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踝背屈功能障碍影响其行走和步态。我们对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调制中频电疗加强化训练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踝背屈功能及平衡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步态,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偏瘫合并踝阵挛患者下肢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脑卒中偏瘫合并踝阵挛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PNF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PNF技术,即主要利用对踝关节牵伸、背伸和外翻肌群的主动力量的训练,加强患者的主动踝背伸和外翻,加强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力量,从而有效改变踝阵挛。结果:训练20d后,2组患者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幅度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下肢PNF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偏瘫恢复前期踝阵挛的控制,促进下肢运动分离,提高步行能力及速度,适用于国内脑卒中患者踝阵挛的痉挛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踝背屈诱发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脑卒中后踝主动背屈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叩击区法和丘墟点穴法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和表面肌电图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三组患侧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峰力矩和胫前肌表面肌电积分均升高(t 2.318, P 0.05),B组和C组优于A组(P 0.05),C组优于B组(P 0.05)。结论丘墟点穴法和叩击区法均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恢复,丘墟点穴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梁永红  郭松红 《天津护理》2009,17(3):129-130
目的:促进恶性肿瘤转移致下肢瘫痪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和改善。方法:将70例患者按肿瘤发生部位及转移病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分别实施下肢被动屈髋屈膝训练、踝被动背屈训练、腓肠肌拍打训练、双脚趾趾尖的抓握护理,以达到促进下肢功能康复的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及康复训练,70例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肌力均可恢复到3至5级,可在护士的协助下翻身、坐起、站立至行走。结论:恶性肿瘤转移致下肢瘫痪患者进行放化疗同时配合功能康复训练可使下肢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偏瘫下肢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行走。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患侧下肢功能障碍 ,造成行走困难 ,因此 ,需通过下肢的康复训练恢复其功能性活动。1利用Marie Foix反射训练Marie Foix反射训练用于下肢不能自主屈曲、已有痉挛出现的患者 ,可诱发下肢的整体屈曲运动。患者取仰卧位 ,下肢伸展 ,治疗者手握患者足趾背侧 ,迫使足趾屈曲、踝关节跖屈 ,对这些关节、肌肉加以牵张后 ,可反射性地产生下肢屈曲 ;同时 ,令患者屈曲下肢 ,以形成自主运动 (图 1a ,b)。下肢屈曲、有协同运动的患者 ,其髋关节会有外展、外旋倾向 ,治疗者对此要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健侧力量训练后脑卒中偏瘫患者是否能产生交叉迁移现象。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健侧肢体踝背屈等长抗阻训练。2组患者在训练前、训练6周后测定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和表面肌电变化,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 训练后,治疗组FMA评分为(26.53±2.64)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治疗组胫骨前肌IEMG、腓肠肌IEMG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侧胫骨前肌MVC和腓肠肌MVC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侧踝背屈等长抗阻力量训练可引起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侧胫骨前肌和拮抗肌的力量增长,存在力量训练的交叉迁移现象;健侧等长抗阻力量训练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指压太冲、丘墟穴诱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加用指压太冲、丘墟穴诱发踝背屈的方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常规临床评价方法和表面肌电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踝关节活动度、患肢胫前肌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太冲、丘墟穴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较单独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足部运动想像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运动想像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13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进行想像.实验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和步态分析相关指标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膝、踝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步频和步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运动想像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90例患者由护士进行踝关节护理,包括下肢的正确摆放。伸髋、屈膝、背屈踝运动、桥式运动等,对照组60例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3周后,以踝关节功能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Brunmtrom分级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84例占93.3%,对照组有效51例占85.0%,治疗组踝关节功能无障碍81例占90%,有障碍9例,对照组无障碍18例占30%,有障碍42例,2组比较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踝关节护理越早,实施效果越好,可减少后遗症,恢复步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异常运动模式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它的形成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自主支配程度、启动的先后,以及肌力的强弱程度有关。髋关节、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较容易。踝关节背屈属于下肢远端运动功能,较难恢复,我科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抑制技术诱发踝关节主动背屈功能,效果不佳且疗程较长,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lectmmyography,EMG)结合运动疗法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544-5545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偏瘫早期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康复+针灸组,每组21例。康复组实施康复训练,康复+针灸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分(FCA)、下肢Bmnnstmm分期、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康复+针灸组患者的FCA分级、BMNNSTMM分期、FMA评分、AROM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康复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经对比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作用确切,有助于改善其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提高其步行能力,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 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 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OT)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评定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同时应用Fugl-Meyer评分(FMA)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有显著疗效,能增加胫前肌的肌力,改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从而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Lokomat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每周进行3次,每次30min,共治疗10周。Lokomat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为主的运动训练,辅以常规康复训练,每次30min,3次/周,共10周(2个疗程)。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单项评分(测定平衡功能)、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及其中的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评价踝关节的功能恢复和异常步态)和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评价患者每天活动时实际步行功能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erg平衡量表,踝-后足功能评分以及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步长、步宽、步速和步频的评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步长、步宽、步速和步频的评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Lokomat组改善均更明显(P<0.05);Berg平衡功能单项评分比较:训练后,Lokomat组从坐到站、无支撑站位、无支撑坐位、站到坐、转移、闭眼站立、并脚站立、前后脚成直线以及单脚站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对改善其平衡和步行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强化康复训练对下肢静脉畸形术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下肢静脉畸形行血管瘤切除术后患者61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强化组31例。常规组采用下肢静脉畸形术后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强化组则进行强化康复训练。于干预前、干预后(即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出院3个月后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学会(AOFAS)踝-足关节功能评分(即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度、跖屈度)测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中文版关节炎生活质量简易评分(AIMS2-SF)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踝-足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同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继发跟腱挛缩、出血、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2组患者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和踝关节跖屈角度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强化组患者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即优于组内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出院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2组患者VAS评分和AIMS2-SF总分均显著优于组内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强化组干预后和出院一个月后的VAS评分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期间,常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强化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可促进下肢静脉畸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疼痛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岁。测试时下肢固定在支架上 ,压力传感器放在足底 ,肌电图的表面电极放在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体表上 ,记录踝背伸或踝跖屈时最大等长收缩、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活动 ,并计算力矩和积分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健康老人左、右侧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脑卒中组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协方差分析 (年龄作为协变量 )发现 ,脑卒中组的患侧与对照组比较 ,踝背伸和踝跖屈力矩、积分肌电图以及协同收缩率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脑卒中组健侧与对照组的踝背伸协同收缩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 ,增强这些肌群的收缩功能 ,特别是增强主动肌的收缩 ,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作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Ashworth Scale,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踝关节背屈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and pass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P-ROM)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踝关节背屈A-ROM与P-ROM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MAS评分显著减少(P0.05),FMA评分、A-ROM和P-ROM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振动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胫前肌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小于6个月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35例,随机分成EMGBF组和对照组。EMGBF组患者共17例,年龄(61.90±10.35)岁,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EMGBF;对照组患者共18例,年龄(55.12±9.92)岁,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改良Ashworth量表、胫前肌肌力、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功能评分(FMA-L)和10m步行速度测定,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评估方法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EMGBF组和对照组各评估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EMGBF组患者的踝背屈AROM、前肌肌力、BBS、FMA-L和步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肌张力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EMGBF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促进偏瘫侧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