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面孔认知中性别信息对N170的影响。方法:于2005-03选择南方医科大学本科大学生40人作为受试者,均右利手,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息以及精神病家族史,自愿参加实验。选取对所有受试者均为陌生的360张真人面孔(男女各半)照片用作刺激,随机顺序依次呈现,每张照片呈现1次。刺激持续时间800ms,间隔1200ms。实验任务为要求受试者对所呈现的面孔照片的性别作出按键反应(一半受试者对男性面孔按左键,女性面孔按右键。另一半相反)。采用本实验室开发的通用型19导事件相关电位系统进行脑电记录以及数据处理。记录电极按国际10-20标准导联系统安装;连接的双侧耳垂为参考;接地电极置于前额正中。滤波通频带为[0.1,30]Hz,数字化采样率1000Hz,头皮与电极之间的阻抗〈5kΩ;记录分析时间为刺激前100ms至刺激后800ms。排除眼动和肌电等伪差。每名受试者同性别面孔刺激每60次为一个叠加单位(除去质量较差的脑电片段,实际叠加45~50次)。每名受试者采集6个波形片段数据(男女刺激面孔各3个),共取得34&;#215;6个波形片段数据。测量右颞后导联事件相关电位波形中的N170成分的波幅及潜伏期。对男、女两类面孔照片所诱发的N170波幅和潜伏期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排除脑电记录不满意者男女各3人,进人结果分析34人,(男17人,女17人)。①受试者34人右颞后部均诱发出较理想的N170成分,其总叠加波形潜伏期约为193ms。②男性面孔诱发的N170平均波幅(3.69&;#177;2.42)μv,平均潜伏期(191.84&;#177;18.98)ms;女性面孔诱发的N170平均波幅(3.66&;#177;2.36)μV,平均潜伏期(197.01&;#177;26.46)ms。③不同性别面孔刺激所诱发的N170的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性别面孔刺激所诱发的N170的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表征面孔整体加工的N170受面孔性别因素的影响。大脑对面孔进行结构编码时可能同时需要处理性别等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brainpotential,ERP)及行为学方法探讨面孔加工是否是特异的,如果是特异的,确定是程度特异性或类别特异性。方法:采用“识别匹配”任务,包括“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在电脑屏幕上相继呈现人面孔、狗面孔和手机照片(其中一半的照片是倒立的)。受试者在测试阶段的任务是对在学习阶段呈现的刺激尽可能快和准确的按压一个键,未在学习阶段呈现的刺激按压另一个键。各个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及ERP数据自动保存到电脑中。结果:相对于狗面孔及手机照片,对人面孔反应的识别率最低,反应时间最长,且受刺激倒置的影响最明显。3类刺激均可诱发出N1,P1,P170和N170等ERPs早成分,人面孔诱发的P1和N170潜伏期最长且波幅最大,P170潜伏期最短波幅最大,且倒立人面孔诱发的P1,P170和N170的潜伏期延长,波幅增加最明显。结论:大脑对人面孔的加工具有程度特异性,倒立面孔引起P170和N170潜伏期的延长和波幅的增加可能反应了人面孔识别编码过程中关联特征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ERP)及行为学方法探讨面孔加工是否是特异的,如果是特异的,确定是程度特异性或类别特异性。方法:采用“识别匹配”任务,包括“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在电脑屏幕上相继呈现人面孔、狗面孔和手机照片(其中一半的照片是倒立的)。受试者在测试阶段的任务是对在学习阶段呈现的刺激尽可能快和准确的按压一个键,未在学习阶段呈现的刺激按压另一个键。各个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及ERP数据自动保存到电脑中。结果:相对于狗面孔及手机照片,对人面孔反应的识别率最低,反应时间最长,且受刺激倒置的影响最明显。3类刺激均可诱发出N1,P1,P170和N170等ERPs早成分,人面孔诱发的P1和N170潜伏期最长且波幅最大,P170潜伏期最短波幅最大,且倒立人面孔诱发的P1,P170和N170的潜伏期延长,波幅增加最明显。结论:大脑对人面孔的加工具有程度特异性,倒立面孔引起P170和N170潜伏期的延长和波幅的增加可能反应了人面孔识别编码过程中关联牲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目的: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可用来监测术中视神经及后视路的功能,也可以了解视觉传导通路上脑组织的血供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2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中华大耳白兔30只,雌雄各半。按性别分为雌兔组和雄兔组,各15只。选用Viking-IV型术中监护仪和专用闪光刺激器。采用肌肉注射复方氯胺酮进行麻醉。记录电极置于枕外粗隆前方3mm(onion,Oz),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根部。刺激频率1.9Hz,放大器50μV。滤波范围:高通5Hz,低通100Hz。叠加平均次数200次,分析250ms。结果:纳入动物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波形比较:兔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波形表现为PNP型(阳性-阴性-阳性)。左眼光刺激和右眼光刺激的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表现极为近似,双眼光刺激的波幅则明显升高。②兔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测定:两组兔视觉诱发电位各波的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30只兔左右两眼PNP各波进行分析,发现其左右两侧各波的波幅、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左眼PNP三波的潜伏期分别为P1(32.59±2.01)ms,N1(43.85±4.35)ms,P2(66.20±8.13)ms;左眼PNP的波幅分别是P1(16.45±10.22)μV,N1(7.93±3.56)μV,P2(17.62±8.18)μV。兔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的变异较小且稳定,而波幅的变异较大。结论:①兔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波形稳定、重复性好。②雌雄两性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左右两眼的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表现无显著差异,可用于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 (diaphragmaticmotorevokedpotential,DMEP)在健康人群中的电生理学特点。方法 分别经项部及经颅部磁刺激 3 1例 (共 61侧 )健康志愿者 ,并用皮肤表面电极记录各受检者的DMEP ,并分析其电生理学特点。结果 所有受检者在深吸气易化时 ,均可引出DMEP ;右侧颈潜伏期大于左侧 ,皮层潜伏期、颈潜伏期与身高呈正相关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entralmotorconductiontime ,CMCT)不受侧别、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影响 ;本组受检者左侧颈潜伏期为 ( 7.8± 0 .6)ms ,右侧颈潜伏期为 ( 8.3± 0 .6)ms ;合并不同侧别及性别后皮层潜伏期为 ( 12 .2± 1.0 )ms ,CMCT为 ( 4 .1± 0 .7)ms。结论 DMEP是评价与呼吸有关的皮质脊髓束功能的重要电生理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面孔加工是否具有内隐认知特征,内隐方式下面孔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是否仍具有特异性、倒置效应、异族效应。 方法健康受试者20名,其中男10名,女10名,对所有受试者继随机呈现正立和倒置方向的东方面孔、西方面孔、正立方向的狗面孔和手机照片,每张照片的中央下方均有一个含6个小写字母的字符串,其中50%的字符串中有字母“f”。受试者的任务是注意字符串中是否有“f”字母,有“f”的用左手拇指按“1”键,无“f”的用右手拇指按“4”键。同步记录行为学及脑电数据。 结果P100波幅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比较显示手机的P100波幅最大(9.5 μV),其次为狗面孔的(7.5 μV),最小的是人类面孔的P100波幅(6.9 μV),东、西方面孔在正立及倒置的P10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170波幅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面孔N170波幅最大,依次比狗面孔的(-1.9 μV)和手机的(0.5 μV)。P170波幅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面孔的P170波幅(7.8 μV)比手机的(5.1 μV)和狗面孔的(5.2 μV)增大;P170潜伏期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面孔的P170潜伏期(162.2 ms)比狗面孔(约174.4 ms)和手机的(173.5 ms)潜伏期短。正立的东西方面孔和倒置的东西方面孔P17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面孔在内隐加工方式下的ERPs显示可能存在刺激材料类型特异性,无倒置效应和异族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脑对不完整面孔进行视觉完形加工的神经基础。方法视觉刺激分两类:完整面孔图片和不完整面孔图片(遮盖了面孔的左上象限),随机呈现,在受试者完成性别判断作业的同时记录头皮事件相关电位。结果与完整面孔相比,不完整面孔在枕颞区诱发出了明显增大的N1波,并且存在着右侧偏侧化优势;与完整面孔相比,不完整面孔诱发的N2波的峰潜伏期延长。结论增大的N1与视觉完形加工有关,视觉完形加工需要消耗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完整面孔视觉加工中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及其在评价托吡酯及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认知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未经治疗的癫痫患者分为两组:托吡酯治疗组及丙戊酸钠治疗组(各15例);另选择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刺激物采用成对陌生且表情中性的灰阶面孔照片,刺激序列分2个状态:①完整状态(状态1):S1和S2为相同或不同面孔相片;①不完整状态(状态2):S1和S2为相同或不同面孔相片,且S2部分遮盖。S1和S2依次呈现,受试者任务:决定S2与S1是否为相同面孔相片,而忽略S2是否部分被遮盖,同步记录事件相关电位。结果3组受试者在面孔不完整状态下,均诱发出P100(P1)和N170(N1)。与完整面孔相比,不完整面孔在枕颞区诱发出明显增大的面孔负波N1,并且存在着右侧优势。在不完整面孔状态下,托吡酯组用药后N1波幅低于用药前(P<0.05);丙戊酸钠组在用药前、后N1峰波幅没有差别(P>0.05)。结论不完整面孔在枕颞区诱发出明显增大的面孔负波N170(N1);托吡酯对癫痫患者N1的损害较丙戊酸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效果及对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的影响。方法 25例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均行人工耳蜗植入治疗,术后予以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测试及声场听阈测试。结果所有患者均记录到III波和V波,平均EABR阈值为(175.39±15.12)CL;阈上20CL时III波的潜伏期为(2.89±0.20)ms,V波的潜伏期为(4.23±0.36)ms;不同电极刺激下,9、16电极刺激下获得的EABR阈值高于1、5、13电极刺激,且随电极刺激强度的逐步增加,患者EABR测试下III波和V波的潜伏期均逐步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声场听阈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左、右耳的纯音听阈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听力功能,在行EABR测试时能获得良好的波形,客观、动态地反映患者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在不同语言范式下语言认知N400的差异,探讨脑语言认知过程.方法 分别选取20例首发单病灶脑卒中患者作为脑卒中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以“图片-词语”和“句子-词语”两种范式作为刺激材料,测试其语言认知过程中的N400.两种范式启动刺激分别为图片和句子,靶刺激均为词语,词语又分为动词和名词两种形式.记录2组受试者Fz、Pz、T3、T4四点N400波.比较N400差异波潜伏期、波幅,以及行为反应的差异.结果 启动刺激,句子启动潜伏期为[(396.66±48.23)ms],较图片启动潜伏期[(369.56±60.45)ms]显著延长(P<0.01),而Pz点波幅降低(P<0.05).靶刺激,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均表现为动、名词之间的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句子启动平均反应时为[(720.54±244.52) ms],较图片启动反应时[(601.07±195.57) ms]显著延长(P<0.05),而句子启动刺激的平均正确率为93.80%,与图片启动刺激的平均正确率97.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脑对语言认知存在多种刺激激活、整合、加工过程.大脑对图片刺激语言认知更敏感,准确度更高,句子刺激认知启动较慢、错误率较高,提示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应增加语言认知多样化启动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