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从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患者,依据性别、年龄、病程进行配对分组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火针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治疗,足疗程后评定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积分、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的改善情况和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患者VAS积分、DLQI量表评分分别为:(3.10±0.48)分、(4.61±3.61)分;观察组治疗后患者VAS评分、DLQI量表评分分别为:(6.72±0.75)分、(3.28±2.98)分;观察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对后遗神经痛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2~11月皮肤科接收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普瑞巴林组与传统组各62例,基础治疗为吗啉胍片+维生素C片,传统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缓释胶囊治疗,普瑞巴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普瑞巴林联合甲钴胺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2周后治疗效果,治疗后1周和2周疼痛面积、VAS评分、晚间睡眠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普瑞巴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χ~2=11.273,P0.05),两组患者疼痛面积、VAS评分、晚间睡眠时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变长变化明显(P0.05),普瑞巴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010.05)。治疗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普瑞巴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χ2=9.021,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甲钴胺具有提高带状疱疹治疗效果、快速缩小疼痛面积、减轻疼痛程度、延长晚间睡眠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等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讨窄谱紫外线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讨论中所研讨的89例患者均随机从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筛选而出,将其随机分两组,44例对照组(接受普瑞巴林治疗)和45例研究组(接受窄谱紫外线与普瑞巴林联合治疗),将两组患者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纳入对比研讨中。结果:治疗前研究组VA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4周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比对照组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79.55%比较有明显差异,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谱紫外线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能够显著缓解神经疼,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利多卡因乳膏与普瑞巴林联合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2例)与研究组(n=104例)。对照组口服普瑞巴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利多卡因乳膏,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疼痛程度、炎症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头晕、腹泻、皮肤反应、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多卡因乳膏与普瑞巴林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痛觉,减轻炎症水平,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联合洛芬待因缓释片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洛芬待因缓释片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普瑞巴林、洛芬待因缓释片口服.分别于治疗第1周、第2周、第4周采用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于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改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7.27%(48/5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洛芬待因缓释片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602-1603
目的:观察并分析普瑞巴林联合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单用普瑞巴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超短波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两种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多(P<0.05);同时,观察组有效率(97.1%)显著高于对照组(88.2%)(P<0.05);治疗后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普瑞巴林联合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较单纯应用普瑞巴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能窄谱红光照射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和睡眠改善情况。方法对治疗组3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高能窄谱红光照射,时间20min,每2天一次,同时口服普瑞巴林150mg/d。对照组38例口服普瑞巴林150mg/d。两组均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疗程均为28天。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2l例(68%),对照组治愈7例(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少。结论高能窄谱红光照射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好,且睡眠改善情况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3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18例)给予普瑞巴林组口服150~600mg/d,分2-3次;对照组(18例)给予加巴喷丁口服900~2400 mg/d,分3次口服。观察时间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7、14、21、28、35、42d,分别采用VAS进行疼痛评估,中国版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同时观察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疼痛明显减轻,镇痛效果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P〈0.01)。结论普瑞巴林可迅速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66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口服普瑞巴林)22例、B组(单纯椎旁神经阻滞)22例、C组(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口服普瑞巴林)22例.在治疗后1、3、6、9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睡眠质量评分法(QS)综合评定治疗结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A组按照给药方案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和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但起效缓慢、药物用量大,不良反应多;B组起效快,但起始对疼痛和睡眠的改善还欠缺;C组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和Q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并优于A和B组(P<0.05);3组都有少量的不良反应,其中C组的不良反应最少.结论 普瑞巴林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安全可靠,其疗效比单纯口服普林巴林或椎旁神经阻滞优越,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入选的8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就诊号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桃红四物汤加味100 mL分3次口服,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300 mg/d、两组均采用高能窄谱红光照射患处20 min,2次/d,两组均予口服维生素B110 mg,维生素B120.025 mg,3次/d,采用视觉模拟尺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测评治疗前、治疗6周结束后及第12周随访时的VAS评分,从而评估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治疗组VAS评分为(4.14±2.03)分,对照组VAS评分为(5.59±1.5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P0.01)。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高能窄谱红光照射可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重度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3例PHN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53例, 年龄40~79(65.4±9.2)岁。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1)和试验组(n=52)。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进行治疗, 试验组采用普瑞巴林+高电压脉冲射频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估以及疗效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估,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进行睡眠质量评价, 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评价;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因子水平, 包括血清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β-内啡肽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PSQI评分分别为(7.94±0.76)、(8.20±0.81)、(16.84±3.90)、(16.29±3.84)分, 治疗4周后分别为(2.84±0.80)、(3.3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镇痛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电针内麻点联合普瑞巴林(电针一组)、电针内麻点+夹脊穴+局部围刺联合普瑞巴林(电针二组)和硬膜外镇痛联合普瑞巴林(硬膜外组).观察3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1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并对治疗期间补救药物奥施康定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3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VAS评分、SF-MPQ评分较入院时均显著下降(P<0.01);两两比较显示硬膜外组和电针二组的各项评分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均低于电针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二组与硬膜外组的各项评分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补救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镇痛组治疗期间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结论电针针刺内麻点+夹脊穴+局部围刺联合普瑞巴林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基础针刺组、火针组各50例,观察两组镇痛效率、睡眠改善情况、镇痛时效等。结果火针组VAS疼痛评分(2.1±0.3)分、PSQI评分(7.2±2.1)分明显低于基础针刺组,镇痛时效(7.2±1.5)h明显高于基础针刺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础针刺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利多卡因凝胶贴膏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80例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利多卡因凝胶贴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T0)及治疗1周后(T1)、2周后(T2)、3周后(T3)、4周后(T4)、8周后(T8)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普瑞巴林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组T1、T2、T3、T4、T8时间点的VAS评分分别为(5.20±0.82)分、(3.90±0.77)分、(3.58±0.76)分、(2.62±0.69)分、(1.98±0.4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03±1.07)、(4.95±0.81)分、(4.03±0.83)分、(3.05±0.76)分、(2.55±0.50)分(均P<0.05)。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治疗组的PSQ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77.5%(31/40),优于对照组的50.0%(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可以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8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给予普瑞巴林75 ~ 150 mg,2次/d口服,对照组予吲哚美辛25 mg,2~4次/d口服,观察时间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疼痛程度,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VA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3);治疗组有效率为68%,对组照有效率为3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结论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普瑞巴林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所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普瑞巴林治疗,观察组在普瑞巴林基础上联合泼尼松,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1%,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8.89%,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瑞巴林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感,安全可靠,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加巴喷丁与普瑞巴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镇痛及改善负性情绪的效果。方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以加巴喷丁胶囊,观察组加以普瑞巴林胶囊。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镇痛效果、负性情绪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为4.18±1.06分,观察组为2.85±0.84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观察组疼痛减轻时间4.50±1.21 d,短于对照组的5.96±1.3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HADS量表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8.15±2.35分和8.82±1.96分,观察组分别为6.84±1.93分和6.15±1.08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对照组为13.04%,观察组为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相比,可显著提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增强镇痛效果,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03-106+110
目的 对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泛昔洛韦胶囊、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18 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泛昔洛韦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甲钴胺片+维生素B1 片)与观察组(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VAS 评分、QS 评分、C 反应蛋白、无新发皮疹时间、结痂时间及疼痛停止时间、随访2 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92%及76.2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Q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 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新发皮疹时间、结痂时间及疼痛停止时间分别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2 个月后,发现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泛昔洛韦胶囊、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带状疱疹不仅效果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中药桃红四物汤内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前列地尔静滴,采用视觉模拟尺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从而探讨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为86.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积分及PSQ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联合前列地尔能够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张丽  陈启红  丁小珍 《海南医学》2016,(16):2651-2653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部带状疱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分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剂量泼尼松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巴喷丁口服。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VAS评分。2周后对治疗的有效率进行比较,3个月后统计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及VAS评分并做比较。结果治疗后1周、2周,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3.36±1.27)分、(2.38±1.1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5±1.36)分、(3.48±1.3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52/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5.00%(9/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性疼痛效果好,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