ARDS绵羊的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和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休克犬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狗14只,内毒素静脉注射复制犬脓毒症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治疗组(n=7).对照组只接受林格液复苏.治疗组另外给予首剂乌司他丁1万U/kg,然后持续泵入0.1 7万U/(kg·h).直至12 h后实验结束.脓毒症休克模型稳定后记为0 h,此后每4小时收集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结果:(1)血流动力学指标:休克后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嵌压、右室每搏功指数、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逐渐回落,8 h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血压在第8小时有明显回升(P<0.05),对照组血压无此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苏后两组的心指数均有上升(P<0.05),治疗组表现尤为明显,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搏指数、左室每搏功指数休克后明显下降,但两组均迅速回复到基线水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休克后体循环血管指数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逐渐上升,8 h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Jp<0.05).(2)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犬脓毒症休克模型建立后,氧输送、氧消耗、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尿量明显下降(P<0.05),血乳酸、胃黏膜PHi、胃-动脉-PCO2 差上升(P<0.05).治疗组氧输送、SVO2、尿量、胃黏膜PHi逐渐回升,第8小时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氧消耗也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血乳酸水平、胃-动脉PCO2差逐渐下降,8 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明显改善脓毒症休克动物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标指导下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目标指导下脓毒性休克的治疗和传统经验治疗对息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目标指导下的治疗,目标:①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1mmHg=0.133kPa);②平均动脉压(MAP)≥65mmHg;③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0.70;④尿量≥0.5ml/min。同时与经验性指导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人院后6、24和48hMAP、CVP、动脉血气分析、上腔静脉血气分析、静脉血乳酸含量、心脏每搏量、心排血指数、液体总量、血管活性药物总量、受损器官数目、呼吸机使用例数及7d和14d病死率。结果目标指导治疗组在较短时间内即可纠正休克和组织缺氧状态,24h和48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vO2、MAP、CVP较经验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乳酸含量降低(P〈0.01),经静脉输入的液体总量较多(P〈0.01),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较少(P〈0.01);48hSaO2、SvO2、MAP、CVP的改善更加显著,受损器官数目少,程度较经验治疗组轻;7d及14d的病死率目标指导治疗组也较经验治疗组低(P〈0.05)。结论目标指导治疗脓毒性休克与经验治疗组相比可明显改善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在缺乏有创性监测手段的情况下,通过记录、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各项基础生命体征数据的动态变化,是否可预判患者的"扩容临界点",指导临床液体复苏方案,笔者对临床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结合血流动力学、组织氧合、脏器功能、影像学结果等指标来判断"扩容临界点"。结果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与生命体征数据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分析生命体征数据结合血流动力学、组织氧合指标来判断"扩容临界点"。可见"扩容临界点"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也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相似文献   

16.
米力农对心肌损伤病人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米力农对心肌损伤病人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12例胸部外伤致心肌损伤病人放置Swan-Ganaz导管,按0.4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米力农,分别在滴注前和滴注后6、12、24、48、72h测定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指标。结果 心脏指数(CI)自滴注6h后即明显升高(P<0.01),平均动脉压(MAP)从12开始有显著提高(P<0.05),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在6h后均呈显著下降(P<0.01),心率(HR)在测定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全身氧供给(DO2)在滴注6h后均呈显著下降(P<0.01),心率(HR)在测定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全身氧供给(DO2)在滴注6h后有明显升高(P<0.01),同时伴氧摄取率(ExtrO2)显著降低,全身氧消化(VO2)则在测定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结论 米力农能明显提高心肌损伤病人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全身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全身组织的氧供给,有利于维持微循环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 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达标的4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按指南继续治疗脓毒性休克,治疗组同时经上腔静脉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艾司洛尔,2 h内控制心率(HR)<100次/min;对照组不予特殊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72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HR、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组织代谢指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Lac)〕和心肌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代谢指标及cTn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治疗后HR、CI逐渐下降,SVRI、GEDVI逐渐增加,且12 h起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次/min):93±4比118±13,CI(L·min-1·m-2):3.3±0.8比4.5±0.6,SVRI(kPa·s·L-1·m-2):159.2±27.4比130.5±24.2,GEDVI(mL/m2):668±148比588±103,P<0.05或P<0.01〕,而MAP、CVP、SVI均无明显改变。③两组治疗后Lac水平(mmol/L)均明显下降,12 h即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8.8±3.2比9.8±3.4,治疗组:9.5±3.1比10.5±4.1,均P<0.05),72 h时两组分别为2.5±1.2和2.7±1.1;但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ScvO2均无明显下降。④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cTnI逐渐升高,72 h达峰值;治疗组治疗后cTnI逐渐升高,24 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治疗组治疗后24、48、72 h时cTnI(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1.15±0.57比1.74±0.77、0.93±0.52比2.15±1.23、0.52±0.36比2.39±1.17,均P<0.01)。结论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能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脏顺应性,减轻心肌损伤,虽然能引起心排血量下降,但对循环功能及组织灌注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血管外肺水量能反映脓毒症时肺损伤严重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肺热稀释法可以测定并计算血管外肺水量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为确定上述指标能否反映脓毒性休克时急性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国外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该研究共纳入38例脓毒性休克并发急性肺损伤的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测定其入院72h内血流动力学指标、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肺顺应性、氧合指数(PaO2/FiO2)、肺损伤指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浆内皮素-1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泊酚、咪达唑仑及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丙泊酚组(P组)、咪达唑仑组(M组)及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各20例。对每组镇静前后及不同组间镇静后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镇静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心排量、心指数及氧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而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D、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仅在D组镇静后有所下降(P均〈0.05)。镇静后三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SVRI、GEDVI、心排量、心指数、氧供及Scv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心率、平均动脉压及ScvO2在M组与D组比较时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6、0.000),SVRI水平在D组与P组及M组比较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5),而GEDVI、心排量、心指数仅在D组与P组比较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11、0.002)。结论三种药物均能达到减少氧耗作用且镇静效果确切,但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时需注意药物所致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的风险,而使用丙泊酚镇静时需注意药物对心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脓毒性休克时全身氧供给(DO2)与器官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间的变化关系。方法:以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复制脓毒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CLP前及CLP及2、4、6、7和8h共6组,测定全身DO2后,立即处死动物并取心、肝、肾组织标本,用生物发光法测定ATP含量。结果:DO2在CLP后呈进行性下降,早期DO2在一定范围内降 低时,心、肝、肾组织ATP含量变化不明显,呈非氧供依赖关系,当DO2分别降至某临界值后,随着DO2减少,组织ATP亦减少,呈氧供依赖关系,结论:全身氧供给与心、肝、肾组织ATP含量间均呈双相变化关系,但其各自的DO2临界值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